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68.12 KB
- 文档页数:5
湿地修复工程设计方案摘要:湿地修复工程设计方案旨在恢复和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和景观价值。
本方案通过综合分析湿地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和技术,包括地形塑造、水系调整与沟通、湿地生境营造、科普管护配套设施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湿地打造成为集高品质湿地生态系统、高标准科普宣教于一体的江南水乡特色湿地生态修复空间,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景观提升及科普宣教等功能。
1. 项目背景青浦区岑卜湿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岑卜村南部,总面积330.7亩。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面临着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青浦区岑卜湿地的生态功能,本项目旨在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2. 修复目标本工程设计的修复目标包括:- 恢复和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 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提升湿地的景观价值,打造成为集高品质湿地生态系统、高标准科普宣教于一体的江南水乡特色湿地生态修复空间;- 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
3. 修复措施和技术本工程设计的修复措施和技术包括:(1) 水下微地形改造、塘埂改造等地形塑造:通过改造湿地的水下微地形和塘埂,重塑湿地肌理,为湿地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境。
(2) 新建引排水涵闸、一体化泵站等引排控制构筑物:调整和优化湿地水系,实现湿地的引排控制,保持湿地的适宜水位和水质。
(3) 水生植物恢复、陆域草本植被恢复、乔灌植被恢复,以及基底改良措施:通过恢复水生植物和陆域植被,营造丰富的湿地生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for 湿地生物。
(4) 科普管护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生态栈道、人行道、观景台等设施的建设,提供公众参观和体验湿地生态的场所,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
4. 预期效果通过本工程设计的湿地修复措施和技术的实施,预期将达到以下效果:- 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 湿地水质得到净化,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湿地景观价值得到提升,成为江南水乡特色湿地生态修复空间;- 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得到增强,湿地保护工作得到推动。
城市湿地的生态恢复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城市湿地的生态恢复的主要方面:
1. 水位控制:对于湿地来说,水位是非常关键的。
恢复湿地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好水位,保持水位的稳定,以满足湿地植物的生长需求。
在设计和实施时,需要综合考虑湿地所在地的降雨、径流等因素,以实现有效的水位控制。
2. 植被恢复: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恢复湿地时,需要根据湿地的类型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并进行合理的配置。
同时,需要注意植被的恢复方式,尽可能地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被资源。
3. 土壤修复: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恢复湿地时,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这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如添加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等来实现。
4. 生境构建:生境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
在恢复湿地时,需要构建多样化的生境,以满足不同生物的需求。
这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如建造人工岛屿、种植障碍物等来实现。
5. 生态管理:生态管理是湿地恢复的重要保障。
在恢复湿地时,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监测和维护。
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工作中来。
总之,城市湿地的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恢复和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湿地概念(一)什么是湿地湿地是存在于各类水域系统与陆地系统之间的生态系统,种类繁多且分布十分广泛。
对湿地的定义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1971年,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签署的旨在保护和合理运用全球湿地资源对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定义:“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二)湿地类型通常我们理解的湿地是位于河流、海域、湖泊周边的自然沼泽地,或是利用人工方法模仿出可供观赏、种植有典型湿地植物的景观园林。
而本文所指的湿地则包括了所有拥有水生环境的场地。
因此,湿地依据其不同的水生环境类型可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人工湿地。
(三)湿地景观设计理论关于湿地景观尚无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现有的理论大致可分为:1.基于生态恢复理论、基础生态理论、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恢复湿地公园设计,强调始终贯彻以湿地的生态恢复为核心,有效改善现有不良的生态循环,着重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交换,各个景观元素以完善生态过程为目的进行设计。
设计常以湿地水系的整治,当地林地的保育,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兴建等措施为主。
如美国永乐国家湿地公园,以改善水质、控制污染、野生动植物群落恢复等手段实现对湿地的修复。
2.以生态旅游为出发点的湿地生态旅游设计,着重讨论湿地环境对于生态旅游的容纳量,以游客的景观感受为需求,利用湿地特有的景观形态及丰富的生物群落为游客创造多样的景观感受。
但由于湿地生态本身脆弱,外来的干扰很容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保持湿地景观的持续性发展及控制游客容量是此类湿地设计需要改善之处。
3.基于湿地生态保护恢复的前提下关注游人游憩空间及人群活动模式的湿地景观设计。
对游客行为模式的探讨涉及生态布局、场地空间、游憩形式、设施服务、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既需要游客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隔离、又需要尽可能满足游憩功能的需要,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循环的平衡。
[文章编号]1001-3601(2009)07-0466-0148-0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上海西沙湿地为例王思元(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介绍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结合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分析其水生植物、湿生植被等主要植被的构建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改良措施。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Discu ssion o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Wetlan d Park:Takin g Sh an ghai Xisha wetlan d as a caseWAN G S-i yuan(School of Gardens,Beij ing Forestry U niversity,Bei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T he paper intr oduces the desig n met ho d of plant landscape in t he wetland par k,analyzes the adv ant age and weakness of main vegetat ion co nstr uction mo dels of hydro philic plant s and hyg ro phyt e,and puts fo rw ard the r elativ e improv ement measures in Shang hai Xisha wetland.Key words:wetland;w etland par k;plant arr ang ement;hydro philic plant;hy gr ophyte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城市周边的湿地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将城市周边的湿地开发为湿地公园的方式方法逐渐被推广,而开发的程度以及所带来的效益却有很大的差距,良好的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提升湿地的生态、经济效益,不良的开发反而会破坏湿地本身的生态结构,从而降低了其带给城市的各方面效益。
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一)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目标•保护和修复上海市湿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提高上海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方案内容1.制定湿地保护修复政策法规–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修复法规研究小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与相关部门合作,借鉴国内外相关湿地保护修复的经验,制定适用于上海市的政策法规。
2.建立湿地保护修复监测网络–构建湿地保护修复监测网络,覆盖全市主要湿地。
–利用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湿地的水质、水位、土壤状况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机构,负责湿地的日常保护、管理与监督。
–制定湿地保护修复计划,明确湿地划定、生态修复、巡护制度等各项管理细则。
4.提升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水平–投入资金用于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提高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湿地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修复的认识和关注度。
–增加湿地保护修复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湿地保护修复的最佳实践和技术。
–参与国际湿地保护修复会议和研讨会,学习借鉴国际湿地保护修复的成功经验。
预期成果•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政策法规完善,形成科学、可操作的制度体系。
•湿地保护修复监测网络全面建立,提供及时、准确的湿地监测数据。
•湿地保护与管理机构有效运行,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提升。
•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湿地的有效保护和修复。
