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悲剧的审美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班级:姓名:学号:Email: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何悲剧更“美”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浅析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的悲剧性审美价值【摘要】中国灾难题材电影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中悲剧性审美成为审美价值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视觉呈现、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探讨了悲剧性审美在这类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悲壮氛围的营造不仅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更能够传递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内核。
在文章提出悲剧性审美价值对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启示,探讨了这类电影的发展趋势,以及悲剧性审美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悲剧性审美在电影中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灾难题材电影、悲剧性审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视觉呈现、社会意义、悲壮氛围、启示、发展趋势、重要性、电影艺术1. 引言1.1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兴起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电影人开始尝试通过大银幕展示灾难事件中人们的生存、奉献和互助精神。
经典之作如《亮剑》,讲述了南昌起义悲壮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主义精神。
在《唐山大地震》这样的作品中,导演将焦点聚焦在灾难发生后人们的顽强抗争和生存希望,唤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灾难题材电影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如今,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在故事情节、视觉效果、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和成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作品中,人们不仅能够看到灾难事件背后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真相,更能深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和温暖。
1.2 悲剧性审美在电影作品中的重要性悲剧性审美在电影作品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电影中,悲剧性审美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深刻的思考。
通过呈现悲剧性的情节和人物命运,电影能够引发观众的同情、共鸣和思考,使观众对人生、命运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悲剧性审美也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将悲剧元素融入电影作品中,导演和编剧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浅谈初中语文选编悲剧作品的审美教学摘要:悲剧作品其实质和意义就是把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通过毀灭的方式产生“悲”而感染读者,进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呜。
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悲剧作品的节美教学中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进行:一是充分揭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去感染学生灵魂;二是发掘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三是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憎共鸣。
关键词:审美教学产生爱情理性升华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实质和意义。
就拿悲剧作品来说,“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毁灭给人看”则触及了悲剧的审美特征,以那些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因毁灭而导致的“悲”,来打动读者的心,进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初中语文教材中,《伤仲永》《伟大的悲剧》《班羚飞渡》《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孔乙己》等作品,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悲剧色彩,或悲怆,或悲壮,能给人以悲剧美的感受,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悲剧美的审美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学生以感染、刺激,产生爱憎的共鸣,导致理性的升华。
我觉得,悲剧作品的审美教学,宜于抓住三个环节进行:一、充分揭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去感染学生灵魂悲剧人物往往具有伟大的、正义地或者正面的素质,可以用“真”、“善”、“美”来概括,这是悲剧的一个基本特征,也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比如《伟大的悲剧》主要讲述斯科特探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己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
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这里所表现的人物的真善美是:一是友谊,那一个个悲壮的画面,让人看到了他们共同抗拒死亡的坚强和彼此兄弟的情谊。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就人的本性而言,人都是趋吉避祸的,都希望人生是一幕幕喜剧构成的。
但事实上,人生中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一幕幕悲剧。
正因为有悲剧的存在,人生才更真实、更丰富!古往今来的文学轨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亘古不变的哲学观点。
从特洛伊战争到罗米欧与朱丽叶;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故事到浸着铜锈的欧也·葛朗台尸骨,无一不是悲剧。
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更是悲剧的典范巨著。
《红楼梦》的价值也就在于她是一个悲剧,在于这个悲剧留给后人的启示。
就悲剧产生的原因来看,不外乎三种:一种悲剧是由极其恶毒之人造成的;一种悲剧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还有一种是由处于一定关系中的普通人,由普通的境遇逼迫而铸成的。
第三种悲剧高于前两种,它最动人,也最能给人以启示。
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人的最大不幸不是外在的命运,而是人所固有的生存****!”因而悲剧的主角所应赎的罪也不是个人所特有的罪,而是原始的罪,即生存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
这种悲剧昭示了宇宙人生的本质。
《红楼梦》就是这样的悲剧。
