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属于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一门课程中。
在这门课程中,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曲式和作品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中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这些作品的背景和特点,然后通过具体的乐曲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曲式结构、音乐形式、和声、旋律等内容,并通过案例来进行讨论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音乐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1. 选择合适的案例。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方向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音乐创作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之一。
其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基本的曲式结构,理解曲式在不同风格音乐作品中应用的基本形态,掌握并应用较系统的曲式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扩展学生在音乐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发展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提高音乐修养。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讲授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并以传统曲式体系作为课程进行步骤的依据,目的是培养、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维、分析和创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辨力、想象力,使学生具备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扩展学生在音乐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使之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及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基本的曲式结构,理解曲式在不同风格音乐作品中应用的基本形态,掌握并应用较系统的曲式知识,对各类音乐作
品进行分析与揭示,从而达到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准确揭示音乐作品内涵,运用一般曲式结构创作小型音乐作品以及具备曲式基础知识教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实际分析能力,而不只是纯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传统曲式体系等相关学科与知识巧妙的结合,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教育。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五、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曲式与作品分析
课程代码:65012010、65012020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英文名称:Musical Analysis
学分:4 修读期:7、8
授课对象:音乐系学生
课程主任:秦大平讲师硕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教授如何分析一部作品的结构使学生掌握作品在结构方面的理论以及创作技巧,内容包括从一部曲式到奏鸣曲式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从而深刻认识时代与音乐、作曲家与音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书目:
《透视音乐》,秦西炫、秦大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基本教材:
《曲式与作品分析》,高为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复乐段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
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
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
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
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三部性原则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
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
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复乐段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
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
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
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
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 三部性原则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
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
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
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104003学时:64 学分:4分适用对象:音乐学本科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中考查、期末考试三种,平时占20%,期中20%,期末占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高为杰、陈丹布著,《曲式分析基础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吴祖强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杨儒怀著,《音乐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本科理论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着重学习作品曲式结构与音乐分析,并着重进行这两个方面的学习。
通过教学与学生自习,使学生了解早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和各种曲式的类型,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并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1、掌握曲式的理论:主要有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曲式发展的基本原则;音乐的陈述类型2、掌握曲式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3、 能够以曲式的基本理论独立的分析音乐作品。
4、 能够以曲式理论写作音乐分析文章。
(二)教学要求1、掌握各种作品的体裁结构。
2、以理论的掌握带动作品的分析。
3、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修完《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基础课程之后,开始学习本门课程,并为其他课程如钢琴、声乐、中外音乐史等提供不可或缺的技章 课程内容 学时 1 绪论:曲式定义、基本术语、曲式发展基本结构原则、音乐的称述类型 4 2 一段曲式:定义及特征、乐段内部结构、分类等 8 3 二段曲式:定义及特征、二段式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分类等。
6 4 三段曲式:定义及特征、三段式的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从属部分。
16 5 三部曲式:定义及特征、三部曲式的中部、基本类型、中部及再现部、从属部分。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上)(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赖朝师)说明:本教案是音乐本科教学的基础技术理论课。
它包括曲式分析与音乐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曲式方面讲授了简单曲式与复杂曲式两大类别。
其中,简单曲式包括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复杂曲式包括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
音乐分析包括了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旋律发展的基本手段,曲式组合的基本原则,以及用大量的音乐作品进行引证。
由于篇幅的缘故乐谱没有直接加入,但在本书中都有表明。
第一讲一、教学内容曲式的定义与曲式发展的基本情况,曲式中的六大基本术语二、教学重点定义与六大基本术语三、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一、曲式的定义及概述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等都是构成音乐的结构要素。
这些要素,在一个作品中也都有自身的结构,如旋律的结构,和声的结构等。
但这些都是局部性结构。
而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则不同,它是整体性的。
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
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就严格的意义而言,每一首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曲式作为人类的音乐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又积淀形成某些共同的规律。
这些共同的规律不仅体现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而且也形成某些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曲式程式类型。
我们要学习曲式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要掌握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以及历史地形成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各种曲式类型。