•公众对湿地保护修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大幅提高。
•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成果,为上海市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益借鉴。
注意:此文章参考了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并根据Markdown格式编写,仅供参考。
明西岛沙湿地公园班级:姓名: 学号:老师:上 海 崇湿地公园案例分析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思想,其中植物景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对湿地植物的选择也尤其重要。
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是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的主体性公园,其保留了大部份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构建模式, 在保留层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不足,希翼通过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更多的借鉴。
1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本质是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者已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总平面图恢复或者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份, 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体现“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刚开始, 主要集中在湿地公园概念功能研究、生态湿地栖息地的修复、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水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价等,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
2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其一是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条件, 为其创造适宜的生存、繁衍空间,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结构;其二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 体现湿地文化。
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辟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 充分发挥湿地潜能, 体现湿地景观特色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在对湿地进行开辟设计时, 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为根本, 以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指导, 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 以蜿蜒有致、动态连接的水系及生态廊道构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 以至少化的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展示湿地自然的景观能动性。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如湿地面积减少、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为了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开垦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大量湿地被填埋、改造,导致湿地的生态功能严重受损。
其次,湿地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湿地水体中的化学物质超标,影响了湿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再者,生物多样性下降也是湿地面临的重要问题。
过度捕捞、狩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湿地中的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平衡被打破。
二、保护修复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增加湿地面积,通过退耕还湿、湿地重建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湿地的范围。
2、改善湿地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湿地水体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
3、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物种数量,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
(二)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
2、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湿地的特点和现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措施,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
3、统筹规划原则:将湿地保护修复纳入区域生态保护的整体框架,与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规划等相协调,实现多规合一。
4、公众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保护修复的具体措施(一)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湿地的保护范围和管理职责,加大对破坏湿地行为的处罚力度,为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设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禁止一切开发活动。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湿地,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威胁,如过度开发、污染、填埋等。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一珍贵的生态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湿地生态系统现状评估首先,我们需要对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
这包括湿地的面积、类型、分布情况,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实地调查、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获取准确的信息。
同时,要分析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侵占,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污染,工业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以及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湿地干涸等。
二、保护修复目标设定在明确现状的基础上,设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修复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应当具有明确的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
短期目标可以包括遏制湿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治理部分重点污染区域,恢复一定数量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物种等。
长期目标则可以是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使其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三、保护修复策略制定(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明确湿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湿地保护区划定重点湿地保护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对湿地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在保护区内,限制人类活动,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生态补水与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湿地的生态用水需求。
通过修建水利设施、优化水资源分配等措施,确保湿地水量的稳定和水质的改善。
(四)污染治理加强对湿地周边污染源的管控,治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郊野公园的综合环境提升及发展思索——以青西郊野公园服务设施改造与环境整治项目为例摘要:青西郊野公园是上海唯一一座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公园面积大且用地属性混杂,自2016年试运营以来,其功能设施不足及绿化环境欠佳的问题在游赏过程中逐渐显露,给游客游览体验带来影响。
本文将郊野公园的实地游览体验为项目提升改造导向,以提升公园总体服务质量为目标,结合郊野公园规划定位以及其生态保育、保留浓郁农耕文化等特色,逐步完善公园环境整治方案的同时思考如何提高郊野公园建设的综合环境与服务理念的提升发展提供价值。
关键词:郊野公园;服务设施;综合环境;提升发展Abstract:Qingxi Country Park,is the only country park with wetland characteristics in Shanghai.It has a large area and mixed land properties.Since its trial operation in 2016,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functional facilities and poor greening environment have gradually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sightseeing,and tourists can visit it.Experience has an impact.This paper takes the field tour experience of country parks as the orientation of project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aiming at improving the overall service quality of the parks,combines the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of country parks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rich farming culture,and further improves the environmental renovation plan of the parks,while thinking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parks.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provide value.Key words:Country parks;Service facilities;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Promoting development1郊野公园的基本概念1.1郊野公园定义郊野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引言随着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破坏,为保障我大理州经济的稳进发展,必须急速遏制流域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量、提高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市政府决定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修复湖滨带(东区十标段)基底修复一、区域背景以及工程简介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指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洱海湖滨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湖滨水陆交错带内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交错带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
