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非常好讲解
- 格式:pdf
- 大小:319.01 KB
- 文档页数:9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
1、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等。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例如,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在温度升高时膨胀,在温度降低时收缩,从而指示出温度的变化。
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摄氏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 100℃,将 0℃到 100℃之间平均分成 100 等份,每一份就是 1℃。
二、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1、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例如,冰变成水就是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石蜡、松香、玻璃等。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水变成冰就是凝固过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凝固温度。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2、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
沸腾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还会随气压的变化而变化,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初中英语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全)
1. 温度的概念
- 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是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
2. 物态变化
- 物态是指物质的形态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 固态:物质分子密集排列,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物质分子较为松散,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 气态:物质分子间距较大,具有变化的形状和体积。
3. 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 温度升高会使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称为熔化(熔化点)。
- 温度进一步升高会使液态物质变为气态,称为汽化(沸点)。
- 温度降低则会使气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称为凝结(凝结点)。
- 温度进一步降低会使液态物质变为固态,称为固化(凝固点)。
4. 举例说明物态变化
- 水的物态变化:
- 熔化:水的温度达到0℃时,固态冰转变为液态水。
- 汽化: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蒸气。
- 凝结:水的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气态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
- 凝固:水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到0℃以下时,液态水转变为固态冰。
5. 温度的影响因素
- 物态变化受到温度的影响,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压力和环境条件。
以上是初中英语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历史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全)在初中历史学科中,了解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初中历史中涉及到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全部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概念和内容: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 温度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体现。
- 温度的测量单位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 常用的温度测量工具包括温度计和红外线热像仪。
2. 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 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 物质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会经历特定的物态变化过程。
3. 温度与升华:- 升华是一种物态变化,指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阶段。
- 一些物质,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接触空气时可以发生升华。
4. 温度与融化点、沸点:- 融化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不同物质的融化点各不相同。
- 沸点是指物质在一定压力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不同物质的沸点也各不相同。
5. 温度与相变图:- 相变图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态变化的图表。
- 相变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规律。
总之,通过研究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我们需要了解温度测量方法、物质的相变规律以及相变图等相关概念和内容。
以上是初中历史中关于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全部知识点。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一、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二、温度①温度的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②温度计的作用:测量温度的仪器。
③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④温度单位:摄氏度(0℃),还有开尔文(K)⑤摄氏温度的规定:一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把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表示1摄氏(1℃)。
⑥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⑦读法:“-20℃”读作负20摄氏度(或零下20摄氏度)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口腔温度)三、体温计:①量程:35℃-42℃②分度值:0.1℃③特点:离开人体仍表示人体的温度,是因为玻璃泡上方有一个细弯管。
(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④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普通温度计不能甩)⑤体温计向外突起的弧形玻璃面相当放大镜,有放大示数的作用。
三、温度计的使用: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看)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浸)③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到温度计的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候)④读数时玻璃泡仍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读)二、小知识点1.物态变化: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分类: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3.晶体:固体有确定的熔点称为晶体。
(金属、钻石、冰、食盐、石墨等)4.非晶体:固体没有确定的熔点称为非晶体。
(石蜡、塑料、玻璃、松香、沥青等)5.三点: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
注意:达到熔点(或凝固点)的物态有三种可能,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物质温度低于熔点是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通常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2、摄氏温度:把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根据的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
①使用时,要认请温度计的和,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只与充分接触,
③待示数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
二、熔化和凝固
5、熔化:物质从变成,熔化要。
凝固:物质从变成,凝固要。
6、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
7
8、晶体的熔化曲线与凝固曲线
(1)物质在AB段是态,热,温度。
(2)物质在BC段是态,热,温度。
(3)物质在CD段是态,热,温度。
(4)物质在DE段是态,热,温度。
(5)物质在EF段是态,热,温度。
(6)物质在FG段是态,热,温度。
(7)物质熔化用时,熔点是;凝固用时,凝固点是,说明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
固点是的。
9、装有晶体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时,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1)(2)。
三、汽化和液化
10、汽化:物质从变为叫汽化,汽化有和两种形式,都要。
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通过和可以使气体液化。
12、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1)(2)。
四、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要。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要。
温度与物态变化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1)定义:组成物质的微粒热运动的剧烈程度(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3)单位与表示: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零度,沸水温度为一百度,平均分为一百份②华氏度: ℉氯化铵和冰水混合物温度为零度,人体温度一百度,平均分为一百份③热力学温度:K 研究热力学问题,T=273+t2温度计(1)构造:玻璃泡,玻璃管,刻度(2)分类: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电阻温度计,双金属片温度计等(3)使用方法(注意事项):①估计被测物温度选合适量程的温度计②将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注意不要与容器壁接触③平视液面度数二物态变化1 物质状态(1)定义;物质在一定外界环境中宏观的形态表现(2)物理意义:使许多的物理变化得以体现,能够形象地描述物质形态(3)物质状态的几种情况:气态(gas)液态(liquid)固态(solid)2 三态变化(1)气态与物态间的改变①熔化(熔点):从固态到液态,晶体开始熔化的温度是熔点②凝固(凝固点):从液态到固态:晶体开始凝固的温度是凝固点③变化特征:由固态到液态,微观上;物质粒子趋向于分散,分子间作用力趋向于减少;宏观上:物质形态趋向于自由。
