户间热负荷计算公式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9
燃气热水器的热负荷计算参考文献前言在没计或开发一个新品种热水器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热负荷(或称热流量),即单位时间的耗热量)单位以kW或kJ/h计。
热水器热负荷的大小应根据其服务对象的性质与规模决定。
很明显热负荷小了,满足不了要求。
但是,也不是越大越好,因为热负荷过大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一次投资(购买热水器的费用)而且加大了年耗损(消耗燃气的费用)。
特别是在小流量下使用大热水器造成的大马拉小车现象,会降低热水器的热效率,浪费燃气。
我国批量生产热水器是从仿造日本5升热水器开始的,后来出现了6升、8升及10升等。
主要是用来供应浴室及洗手盆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源发展的趋势,因内、外厂家看准我国广大的燃气采暖市场,纷纷推出燃气采暖的产品,欧洲不少厂家已把热水采暖两用的热水器投入我国市场。
可见目前热水器服务对象有两大类:一为供热水;另一为采暖。
至于不同服务对象的供热水与采暖的热负荷计算方法在我国已颁布的国家标准都有具体的规定,本文目的在于介绍不同服务对象的热负荷的计算方法,供参考。
一、供热水的热负荷根BGJ15—88,《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中第四章热水及饮水供应的第三节热水量耗热量的计算中给出了两种计算公式。
1.根据使用热水的计算单位数计算所谓使用热水的计算单位是指使用热水的人数,或床位数等。
此公式一般用于一个小区的供热水,可根据小区用热水人数计算,或用于一个旅馆供热水,可根据其床位数计算。
其公式为:式中的q r是规范编制组经过几年实例总结出来的适合国情的指标,其l/人d是指每人每日需要的热水量,具体数字见附表1。
K h为设计流量与平均流量的比值,受服务对象的性质与m值大小影响,见参[1]。
t r热水温度可根据用水定额中给出的热水温度确定;t l冷水温度可根据服务对象所在的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水温资料确定。
当资料不完整时,可采用规范划分的六个区给出的冷水温度,最冷区为6—10℃,最热区为20℃,详见参[1]。
建筑工作室采暖热负荷计算表负荷计算说明:1、维护机构传热系数:外墙:K=0.6W/㎡·℃外窗:K=2.80W/㎡·℃内墙:K=1.5W/㎡·℃内门:K=2.33W/㎡·℃地面:K=0.55W/㎡·℃屋顶:K=0.60W/㎡·℃2、考虑户间传热(在临室不采暖情况下):北京:10W/㎡3、(1)内墙负荷计算中,当临室为非采暖房间时:如电梯井等,房间温度取5℃;(2)地面负荷计算时,当地下一层为敞开的车库等类型房间时,按车库5℃计算。
说明:针对上述内墙和地面两种类型的维护结构负荷计算另一计算的方法为:仍按采暖室外计算温度计算,但是对内墙某0.5~0.6的修正系数,地面某0.75的修正系数本负荷计算采用第一种方法4、屋顶考虑为30°角得坡屋面,则屋顶面积等于1.2倍得房间面积5、冷风渗透负荷计算采用换气次数法(1)一面有外窗或外门时:北向0.45次/h,西向0.3次/h,东向0.2次/h,南向0.175次/h。
当房间面积(2)两面有外窗或外门时:北向0.7次/h,西向0.5次/h,东向0.35次/h,南向0.35次/h。
当房间面积超(3)底层门厅取2次/h参考《注册公用设备师考试复习教材》P18,多层建筑渗透空气量,当无相关数据时,按:一面有外窗:三面有外窗:1.0~1.5;门厅:2次/h;6、最后负荷考虑1.1的放大系数。
7、散热器选用钢圆双层塔接散热器,型号:GG2060,GG2080,GG2090,GG2180四种;散热器总长度L=38某(片数-1)+25+125的修正系数175次/h。
当房间面积超过30㎡时,在上述基础上某0.7得系数。
35次/h。
当房间面积超过30㎡时,在上述基础上某0.7得系数。
时,按:一面有外窗:0.5;两面有外窗:0.5~1.0;。
住宅小区暖通系统相关计算住宅小区暖通系统是为了提供住户居住舒适度而设计的一个系统,主要包括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
在设计和计算住宅小区暖通系统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住户数量、气候条件等。
本文将介绍住宅小区暖通系统的相关计算。
首先,需要计算住宅小区的热负荷。
热负荷是指室内需要供暖的能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h×A×(t1-t2)其中,Q为热负荷(单位为千瓦),h为热传导系数(建筑材料的导热性能),A为建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t1为室内设计温度,t2为室外设计温度。
在计算热负荷时,需要考虑建筑的保温性能。
不同的建筑材料有不同的热传导系数,可以通过建筑材料的热传导系数表获得。
建筑面积是计算热负荷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可以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实际面积获得。
室内设计温度是指住户在冬季室内的期望温度,通常为18-22摄氏度。
室外设计温度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确定的,可以通过气象数据或相关规范获得。
除了热负荷,还需要计算供热设备的能力。
供热设备的能力应大于等于热负荷,以确保室内温度满足要求。
常见的供热设备有锅炉、热水循环泵、散热器等。
在计算通风系统时,需要考虑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风的输入。