《红楼梦》是以宝黛之情为线索贯穿故事始终的,整个故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就宝玉、黛玉之情而言,贾母喜爱宝钗的玲珑聪颖而厌烦黛玉的孤僻、冷漠,但是她又相信金玉之说,想用黛玉之玉压宝玉的病;王夫人亲近薛家也有她的如意算盘;凤姐生性泼辣,但因持家的原故,忌黛玉的才华,并且害怕黛玉会不利于自己;袭人因为惩治了尤三姐和香菱,当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语时,害怕会殃及自身而同流与凤姐。
这些都是必然的趋势。
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又不能对最疼爱他的祖母说,这是最普通的道德规范所致。
何况黛玉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这就必然铸成了宝、黛的人生悲剧。
这里边没有蛇蝎小人,也没有大是大非、重大事故,只是通常的道德规范、通常的人情世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这种结果罢了。
再比如,柳香莲与尤三姐一事,焦大因贾琏对自己轻视且又荒诞无耻而怒骂不止,柳香莲因为听到了怒骂而误会三姐,怀疑三姐居身于这样的污浊之境难以自清其身而意欲索回信物各奔东西。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内容摘要: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
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悲剧的本质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模仿,使怜悯与恐惧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即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深思。
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
没有想象,莎士比亚就写不出那脍炙人口的著名独白。
在悲剧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情中,表达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而且从中受到鼓舞,增强斗志。
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表现了基于人的主体性与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冲突上的审美现代化本质,即两种现代性相互冲突的危机所造成的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病态和畸变。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本质悲剧欣赏审美形态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在人类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悲剧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的。
古代希腊社会就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命运”观念的主题,因此古希腊的悲剧也称之为命运悲剧,也正是命运主题为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确立了基本的内涵。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看来,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
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了,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
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
所以,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人生生存实践的对立的两级。
但是,在这种命运冲突中,在这种存在的抗争中,人自认为正义或真善美的一方,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死亡、毁灭的结局。
这里,人的“有限性”就构成了悲剧的全部意识。
然而,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出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
谈谈你对审美范畴内悲剧的理解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具有一定的范式性。
人类的审美范畴在漫长的演变经历中,形成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这六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
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六种审美范畴的欣赏、把握,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开阔审美趣味,增强审美能力。
”一般说法,悲剧这个词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戏剧的主要类别或题材之一,以表现主人公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悲惨性结局为基本特点;二是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悲剧,用来比喻不幸的遭遇;三是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它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1]。
审美范畴问题是美学原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为审美的悲剧的相关问题加以澄清和整理。
悲剧这一审美范畴与现实中的“悲剧”,和作为一种艺术类型的戏剧中的悲剧的概念不同,为了区分不同的悲剧概念,审美范畴中的悲剧又常常被写成“悲剧性”或者“悲剧美”。
但三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而又密切的现实与逻辑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指的是比如车祸、地震、洪灾等令人感到不幸、同情乃至伤感的悲惨的遭遇与苦难。
显然车祸等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悲剧不能等同于审美范畴中的“悲剧”,也不等于戏剧中悲剧题材,但是为这二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现实背景。
审美意义的悲剧范畴所注重的不在于艺术作品是不是有特定的艺术形式,而在于它作为一种艺术,或者一种艺术作品,其中所反映的实质性的内容,是不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有了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无论戏剧、小说、诗歌、电影、绘画、雕塑等,同样可以反映出悲剧性的内蕴。
审美范畴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艺术类型的悲剧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的哲学概括和艺术提升。
分析各种悲剧人物,悲剧主角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悲剧主角以超前出现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的对抗,因为其目的脱离了规律条件所以表现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悲剧主角目的无法实现的绝望境况与其执着追求目的的理想的强烈个性构成了悲剧与崇高的交叉状态,是一种“崇高悲剧”。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美学有关“悲”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
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在历史上,有很多美学家对其进行过研究,亚里士多德曾经为悲剧下过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绪得到陶冶。
”他还指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话主要阐述了悲剧的特有性质,最主要的观点是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
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
