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语文 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30.81 KB
- 文档页数:3
《竹林深处人家》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技巧的运用,以及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语感。
4、体会全文通过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技巧的运用【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9年出生,广东台山人。
著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春乱花开》等2、朗读课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号自然段,划好重点字词。
(3)融情入境,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江南竹乡的特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3、预习自测(1)注音山麓.()隧.道()屏.风()密密匝.匝()竹坞.()山岚.()缕.缕炊烟()竹箬.()器皿.()匾箪..()名副.其实()(2)解释词语密密匝匝:名副其实:副:束手无策:束:策:【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1、竹乡人家的生活和环境氛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江南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说说作者写了江南竹乡哪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参考:可从竹林、竹乡、竹民三个方面考虑3、找出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
(1)写竹子色彩的有:(2)描写竹子声音的有:(3)描写竹子的气味的有:4、细读课文前3段,李白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景物的特点也不同,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林景象的?写了竹海的哪些特点?5、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优美如画的散文,文章描绘以及情景,抒发了作者之情。
【文本拓展】1、读了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我们见识了江南竹乡的宽广秀丽,和竹民生活的和谐静美,但只见竹之密,竹之多,竹之绵延无际,却缺乏对竹的内涵的了解。
答案:七(上)第三单元9 春积累运用1.略。
2.略。
3.略。
4.略。
5. 示例:春天来了,湖两岸的垂柳果然引人注目,它们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在微风的吹拂下摆动着绿色的连衣裙;它们又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的伸出修长的双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初步感知1.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人:抖擞。
2.略。
3.略。
重点品析1.略。
2.例:“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蒙蒙的细雨在屋顶上形成了一层水汽,就好像进入了仙境。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在蒙蒙烟雨中,小草像是被洗过一样,越发的颜色翠绿。
3.不可以。
第7段写了春天到来后人们奋发向上、辛勤劳作的情景,更加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魅力。
4.不可以。
这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依时间的先后和力量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突出了春天的无穷生机和活力。
5.略。
6.(1)(2)虽意思一样,但用了叠词更加强化了每种景物的特点,而且读来亲切生动。
7.略。
8.略。
拓展探究1.略。
2. (1)是为点明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原因,衬托梅雨潭令人惊诧的绿。
(2)拟人的手法赋水花以生命,写出了水花的轻盈可爱富有情趣,更显出了我的喜爱之情。
这个“钻”写出了水花好似精灵,钻进怀里之后,便寻不见了。
《春》中的“钻”把小草写得像个可爱的孩子,偷偷地就在人们不注意中长了出来。
3.在朱自清笔下,那“绿”已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一种色彩了,它已被活化了,被赋予了动感和诗意。
举例略。
10 济南的冬天积累运用1.略。
2.略。
3.特点:让中心词变得更加具体形象。
4.略。
5.户户垂杨。
一城山色半城湖。
初步感知1.略。
2.略。
3.阳光朗照下的济南城:温暖舒适,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娇美,城外盖着薄雪的村庄:素淡雅致。
4.儿化音能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或者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特点。
重点品析1.略。
2.(1)略。
(2)略。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一、应掌握的词语山麓 lù隧suì道屏píng风山岚lán 竹坞wù器皿mǐn 竹箬ruò匾箪dān晾liàng 沏qī气势深沉碧螺春密密匝匝zā名副fù其实束shù手无策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1、山麓:山脚。
2、密密匝匝:很稠密的样子。
3、山岚:山林中云雾。
4、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5、竹坞:竹林茂盛的山间平地。
坞,四面高中间凹下去的山地。
6、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副,符合。
实:实际。
7、束手无策:束:捆绑。
策:办法。
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三、应掌握的文学常识。
黄蒙田:1919年生,当代作家,散文家。
四、与课文有关的古诗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有关竹的成语、词语【成语、词语】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马之好青梅竹马竹苞松茂丝竹管弦书功竹帛金石丝竹竹头木屑竹篱茅舍哀丝豪竹名垂竹帛罄竹难书竹报平安丝不如竹竹柏异心竹篮打水竹马之友吹竹弹丝成竹在胸丝不如竹东南竹箭茂林修竹【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劲节生来瘦,高村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龙秉芳心。
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避寒心.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
【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竹织鸭——无心肝竹筛子盛稀饭——漏洞百出竹筛子兜水——漏洞百出竹板儿云——一个劲儿竹篮装油——一点不剩竹林里逮兔子——噼里啪啦竹林的笋子——上长货竹林子遭火烧——一派光棍竹林的笋子——嘴尖毛长竹林的笋子——嘴尖皮厚竹子发芽——一根光棍竹子的子孙——越发越多竹丝编着背篓——眼多竹篙打水——满塘动竹匠劈毛竹——直直落落竹子冒笋——一代胜似一代竹丝编的背篓——眼睛又细又多竹篮打水上山峰——一场欢喜一场空竹林的竹篓里数大鱼——一清二楚教育城中考网:/zhaokao/zk第3页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SearchDatum.aspx 【竹喻】君当如竹,风过不折,雨过不污,躯有节而少蔓枝,数丈傲骨通透,叶似利剑锋而不外露,微垂亦不自卑,任而东西南北风屹立不摇,纵使古今万世愁一肩担尽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内容预览: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
(板书课题)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2.理解词语(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三.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⑤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________入竹海里,________山涧,________竹桥,________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3.吟咏竹的诗句很多,请你调动你的积累写两句咏竹(或诗中含有“竹”字)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欣赏]4.本文以“竹林深处人家”为题, 文章的内容如何切合主题?。
5.文章用了很多比喻去描写竹林的茂密旺盛, 试列举三个例子。
6.作者的两位朋友——画家和护林员, 对这茂密的竹林, 各有什么看法?哪个人的看法属于间接描写?为什么?,。
[迁移运用]仔细阅读张兴旺的《竹子精神》,回答问题。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
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然而,梅毕竟有“花”。
