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与供给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6
理解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与需求对于理解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货币政策机构向经济体内投放的流通货币数量;货币需求则是指经济体内对货币的需求总量。
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对于预测和解读金融市场的波动、制定货币政策以及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帮助。
一、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货币政策机构的决策,如央行通过制定利率政策、购买国债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给的数量。
其次是金融体系内的资金流动情况,包括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存款收回等活动。
此外,也受到经济体内对外贸易活动的影响,如货币汇率的变动会改变国内货币的供给量。
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将提高经济体内流通货币的数量和速度,促进金融市场的活跃。
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减少,则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冷清和金融资源的紧缺。
二、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货币需求的大小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体内居民和企业对货币储备的需求,如支付货币、交易货币、储备货币等。
其次是由货币的机会成本、资产配置以及预期通胀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持有量。
此外,货币需求还受到金融创新、经济增长和政府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需求的变动同样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将会促使金融市场中的货币流通更加活跃,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反,如果货币需求减少,则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活跃和金融资源的过剩。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在经济学中,根据货币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货币数量理论。
这个理论表明,供给过量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供给不足则会导致通货紧缩。
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过多,可能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而当货币供给小于需求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不足,可能导致物价下降、货币升值。
因此,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领域,其中货币供给与需求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供给的来源货币供给是指供给金融市场的货币数量。
货币的主要来源包括中央银行的发行和商业银行的贷款。
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给的总量,包括控制基准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商业银行则通过贷款活动向市场提供货币。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如供给过剩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二、货币需求的形成货币需求是指市场参与者对货币的需求量。
货币需求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利率水平、信用状况等。
当经济繁荣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相对较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交易和投资活动;而在经济衰退时,货币需求则相对较低。
此外,利率水平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高利率会降低人们对借贷和投资的需求,进而影响货币需求。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的基础。
当货币供给与需求相等时,金融市场将保持稳定。
如果货币供给超过需求,将导致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甚至出现恶性通胀;相反,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将导致货币紧缩,经济活动受阻,甚至引发经济衰退。
因此,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金融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和维护的重点。
四、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上的货币过剩将导致市场投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当货币供给不足时,市场将出现资金紧缺、投资减少和经济活动减缓的情况。
因此,及时调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结论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与需求是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货币供给的来源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而货币需求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综述1. 引言货币是现代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换媒介,能够方便实现交换和储存财富。
货币市场的平衡对于经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市场平衡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进行综述,分析它们的决定因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2.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对货币的持有意愿和能力。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支出需求货币需求与个人和机构的消费支出有关。
人们需要货币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因此消费支出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2.2 财富效应人们通常把部分财富储存在货币形式,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或进行一些非计划的交易。
因此,个人和机构的财富水平也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财富水平的增加会促使人们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2.3 利率利率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当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存入银行储蓄,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减少,人们更可能持有货币,从而增加货币需求。
2.4 收入水平个人和机构的收入水平也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收入水平的增加会增加个人和机构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进而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3.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进行开放市场操作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减,从而实现对货币市场的调控。
3.2 政府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政策会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量和速度。
例如,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增加货币供给。
3.3 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商业银行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
商业银行通过向个人和机构提供贷款来创造货币。
当银行提供贷款时,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当银行回收贷款时,就会减少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比较和分析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经济衡量和交流的标准。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是货币经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货币供给是指国家或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总量,而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持有和使用货币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的比较和关系。
一、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国家或中央银行发布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产生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主要包括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
基础货币是指银行准备金、现金及其他、政府基础货币与处理中心基础货币等可以直接用于支付的钱。
广义货币是指由基础货币和银行信用产生的所有货币。
货币供给的水平对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
如果货币供给过剩,将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经济不稳定;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将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妨碍经济增长。
因此,货币供给是经济政策的重要领域。
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持有和使用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货币供给、收入水平、利率等因素。
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交易需求和存储需求。
交易需求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部分需求与经济的实际交易有关。
存储需求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来存储财富的需求,这一需求主要受到财富的影响。
货币需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经济蓬勃发展时,货币需求会随之增长;在经济不景气时,货币需求相应减少。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货币供给不足,货币需求将有所上涨,并导致利率上升。
反之,如果货币供给过剩,货币需求将有所下降,从而利率下降。
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被称为货币供需平衡。
在大多数情况下,货币供需平衡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
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给,从而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中央银行需要根据经济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来制定货币政策,以实现货币供需平衡。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一、货币供给1. 货币供给的定义货币供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整个经济体系中可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总量。
2.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政府的财政政策以及外部因素等。
3. 货币供给的调控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供给,以实现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多个宏观经济指标的目标。
二、货币需求1. 货币需求的定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体或经济体系中对货币的持有需求。
它受到购买力、利率、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 货币需求的类型货币需求主要分为交易动机需求、预防动机需求和投机动机需求三种类型。
3. 货币需求的弹性货币需求的弹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财富、收入、利率等因素。
在不同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弹性也会有所不同。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1.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当货币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市场将实现稳定,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也将得到有效控制。
2. 调控货币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性对货币供给与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控,是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是经济金融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原理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理性地处理金融问题。
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对于维护通货膨胀率、利率稳定以及金融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部因素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机制和调控手段,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金融市场的变化。
总结回顾货币供给与需求作为金融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下,经济体系能够有效地实现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目标。
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与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货币的产生、流通和使用过程。
合理的货币供应与需求关系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当的供需关系则可能带来通货膨胀或通缩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供给与需求的意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维持经济稳定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基础。
