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级控制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472.50 KB
- 文档页数:12
发展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八个有效教学策略幼儿时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来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八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首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培养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有趣的实验现象等方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一个漂浮的气球,并问他们为什么气球会漂浮。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并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其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验器材、图书、视频等资源,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多种媒体形式来进行科学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原理。
第三,鼓励幼儿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是培养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重要策略。
通过与同伴合作,幼儿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一个植物生长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观察不同的植物,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最后一起总结。
第四,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可以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幼儿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例如,教师可以问幼儿如何制作一个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纸船,让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是发展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帮助他们总结和归纳。
例如,在进行一个动物觅食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记录下动物选择不同食物的情况,并让他们思考背后的原因。
第六,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做出预测,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串级控制系统整理手册一、串级控制系统概述串级控制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控制系统,主要由两个或多个控制环组成,每个控制环都负责调节一个特定的过程变量。
这种系统具有结构紧凑、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
二、串级控制系统的组成1. 主控制环:主控制环负责监控整个过程的主要变量,通常与系统的输出直接相关。
主控制器根据主控制环的偏差,调整副控制器的设定值,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控制目标。
2. 副控制环:副控制环位于主控制环内部,负责调节过程中的辅助变量。
副控制器根据副控制环的偏差,调整执行机构的输出,以影响主控制环的变量。
3. 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串级控制系统的执行者,负责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整过程变量。
常见的执行机构有电机、阀门、变频器等。
4. 被控对象:被控对象是串级控制系统的作用对象,包括各种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工艺和参数。
三、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1. 快速响应:串级控制系统通过多个控制环的协同作用,能够迅速响应过程变化,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
2. 高精度:串级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外部干扰的有效抑制,提高控制精度,确保产品质量。
3. 灵活性:串级控制系统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调整控制参数,适应不同工况。
4. 易于维护:串级控制系统结构清晰,便于故障排查和日常维护。
四、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1. 确定控制目标:明确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副控制环控制目标,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 选择合适的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和参数。
3. 优化控制参数: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使串级控制系统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4. 考虑系统抗干扰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外部干扰因素,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5. 系统调试与优化:在系统投运后,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控制参数,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五、串级控制系统的实施步骤1. 系统分析与建模:深入了解生产工艺,对被控对象进行详细分析,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为控制器设计提供依据。
