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大事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3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
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
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
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美国基勒用92厘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拍摄了上百个星云,发现拍照星云用反射望远镜更优越,他还在照片上发现了十万个以上的星云,旋涡星云是普遍存在的,对制造大型反射望远镜是一个促进;俄国列别捷夫证明了光压的事实;美国的张伯伦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子假说;法国克劳德和德延古发明棱镜等高仪。
公元1901年,光绪27年,英仙座新星成为全天第三亮星,从视差估计距离为100光年,天文学家用它与1885年仙女座大星云中新星作对比研究;荷兰卡普因发现银河系恒星运动的“二流”现象,并提出解释;美国纽康提出计算黄赤交角公式。
公元1902年,光绪28年,法国试播短波无线电时号。
公元1903年,光绪29年,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燃料火箭最适合于宇航。
公元1904年,光绪30年,经卡普因的归算处理,吉尔拍摄的南天恒星的好望角星表发表,有星454000颗;美国建成帕洛马天文台。
公元1905年,光绪31年,美国海尔太阳单色光照相仪安装于威尔逊山帕萨迪纳;美国开始无线电授时;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狭义相对论。
公元1906年,光绪32年,德国沃尔夫发现属于脱罗央群的一颗小行星;美国海福德根据重力确定地球为椭球体;美国洛厄尔根据他的火星观测写成《火星和它的运河》,1908年又写出《火星,生命的居住地》。
公元1907年,光绪33年,丹麦赫兹普龙发现巨星和矮星;美国波特伍德提出测定地球年龄的铀蜕变规律法。
公元1908年,光绪34年,通古斯大陨石落在西伯利亚;美国弗罗斯特发现开阳星是四合星;美国海尔利用谱线的塞曼效应发现了黑子磁场;美国威尔逊山1.53米反射望远镜投入工作,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塔。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英国达维特发现地磁南极。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德国威尔森、席纳尔和法国诺德曼测定恒星温度,进而计算恒星直径;德国史瓦西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
公元1911-1912年,宣统三年,奥地利海斯发现宇宙射线;美国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美国罗素建立食双星理论;丹麦赫兹普龙估算了造父变星的距离;美国斯莱弗发现仙女座星系谱线紫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时代,当时中国的贵族们就开始研究天象并写下了很多关于日月星辰的纪录。
但真正的天文学开始于距离今约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晋国的管仲、鲁国的孔子、楚国的屈原等人都对天文学有一定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管仲,他在《管氏易传》中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天文学资料。
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墨子也发表了与天文学相关的观点,他提出“天行有常,不为乱”。
这句话是说,天空中的天体不是随意运动的,它们有规律可循。
到了汉代,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一位叫张衡的天文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这是一种可以显示天体位置的机械仪器。
张衡还写了《灾异记》,这本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天文灾异,如彗星和流星雨等。
唐朝时期,天文学又有了新的发展。
当时有一位叫甘罗的天文学家撰写了《大衍历》一书,这本书是关于日月星辰运行轨迹及其穿越黄道和赤道时间的规律的研究。
另外,唐朝还诞生了很多与天文学有关的著名学者,如李淳风、颜之推等。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学的繁荣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朝的郭守敬在《浑天仪象论》中提出天行偏差论,这是一种新的天文学理论,他通过观察太阳位置的异变,得出了较为精确的地球自转周期。
同样在明朝,中国天文学家朱载堉还发明了“内圆外方”的孔径天文仪,许多天文学观测结果在后来的两百多年中仍被认为是最为精确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汉代、唐代和明清时期。
虽然这些时期的天文学家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贡献,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天行偏差,地球自转”。
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它的提出和推广对后来的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非常丰富而又复杂的。
这种丰富性不仅表现在对一些天文现象的认识上,而且还表现在技术和仪器方面。
在许多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宇宙的日历/宇宙大事年表●宇宙的日历:如果把138亿年缩放成一年12个月按照天文学计算,宇宙大约诞生于——138亿年以前,如果把这个时间缩放成一年12个月的尺度,那么:每个月——就相当于11亿年。
每一周——就相当于2.75亿年。
每一天——就相当于4千万年。
每一小时——就相当于166万年。
每一分钟——就是2.7万年。
每一秒钟——就是450年。
本文,将会宏观粗线条的,顺着12个月的日历,概括叙述宇宙从开始到现在的,演化过程。
宇宙演化日历1月1日,发生了创世纪闪光——宇宙大爆炸。
9天后……1月10日,经过2亿年的冷却,第一批恒星诞生开始发光。
3天后……1月13日,恒星开始结合形成小星系。
2个月零2天后……3月15日,宇宙诞生——28亿年,出现了数以万亿计的恒星,并结合形成的大星系——其中就包含了银河系。
5个月零16天后……8月31日,宇宙诞生——88亿年,太阳诞生。
13天后……9月13日,宇宙诞生——93亿年,也就是45亿年前,地球诞生。