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人物的悲剧结局使得希腊神话和传说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悲剧美,而这种悲剧被认作是古希腊所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必然的产物。
“他们一方面渴求人的自由和神的正义,另一方面又看见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神的专横和残忍,于是感到困惑不解。
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既对超自然怀有迷信的畏惧,又对人的价值有坚强的意识,既有一点诡辩学者的天性,又有诗人的气质—这种种矛盾构成希腊悲剧的本质。
”朱光潜也曾经说过“希腊悲剧是一种特殊文化背景和特殊民族性格的产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那个民族的必然产物。
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浅谈《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红楼梦》,作为一部清代人情小说,鲁迅先生曾对其描述过一句话,即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这八个字,字字都有千钧之重。
《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也只有他写得出来。
他的家族、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在家道中落后,他所看到的喝所经历到的种种,必定是常人所难以体验到的阅历。
曹家曾经那么繁华富贵,曹雪芹在幼年或者童年时期过着和贾宝玉一样的富足优渥的生活,一旦曹家抄家之后,家道中落,生活条件急转直下,其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曹雪芹想必见识过太多太多。
这样的人生,是忧悲苦乐各种滋味都已体尝过了的。
所以,才有了曹雪芹笔下那浸着沉沉的“悲凉之雾”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但她并不只是一部悲剧,这部悲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教化价值。
用王国维评论《红楼梦》的话说:“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作为一部小说,如果《红楼梦》所展现的,仅仅只是一部悲剧,毫无教化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悲剧,也许她是无法吸引这么多的读者的。
《红楼梦》所呈现出的悲剧美,恰恰就像一部涵盖了世间生命的悲剧和遗憾以及许多生命本源的疑惑的一连串密码的记录册。
即使解开这个密码,我们也许依然无法扭转人物的命运,改变不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剧本身,但是,这些生命密码的存在,至少让我们看到并认清了一点:人世间就是如此,即使是悲剧,她也不是永恒的。
悲剧发生了,也总会过去的。
生命依然得继续。
趟过了水与火,迎来的可能并不一定是重生,而是下一场暴风雨,这才是生命的本来意义,很有可能这也是曹雪芹的本意。
如果用现在的心灵鸡汤一点的说法,也许人们会说“浴火重生”、经历了风雨就会见彩虹云云。
可是,在曹雪芹心中,显然并非如此。
曹公是最不怕“将悲剧进行到底”的。
曾经不止一次地见过一种说法,那就是:曹雪芹有意要让整个贾府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这就是悲剧的彻底。
只是,后来续写《红楼梦》的高鹗,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于心不忍,甚或是出于悲天悯人的缘故,因此在续写之后,补出了“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一段文字,大有劫后余生的感觉,给悲剧续上了一点点的希望,最大限度地力求护住贾家,给这个家族绵延了一线的生机。
悲剧的美学意义1.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性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
在⽂学艺术作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
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
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
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
”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
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
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2. 什么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在⽂学艺术作百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度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问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答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3. 美学论述题:举例论述悲剧的审美意义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摘要:《雷⾬》是中国现代戏剧中杰出的⼀部悲剧。
它作为曹禺的处⼥作,⼀出现就“当年海上惊雷⾬”反响空前。
⽽《雷⾬》问世以来,繁漪这⼀⼈物形象⼀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来源:用户上传作者:杜启蓉《红楼梦》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经线,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预示着封建社会没落与覆灭的必然性。
一、它是一首贵族衰败的挽歌作为家族小说,它切中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人家的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
对君而言,“国”即是“家”;对臣而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即是“父”、“家”即是“国”,国与家难分难解。
士大夫历来信奉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兴国旺、家破人亡。
因此,家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本。
而《红楼梦》向我们展示的家,正是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贵族之家。
作者怀着对家族繁华的留恋和缅怀,怀着真诚的愿望探讨了家族衰败的原因极其必然性,为家族的衰败吟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二、它是一首婚姻爱情悲剧的挽歌《红楼梦》可称之为古代爱情悲剧的千古绝唱。
爱情本是男女间的自然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对象和精神情感,而婚姻是爱情的社会形式,是爱情的升华和归宿,是家庭诞生的依据。
但在当时虚伪的伦理道德范畴内,爱情是不见于社会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是婚姻的一道界碑。
儒道作为当时的正统之道,规定了“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更是扼杀了人性,“失节事大,饿死事小。
”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部部中国妇女的血泪史。
在这样的道德规范之下,遵循个性,追求恋爱自由的宝黛悲剧则是历史的必然。
而作为封建社会缩影的贾府及其卫道士们对婚姻的要求:一是传宗接代。
病如西子的黛玉,担当不起这样的重任;二是门当户对。
当时的婚姻,实际上是社会地位和政治利益的联姻,而寄人篱下的黛玉,已无任何社会背景和利用价值;第三,以“三纲五章”“三从四德”的道德来衡量,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悦属大逆不道,作为追求爱情的林黛玉,是社会的叛逆者,必定为贾家所不容;第四,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容于爱情。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悲剧作品的审美价值(审题指导与例文)【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黑格尔说:“悲剧作为艺术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崇高的生命力之体现,是人类心灵的归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悲剧作品”的哪些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有两句名言。