串级控制系统一、串级控制系统的概述图1是串级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该系统有主、副两个控制回路,主、副调节器相串联工作,其中主调节器有自己独立的给定值R,它的输出m1作为副调节器的给定值,副调节器的输出m2控制执行器,以改变主参数C1。
图1 串级控制系统方框图R-主参数的给定值; C1-被控的主参数; C2-副参数;f 1(t)-作用在主对象上的扰动; f2(t)-作用在副对象上的扰动。
二、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串级控制系统及其副回路对系统控制质量的影响已在有关课程中介绍,在此将有关结论再简单归纳一下。
1.改善了过程的动态特性;2.能及时克服进入副回路的各种二次扰动,提高了系统抗扰动能力;3.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4.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三、主、副调节器控制规律的选择在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调节器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主调节器起定值控制作用,它的控制任务是使主参数等于给定值(无余差),故一般宜采用PI或PID调节器。
由于副回路是一个随动系统,它的输出要求能快速、准确地复现主调节器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对副参数的动态性能和余差无特殊的要求,因而副调节器可采用P或PI调节器。
四、主、副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选择正如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中所述,要使一个过程控制系统能正常工作,系统必须采用负反馈。
对于串级控制系统来说,主、副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方式的选择原则是使整个系统构成负反馈系统,即其主通道各环节放大系数极性乘积必须为正值。
各环节的放大系数极性是这样规定的:当测量值增加,调节器的输出也增加,则调节器的放大系数Kc 为负(即正作用调节器),反之,Kc为正(即反作用调节器);本装置所用电动调节阀的放大系数Kv恒为正;当过程的输入增大时,即调节器开大,其输出也增大,则过程的放大系数K0为正,反之K为负。
五、串级控制系统的整定方法在工程实践中,串级控制系统常用的整定方法有以下三种:(一)逐步逼近法所谓逐步逼近法,就是在主回路断开的情况下,按照单回路的整定方法求取副调节器的整定参数,然后将副调节器的参数设置在所求的数值上,使主回路闭合,按单回路整定方法求取主调节器的整定参数。
宋彤《过程控制工程》3串级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是由两个或多个控制回路组成的控制系统,每个回路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回路的输入。
串级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鲁棒性,适用于对模型精度要求较高、系统复杂的工控系统中。
串级控制系统一般由两个控制回路组成,分别是主回路和辅助回路。
主回路负责控制系统主要参数,如流量、温度、压力等;辅助回路通过控制主回路的动态特性,在主回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控制性能,如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等。
在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回路的控制器根据参考信号和测量信号来生成控制信号,经过执行机构执行,进而控制被控对象;辅助回路的控制器则根据主回路的输出信号作为输入,调节辅助回路的控制参数,进一步改善主回路的控制性能。
串级控制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辅助回路的控制策略调整主回路的参数,能够降低系统的闭环增益,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减小扰动对系统的影响。
2.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辅助回路可以以较高的控制带宽对主回路进行补偿,改善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使系统对于快速变化的被控对象能够更好地进行控制。
3.提供鲁棒性:串级控制系统能够对被控对象参数的变化、扰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使得系统能够在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4.降低系统的非线性:通过辅助回路的控制策略对主回路进行非线性补偿,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非线性,提高系统的线性度和控制准确性。
然而,串级控制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参数调节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模型进行精确的建模和分析。
其次,辅助回路的参数设置和控制策略需要合理选择,否则可能会引入不稳定性或者过度补偿等问题。
此外,辅助回路和主回路之间的耦合效应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
总之,串级控制系统作为一种常用的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鲁棒性,适用于对系统精度要求较高、系统复杂的工控系统中。
1、串级控制系统的概念
串级控制系统是由其结构上的特征而得名的。
它是由主、副两个控制器串接工作的。
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的给定值,副控制器的输出去操纵控制阀,以实现对变量的定值控制。
2、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为:
(1)在系统结构上,它是由两个串接工作的控制器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系统;
(2)系统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副变量来提高对主变量的控制质量}
(3)由于副回路的存在,对进入副回路的干扰有超前控制的作用,因而减少了干扰对主变量的影响;
(4)系统对负荷改变时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3、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主要应用场合?