26天后……10月9日,宇宙诞生——103亿年,也就是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
11月19日,生命开始呼吸、移动、进食、与环境交互。
28天后……12月17日,海洋生物开始登陆,地球动植物开始爆炸式生长进化。
6天后……12月23日,宇宙诞生——135亿,也就是3亿年前,人类祖先仍然没有诞生。
1天后……12月24日,也就是最后一周,陆续出现了森林(这是3亿年后人类使用煤的来源)、昆虫、鸟类、恐龙等等。
4天后……12月28日,第一朵花在地球上盛开。
2天后……12月30日,早上6点24分,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终结了它们1亿年的地球统治。
这个随机事件,给哺乳动物登台上位,创造了关键性的机会。
1天后……12月31日,晚上21点45分,也就是350万年前,古猿即人类祖先,开始直立行走。
1小时15分钟后……12月31日,晚上23点整,也就是宇宙演化日历的最后1小时——人类出现。
2015天文大事一览表天文现象向来都是历来比较受到欢迎的一大事件,古时曾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这一类占星说。
可以见得,古人对天象的研究极其苛刻,也很有底蕴。
现代人对于天文事件的观测已经没有了古时候的那种智慧和内涵,多数情况下,观测天文现象只是为了过一下“眼瘾”。
但无论如何,它们历来都是比较壮观和浪漫的,每一年,这些现象都吸引无数天文爱好者。
对于今年来说,奇妙多端的现象无疑更像是一场盛宴,小编在这里放出比较重要的大事件,为Hoper们提前预知。
2015年重大天象有如下时间和事件提示:1. 食象今年全球发生2次日食与2次月食,日食为2015年3月20日全食与9月13日的日偏食,两次台湾均不能得见。
2次月食为4月4日月全食与9月28日月全食,台湾地区能见4月4日的月出带食。
2. 流星群今年流星群预测ZHR值超过20的计有:1月4日的象限仪座流星群极大(已经过去了哦)!ZHR~120,月相上弦月,届时观察条件不是很好哦。
5月6日的宝瓶座流星群极大!ZHR~65。
届时近满月,所以观测条件不佳。
2015年8月13日的英仙座流星群极大!ZHR~100,近朔观测条件极佳;2015年12月14日的双子座流星群。
ZHR~120,当天月相为上弦,接近午夜时观测条件较好。
3. 行星动态观察太阳系各行星的好时机,对内行星而言是东、西大距,对外行星而言则是冲。
今年水星分别于1月15日、5月7日、9月4日、12月29日位在东大距;2月25日、6月25日、10月16日位在西大距。
金星则在6月7日东大距;10月26日西大距,并在9月17日至23日到达-4.8等,是今年最亮的阶段。
4,地日之间2015年1月4日地球过近日点,7月7日地球过远日点。
5,金星与火星2015年2月22日金火相伴!金星与火星都是明亮的天体,两星将于2月22日4时相合。
在前一日日末时,可见金星与火星相距0.5o内,初三眉月亦在附近相映成趣。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中国天文学开始有了系统性的研究。
众所周知的“天文与历法”文字记载《淮南子》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内容,如地心说、行星运动、四象五行等。
同时,中国还发明了水平仪、浑仪等一系列天文观测仪器。
秦汉时期还开始编制天象历法,如《卜时历》、《颂德历》等。
隋唐时期,天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杜诗中常常描写关于天象的景物,隋唐诗人王维更是以天文现象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天文学家顾澥制作了天文钟仪,对浑仪进行了完善。
唐朝的《新唐书·天文志》和北宋的《太平御览》等文献,为后世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宋元时期,天文学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平兴国年间,下令编纂《天书宝象》,规定了有关天文的职务及规范。
《天章》是宋仁宗时期制定的一部与天文学有关的法律规章。
在元代,贾显南以天文学为主的著作《夜光净物舆地图对读按语》为天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林洪也编写了详细的天文历法。
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
虽然在明代仍有天文学研究,如郭守敬编写的《大明历》,但整体来说天文学发展较为停滞。
清代的天文学家如袁大化、梁启超等依然有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整体来说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
20世纪初,中国天文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中国的天文学家冯康在1920年代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现代天文台,北平天文台。
此后,中国天文学家陆续建立了一批天文观测基地和研究机构,如石家庄天文台、广州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
中国的天文学家也开始进行跨国合作,参与国际天文学组织和项目。
21世纪以来,中国天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载人和无人探测航天器,也积极开展了空间天文学的研究。
中国天文学家参与了国际项目,如“天地一号”和“天眼”等,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占星术到天文学科的转变,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天文著作和观测成果,对亚洲乃至全球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四)1801年,发现第一个小行星“谷神星”。
1802年,发现双星有互相绕转的周期运动。
1809年,《天体按照圆锥曲线运动理论》一书出版,提出了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1815年,创用直光管、三棱镜、望远镜组成的分光镜,从此产生“天文分光学”,并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吸收线。
1823年,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光度佯谬”。
1833-1847年,发现了3,347对双星和825个星云。
1837年,利用游丝测微计精密测量双星的位置,并发现许多新双星。
1837年,首次测量了太阳的辐射热量。
1838-1839年,初次测定恒星的周年视差,为地球公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843年,发现太阳黑子数以约11年为周期的变化。
1844年,发现观测变星的亮度等级法,促使变星研究迅速发展。
1844年,根据天狼星和南河三运动的不规则变化,预见它们都有暗伴星。
1845年,首次拍摄到可供研究日面活动的太阳照片。
1845年,根据天王星运动的不规则性,预测到有一个新行星存在。
