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pt
- 格式:ppt
- 大小:401.00 KB
- 文档页数:48
201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24字指导方针明确战略目标《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八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人才规划纲要》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八个方面对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
一是实现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七是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建设,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创新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体制机制创新的长远目标和近中期任务:一是在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上,重点要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工作法规建设。
二是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将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调整为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五大机制。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国家、地区或组织的人才需求,制定的一项长期性计划。
这个计划旨在培养和发展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一、明确人才需求1.1 分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定人才需求的方向。
1.2 研究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确定人才需求的专业领域。
1.3 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
二、制定培养计划2.1 设立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2.2 制定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等。
2.3 确定培养资源,包括师资、教材和实践机会等。
三、建立培养体系3.1 设立培养机构,包括学校、培训机构和实习基地等。
3.2 完善培养课程,根据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
3.3 建立评估机制,对培养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实施人才引进政策4.1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住人才等。
4.2 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福利,吸引人才加入和留在组织。
4.3 加强人才引进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持续监测和调整5.1 建立人才发展的监测机制,及时了解人才供需情况。
5.2 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
5.3 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共同监测和推进人才发展。
总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明确人才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建立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以及持续监测和调整,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引进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需要与相关机构和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发展,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0.04.01•【文号】中发[2010]6号•【施行日期】2010.04.0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才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2010年4月1日中发[2010]6号)现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刻理解“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深刻理解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要抓紧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目录序言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一)指导方针(二)战略目标(三)总体部署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体制机制创新(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四、重大政策(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五、重大人才工程(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五)文化名家工程(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六、组织实施(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中长期人材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中长期人材发展规划是指为了满足企业或者组织未来发展需求,制定的关于人材引进、培养、激励和留用的长远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长期人材发展规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目标设定1. 提高人材引进质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材引进政策和机制,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材加入企业或者组织。
2. 培养高素质人材: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现有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 激励人材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激励人材在企业或者组织中持续发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 留住优秀人材: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留住优秀人材,减少流失率,保持人材稳定。
三、内容规划1. 人材引进:制定招聘计划,明确岗位需求和招聘渠道,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材。
2. 人材培养: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培训、岗位培训和职业发展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 人材激励:制定激励政策,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 人材留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建立员工关心机制,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留住优秀人材。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规划目标:明确中长期人材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重点,与企业或者组织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2. 调研分析:对现有人材队伍进行调研,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潜力,分析人材供需情况,为规划制定提供依据。
3. 制定具体措施:根据目标设定和调研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人材引进、培养、激励和留用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
4. 实施和监督:按照制定的措施,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并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5. 绩效评估: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人材发展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五、总结中长期人材发展规划是企业或者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能够有效提高人材引进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材、激励人材持续发展和留住优秀人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等7则作者: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6期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在近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中,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一大亮点。
在人才规划纲要中,人才被划分为六大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
纲要还明确了这六类人才的发展目标、发展的主要举措。
其中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是: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
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
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
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
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认证工信部推出3G人才培训认证近日,国家3G工程师培训项目管理中心(3G学院)正式运营。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的目标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目标1. 建立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发展体系,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4. 推动人才流动和转化:加强人才流动机制建设,鼓励人才跨领域、跨行业流动和转化,促进创新和发展。
三、原则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点领域和专业。
2. 突出创新驱动:注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4. 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保障各类人才的平等机会和权益。
四、内容1. 人才需求分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中长期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结构。
2. 人才培养规划:根据人才需求,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包括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 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优秀人才的引进和留用,提供相应的政策和保障。
4. 人才流动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跨领域、跨行业的流动和转化。
5. 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和积极性。
6. 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管理方式,提高人才管理效能。
五、实施步骤1. 制定计划:根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
2. 资源投入: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包括财政资金、科研经费、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
本规划旨在为国家、地方和企业提供一个科学、系统、可操作的人才发展指导,以促进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 原则:- 人才发展规划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
- 鼓励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
- 加强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为人才选拔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 加强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提高人才供需的匹配度。
三、重点任务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培养机制。
- 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 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加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 加强继续教育的开展,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机会,满足不同人才的发展需求。
2. 人才选拔与评价:- 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 推行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包括考试、面试、实践能力测试等,提高选拔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 加强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和晋升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人才引进与留用:- 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和创业。
- 加强人才留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留住优秀人才。
- 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促进人才的跨领域、跨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4. 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等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年第06期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6月6日在新华网全文播发。
《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
《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其中,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据了解,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活动广东中职首开学历教育国际合作先河5月25日,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与新加坡英华美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双方将选拔优秀中职生开展“1+3学士学位直通车课程”,共同培养既具有先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据透露,目前两校开展合作的专业主要是动漫游戏。
胡锦超职校将引进新加坡原版英文教材、教学辅导教材、实训教材,让学生了解到最新行业知识和生产技能。
参加“1+3学士学位直通车课程”的中职生,在胡锦超职校接受一年的英语和国际预科学习;通过考核者再到新加坡学习两年获得高级大专文凭。
修读完高级大专课程的毕业生无需通过其他测试可直接入读英国威尔士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及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在新加坡合办的本科课程,修读一年后可获本科文凭(学士学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时间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0年6月6日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
《人才规划》全文约19000字,共分序言,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等部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目录序言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一)指导方针(二)战略目标(三)总体部署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体制机制创新(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四、重大政策(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五、重大人才工程(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五)文化名家工程(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六、组织实施(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201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24字指导方针明确战略目标《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八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人才规划纲要》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八个方面对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
一是实现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七是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建设,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创新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体制机制创新的长远目标和近中期任务:一是在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上,重点要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工作法规建设。
二是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将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调整为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五大机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目标:以人才发展为核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
到2030年,我国人才队伍实现全面现代化,人才素质大幅提升,各类人才充分涌现,形成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保留的良好机制,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重点领域发展:1. 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2. 经济发展领域: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领袖和经济学家,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3. 教育和文化领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人文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促进文化繁荣和传承。
4. 社会服务领域:培养一大批社会工作者和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人才培养机制:1. 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
2. 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促进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
3. 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4. 加强农村人才培训与引进。
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农村人才,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
四、人才引进机制:1.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建设。
建立灵活多样的引进机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
2. 积极开展人才引进竞争。
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我国工作和创新创业。
3. 加强人才评选和使用制度。
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五、人才使用机制:1. 积极推行人才流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