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17 MB
- 文档页数:85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第一篇: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
《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727年)进士。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顾况之序所记当确。
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
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钅英)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流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