1846年,根据行星轨道摄动理论计算的预示,发现海王星,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证实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1846年,发现海王星的第一个卫星——海王卫一。
1847-1877年,考虑各大行星间的相互摄动,重编大行星运动表,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超差现象。
1848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七。
1849年,提出卫星的稳定性理论,由此证明土星的光环不是一个连续固体,而是无数小质点组成。
1850年,发现一些星云具有旋涡结构。
1851年,发现天王星的两个卫星——天王卫一和天王卫二。
1851年,发现地磁和磁暴也有同太阳黑子数变化完全相对应的11年周期变化。
1852年,编制波恩星表。
1854年,提出太阳能源的引力收缩假说,认为太阳因自身的引力作用而逐渐收缩,位能转化为热能,维持了它向外辐射的能量。
1857年,第一次成功拍出恒星的照片,开始了恒星照相术。
1857-1859年,首次拍到细节清晰的月球照相。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
20 21世纪中国天文学史20-21世纪中国天文学史001900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
后迫于舆论,法国于1902年将地平经纬仪、象限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和简仪等五架仪器归还中国。
德国劫去了天体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浑仪,被安放在柏林皇家花园的橙园前的草坪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归还被掠夺的天文仪器,1920年6月10日这五架仪器始起运回国,1921年10月9日回抵北京。
1911年1911年前后,高鲁、竺可桢、朱文鑫等由海外学成归来的天文学家在《国粹学报》、《观象丛报》等刊物上陆续发表阐述或介绍中外天文学的文章。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改用阳历纪元令”。
5月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观象台,接收原清政府钦天监外署 (泡子河观象台) 作为台址。
民国政府接管原清政府所属的军谘府改组为参谋本部。
对军谘府所属创设不久的陆军测量总局和陆军测量学堂(后改称学校)充实人员、设备、在三角科中培养一批实用天文人才。
1915年7月《观象丛报》月刊出版。
该刊以中国天文学会 (在筹建中) 名义出版,刊载天文气象专业性论文及普及性文章(至1921年10月第7卷第3期停刊。
1923年7月曾出版《观象汇刊》一期)。
中央观象台出版《观象岁书》 (1915)。
1917年也出版一册。
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立。
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高鲁为会长,秦汾为副会长的第一届评议会,举行演讲、学术报告。
1923年10月28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评议会。
1924年民国政府正式接管原由德国建立的青岛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
开展天文、气象、地磁等多学科观测。
(1898年3月1日德国在青岛建气象台,1900年定名为气象天测所。
1914年被日本接管,1922年由北洋政府接管。
)《中国天文学会会报》出版,年出一期,至1933年第9期停刊。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观测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通过对历史上重大的天文事件和时间节点进行梳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夏代至周代1. 夏代时期: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天象,积累了一些天文知识。
2. 商代时期: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开始编制了一些观测天文现象的天文历法。
3. 周代时期: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
周代的天文学家继承和发扬了商代的天文知识,积累了更多的天文观测资料。
二、秦汉时期1. 秦朝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开始编制了一些重要的天文观测记录,并提出了一些天文学的理论。
2. 汉朝时期: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06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继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对天文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唐宋时期1. 唐朝时期: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之一,建立于公元618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编制了更加完备的天文历法,并且对一些天文现象有了更精确的观测记录。
2. 宋朝时期: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之一,建立于公元960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天文观测技术,提出了更多的天文学理论。
四、明清时期1. 明朝时期: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建立于1368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天文观测,提出了一些新的天文理论。
2. 清朝时期: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1644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天文观测技术,并且对一些天文现象有了更加精确的认识。
世界天文学简史1.天文学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兴起(1)古埃及的天文学埃及的观天工作最初是由僧侣们担任的,他们注意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并从很古的时代起就知道了预报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是严格保密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大体从公元前27~前22世纪,埃及人不仅认识了北极星和围绕北极星旋转而永不落入地平线的拱极星,还熟悉了白羊、猎户、天蝎等星座,并根据星座的出没来确定历法,最著名的例子是关于全天最亮星、大犬座天狼星的出没。