通风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每个房间的通风量来确定。
房间通风量的计算可以使用如下公式:V=Q/(n×Δt)其中,V为房间通风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Q为每个房间的热负荷(单位为千瓦),n为换气次数,Δt为室内外温差。
在计算通风量时,需要参考相关规范或标准来确定换气次数。
室内外温差是指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差异,可以根据气象数据获得。
最后,需要计算空调系统的能力。
空调系统的能力应大于等于热负荷,以确保室内温度满足要求。
空调系统的能力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空调设备和计算其制冷能力来确定。
在计算空调能力时,需要考虑到热负荷的峰值和系统的供冷温度。
热负荷的峰值是指热负荷在一天中的最大值,可以通过热负荷曲线等方法来获得。
采暖设计说明书一、负荷计算:1.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按稳态传热计算:q′=F×K×(t n−t w′)×α (W) (1-1)式中:α——温差修正系数,F——计算传热面积(m2);K——计算传热系数[w/(m2·℃)];t n——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 w′——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整个建筑物或房间的基本耗热量Q1.j′等于它的围护结构各部分(门、窗、墙、地板、屋顶等)基本耗热量q′的总和:Q1.j′=q′=KF(t n−t w′)α W (1-2)1.1室内计算温度:1)室内计算温度是指距地面2m以内人们活动地区的平均温度,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可以用其他房间无冷热源影响的几何中心处的温度来代表。
2)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3)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宜采用16℃~22℃;4)公共卫生间温度取16℃,住宅、公寓卫生间温度取25℃;5)电梯机房、管理用房、设备用房、车库取值班温度,不小于5℃;6)其他房间具体温度可参考《使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7)严寒或寒冷地区设置供暖的公共建筑,在非使用的时间内,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0℃以上;当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是,应按保证室内温度5℃设置值班供暖。
注:值班温度的房间和正常供暖的房间分系统设置,防止夜间整个系统值班供暖时,值班供暖房间因供暖热备散热量减少而产生水管冻结的问题。
1.2围护结构两侧温差大于5℃或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10%时,应计算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或通过温差修正;表1-1温差修正系数α注:由于内墙两侧的温差无法确定,在计算内墙户间传热时,可将内墙当做外墙计算,采用温差系数修正。
1.3 围护结构面积的丈量:1)围墙面积的丈量,高度从本层地面算到上层地面(底层除外)。
对平屋顶的建筑物,最顶层的丈量是从最顶层的地面到平屋顶的外表面的高度;而对有闷屋顶的斜屋面,算到闷顶内的保温层表面。
热量计算公式.供暖热指标(W/㎡)普通住宅50-65高档住宅65-85公共建筑物办公楼25-35商业综合体30-45医院40-55学校30-45供热系统分为一次和二次供热系统。
一次供热系统由热源单位提供热源,而二次供热系统则是通过换热站对用户进行采暖供热(蒸汽系统除外)。
我公司分为东西部供热系统。
热量计算公式为Q=C*G(T2-T1)÷1000.二次网流量选择原则为G=KW*0.86*1.1/(T2-T1),其中地热温差取10℃,分户改造取15℃,二次网直连取25℃。
采暖期用热公式为Q*24*167*0.64.分户估算水量一般为3-3.5KG/㎡,老式供暖水量一般为2-2.5KG/㎡,地热供暖水量一般为3.5-5KG/㎡,根据外网负荷确定。
根据45W、50W、55W计算流量情况能得出调整水平关系。
一次网温差一般取45℃,直连系统一般选用25℃。
但是,要和设计联系在一起,高值也可取65℃。
从公式看出温差和流量决定一、二次网热量计算。
板式换热器系统阻力正常范围应在5-7mH2O。
民用建筑室内管道流速不大于1.2m/s。
压力与饱和水温度关系为:压力(MP)饱和水温度(℃)0.1 100、0.2 120、0.3 133、0.4 143、0.5 152、0.6 160.单位换算为W=1J/S。
比摩阻是供热管路单位长度沿程阻力损失。
若将大管径改为小一号管径,比摩阻增加1-2倍。
管网主干线尽可能通过热负荷中心,管网力求线路短直,管网敷设应力求施工方便,工程量少。
在满足安全运行、维修简便前提下,应节约用地。
在管网改建、扩建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新设计的管线不影响原有管线正常运行。
管线一般应沿路敷设,不应穿过仓库、堆场以及发展的预留地段。
尽可能不通过铁路、公路及其他管线、管沟等,并适当注意整齐美观等。
管网布置有四种形式:枝装布置、环装布置、放射布置和网络布置。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为:普通住宅为50-65W/㎡,高档住宅为65-85W/㎡,办公楼为25-35W/㎡,商业综合体为30-45W/㎡,医院为40-55W/㎡,学校为30-4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