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土壤
- 格式:doc
- 大小:587.94 KB
- 文档页数:4
植被和土壤知识点总结一、植被的定义及分类植被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由植物组成的总体。
根据植物的类型和分布特点,植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分类包括草原、森林、荒漠、湿地等。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土壤的特点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1. 草原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通常分为草甸、草原和草漠三种类型。
草原植被的特点是矮小、矮硬、坚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覆盖度高,能够有效保护和固定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
2. 森林森林是指以乔木为主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等不同类型。
森林植被覆盖度较高,树木的根系能够有效保护土壤,植被层下的枯叶和腐殖质能够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
3. 荒漠荒漠是指植被覆盖度较低、植物分散的地区,通常以耐旱植物和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植被对土壤的保护能力较弱,易引起土壤侵蚀和退化。
4. 湿地湿地是指地表水源丰富、植被密集的地区,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
湿地植被的特点是植物丰富多样,能够有效保护水体和土壤,同时也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二、土壤的定义及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覆盖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具有生命存在和生长的条件。
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砂质土壤、粘土土壤、壤土等。
1. 砂质土壤砂质土壤的颗粒主要由砂粒组成,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透气性和渗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适合栽培耐旱作物。
2. 粘土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颗粒之间的粘着力较大,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透气性和渗透性较差,适合栽培耐涝作物。
3. 壤土壤土是一种中间类型的土壤,包括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具有适中的透气性、保水保肥能力和肥力,适合栽培大部分作物。
三、植被和土壤的功能与相互作用植被和土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 植被的功能(1)保护土壤:植被通过其根系和植被层有效保护和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
土壤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一系列方面影响着土壤和植被的稳定,
同时改善环境的质量。
以下是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 保护土壤:植被不仅可以抑制土壤沉降,降低风化和侵蚀,而且还
可以刺激微生物活动,保持土壤的结构稳定,增加土壤的湿度,减少
土壤的渗透性等;
2. 改善植被生长:土壤提供水分和适宜的pH环境,通过植物毒素的交换,减缓土壤养分的流失,还能改善植物的发育;
3. 改善大气环境:植被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浓度,稳定气温,这有助于净化大气环境;
4. 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可以经过微生物代谢,增加土
壤有机质,使土壤更加肥沃;
5. 改善水循环:植被可以减少土壤的流失,吸收水分保存在土壤中,
使得水和肥料的利用更加有效,增加雨水的吸收,改善水循环等。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明显看到土壤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土壤植被、
大气环境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对于土壤和植被的保护应该是人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候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西部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中亚、南美东南角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大尺度上:①影响因素: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②植被的变化:a. 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
(纬度地带性)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上:①影响因素:地形。
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第一节土壤1.土壤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杨峰、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颜色:如如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四川盆地紫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盐碱地的白土。
④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
(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减弱,保水保肥性增强。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矿物质(约45%)、有机质(约5%)、空气和水分(两者都是约20%-30%)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与植被作用土壤与植被是自然界中两个密切相关的元素,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本文将从土壤和植被的定义、土壤对植被的作用、植被对土壤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土壤与植被之间的契合与联系。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经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复杂、活性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它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
土壤对植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对植被的作用1. 提供养分:土壤中富含氮、磷、钾等植物所需的养分元素,可以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所需的养分。
2. 保持水分:土壤可以储存和释放水分,维持植物的水分供应。
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3. 提供基质: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为植物的根系提供支撑和依附的环境。
4. 保护植物:土壤可以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防止植物受到外力的破坏和伤害。
5. 调节气候:土壤能够吸收和释放热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植被对土壤的作用1. 抑制土壤侵蚀: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颗粒,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的发生。
2. 促进土壤形成: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将养分送入土壤,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
3.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质,并在死亡后将有机质返回到土壤中,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4. 调节土壤温度:植被覆盖能够减少土壤表面的温度波动,起到调节土壤温度的作用,降低土壤温度的极端变化。
5. 提供栖息环境:植被为土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综上所述,土壤与植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生长环境,而植被通过根系的固定和有机质的循环,进一步改善和保护了土壤的质量。
只有保护好土壤和植被,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和恢复土壤与植被的功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高考地理植被土壤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含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而在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中,植被和土壤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高考地理考试中,对于植被和土壤的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将从植被和土壤的特点、分布及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高考地理中的植被土壤知识点。
一、植被的特点及分布。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植物总称,它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植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天然植被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被,主要受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人工植被是指人类栽培的植被,主要用于农业、园林和造林等方面。
