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政府行政改革趋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90.35 KB
- 文档页数:11
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和意义(一)大部制改革的涵义针对大部制涵义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学者们都试图加以说明,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是指为了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8有的学者提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组织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或相似、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地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是政府部门设置的一种客观存在,各部门权力范围较大,部门数量较少;其次,它是一个机构重组和合并的过程,同级别部门进行整合。
基于上述含义的界定,可以总结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还有就是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15个政府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多为综合执法;四是“协”,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民众。
大部制的基本特征除了上述之外还应该有更为特定的涵义,大部制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即在经济转型时期将政府有“分工不明确、效率低”向“分工明确,高效率”转变,大部制需要法律规范,需要加强对部门的监督力度。
大部制在综合了相关部门的职能之后,其职权必须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不得逾越。
政府整体的职能是变小了,但部门权利变大了,“任何权力都有扩张的天性”,如果不加以监督则必生腐败,而且后果要比以前更严重。
因此要制定对大部制在纪委、审计、监察、舆论等方面更严格的监督制度。
(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1这是在大部制改革中的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大部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切忌照搬国外模式;再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服从大局;第四,要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改革不是革命,要抓住机遇,在时期最好的时候进行改革。
“大部制”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大部制”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一、前言在当前国家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大规模改革”计划,如“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等,都是为了实现中国发展的整体目标,以追求社会经济的更高质量和更大效益。
其中,“大部制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向。
“大部制”改革是针对国有企业大规模重组所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划分,将企业设立为多个独立法人,从而使其在投资、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本文的调研旨在深入探讨“大部制”改革的实施现状、进展及影响,以期为政府、企业及相关各方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参考。
二、调研内容及方法本次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与进展;2. “大部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3. 各地区实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案例;4. 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展望。
本篇调研报告主要通过互联网调查、书面材料获取及实地走访等不同的研究手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
三、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与进展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和文件,其中包括了“大部制”改革的相关方案。
那么,改革的实施情况如何呢?据调查,当前全国各地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家,并且持续增长,覆盖的行业范围也不断扩大。
此外,全国大部制企业总数也达到了几十万家,占整个国有企业总数的30%以上。
从进展来看,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的运营效率得到提高,不少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改革还对国内市场的整体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速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推动了降低营业成本,促进了进一步的竞争发展。
四、“大部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在各地进行“大部制”改革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实施,产生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改革的实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023年大部制改革最新方案近年来,我国各领域的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大部制改革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改革项目。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2023年的大部制改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2023年大部制改革的最新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023年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目前,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已经推进了几十年,但由于起点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现有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起更加统一、协调有机的地方行政体制,提高我国发展整体效能。
一、整合重组地方行政区划在2023年大部制改革的最新方案中,首要任务是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整合和重组。
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存在数量过多、层级划分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决策协调困难,资源利用不充分。
整合重组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将更加合理、高效,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多极化发展格局2023年大部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案是建立多极化发展格局。
过去,我国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
通过建立多极化发展格局,我国可以更好地调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推动市县一体化改革市县一体化改革是2023年大部制改革方案中的重要一环。
在过去的制度中,市级和县级的职责划分模糊,行政风气不正。
通过市县一体化改革,可以明确市县之间的行政职责,优化行政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这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2023年大部制改革方案中,我们还将推进“放管服”改革。
当前,我国的市场准入、行业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制度,制约了市场活力的释放。
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五、加强地方政府协同合作最后,2023年大部制改革方案强调了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
在过去的体制中,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不够,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和地方保护主义。
公共组织发展趋势与中国行政机构变革科层制理论的提出及实践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所体现出的对效率以及理性的追求具有长远的价值。
但科层制组织在当下暴露出的僵化、腐败以及低效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目前看来,公共组织的发展有扁平化、公开化和虚拟化等趋势。
这些趋势对中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具有引导作用。
大部制改革、政府信息公开化以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与这些趋势不谋而合。
中国政府的行政機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深入分析并理解这些趋势,深化行政机构改革。
标签:扁平化;公开化;虚拟化;大部制;电子政务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the Reform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Xiong Xuan(Nankai University,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TianJin,JinNan 300350)Abstrac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reaucracy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s a whole. However,the exposure of rigidity,corruption and inefficiency of th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in the moment can not be ignored. It now appears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mainly are flat,open and virtual. These trends have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Super ministry system reform,the open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coincide with these trend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which should b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and fixed.Key words:flattened;open;virtualization;large system;e-government科层制长久以来一直是公共组织的主要形式,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
国外政府改革趋势和大部门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掀起了一场“新型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其政府机构设置也折射出一些共同的特性和趋势。
在经济调节职能上,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重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指令等;在政府组织形态上,实行“少机构,宽职能”的大部门综合管理体制。
这种由管理创新带动的体制改革,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和演变过程,认识国外政府管理创新和机构设置的情况和特点,对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和管理创新,非常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国外政府改革的五大趋势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的“新型公共管理改革”,是一次具有划时代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行政改革,内容涉及政府治理理念、政府运营方式以及政府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大致表现出五个主要趋势。
