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古诗词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99.25 KB
- 文档页数:69
四川中考诗词鉴赏题及答案【XX·四川省成都卷】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ǎ)然:远去的样子。
.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分)答: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2分)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簌簌衣中落枣花答: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1.【答案】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XX·四川省泸州卷】五、诗词赏析。
(8分)阅读一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宋秘演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0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
(任意答出一种手法均可,手法1分,分析1分)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分)1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4分)答: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XX·四川省绵阳卷】0阅读下边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寻幽居不遇庄翱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成都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意向归类成都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意向归类成都市中考的古诗词曲鉴赏以五言律诗为主,五言绝句为辅。
其情感表达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自然、关心民生等几个方面。
1、诗歌走向及分类四言体(《诗经》)——骚体(《楚辞》)——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成都中考以唐诗、宋诗为考查重点。
律诗特点:注重平仄关系和颔颈二联对仗(注:律诗颔联和颈联不用考虑对偶手法)2、古诗词曲内容分类及赏析要点(1)怀古诗怀古诗一般以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
咏史怀古诗一般将史实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或感叹个人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咏史怀古诗总体手法,一般都会使用: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上“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的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概,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写景诗山水田园诗从东晋陶渊明开始,自南朝谢灵运,唐王维、孟浩然而臻化境。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歌在抒情上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法上常是白描,衬托。
四川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诗词鉴赏诗词鉴赏篇1.(2019·四川成都)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4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答: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答:【成都答案】(4分)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
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2.(2019·四川乐山)诗歌鉴赏。
(5分)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答: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答:【乐山答案】诗歌鉴赏(5分)①(2分)答:不正确。
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3分)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古诗词鉴赏四川中考对诗歌鉴赏部分的考查主要以教材讲读篇目为主,辅以教材推荐的“课外古诗词背诵”里的诗词。
以宋词和唐诗居多,内容涉及送别、写景、咏物、抒怀等多方面。
考查的知识点有:1、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近两年来德阳、凉山、南充、广元、广安、攀枝花、乐山、宜宾等对此都有考查);2、品味语言,赏析写法(2015年攀枝花、广元、乐山、宜宾,2014年凉山州);3、品析意境,描绘画面(2015年南充、广安)。
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
预测2016年考查的内容和题型将保持不变,主要以考查对古诗词内容、情感、写作技法的把握为主,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表述能力。
(2015·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锦江思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考点一)【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思”即“想”,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就是作者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因此,只要能准确理解诗歌便能答对这道题。
【参考答案】“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的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考点一:把握内容【方法指导】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四川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禁止转载】【一、四川省达州市中考】13.诗歌赏析。
(5分)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刘十九①(唐)白居易绿蚁②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①刘十九:刘十九乃白居易堂兄刘禹铜,两人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两首小诗都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邀请老朋友来倾诉衷肠。
它们无论是写声,还是绘色,都十分精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
细细品读,回答下面问题。
(1)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
(2分)【答案】雨声、蛙声写景中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看似百无聊赖,实则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烘托氛围,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雨声、蛙声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衬托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鼓,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
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古诗词鉴赏巴中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词的下片中用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考点】EH:怀古咏史诗.【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见,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担当卫国守边的重任.苏轼的“狂”表现在他的行为和御敌报国的思想感情.【解答】(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和表达方式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答.这首词的作者是我国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2)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意思.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加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肯定的影响.典有意思是:“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答案:(1)江城子、豪放(2)“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如同从前的孙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成都市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古诗词赏析专题(二)古诗词赏析14.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答案】(1)思乡(怀乡(2)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描绘出诗人舟过荆门,月光皎洁,云霞飘飞的景象即可。
