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PPT:《布料》 青岛版
- 格式:ppt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13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布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布料的种类和用途,掌握常见的布料类型。
2.学习辨认不同类型的布料,通过观察和感受,提升对布料的认知和辨识能力。
3.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意识,了解科技对布料制作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课本《布料》第8课。
2.青岛版一年级科学教材。
3.测试用的不同布料样品(棉布、麻布、丝绸、涤纶、尼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平时穿的衣服是用什么做的?用过哪些不同材料的衣服?家里有哪些用来洗脸的布料?让孩子们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布料的问题。
2. 学习课本并了解布料的常见种类和应用(15分钟)让孩子们分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一份样品,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回答以下问题:•这是什么材料的布料?•有什么特点?•这种布料有什么用途?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快速了解布料的常见种类和用途,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感性认知。
3. 表演和讨论“布料”的小故事(10分钟)老师会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布料是如何制作的,同时带领孩子们探究科技对布料制作的影响,让孩子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
4. 练习测验(20分钟)老师每组分发相同的一组不同种类的布料样品,让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从布料的厚度和肌理上,你能辨认出这是哪种布料吗?•你知道这种布料有哪些用途吗?在练习过程中,不断鼓励合作、分享和发言,让小组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平衡。
5. 总结(10分钟)老师通过讨论,帮助孩子们总结已学到的知识,提醒他们布料的种类和应用,并通过一下几个问题来检查他们学习的效果:•你知道哪种材料在布料生产中比较常见吗?•举个例子,如何应用你所学的布料?6. 课后练习让孩子回家观察自己的衣服、餐巾和枕头套等物品,并了解制作这些物品的原材料和种类。
四、教学评价1.孩子们能正确回答课堂练习的问题。
2.孩子能够正确识别每种布料的基本特点和用途。
3.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通过分享和交流更好地理解布料的种类和应用。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布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布料种类及其特点;2.掌握简单的辨别布料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常见的布料种类及其特点;2.布料的辨别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的布料种类及其特点;2.教学难点:不同种类布料的辨别。
四、教学方法1.活动探究法:通过面料品种辨认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不同面料之间的区别。
2.观察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不同面料的用途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动物和植物。
2. 引入新知1.学生观察老师的衣服,并猜测老师的衣服是什么面料制成的。
2.教师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布料”,并让学生对布料进行猜测、思考。
3. 学习内容展示1.分发几种不同的布料给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猜测并描述不同布料的特点。
2.老师讲解各种布料的特点,并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类。
3.老师让学生合作游戏,分组竞猜各种布料的名称和特点,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4. 总结1.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回答“布料有哪些种类”、“如何辨别不同种类的布料”等问题,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3.分享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合作和表现等方面,给予积极评价。
2.通过集体讨论、个人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教师留作业:在家继续观察和辨别各种布料,看看家中有哪些衣物是由不同布料制成的。
2.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并写下该衣服所用的面料,并简单分析其优缺点。
八、其他1.老师需要提前备好各种常见的布料,并将其放在桌子上展示给学生。
2.学生的家长可以配合进行布料辨识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家庭学习。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布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布料是用来做衣服、毛巾、床单等的材料。
2.认识常见的布料种类,如棉布、麻布、丝绸等。
3.了解布料的质地、颜色和花纹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1.认识常见的布料种类。
2.了解布料的质地、颜色和花纹等特点。
三、教学难点1.区分各种不同的布料。
2.理解并描述布料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课件。
2.布样、布料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参与到新知识的导入中,并令学生能够了解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呈现学习内容结合图片或实际布样,呈现不同种类的布料,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使用途径以及特点。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布料的名称、使用途径以及特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布料认识的看法,并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料。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将麻布、棉布、丝绸等不同的布料进行比较,询问同学们对布料的特点进行表达,并用心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
5. 总结归纳在讨论和实践之后,引导学生对布料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互相交流进行总结与分享。
六、教学评价1.课堂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表现,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评价。
布置相应的作业,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解决。
七、教学反思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2.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布料的文化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
3.需要重视知识的分类与概括,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布料》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布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常见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每天接触最多的布料为载体,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不同的特点,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呈现了丝绸、棉布、化纤布作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多准备身边常见的布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布料制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布料物品,继续观察研究生活中更多布料的特点。
本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比较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表达的基础上,知道布料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吸水性等一般特点,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有了直观感受。
布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材料,学生能够意识到身边的很多布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用什么方法认识布料的不同特点?布料的一般特点又有哪些?不同的布料又有什么不同?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布料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吸水性等一般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不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各类布料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不同的特点。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丝绸、棉布、化纤布教师准备:玻璃杯、水槽、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 3 出示]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布料制品。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生活用品,说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教师引导学生介绍布料制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