鲁迅的名言揭示了悲剧的内涵,黑格尔的名言指出“悲剧”的价值和意义。
【立意参考】①悲剧作品的审美价值:探讨悲剧作品独特的美学特征,如崇高美、悲壮美、深沉美等,以及其在丰富人类情感体验、提升审美品位方面的作用。
②悲剧作品对人性的深度揭示:分析悲剧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与悲剧性,从而深化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与认识。
③悲剧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讨论悲剧作品如何通过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推动社会进步。
④悲剧作品的道德启示意义:探讨悲剧作品如何通过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遇,唤起人们对道德伦理、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反思。
【满分例文】悲剧撼人心,悲中显真情何谓悲剧?是京剧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十余创”自刎剧终?还是唐吉诃德荒唐骑士梦灭时贵族奚落的笑?抑或是圣地亚哥出海八十余天钓得的大马林鱼被鲨鱼啃食?……许多人类的赞歌就是悲剧的赞歌,只有最刻骨铭心的痛苦才能铸就最震撼人心的艺术。
月黑见渔灯,唯悲剧才能描摩人心之深刻。
悲剧,是对人类勇气的赞歌,是人类与命抗争时永不屈服之精神所闪耀的人性之光辉。
西西弗斯无数次推石上山,但巨石终将滚落原处,这是悲剧。
但是在苦难的无尽循环中,他的精神愈发崇高,他的躯体越发健硕令天上的众神也为之汗颜。
唐吉诃德梦想成为一名骑士,用破铜烂铁当作兵甲便踏上游侠之路。
当他遇到风车时,把它当作巨人而勇敢发起冲锋。
他的行为注定不会有结果,但他的勇气已使最高的礼赞,即使遍体鳞伤也不退却。
作者: 徐文湘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4页
摘要:悲剧,作为审美范畴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当美的事物毁灭之时,悲剧便应运而生.何谓悲剧?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鲁迅则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蜂塔的倒掉》)以上悲剧论述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把悲剧看成是美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看成是悲剧艺术的基础和实质,这对于悲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悲剧的价值和意义悲剧,这一概念存在于世界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
它在欧洲文学发展长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甚至,对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功勋显赫。
悲剧作品存在于世界各国,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喜剧,高于文学作品本身所渗透出来的气息。
从悲剧的崇高品格、悲剧的现代意义、悲剧与喜剧关系三个方面对悲剧的审美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价值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是悲剧的本体,叔本华从意志本体导出了悲剧因果论,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了现代审美本体观,这些使叔本华的悲剧有了现代意味。
悲剧精神有如悲剧的灵魂,悲剧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而悲剧精神的精髓是美学悲剧性。
悲剧体现了实践主体在必然性的苦难与毁灭面前所具有的独立意志与人格,表现出自我决定、自我塑造、自我承担的悲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精神就是公民精神,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社会是不能建立起真正公民社会的;崇高是悲剧精神的主要体现,是悲剧美学的核心范畴。
因此,悲剧促使人意识觉醒和人格解放,同时,呼唤社会文明与进步,要求司法公正与民主政治的建立。
故此,悲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对于现实还是未来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
这些对悲剧的定义各有千秋,都有其合理性。
不管悲剧的定义是怎样,它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下面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一、悲剧的崇高风致在人类生命的审美活动里,可以找到一个精神的载体,那就是“悲剧”,是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
而“人格”的崇高,则是这一极致“美”的内化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的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中性化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这就是因为张爱玲对传统价值观的消解与颠覆。
浅论悲剧的审美价值
学院:黄海学院姓名:杨丹班级:11(23)学号:11417536
摘要:悲剧,这一概念存在于世界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
它在欧洲文学发展长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甚至,对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功勋显赫。
悲剧作品存在于世界各国,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喜剧,高于文学作品本身所渗透出来的气息。
从悲剧的崇高品格、悲剧的现代意义、悲剧与喜剧关系三个方面对悲剧的审美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价值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
这些对悲剧的定义各有千秋,都有其合理性。
不管悲剧的定义是怎样,它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下面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
一、悲剧的崇高品格
在人类生命的审美活动里,可以找到一个精神的载体,那就是“悲剧”,是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
而“人格”的崇高,则是这一极致“美”的内化表现形式。
悲剧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性冲突中,遭受不应有的,但是有是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前引起人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
悲剧与日常生活中的悲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悲,含义很广泛,一般泛指一切痛苦、悲哀、不幸的事件或人物;而美学范畴的悲剧,一般都包含着严肃、庄重、壮烈的内容,使人在悲痛中能感奋兴起。
美学范畴的悲剧所蕴含的崇高韵味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创作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大量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把光明送给人间,偷取天火,遭受磨难的正义行为。
他们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而被恶势力所折磨,这不得不称为一种崇高、伟大。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之一,他对悲剧进行了神人总结和研究。
他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模仿特定下好人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从而引起怜悯,在道德上震撼人心,净化、陶冶人的性情。