液态到固态相反④发生条件:熔化时达到熔点并继续加热,凝固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降温(2)液态与气态间的改变①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蒸发:在特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a两种情况沸腾:在表面和内部都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b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汽化现象区别条件发生位置发生条件发生速率温度变化影响因素蒸发液体表面任何条件缓慢降温面积,温度,空气流速沸腾表面与内部特定条件(沸点)剧烈温度不变化气压②液化:从气态转变为液态,开始液化的温度叫液化点③变化特征:由液态到气态,微观上;物质粒子趋向于分散,分子间作用力趋向于减少;宏观上:物质形态趋向于自由。
气态到液态相反。
④发生条件:汽化时达到沸点并继续加热,液化时达到液化点并继续降温(3)固态与气态之间的转变:①升华:物体由固态转化为气态②凝华:物体由气态转化为固态③变化特征:不经过液体,需要特殊条件才能发生④发生条件:升华固体物质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冰冻的衣服晒干为特例)凝华气体物质温度远高于环境温度(4)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①放热过程:液化凝固凝华其通性:微粒凝聚,分子间作用力由小变大,分子间距由大变小②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其通性: 微粒分散,分子间作用力由大变小,分子间距由小变大三小结1 本节方法:句述物理量,即将某一物理量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表示,测量等信息作为宾语的修饰语填充在“XX是物理量”这一句中,该方法高度精炼,便于记忆复习。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温度与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它能够影响物体的物态变化,即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相应的物态变化。
下面是温度与物态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内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也可用开尔文(K)表示。
2.温度的测量:温度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如普通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
3.热量与温度的区别:热量是能量的传递方式,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4.温度的传递方式:温度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沿着分子间的碰撞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辐射是指热量通过辐射波传递。
5.温度与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情况发生变化,导致了物质的体积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时物质膨胀,温度降低时物质收缩。
6.温度与相变:相变指的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气体的凝结等。
相变时,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而吸收或释放了一定数量的热量。
7.熔化:固体熔化是指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了一定数量的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8.凝固:液体凝固是指物质从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了一定数量的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9.沸腾:液体沸腾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局部的不断汽化的现象。
沸腾过程中,物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0.汽化:液体汽化是指液体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分为沸腾和蒸发两种形式。
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1.凝华:气体凝华是指气体从气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释放了大量的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2.升华:固体升华是指固体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梳理: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重点2:物态变化一、熔化和凝固:1、熔化:(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①压强②杂质(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重点)2、凝固:(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3、蒸发:(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状态.2.物态变化: 物质由向的变化成为物态变化。
3.物体的叫温度.常用字母表示, 单位 , 符号。
热力学温度用字母表示, 单位 , 符号。
4.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的温度定位0℃。
5.100℃: ,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位100℃。
6.要准确判断或测量温度, 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是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内的液体多为、或等物质。
7.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8.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
测量范围是;分度值是。
(1)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2)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和。
估计被测温物体的温度是否在温度计的量程内。
(3)温度计玻璃泡要 _____ __ 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或。
(4)待示数后再读数。
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看温度计是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熔化与凝固: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
二、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1)晶体: 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 尽管不断 , 但温度却保持 , 即有固定的 , 这类固体叫做;常见的晶体有: 等。
晶体熔化时的叫做熔点。
常见晶体的熔点(1个标准大气压): 固态酒精 , 固态汞 , 冰 , 海波 , 萘 ,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影响晶体熔点的因素: 或。
(2)非晶体: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 只要不断 , 其温度就会不断 , 即没有固定的 , 这类固体叫做。
常见的非晶体有:等。
即: 晶体的熔化条件:晶体的熔化特点: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如何区别晶体与非晶体:三、凝固凝固点:晶体凝固的条件:晶体凝固的特点:非晶体凝固的特点:第三节汽化与液化汽化: 物质从变为的过程。
(一)液化: 物质从变为的过程(二)汽化-------沸腾、蒸发1)汽化的两种方式: 和;沸腾: 在一定下, 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2)实验现象: 开始给水加热时, 在烧杯的出现了少许小气泡, 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 , 并开始上升, 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 , 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 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 到达一定温度后, 烧杯底部出现大量 ,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 , 上升到破裂, 里面的散发到空气中, 这时水就沸腾了。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学习要求1.知道摄氏温度。
记住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温度。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会使用体温计。
了解人的正常体温。
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
知道物态变化。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3.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和条件。
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了解它们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有关现象。
4.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
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及温度变化的特点。
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汽化和液化的有关现象。
5.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了解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有关现象。
6.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水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知识点拨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物态变化物质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15+t。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水在0℃时可能会结冰。
◎常见的一些温度值——冰的熔点00C,对人体舒适的环境温度250C,人体正常体温370C,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1000C,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C。
三、温度计(1)作用:测量物体的温度。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有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
(4)液体温度计的使用:做到四“会”。
①会“选”:使用前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②会“放”: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的壁和容器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