第二,植被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茂盛的植被类型之一,它生长在热带地区,气温高、降雨充沛;而温带草原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气温适中,降雨适量。
第三,植被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它还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减少。
二、土壤的特点及分布。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和气体组成。
土壤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支撑。
第二,土壤的质地和组成影响着其肥力和透水性。
例如,粘土质的土壤容易黏滞,透水性差,对于植物的生长不利;而砂质土壤则透水性好,但肥力较差。
第三,土壤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质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而亚马逊河流域则被称为“地球之肺”,拥有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
三、植被土壤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植被和土壤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被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日益加剧,导致了气候变暖和全球变化。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大全植被与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学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和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则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撑和生长空间。
下面是植被土壤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植被的类型1. 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高,含有大量乔木和灌木。
2. 草原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少有树木。
3. 荒漠植被:干旱地区的植被类型,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如仙人掌、沙漠植物等。
4. 水生植被:水域中生长的植被,如水草、水生灌木等。
5. 沼泽植被:湿地中生长的植被,如芦苇、蒲公英等。
土壤的成分1. 矿物质: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如石英、长石、蛭石等。
2. 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残留和分解的产物,如腐殖质、腐植酸等。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4. 空气:土壤中的气体,对土壤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植物的呼吸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类型1. 红壤: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高的气温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2. 黄壤:在温带地区,有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3. 黑土:在较寒冷地区,年均温度较低,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的土壤。
4. 褐土:在湿润和多降水地区,排水条件好的地方形成的土壤。
5. 盐渍土:含有大量盐分的土壤,在盐碱地区广泛分布。
土壤的结构1. 含沙量:土壤中颗粒直径大于0.05毫米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2. 含粉量:土壤中颗粒直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3. 含粘量: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4. 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密排和成团状态,包括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1. 土壤与植被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物质和氧气,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而土壤则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2. 植被对土壤的保持和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高一地理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植被和土壤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一地理中的植被与土壤知识点。
一、植被的分类与分布植被可以根据其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进行分类。
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沙漠等。
各种植被类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其分布受到温度、降水、海拔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二、植被与气候关系气候是植被形成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多分布在气候湿润的地区,而沙漠则常常出现在气候干燥的地带。
植物的适应性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存活和生长。
三、植被与土壤关系土壤是植被的重要生长基础。
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供应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影响着植被的分布。
例如,黑土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盐碱土则对大多数植物的生存条件不利。
四、植被破坏与保护过度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会对植被造成损害。
森林砍伐、草地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植被,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草场、防止水土流失等。
五、植被与环境保护植被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
植被还能够减缓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保护植被对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至关重要。
六、植被资源的利用植被不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植物提供了生活必需的食物、药物和原材料。
人们可以通过农业、园艺和林业等方式利用植被资源,满足人类的需求。
总结:植被与土壤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了解植被的分类、分布以及与气候、土壤、环境的关系,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促进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植被资源,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考点20植被与土壤一、植被1.植被与环境(1)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2)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3)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森林(1)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可以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3)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4)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
(5)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
3.草原与荒漠(1)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3)温带草原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4)从热带到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
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二、土壤1.观察土壤(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植被和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植被通过根系与土壤紧密连接,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
而土壤则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并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支撑。
因此,了解植被与土壤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植被和土壤的基本特征、相互影响、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展开。
一、植被的基本特征1. 植被是由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植物生物群落组成的。
植被包括各种生长在地表的植物,如草、灌木、乔木等。
2. 不同植被类型的存在,与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有关。
气候温度、降水量等因素会影响植被的类型和分布。
二、植被对土壤的影响1. 植被通过根系对土壤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减少土壤侵蚀。
2. 植被的枯枝落叶可以通过腐解作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 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
