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的病理学切片图片库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9
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肝脂肪变性: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较大的空泡将核挤向一边,肝窦受压变窄。
2、肝细胞水肿:(低倍镜):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肿大,肝窦狭窄、闭塞。
(高倍镜):肝细胞胞质疏松,呈网状或透明状(气球样变)。
第二章:损伤修复肉芽组织:皮肤损伤(形成溃疡),溃疡底部部分坏死组织,炎细胞浸润。
肉芽组织描述基本同上。
结缔组织出血、水肿哦那个,可见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与创面垂直生长)及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
(高倍镜):(1)新生毛细血管:有内皮细胞组成的管腔,有尚未形成管腔的内皮细胞(标注),毛细血管的生长多与创面垂直。
(2)成纤维细胞(标注):胞质淡染、多突起,胞核呈卵圆形,结构较疏松透亮,有1-2个核仁,少数细胞呈梭形,胞核稍致密。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混合血栓:(血栓)由珊瑚状血小板梁及纤维素、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构成(血栓内可见粉红色分枝状血小板梁,小梁表面有中性粒细胞粘附,小梁之间为红细胞和纤维素)。
2、肝淤血:(低倍镜):肝小叶结构尚存,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部分肝小叶之间淤血区相互连接,形成淤血带。
(高倍镜):肝细胞受压萎缩,部分肝细胞内见大小不等空泡(脂肪变性)。
3、慢性肺淤血:(低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见棕褐色心力衰竭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高倍镜):“心力衰竭细胞”体积大,圆形,胞质内含有棕褐色颗粒。
4、肾凝固性坏死:镜下见淡染区为坏死组织,坏死组织区域内细胞核溶解消失,但肾小球和肾小管的轮廓依然保存。
正常与坏死组织之间为炎性反应带(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区第四章:炎细胞(炎性息肉)各种炎细胞:(1)嗜中性粒细胞:细胞为圆形(直径10~12),核呈分叶状(2~3叶),胞质淡染,呈淡粉红色,并含有浅紫色嗜天青颗粒。
(2)大单核细胞:细胞为圆形,体积较大(直径14~20),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内含淡紫色噬天青颗粒。
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肝脂肪变性: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较大的空泡将核挤向一边,肝窦受压变窄。
2、肝细胞水肿:(低倍镜):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肿大,肝窦狭窄、闭塞。
(高倍镜):肝细胞胞质疏松,呈网状或透明状(气球样变)。
第二章:损伤修复肉芽组织:皮肤损伤(形成溃疡),溃疡底部部分坏死组织,炎细胞浸润。
肉芽组织描述基本同上。
结缔组织出血、水肿哦那个,可见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与创面垂直生长)及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
(高倍镜):(1)新生毛细血管:有内皮细胞组成的管腔,有尚未形成管腔的内皮细胞(标注),毛细血管的生长多与创面垂直。
(2)成纤维细胞(标注):胞质淡染、多突起,胞核呈卵圆形,结构较疏松透亮,有1-2个核仁,少数细胞呈梭形,胞核稍致密。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混合血栓:(血栓)由珊瑚状血小板梁及纤维素、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构成(血栓内可见粉红色分枝状血小板梁,小梁表面有中性粒细胞粘附,小梁之间为红细胞和纤维素)。
2、肝淤血:(低倍镜):肝小叶结构尚存,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部分肝小叶之间淤血区相互连接,形成淤血带。
(高倍镜):肝细胞受压萎缩,部分肝细胞内见大小不等空泡(脂肪变性)。
3、慢性肺淤血:(低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见棕褐色心力衰竭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高倍镜):“心力衰竭细胞”体积大,圆形,胞质内含有棕褐色颗粒。
4、肾凝固性坏死:镜下见淡染区为坏死组织,坏死组织区域内细胞核溶解消失,但肾小球和肾小管的轮廓依然保存。
正常与坏死组织之间为炎性反应带(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区第四章:炎细胞(炎性息肉)各种炎细胞:(1)嗜中性粒细胞:细胞为圆形(直径10~12),核呈分叶状(2~3叶),胞质淡染,呈淡粉红色,并含有浅紫色嗜天青颗粒。
(2)大单核细胞:细胞为圆形,体积较大(直径14~20),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内含淡紫色噬天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