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
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1. 竹林深处人家名师教案2 语文版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竹林深处人家》进行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搜集有关竹子的成语、诗词、谚语等以便这节课交流。
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你认为最好的材料展示出来。
(小组经过交流,推荐代表上台,老师打开投影仪,学生把材料放置在投影仪下)生1: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有成语:青梅竹马、胸有成竹,有郑板桥的《竹石》一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你能介绍一下为什么选郑板桥的《竹石》吗?生1:我认为“咬定青山不放松”表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的气节,所以很喜欢这首诗。
师:你说得很好。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代表上台。
生2:我们组搜集到的材料有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还有谚语:虚心能容物、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师:“山尖”应为“山间”才对。
你选的成语中有“胸有成竹”,刚才那位代表也选了,那你知道“胸有成竹”的意思吗?生2:“胸有成竹”是形容很有信心。
师:好的。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代表上台。
生3:我们组搜集到的材料中有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青梅竹马。
但我认为最好的是这幅墨竹画。
师:你认为最好,那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生3:郑板桥。
师:对。
郑板桥的墨竹画是非常有名的,它的画上还经常题有诗句,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
你请坐。
刚才同学们展示的成语中,基本上都有“罄竹难书”,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大部分学生摇头,有一位学生举手)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罪名很多,用竹子做成的书也写不完。
师:你很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请坐。
下面我解释一下,“罄”是尽的意思;“罄竹难书”的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一般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所以这样说。
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有画、有成语、有诗词、有谚语。
《竹林深处人家》诵读积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南朝·粱·吴均《山中杂诗》)[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着落日余晖。
是“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是“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积累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学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用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把握全文主旨。
(难点)3.了解江南竹乡的生活特点及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名片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现代文丛》。
有改动。
作者黄蒙田在20世纪70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家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角度多变。
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
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这样描绘的竹海丰富多彩,又层次井然。
(2)多层渲染,重点突出。
本文的重点是写竹乡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
七年级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导读: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导学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隧道、山岚、竹坞、名副其实、束手无策”等重点词语,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第一课时: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9年出生,广东台山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清明小简》等。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朗读的基本要求:⑴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⑵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提示: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2.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3.竹林人家的生活和环境氛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4.通过诵读课文,江南的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Ⅱ预习自测请结合课本完成自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屏风()沏茶()隧道()竹箬()山岚()竹坞()山麓()匾箪()密密匝匝()山jiàn名fù其实2.请解释下列词语。
束手无策:名副其实:密密匝匝: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究解决。
第二课时探究案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一直是虚心、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
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是一副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的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合题意?为什么?2.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至少说出两点。
11、竹林深处人家节次 第1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 学 重、难 点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引入1、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2、考一考:带竹字的成语,写竹的诗,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成语:胸有成竹 势如破竹 罄竹难书 青梅竹马 竹篮打水 竹报平安诗: 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 àng )晒 沏(q ī)茶 隧道(su ì) 竹箬(ru î) 屏风(p íng ) 密密匝匝(z ā) 山麓(l ù) 山岚(l án ) 匾箪(d ān ) 器皿(m ǐn ) 忙碌(l ù) 缕缕( l ǚ ) 竹坞 (w ù)2、理解词语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三、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解读标题,根据“竹林”和“人家”分出文章的层次。
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 可分为四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复习第十一、十二课和第四单元二. 教学重难点:1、复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进一步复习本文“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3、复习小说的基本知识。
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表现的主题。
4、复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一、基础知识(一)体裁写景的记叙文(二)作者及文章出处1、《竹林深处人家》——选自《现代文丛》——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2、《树林和草原》——选自《屠格涅夫文集·猎人笔记》——屠格涅夫,俄国作家。