合适的货币供给能够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还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预防经济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1. 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与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
经济增长通常会伴随着货币需求的增加,需要相应的货币供给来支持经济活动。
2. 金融政策:金融政策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open market操作等手段,来控制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3. 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与需求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增加财政支出会增加货币需求,而减少税收则会增加货币供给。
4. 人民对货币的信心:对货币的信心对货币供给与需求也具有重要影响。
当人们对货币的价值和稳定性有信心时,他们更愿意持有货币,这会增加货币需求;反之,如果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下降,他们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导致货币供给过剩。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经济的影响1. 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过于充裕,超过了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使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人民币的购买力,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2. 通货紧缩:货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会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会使物价下跌,增加债务负担,抑制经济增长。
3. 经济波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紊乱常常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
货币供应过剩或不足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问题,给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与需求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讲:货币需求与供给本讲内容概要第一节货币需求第二节货币供给第三节货币本质第四节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定义“货币需求”是指经济部门(个人、企业)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M d 表示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没有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即直接以名义货币来表示的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后的货币需求,即用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实际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1)货币数量论M d V=PY其中: 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 表示价格水平Y 表示一定时期产出(GDP)意义:在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与价格水平等比例变化。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有三种动机交易性动机:与收入成正比预防性动机:与收入成正比投机性动机:与利息成反比M d /P=L1(Y)+L2(r)(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货币需求的是一个人的永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
除此以外,债券和股票收益率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1)收入(2)利率(3)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四、货币流通规律马克思认为,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货币流通速度(V),用公式表示为M=PQ/V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不仅表达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货币需要量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1)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即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所需的货币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2)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就越多。
例: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强调的是()。
A.恒常收入的影响B.资本的影响C.利率的主导作用D.汇率的主导作用答案:A例: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变量是()。
A.基础货币B.超额储备C.利率D.货币供应量答案:C例:凯思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受未来()的影响。
A.利率不确定性B.收入不稳定性C.证券行市不稳定D.国家政策答案:A第二节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的定义1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和创造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由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货币存量总额。
2 货币供给量有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之分。
名义货币供给量是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而实际货币供给量则是一定时点上剔除了物价因素影响后的货币存量。
二、货币层次1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总量指标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广义)=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2 简化版记忆M0= 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 M0+活期存款M2(广义)= M1+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三、货币创造过程1“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 客户A将100元存到了工商银行,假定存款准备金率10%,工商银行给客户B贷款90元,客户B要把这90元存入了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交足了存款准备金后,又将81元贷款给了客户C。
如此不断继续会创造多少新的存款?3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指客户最初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存款准备金率-原始存款四、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上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五、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我们在现实经济中看到M1,M2数据都是货币市场均衡的结果。
在理论假设不满足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并不能任意控制货币数量。
例:国狭义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
A.银行活期存款B.银行定期存款C.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D.银行储蓄存款答案:A例:根据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属于M2而不属于M1的有()A.银行活期存款B.银行定期存款C.流通中的现金D.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E.股票答案:BD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是()。
A.增加货币需求B.减少货币需求C.增加货币供给D.减少货币供给答案:D第三节货币的本质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1 简单的价值形式2 扩大的价值形式3 一般价值形式4 货币形式二、货币的本质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但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三、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这是货币首要的基本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这就像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也有长度一样。
2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买卖之间充当了交易的媒介。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可以克服物物交换在买卖时间和空间上要求的一致性和双方互需对方产品的局限性,使交换的效率提高了。
3 储藏手段储藏手段是指货币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储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被储存,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商品和劳务相交换,储藏货币就是储藏价值。
当货币被人们储藏起来时,货币就起着储藏手段的作用。
4 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有清偿债务,支付税金、租金、工资等职能。
这个职能产生于商品赊购赊销的交易方式中,是补充商品交换的一个环节。
当商品交换不能在同一时间、地点、层次进行时,就很难解决债务问题。
以货币作为标准,就可以签定契约、记下账目、延期支付。
5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四、货币制度的演变1 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银的价值相等,属于足值货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2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具体有三种形式,即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形式。
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金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黄金的价值相等,属于足值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辅币和银行券可以与金币自由兑换。
(2)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是指国内市场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流通代表一定数量黄金的银行券,黄金集中由政府储存,银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指国内市场没有金币的铸造与流通,流通的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用外汇在外汇基金保管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3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纸币制度)1929—1933年,发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使金本位制破产,各国先后实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是指以纸币为本位币,而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例: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属于()。
A.自发的浮动汇率制度B.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C.人为的浮动汇率制度D.人为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答案:B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规律可表示为()。
A. Md=L1(Y)+L2(i)B. PT/V= MdC. Md=f(Yp,W;rm,rb,re,1/p.dp/dt;u)PD. Md=kPY答案:B第四节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A.保持国家外汇储备的适度增长B.保持国内生产总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C.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D.保证充分就业答案:C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指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1.利率2. 货币供应量3. 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4、通货膨胀率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例:我国中央银行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A.货币供应量B.控制通货膨胀C.信贷规模D.充分就业答案:A三、货币政策的工具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例:某国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居民提供汽车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是40%,最长还款期限是5年,这种规定属于()。
A.消费者信用控制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C.间接信用指导D.直接信用控制答案:A3.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4.间接信用指导间接信用指导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其中: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信贷增减建议。
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较大。
例:法定存款准备金应该等于()。
A.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B.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总额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原始存款总额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