从长期的实践中,埃及人发现,若天狼星于日出前不久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出现,即所谓的“偕日升”,再过两个月,尼罗河就泛滥了。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的命根子,它定期泛滥既能带来农耕迫切需要的水和肥沃的淤泥,也为广大地区和人民带来洪涝灾害。
每年的6月,尼罗河洪水泛滥,使埃及人产生了“季节”的概念。
河水泛滥时期叫做洪水季,此外还有冬季和夏季。
与季节相联系的是,在不同的季节,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星辰也是不一样的。
久而久之,古埃及人就发现了星辰更替与季节变化的对应关系了,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把原先一年360日,改正为一年365日。
这就是现今阳历的来源。
古埃及人还运用正确的天文知识,在沙漠上建筑起硕大无朋的金字塔。
耐人寻味的是,金字塔的四面都正确地指向东南西北。
在没有罗盘的四五千年前的古代,方位能够定的这样准确,无疑是使用了天文测量的方法,这也许是利用当时的北极星——天龙座α星来定向的吧!他们首先利用当时的北极星确定金字塔的正北方向,其它三个方向也就不难确定了。
(2)古印度人的时空观古印度人不停顿地观察太阳的运动,以太阳的视运动为依据,把一年定为360天,又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把一个月定为30天,以此编制历法。
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天,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上不足30天,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星期,大约一年要消失5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然称一年为360天。
将一年中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个季节,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
天文史上的1年1962年7月22日,美国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火箭偏离轨道,后由人工控制在大西洋上空的大气层中烧毁,美国首次尝试探索金星的活动失败。
1976年7月22日,美国“海盗-1号”宇宙飞船从距地球7854万公里的火星上发回天气报告说,火星上有一级风,气温在华氏122度-22度之间。
1972年7月23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
1995年7月23日,两位美国天文爱好者海尔和波普各自独立发现一颗新的彗星,后被命名为“海尔—波普彗星”。
1975年7月24日,美国三名宇航员在在太平洋安全溅落,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此宣告结束。
1987年7月25日,前苏联女宇航员斯韦特兰娜·维次卡娅成为第一个在太空作业的女宇航员,她走出“礼炮2号”宇宙飞船,并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金属切割、焊接等作业。
#天文历史上的今天# 【出生】1575年7月25日克里斯托夫·沙伊纳出生:克里斯托夫·沙伊纳,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1575年7月25日生于明杰里海姆市附近的瓦尔德。
1595年为基督教神甫。
1622年任尼斯神学院院长。
1650年7月18日逝世于尼斯。
沙伊纳主要致力于天文观测。
1963年7月26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迅卫星“辛康2号”。
#天文历史上的今天# 1969年7月26日科学家们第一次看到阿波罗11号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月球岩石样本。
拍摄日期:1969年8月4日,7月26日“阿波罗11号”飞行统计,绕月30圈,宇航员在月面停留共21小时36分17秒#天文历史上的今天# 1971年7月26日阿波罗15号发射,阿波罗15号(Apollo 15)是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载人任务,也是人类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载人登月任务。
阿波罗15号还是阿波罗计划中首次J任务——与前几次任务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科学研究的比例更大。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公元前~公元元年的大事记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大事记(1912-1982)1912年5月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观象台,接收清政府钦天监外署(泡子河观象台)作为台址。
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所属的军谘府改组为参谋本部。
对军谘府所属创设不久的陆军测量总局和陆军测量学堂(后改称学校)充实人员、设备,在三角科中培养一批实用天文人才。
1915年中央观象台天文工作者筹组天文学会,先以中国天文学会名义出版《观象丛报》,希望能扩大学术影响,引起重视,从读者中发现、培养和吸收会员。
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高鲁为会长,秦汾为副会长的第一届评议会,按月举行演讲、学术报告。
1923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捐助,设立“隐名奖金”,奖励天文科普作品。
1923年10月28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宣读了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评议会。
1924年民国政府接管了原由德国建立的青岛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
1925年2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年会,选举第三届评议会。
1925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已故名誉会员柯鸿年捐助,设立“淡园奖金”,资助出席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旅差费用和奖励研究中国古代天文著作的奖金。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张云列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25年10月25-27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四届评议会。