4.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质地和含水量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三、土壤的基本特征1.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层的固体物质。
土壤是植被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母岩、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差异较大。
四、土壤对植被的影响1. 土壤中富含的养分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
土壤贫瘠或者含有有毒物质的土壤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2. 土壤对植物根系的渗透性和通气性有影响,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的效率。
五、植被与土壤的保护1. 合理管理植被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维护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同时,植被的保护也能减少风沙飞扬,保护水源地。
2. 合理管理土壤可以避免土壤质量下降,包括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措施。
3. 植被和土壤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
六、植被与土壤的利用1. 植被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等。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一、植被的作用1. 保持土壤植被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壤的侵蚀,从而保持土壤的肥沃和生产力。
植被还可以有效地遮荫,减少土壤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保持。
2. 供给养分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将其转化为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一部分养分供其他植物利用,形成植被之间的营养循环。
3. 净化空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大气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4. 调节气候植被可以调节气候,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汽,降低自身的温度,降低周边环境的温度,减缓气候的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发生。
5. 保护生物多样性植被提供了生物栖息地,可以为各种生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和完整。
二、土壤的性质1. 粒径组成土壤的粒径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种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土壤的颗粒粒径分为粘粒、粉粒、砂粒三种。
其中粘粒指直径小于0.002毫米的颗粒,粉粒指直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的颗粒,砂粒指直径大于0.05毫米的颗粒。
2. 水分含量土壤的水分含量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
土壤的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受到降水量、蒸发散发、透水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孔隙度土壤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
不同类型的土壤孔隙度不同,对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伸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孔隙度受土壤类型、土壤结构以及植被的影响。
4. 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所含的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量。
土壤的肥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需要通过施肥等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善。
5. 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是指土壤的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酸碱度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植被与土壤
选择题
某中学高二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研学活动。
在寒假他们坐飞机从海口飞往哈尔滨,又利用暑假坐火车从连云港直达乌鲁木齐,对沿途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研学。
读下图,回答1~3题。
1.该校学生在整个飞行旅途中,依次见到的典型植被是()
A.热带草原、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B.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2.该校学生在飞越A省时,发现该省南部和北部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这是因为该省的南部和北部()
A.发展了不同的农业
B.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
C.气候类型不同
D.土壤类型不同
3.以下是该校学生坐火车从连云港直达乌鲁木齐时所看到的现象,不符合实际的是()
A.经过B省时看到农民正在农田收获小麦
B.C地南面有茂密的森林
C.在D地看到了荒漠景观
D.新疆既有荒漠冰川,又有森林草原
解析:第1题,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落叶阔叶林,故B选项正确。
我国的亚寒带针叶林只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很小的区域。
第2题,由于该校学生是冬季飞越我国南北地区,在A省(安徽省)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上,阔叶林是不落叶的;而在淮河以北为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下,阔叶林此时是落叶的。
所以,看到的景观不同。
而这种现象是由气候不同决定的。
第3题,B省(河南省)收获小麦一般在每年5月底到6月中旬,而该校学生是在暑假坐火车进行研学的,故经过B省时看到农民正在农田收获小麦是不符合实际的。
C地南面为秦岭山脉,山上森林茂密;D地为河西走廊,为干旱地区,多荒漠景观;新疆盆地中有荒漠,天山上有草原、森林和冰川。
答案:1.B 2.C 3.A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拍摄的主要植被照片。
完成4~5题。
4.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5.③是香樟树的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第4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
根据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选项正确。
第5题,通过上题的分析得知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故D选项正确。
答案:4.D 5.D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下图中A点和B点为欧洲某地不同季节测定的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
读下图,完成6~7题。
6.该土壤最可能分布于()
A.北冰洋沿岸地区B.地中海沿岸地区
C.大陆中部地区D.里海东部地区
7.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会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A.增施熟石灰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D.毁林开荒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各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三维坐标图的判读。
读图可知,该土壤在不同季节固体颗粒含量基本不变(约50%),不同季节差异最大的是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结合选项可知应该是降水季节差异最大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第7题,土壤表层的盐分主要源自土壤底层,人类不合理的灌溉,使土壤底层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向上运动,最终留在土壤表层。
答案:6.B7.B
8.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解析:选A。
土壤厚度直接取决于风化作用的强弱,陡峭的山坡上流水、风力强,形成的风化层或者土壤很容易流失。
(2020·武汉模拟)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0.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解析:第9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项错误;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项错误;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土壤肥力流失较多,有机质含量较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C项正确;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项错误。
第10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的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项正确;大棚温室改变的是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项错误;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项错误。
答案:9.C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