大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营造是一项工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东区十标段)主要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洱海目前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以每平方米7元多的低造价,由中国环科院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实施。
”在农村湿地公园,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介绍。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洱海沿湖工程1974.00以内的房屋进行退房还海,确保整个项目(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高效完成。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及途径湿地的生态修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洱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作为大理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稀缺资源、保护生态敏感性、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根据现状条件的分析调查,确定本次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水系进行沟通、调整。
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形成高水平的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1.相应的技术措施1)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环境。
近期通过控制污染源、湖面清网、清淤除藻、疏浚河道、沟通水系、提高水体流速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作者:慈雪伦来源:《环境与发展》2020年第12期摘要:文中重点分析了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对湿地的形成和退化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针对性的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策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工作效果。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修复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2-0-02DOI:10.16647/15-1369/X.2020.12.097Research on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countermeasuresCi Xuelun(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Surve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Beijing 100714,China)Abstract: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xpounds the 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wetland, and proposes targeted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ully realize the good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Wetland protec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湿地是生态环境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在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等多个工作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非常明显。
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
工程为例
刘晓嫣;李轶伦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09(025)008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城乡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周边淡水湖泊湿地的破坏情况日益突出,导致部分湖泊水质污染严重,湿地面积锐减、功能退化.这类失衡现象与城市发展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向往产生了极大矛盾.通过对青西湿地环境现状的分析,运用生态修复理念研究湿地的保护、修复与利用,并结合适宜性分析进行景观规划与项目开发,在实现湿地恢复、环境整治的同时,促使其形成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景观系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刘晓嫣;李轶伦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1;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设计四所,上
海,2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 [J], 李辉解
2.河流型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探讨--以南阳市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J],
谢新;曹苗
3.北方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晋城丹河湿地公园为例 [J], 朱江
4.基于鸟类栖息需求的盐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陈家港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为例 [J], 戈萍燕;杨棠武;张鹏;康晓光;冯心依;安树青;张轩波;张静涵;朱正杰
5.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营建策略研究——以山西长治神农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为例 [J], 辛立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水环境保护理念的湿地景观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西郊湿地为例谢祥财;詹卫华;马真臻;刘权【摘要】以上海西郊湿地为例,探讨基于水环境保护理念下的湿地景观规划方法.即从现状条件出发,以水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规划设计生态沟渠、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高草湿地、低草湿地、湿生和乔灌木湿地,辅以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康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具有丰富动植物类型的充满生机的湿地生态景观.【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0(006)002【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湿地;景观规划;水环境保护;上海西郊湿地【作者】谢祥财;詹卫华;马真臻;刘权【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4;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300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100053;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景观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逐水而居、临水而建是现代城市美好人居环境的追求方向。
然而,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湖泊湿地都存着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如污染严重、湿地退化、生态系统单薄脆弱等,临水景观规划和水环境治理结合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迫切。
基于这一理念,以上海西郊湿地为背景,以湿地水环境治理为出发点,探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水环境治理措施以及与此相呼应的具有丰富动、植物生境的湿地生态景观规划措施的综合性方法,达到水环境治理和景观美好的双赢目的。
1.状概况与要点分析1.1.位分析上海西郊湿地位于大莲湖为中心的典型湖泊沼泽区内,是上海黄浦江水源地源流水域的核心位置,淀山湖流出的大部分湖水经过大莲湖湿地过滤之后再流入黄浦江,湿地面积约为14.6km2。
1.2.地水环境现状规划区域内的污染来自农副业、渔业、生活和工业。
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内容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园林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该文提出了湿地园林的新理念,探索了湿地园林内涵,结合时代要求,总结了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并以上海市为例,进一步说明湿地园林在建设城市大园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1 湿地与湿地园林湿地及其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着。
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1)地表水多,水是导致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无水不成湿地;(2)水导致了土壤潜育化,有明显的潜育层;(3)受水的影响,生长有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湿的盐生植物。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
大面积的湿地、飞翔的水鸟、自然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和蓝绿色的水面,自然宁静,给人以美的感受。
湿地园林的产生及其内涵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
“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规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