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
- 格式:docx
- 大小:11.27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知识点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对力的认识A.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个物体施加力。
换句话说,产生力的物体,即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B.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个力至少跟两个物体有关。
C.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接触与否不能成为是否发生力的作用的依据。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反过来,如果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则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有四种:由运动到静止,由静止到运动,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
知识点3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1)力的三要素: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系。
(2)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用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1N的力大约是我们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的方向,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
2.正确画出力的三要素具体步骤:(1)先确定研究对象即受力物体,注意力的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表示,球形物体可以用圆形表示。
(2)“三定”a.定点,在受力物体上画出力的作用点F=150 Nb.定方向,正确作出力的方向。
c.定长度,力越大,线段应该画的越长。
(3)“三标”a.标箭头,在力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b.标力的符号,压力,拉力,推力,支持力,弹力用字母F表示,摩擦力用F f,重力用字母G表示。
如果有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用下标数字来表示,如F1,F2,F3等。
c.标力的数值和单位,在箭头的旁边标上力的数值和单位来表示出力的大小。
知识点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知识点一:对力的认识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A:B:C:D:E: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提、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后者是物体,前者是物体。
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
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托起两个鸡蛋的大约为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②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练习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用羽毛球拍击打羽毛球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过程,磁铁对铁钉有力。
是否必须相互接触?3、当发生力的作用时,总可以找到施力物体和物体,足球比赛时,守门员接住对方射来的球,这接球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5.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用下列哪个说法最能说明力的现象()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D.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一: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钢球由变为。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两方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物体运动的)。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5•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
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讲授
1.力是什么
师引导提问: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力的存在;工人用了力;车受了力。
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生:思考回答。
归纳总结。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一作用一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1
捏一下橡皮泥;拉伸一下弹簧。
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实验2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
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放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讲授:运动快慢变化或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教材到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生:参与实验,思考,回答。
不相同: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师讲授: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叫做力的三要素。
师引导、讲授: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
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要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例:请画出帆船受到风力的力的示意图。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提问并演示实验:我现在手中有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小车
上,将两个小车离开一定距离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铁块向前运动,因为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两辆小车同时向
中间运动。
磁铁运动状态也改变了,说明它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事例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B物体对A物体
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那么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力就称为反作用力。
学生思考,回答。
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说明人推墙,墙受力;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
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反馈练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 ,受力物体是,手也感到痛,这是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 。
2 •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守门运动员接住足球。
受压弹簧,弹簧变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4.关于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B .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它一定是施力物体。
C.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5.赛龙舟时,每个运动员坐在船的两侧,随着有节奏的号子声,大家齐心合力一
起向后划水,龙舟快速前进,使龙舟、人、桨一起前进的施力物体是()
A .龙舟
B .人
C .船桨
D .水
6 •放风筝时,风筝受到拉力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 •手
B •地球
C •线绳
D •风筝
7.物理教材放在水平桌面上时,教材受到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
A •教材
B •地面
C •桌面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1.手排球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3. C 4. D 5.D 6.C 7. C
五、板书设计
7. 1 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静止变为运动;(2)运动快慢变化;(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