达州13.诗歌赏析。
(5分)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刘十九①(唐)白居易绿蚁②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①刘十九:刘十九乃白居易堂兄刘禹铜,两人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两首小诗都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邀请老朋友来倾诉衷肠。
它们无论是写声,还是绘色,都十分精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
细细品读,回答下面问题。
(1)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
(2分)答:雨声、蛙声写景中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看似百无聊赖,实则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
(2)《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很有特色,试对“绿”“红”“雪”三字的表现力作简要赏析。
(3分)答:“绿”字描绘出新熟家酒的淡绿和浑浊粗糙,引发读者的联想;“红”字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0 诗歌鉴赏(含解析)(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离亭燕张昇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
离亭燕,词牌名。
②低亚:低垂。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怀古词,写作者退居金陵后登高楼所见,由眼前之景引发思考与感慨。
B.首句点明季节,不同于一般诗词写秋的萧瑟,而是写出美丽如画又恣意洒脱的秋景。
C.上阕中“浸”字写出长江水天相接的景致,接着描写了晴空澄澈、江波潋滟的画面。
D.下阕从远望天际到近看酒家,六朝变迁成为“闲话”,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
2.请赏析“寒日无言西下”一句。
3.(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和晁倅①宋·王安中花时微雨,未减春分数。
占取帘疏花密处,把酒听歌金缕②。
斜风轻度浓香,闲情正与春长。
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觞③。
【注】①晁倅:晁姓官吏:②金缕:古曲名:③觞: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分时节,尽管小雨纷纷,但在词人眼中,美好的春光并未因此而减损。
B.“斜风”句写微风送来缕缕花香,“浓香”与上片中的“花密”二字形成照应。
C.天色渐晚,词人依然兴致不减,燃灯入坐,继续享受这美好的春日时光。
D.春日因其美好、短暂,更令人珍惜,本词写春光之美,旨在抒发伤春之感。
(2)“闲情”是本词词眼,词人写了哪些“闲事”来表现“闲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一、(2012年四川南充)诗词鉴赏(3分)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诗词鉴赏(3分)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1分)⑵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意近即可)二、(2012年四川成都)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2分)答: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2分)1. (2分)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 (2分)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三、(2012年四川眉山)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4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
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的山峦起伏,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中的“河流”“山”其实是诗人自身精神的投射,请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阅读《登飞来峰》,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寻塔指建在宝林山上的一座塔,诗中称之“千寻塔”,一是说塔的位置更显其高,同时也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课外古诗词鉴赏(20篇)写景诗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请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
“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1 / 18探春黄庶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1)“雪里犹能醉落梅”中的“醉”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描写和表现手法有何相似之处?(1)表达了诗人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2)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三衢道中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黄梅时节家家雨”与本诗的哪一句相似,在表达上有何异同?2 / 18(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愉悦欢快的心情。
(2)梅子黄时日日晴。
都写得是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但所表述的天气与心情不同,“黄梅时节家家雨”表达了诗人等不到同伴的孤寂心情;“梅子黄时日日晴”表达了诗人与同伴游玩的愉悦心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秋江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课外古诗词鉴赏(20篇)田园生活类: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辋川①六言(其五)[唐] 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③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③五柳先生: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因其屋边有五棵柳树,于是自号五柳先生。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景物,试分析写景的角度以及所描写景物的特点?(3分)(2)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用典,请分析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3分)1.这两句是从远景角度写景的,写出了景物的人烟稀少、苍凉孤寂的特点。
2.诗的三四句运用颜回、陶渊明的典故,委婉地抒发了一个隐士安贫乐道的情趣。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①浴蚕②去,闲看中庭栀子③花。
【注释】①相唤:互相呼唤。
②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
③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2)“妇姑相唤浴蚕去”已经点明山村农事的繁忙,但诗人却说“闲看中庭栀子花”,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1.描绘的是诗人于蒙蒙细雨中走进村庄,远远的便听见雨中传来几声鸡鸣,山村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的乡村里妇姑相互呼唤着去蚕浴,唯有庭中栀子花独自摇曳的乡村之景。
2.不矛盾。
“闲看中庭栀子花”一句从侧面落笔,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出人们忙于农事的情景。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①到柴扉。
小童一棹②舟如叶,独自编阑③鸭阵归。
【注释】①烟暝:烟霭,云气。
②棹:船桨。
③编阑:阻拦,赶拦。
(1)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哪个时段的乡村景象?突出乡村此时怎样的特点?(2分)(2)请简要分析“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所描绘的画面所蕴含的情感。
考点跟踪突破10 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解析】“水何”六句描写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以及海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色,为后文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做了铺垫。
因此这一景物的描写目的不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美好,而是渲染一种气氛,为抒情服务。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015·河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2.(2015·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