(一)公共行政的民主化。
实行决策权能与执行权能相对分离。
一些国家将政府部门分解成决策部门和具有特定服务功能的执行机构,使执行机构在财力、人力等资源配置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同时对后果也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具体做法上,通常采取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明确执行机构的责任范围、工作目标及考核标准。
英国是这一改革的典型,目前近三分之二的文职人员已转到执行机构,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爱尔兰、新加坡等国也有类似做法。
实行地方分权。
许多国家在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将更多的事权、财权、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等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自主性。
如法国、日本、西班牙等中央集权国家在维护单一制国家结构和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向各级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公共部门的民营化。
各国都基本认识到政府失灵的原因不仅在于政府职能的过于庞杂,而且在于政府自身属性和规模的模糊界定。
一些国家在改革中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这类公共部门的民营化(卸载)改革是“政府瘦身”的重要举措,这方面韩国比较突出。
韩国政府采取了对原有国有企业分类的办法来实施民营化改造。
大部制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六轮的机构改革,今天中国的政府机构与编制设置状况以及政府过程本身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服务市场经济建设、机构改革思路、公务员规模控制、制度化和改革技术细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何做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党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公务员内部结构调整、政府过程完善和行政区划调整等都是当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与考验。
因此,本文从大部制改革的本质及内涵开始,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并作思考。
关键词:大部制机构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六次大的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早已成为了中国社会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关键词”,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的期待与关注。
对30年6轮政府机构改革做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梳理问题,掌握规律,把握趋势,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对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迈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大部制,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通过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履职能力的一种政府组织结构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都特别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就(一)政府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使中国政府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虽然从表面来看每一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提出的,机构改革的启动似乎也都是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奏,但实际上机构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十分突出。
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对二者的关系有阐释,他提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①从改革的实践看,政府方面不只是“适应”,而是有大量的主动作为。
从改革历史初探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一,. 大部制的含义及其特点(一)含义:大部制(Large department system)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二)特点: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中国大部制改革历史发展概述(一)简述: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应对社会各种复杂的局面与挑战,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始)到2013年(12届全国人大),共进行7次大部门体制改革。
从最初的100个部门,精简、整合为现在拟设置的25个部门。
(二)各阶段中国大部门体制改革1.1982年改革核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内容: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改革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内容: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改革核心: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内容: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中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度中文中国的行政体制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中国的行政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不断深化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下面将从的动因、核心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角度来探讨中国行政体制。
其次,行政体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权力下放、简政放权、职能转变和机构等。
权力下放是指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市场化的决策能力。
简政放权是指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职能转变是指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转变,推动政府职能向社会服务、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转变。
机构则是指对政府机构进行合并、划分、优化和简化,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未来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的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政府要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治理。
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机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在行政体制中还需要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改善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另一方面,还需要解决政府机构中的利益调整问题,确保的平稳进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行政体制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动因主要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际竞争压力。
的核心内容包括权力下放、简政放权、职能转变和机构。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行政体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机构。
但同时也需要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政府机构中的利益调整以及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立。
大部制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李 强 高全喜 任剑涛 毛寿龙 王长江内容提要 中共中央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在七届人大通过了大部制改革的方案。
对于大部制,舆论界与学术界已有不少讨论,但大家对二中全会的《意见》关注似乎较少。
事实上,二中全会的《意见》勾勒出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行政改革的蓝图。
为了更好地理解二中全会《意见》提出的改革目标与举措,分析中国政治与行政改革面临的任务与困难,思考今后改革的路径,我们组织了学术界对政治与行政改革有研究的几位学者做了笔谈。
笔谈的主题是“大部制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讨论了大部制改革方案本身未尽之言,围绕二中全会的《意见》集中讨论今后十几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包括改革的任务、二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与措施、改革应该涉及的其他方面、改革可能遭遇的困难等。
关键词 大部制 行政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意见》体现了解放思想的精神高全喜:我先来谈谈自己对于《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个文件的初步认识和文本解读,做一个逻辑上的结构分析。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央出台这个文件,不是偶然的,是有深意的,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诸多问题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制回应。
这个文件值得重视,值得认真解读,我们不仅要看它字面上的东西,而且还要看它文字背后的东西。
结合上述背景,大体说来,我觉得这个文件在逻辑上包括三层内容。
第一层,文件在第一部分首先就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文辞中使用了“关键时期”、“势在必行”等词语,并具体指出了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表述如果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社会政治背景来看的话,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我认为,这个第一层逻辑,是近些年来党对于自身执政能力以及合法性危机的一种深切的自觉,类似这样的表述我们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人大的政府报告中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大部制改革
解析:“大部制”改革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在复习行政管理的时候,要多留意。
育明教育咨询师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弄明白了,关于“大部制”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含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目前我国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
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
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
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
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
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
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
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
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