当然,人类的音乐实践是无止境的,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也处于流变、更新的过程之中,曲式学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本书所提供的仅仅是曲式分析的最基础的知识,不可能穷尽曲式学的全部复杂问题。
有兴趣的习者,在学完本教程后可进一步自修,以求对曲式学作更深一层的研究。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405310(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曲式学》属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曲式学》的教学目的曲式学是音乐理论领域中一项带有技术性、创造性的重要学科。
通过分析不同体裁、不同规模、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来规范各种曲式的结构概况;并研究与音乐内容的关系及表达音乐的作用与价值,从而继承传统曲式结构的艺术成就;并为曲式的发展及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曲式学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曲式中的各种体裁形式;学会分析古今中外名曲及现代小曲的曲式结构,并为作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音乐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理论专业课程。
(三)开课对象《曲式学》的开课对象是音乐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时间为四年制本科教育的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
二、先修课程《乐理》、《和声》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一)教学方法由于本课是专业理论课,上课时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欣赏法、实践法、示范法、自学指导法。
(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查、考试。
第六学期考查,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计算成绩。
第七学期考试。
按百分制计算成绩。
笔答占70%。
平时占30%。
四、时数分配总学时:56学时第六学期36学时第七学期20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绪论一、关于“曲式”概念二、关于内容与形式三、关于曲式与风格四、西方传统曲式与现代音乐及我国传统音乐五、关于曲式与体裁六、关于曲式学与其他作曲技术理论的关系七、关于学习方法第一章基本乐思第一节基本乐思——音乐主题的核心第二节基本乐思的特征第三节基本乐思的创作第四节基本乐思机构的类型第五节基本乐思的发展方法重点难点:基本乐思的发展方法学生掌握要点:重复、变奏、对比、展开、再现的发展方法复习题:1 基本乐思的发展有几种?各自对发展基本乐思的作用是什么2 对比方法主要有哪两类?各自对基本乐思的发展又何不同?3 再现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有哪两类再现方法第二章一段曲式——乐段第一节一段曲式定义、图式及特征第二节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第三节方整乐段的乐句布局结构形式第四节乐段的复杂化第五节一段曲式类型第六节曲例分析重点难点: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学生掌握要点:乐句、乐节、动机、副动机、方整乐段复习题:1 一段曲式的定义及图式各是什么?2 乐段内部结构有哪些?3 大乐句、乐句、乐节、动机、副动机用单拍子小节数划分,其比例关系是怎样的?4 乐段的内部与外部扩充有哪些方法?5 解释:内部扩充、外部扩充、前奏、间奏、尾奏第三章二段曲式第一节二段曲式的定义、图式及特征第二节带再现的二段曲式第三节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第四节其它类型的二段曲式第五节二段曲式第一与第二乐段对比方法重点难点:二段曲式的对比方法学生掌握要点:再现;音区、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对比作业:用一个四小节乐句,分别写出再现、不再现的二段曲式,并说出中段的音乐内容及曲式的情况。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课程编号:130212课程名称: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英文名称: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作曲技术理论课程。
其中,曲式部分是讲述音乐的逻辑结构和其形式的规范类型。
音乐作品分析部分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对音乐构成的各种表现手段及相互关系进行有指导的研究,以达到尽可能深刻,全面的理解作品的目的,并从中学习到创作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与内容结合的各种技艺。
曲式与作品分析在整个讲授的过程中,一实用文档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几乎是同时进行。
一、说明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作曲系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目的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曲式总括性的体系与对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总体结构力与运用方法和相互关系。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在通常的情况下,本课程一般与和声学为铺垫,与音乐史、文艺理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并为下一步开设的复调(对位法)与配器(管弦乐法)打下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为贯穿四年的作曲创作课程提供典范的形式和通过分析而获得音乐各表现手段的灵活的运用能力。
开课学期:第二、三、四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周学时×开课学期×16周):实用文档2小时/96学时(不含个别课学时)学分:13.5学分教学形式:集体授课与个别授课相结合(个别课学时为1学时/周)7、检课方式:检课方式为小组改题,作业部分以口头分析为主,必要时需增交书面分析报告。
8、考试安排:本课程考试为3次(每学期一次)(1)考试方式:一般为理论与分析两大部分,采用闭卷方式。
(2)考试标准:主要依据本大纲的进度和学生对所答考题的状况决定分数,共分为A、B、C、D、F等级。
9、免修、提前修毕:无实用文档二、本文1、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见下表)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2、实践、作业:3、教材:音乐的分析与创作(扬儒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4、参考资料: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杨儒怀《音乐的创作与分析》谢功成《曲式与基础》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苏]斯克列勃科夫《音乐作品分析》[苏]斯波索宾《曲式学》[苏]阿拉波夫《音乐作品分析》实用文档[英]麦克菲逊《曲式极其演进》[美]约翰.怀特《音乐分析》执笔人:曹家韵实用文档。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
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肖邦《降E圆舞曲》OP18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
《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
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
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
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
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
《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
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
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
肖邦《降E圆舞曲》OP18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第六章:变奏曲式
1、识记:变奏曲式的定义;什么是固定低音变奏?什么是装饰变奏?
2、理解: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重点分析: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刘庄《钢琴变奏曲》
4、分析要求:能较准确地描述变奏曲主题及各个变奏的创作手法特征及调性布局。
第七章:回旋曲式
1、识记:什么是回旋曲式?画出其图式。
2、理解: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之间的关系。
3、重点分析:洗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标出叠部和插部;画出曲式结构图。
第八章: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及其他
1、识记: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回旋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
2、理解: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各有哪些特征?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各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NO.3第三乐章。
5、分析要求: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简要分析音乐内容。
第三部分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
主题
三声中部
结构的补充
三部性原则
结构的扩充
二、简答题:
1、写出乐曲的调性布局结构。
2、稳定型陈述有哪些特征?
3、什么是变奏曲式?一般有哪几种变奏方式?
4、回旋奏鸣曲曲式和奏鸣曲曲式有哪些不同?
5、复二段与二段曲式有何不同?
三、分析题:
按要求分析乐曲:
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并作简要的音乐内容分析。
格里格《我爱你》
《在银色月光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