他认为悲剧不仅给人以美感享受,同时获得一种理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理论的基础。
恩格斯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便是“悲剧性”的。
这一论断把悲剧中包含的冲突的必然性与明确的社会倾向性,同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使悲剧获得具体历史的社会内容,显现出崇高的品格和韵味。
从悲剧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悲剧本质上与崇高想通,悲剧与崇高,都在尖锐的冲突、斗争中显示出坚定性和刚强性的特征,都在尖锐的冲突、斗争中显示出坚定性和刚强性的特征,都在人生的艰辛中显示出深沉的社会伦理性,引起人们的高山仰止、力求奋发的感受。
悲剧与崇高的的不同之点,在于主人公得到的是牺牲的结局。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丧失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因此,悲剧主人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就做出了一个最终的决定。
人格的崇高,必定体现着某种最深,最痛的割舍。
二、悲剧的现代意义
悲剧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悲剧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的现代意义,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性情,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教化作用,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这是悲剧审美价值的根本所在。
悲剧是“历史道德必然性与这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产生往往伴随着主人公为了达成某种愿望,或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他人的生存而自我牺牲。
古希腊时期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提到;天神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还没有光明,没有火源,很难生存。
再是,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偷偷地从神界盗来火种给人类。
这一举动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
宙斯命令威力神和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并且派秃鹫每日去啄食他的肝,然而他的肝被啄食后每天又会长出来。
他每天都遭受着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可是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绝不后悔,他深知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是为了换取更多的人类的生命的延续和进步。
普罗米修斯在盗取火种给人类之前,他肯定想过被宙斯惩罚的后果。
然而,有些事情即使在困难,不管结果怎样,也是值得去做的,他仍然盗取了火种给人类,致使自己遭到了宙斯最严厉的惩罚。
普罗米修斯的遭遇是一个悲剧,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的流传在人间。
他的事迹教育后人,生命诚可贵,但是也不是不可以放弃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更多的人,是值得牺牲自己的。
普罗米修斯的事迹能够给更多人以指导作用,陶冶性情,有利于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普罗米修斯的自我牺牲以换取人类的火种是一个悲剧,但是对人类功高至伟,这是有意义的。
三、悲喜剧的关系
悲剧的审美价值是意义非凡的,这体现在悲剧与喜剧对比当中,悲剧的价值远比喜剧高。
悲剧在古希腊时期,只有帝王将相才能成为悲剧作品中的人物;普通人民只能进入喜剧作品。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悲剧喜剧的区分界限,更甚至是说悲剧比喜剧更高一筹,更有地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悲剧的价值意义。
悲剧的核心是好人受难,悲剧的中的主人公并不是因为犯了什么重大错误而遭到不幸,这样观众就会反思,是否这种灾难也可能会落到自己或亲友的身上,因此就产生了对受难者的怜悯,对灾祸的余波的恐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悲剧他不仅仅使人们能够体悟悲剧作品的情节、事件的发展,了解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悲剧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是人类能够自我反省,反省自身的过错。
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王,他知道了自己的“杀父娶母”预言后,毅然离开了他的养父养母,去别的国家。
然而,弄巧成拙,他却错杀了自己的父亲,接着又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最终,事情大白于天下,他自杀了。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因为主人公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却终究没能成功。
主人公没有犯错,而自杀牺牲,这令观众也自身恐惧和反思,如此悲剧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因此悲剧价值体现在了能使我们静心反思,检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这样的悲剧更有价值。
喜剧与悲剧相对,喜剧是戏剧的一种重要类型。
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人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给予肯定,也泛指任何结局圆满的中世纪叙事作品。
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关喜剧的理论。
最早把喜剧作为美学范畴加以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指出:“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
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于引起同感的丑陋或恶化。
喜剧作品,它往往只是给读者、观众带来暂得的心理满足、它的价值远不及悲剧价值的深层教育意义。
喜剧电影,如: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周星驰,他的喜剧电影中令人发笑的是演员的奇装异服和行为的滑稽以及台词的出人意料。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是受大家赞赏的,但是,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如悲剧那种令人深思的价值,它没有那种延续的长期的自我反省效果,更多的是观众获得的喜悦,和心情的舒畅,这也是喜剧不及悲剧影响的根本原因。
虽然喜剧的价值不及喜剧高,但是仍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他仍然能帮助观众驱除痛苦,娱乐心情。
因此,通过悲剧与喜剧的比较,可看出悲剧更有价值意义,悲剧的审美价值也得以体现。
四、结语
悲剧发展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汲取了希腊文学作品的营养,完善自身。
后人亚里士多德、恩格斯、鲁迅等都对悲剧作过定义,各有千秋,但都肯定了悲剧对人类的积极作用。
悲剧的审美价值是崇高的,从悲剧的崇高品格、悲剧的现代意义以及悲剧与喜剧的关系对比就可得出答案。
悲剧的审美价值远不止这些,它的什么价值必将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王世德主编.《美学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2]王德胜主编.《美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德胜主编.《美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6]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