1926年原广州中山大学设立数学天文系。
1926年10月31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年会,选举第五届评议会。
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委员会下设立时政委员会,负责编制历书工作。
1927年8月南京民国政府撤销教育行政委员会,另立大学院,管理全国教育行政,并主管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下设立各研究机构,其中之一是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并将原时政委员会也并入其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参谋本部,接管原江苏省陆军测量局,改组为陆地测量总局。
上古时期的10次重大天文事件1、《尚书·夏书》:“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
意思是说太阳和月亮没有在正常的位置出现,日月自东方升起,从来就是前后想追,很少相遇,每年会相遇12次,后人把这个相会的时候就叫辰,相会的位置就叫房。
辰不集于房,则是说的月亮遮掩了太阳,也就是发生了日食现象。
不过夏朝的人们估计还不太懂,还以为发生什么灾难了,于是奔走相告。
2、中国古代的天象总与时代更替密切相关,比如《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其实就是说的夏桀时期的流星雨,后来的许多小说中,一般比较重量级的人物,如帝王等逝世前,总会有一颗硕大无比的星星陨落,星陨如雨对于夏桀看来是有预兆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3、《太平御览》引《孝经钩命诀》道,“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
”,记录的是大禹时期,曾经发生的罕见的金、木、水、火、土“五星相聚”的天文现象,古人曾唯心的认为它是祥瑞。
在风水学中,说是五星聚室,番昌之应,必有宗室入继大统。
所以大禹才有九州归一,夏启建立王朝之说。
4、公元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这又是世界一次日食记录。
在春秋时期,被观测到的日食现象似乎颇为密集,在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两百多年间,就记载了37次日食。
5、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夜中,星陨如雨,据说这次记载是来自天琴座的流星雨。
6、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按照后世对此次事件的计算,基本确认此星正是哈雷彗星,这也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7、20世纪70年代,煽动出土了两个距今4500多年的陶尊,上面刻画有象形符号,释为“旦”字。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时期,从事观象授时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官员,就已经出现。
8、《尚书》“月离于毕”,说的是月亮附于毕宿,也就是金牛座宿星,乃帝皇必祭之宿。
天文学的历史(三)1969-19891969年,美国探测到宇宙中甲醛分子微波辐射;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降落月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1970年,前苏联制成口径6m的反射望远镜,安装于高加索帕斯多克霍夫山上;前苏联发射的“金星7号”第一次实现在金星上软着陆;日本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发射观测X射线的“自由号”人造卫星。
1971年,前苏联发射第一个载人空间轨道站“礼炮1号”;前苏联发射的“火星3号”在火星上软着陆;英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西德制成直径100m有跟踪装置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美国“水手9号”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绘制了空前完善的火星图。
1972年,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空间探测器。
1973年飞掠木星,发现木星磁层与辐射带,它将飞离太阳系;美国发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
1973年,美国克莱比塞得、斯特朗等人分析卫星资料发现宇宙γ射线爆发。
1974年,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1号”飞掠木星极区,它与“先驱者10号”先后探测了木星及其卫星,发回了照片,在木卫一上发现钠云包围;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经过水星,送回酷似月球的水星照片,发现水星磁场。
1975年,前苏联巴布什金娜等人发现宇宙X射线爆发;前苏联“金星9号”和“金星10号”行星探测器在金星软着陆,发回第一批传真照片。
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从1984年起,天文计算及天文历表的时间单位,均以原子秒为基础;美国发射的“海盗1号”、“海盗2号”在火星上软着陆;美国研制成由六块1.83m直径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镜组合望远镜,安装于亚利桑那洲霍布金斯山上。
1977年,美国、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分别发现天王星光环;美国发射星际探测器“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又发射了“高能天文台卫星1号”;英国建成3.81米红外天文望远镜。
1978年,美国J.H.泰勒等宣称从双星PSR1913+16的轨道周期变率中,证实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存在;美国克里斯蒂发现冥王星卫星;美国发射“高能天文台2号爱因斯坦号“,并从该卫星接收到第一张X射线星-天鹅X-1的照片;加拿大阿尔贡昆天文台发现星际分子氰基锌炔(HcaN),到此已发现47种星际分子,它是分子量最大的一种;美国麦克马洪发现的小行星也有卫星;美、意都观测到天鹰座SS433光谱的相对论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