(三)生字lùsuìzāpíng wùlánruò山麓隧道密密匝匝屏风竹坞山岚竹箬dānqīrú zhēn qióng qiáo匾箪沏濡湿榛树穹隆荞麦(四)四字词语密密匝匝、名副其实、缕缕轻烟、头晕目眩、举目四顾、束手无策、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二、阅读《竹林深处人家》1、主题:通过描写竹乡丰收的景象、竹乡人用竹之彻底以及竹乡人闲适、安静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淳朴、勤劳的竹乡人的热爱、赞美。
2、线索:对竹乡的热爱。
3、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江南竹乡的鲜明特色,浓墨重彩描绘了竹乡的茂盛、辽阔、静谧,竹海村庄的热闹,竹村人家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其恬静闲适的生活。
4、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3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景色。
第二部分(4~7段)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第三部分(8段)写作者对竹乡的眷念。
5、采用“移步换景法”写景:远处——“远远望去”——竹林无边无际,整体感受。
近处——“深入竹海去”——竹林深不可测。
高处——“较高的竹坞”“举目四顾”——竹林密不见底。
6、写作特色:(1)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黄蒙田段意:本文主要内容应在第三段至第九段,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四、五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写竹子之多,作者以竹海作形容。
1. 「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它便甚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2. 作者形容一切都「彷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3. 风吹过时,竹海上还涌着竹浪。
深入竹海中,只见竹子之密。
1.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
」在猛烈的阳光下,仍使人「彷佛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2. 有些地方,「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
」从竹坞高处观看,可见竹林之广。
1. 举目四顾,只见竹子山连山,但连山势的绵延,竹坞缺口都看不到。
2. 画家朋友所见,认为整个大自然就是由竹林构成,而且密得找不出层次。
3. 当地朋友表示,竹林旺盛,名副其实是竹乡,意味着竹林和竹笋的丰收。
第二层次:(六、七、八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在茂密的竹海中发现山村人家只是偶然的事。
─由于看到竹林深处人家升起的炊烟。
探索竹海里的村庄,过程绝不容易。
─「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竹乡人家的生活,与竹有密切至不可分割的关系。
1. 房屋─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全部利用竹材建造。
2. 用品─台、椅、床、柜、鞋、帽,笼子和水管,全是竹的制成品。
3. 食物─用竹叶煎锅巴汤,吃尖笋。
4. 工作─种碧螺春的茶叶,采竹箬、竹笋,制工艺品,施肥,拔除野草。
【内容讨论】一、根据《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解答:什么事情,引起作者对竹林深处的回忆?答: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因此引起作者的回忆。
原来作者以前在江南乡下作客,那地方盛产竹材,一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晾着盐扁尖笋。
当地的人时兴用那些盐扁笋,当作饼干糖果一样,当点心去招呼人客。
像这样的风俗,在别处是没有的,因为扁尖笋是江南的特产呢?所以当作者一吃到扁尖笋,不期然的便回忆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了。
那种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答:作者记得那时是春天,正确点说,是雨水节气后七天至清明节气前三天那段日子。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⑤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________入竹海里,________山涧,________竹桥,________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3.吟咏竹的诗句很多,请你调动你的积累写两句咏竹(或诗中含有“竹”字)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欣赏]
4.本文以“竹林深处人家”为题, 文章的内容如何切合主题?。
5.文章用了很多比喻去描写竹林的茂密旺盛, 试列举三个例子。
6.作者的两位朋友——画家和护林员, 对这茂密的竹林, 各有什么看法?
哪个人的看法属于间接描写?为什么?
,。
[迁移运用]
仔细阅读张兴旺的《竹子精神》,回答问题。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
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然而,梅毕竟有“花”。
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
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
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
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
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
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
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
”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
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
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
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
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
“莫嫌雪压低头, 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
”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
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 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
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
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
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
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
”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
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
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7. 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
②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
一枝,写尽人间春色。
..
8.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用得特别多,这样写的好处是。
9. 竹子有哪些精神品质?作者为什么爱竹?
11 竹林深处人家
1.lùsuìpíng wǜlán ruòdān lǚ
2.①画家②山村人家竹农丰收的喜悦竹林景色移步换景③铺④涌⑤钻、越、过、爬
3.(1)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答:本文既写竹, 亦写人家, 故以“竹林深处人家”为篇名。
文中描写江南竹乡的竹子, 生长得茂密高大, 形成一片竹海, 令人叹为观止, 故甚切合竹林的形容。
文中又记述竹林深处有人居住, 村民的生活与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甚为切合文题。
5.答:例如把竹林比喻作海洋、海底隧道、屏风等。
6. 答:画家的看法:竹林茂密得没有一点层次, 若要把竹林描画出来, 实在感到束手无策。
护林员的看法:竹林旺盛, 正意味着竹材和竹笋的丰收, 值得高兴。
画家的看法是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 因为他没有直接把竹林的茂密表示出来, 只是间接说出竹林多得没有高低远近之分, 根本令人无从下笔, 这已表示了竹的多和密。
7.①任凭或让……随意。
②这里指画家手中的画笔。
8. 引用好处是可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
9.提示:可在选文的第一段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