串级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对象的滞后和时间常数很大、干扰作用强而频繁、负荷变化大、对控制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优缺点
一、开环控制
控制器与被控对象间只有顺序作用而无反向联系且控制单方向进行。
开环控制系统方块图
优点:简单、稳定、可靠。
若组成系统的元件特性和参数值比较稳定,且外界干扰较小,开环控制能够保持一定的精度。
缺点:精度通常较低、无自动纠偏能力。
二、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系统特点: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有直接影响。
闭环的作用:应用反馈,减少偏差。
优点:精度较高,对外部扰动和系统参数变化不敏感
缺点:存在稳定、振荡、超调等问题,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麻。
过程控制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串级控制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二 串级控制系统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本实验,了解串级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主、副回路的性能特点。
2) 掌握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主、副回路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二、 实验原理
串级控制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器、相应数量的检测变送器和一个执行器组成。
控制器相串联,副控制器的输入由主控制器的输出设定。
主回路是恒值控制系统,对主控制器的输出而言,副回路是随动系统,对二次扰动而言,副回路是恒值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的主要优点可概括如下:
1) 由于副回路的存在,改善了对象的部分特性,使系统的工作频率提高,加快了调节过程。
2) 由于副回路的存在,串级控制系统对二次扰动具有较强的克服能力。
3) 串级控制系统提高了克服一次扰动的能力和回路参数变化的自适应能力。
串级控制系统副回路的设计原则:
1) 副回路应尽量包含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变化剧烈、频繁和幅度大的扰动。
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求包含尽可能多的扰动。
2) 当对象具有较大纯滞后时,在设计时应使副回路尽量少包括或不包括纯滞后。
3) 当对象具有非线性环节时,在设计时应使非线性环节于副环之中。
4) 副回路设计时应考虑主、副对象时间常数的匹配,以防共振。
5) 所设计的副回路需考虑到方案的经济性和工艺的合理性。
串级控制系统常用的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有逐步逼近法、两步法、一步法等。
➢ 逐步逼近法
1) 在主回路断开的情况下,求取副控制器的整定参数;
2) 将副控制器的参数设置在所求的数值上,使串级控制系统主回路闭合,以求取主调节器的整定参数值;
3) 将主调节器参数设置在所求值上,再次整定副控制器的参数值。
4) 如控制品质未达到指标,返回2)继续。
三、实验内容
某系统的主、副对象传递函数分别为:
122
11
(),()301(101)(1)P P G s G s s s s =
=
+++
主回路有一个10s 的传输延迟,传递函数为10()s d G s e -=。
图1 串级控制系统结构图
(1)画出单回路控制系统以及相同控制对象下的的Simulink 仿真系统图。
图2 单回路控制器仿真系统图
单回路控制器纯比列整定后得到的曲线图:
图3 单回路阶跃响应曲线
上图中K P =2.25304;系统第一个峰值坐标为(50.64,1.031),第二个峰值的坐标为(129.3,0.7702),稳态值为0.6908。
根据4:1衰减曲线法整定控制器参数经验公式可得:
控制规律控制器参数
)I(Ti)/min D(Td)/min
P(K
P
——P K
P
PI0.83 K
0.5 Ts—
P
0.3 Ts0.1 Ts
PID 1.25 K
P
P=0.83⨯2.25304=1.87002
Ti=0.5⨯Ts=0.5⨯(154.2-60.24)=0.5⨯93.96=46.98
1.87002;积分时间常数Ti=46.98;微分时间常数Td= 0;此时可所以,当K
P=
以得到如下图4的效果。
图4 单回路PI整定后系统的阶跃相应曲线
在同上PI的情况下,单回路控制系统的一次扰动Simulink仿真图:
单回路控制系统一次扰动响应曲线如下图5所示:
图5 单回路控制系统一次扰动响应曲线在此PI系统下,单回路控制系统的二次扰动结构下图6所示
图6 单回路控制系统二次扰动响应曲线
(2)串级控制系统Simulimk仿真图:
图7 串级控制系统仿真
串级控制系统纯比例整定后得到如下图8所示:
图8串级控制系统P整定后的阶跃响应曲线
=3.4687;由图b的仿真图以及相应理论公式可得;根据4:1衰减上图中K
P
曲线法整定控制器参数经验公式
控制规律控制器参数
)I(Ti)/min D(Td)/min
P(K
P
P K
——
P
0.5 Ts—
PI0.83 K
P
PID 1.25 K
0.3 Ts0.1 Ts
P
根据表格中公式可得:
采用PI控制时:P=0.83⨯3.4687=2.879021
Ti=0.5⨯Ts=0.5⨯(96.29-38.89)=0.5⨯57.4=28.7
所以,当K
2.879021;积分时间常数Ti=28.7;微分时间常数Td= 0;此时可
P=
以得到如下图9的效果。
图9 串级控制系统PI整定后的阶跃响应曲线
串级控制系统的一次扰动 Simulink仿真图如下图10:
图10 串级控制系统一次扰动Simulink仿真图
在上述串级控制系统的PI参数下,得到下图11所示的响应曲线图:
图11 串级控制系统的一次扰动阶跃响应曲线
串级控制系统二次扰动Simulink仿真图如下图12所示:
图12 串级控制系统的二次扰动Simulink仿真图如下图13所示,在上述PI参数下的串级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图:
图13 串级控制系统二次扰动阶跃响应曲线
(4)串级系统延迟环节副回路Simulink仿真图
图14 串级控制系统延迟环节副回路仿真图
将延迟环节副回路只进行P的整定,有如下图效果的曲线图:
图15 延迟环节副回路p整定4:1的曲线响应曲线
其中Kp=1.16251;分析数据可根据4:1衰减曲线法整定控制器参数经验公式
控制规律控制器参数
)I(Ti)/min D(Td)/min
P(K
P
——P K
P
PI0.83 K
0.5 Ts—
P
0.3 Ts0.1 Ts
PID 1.25 K
P
P=0.83⨯1.16251=0.96488
Ti=0.5⨯Ts=0.5⨯(67.06-28.43)=0.5⨯38.63=19.315
所以,PI整定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图16 PI整定响应曲线延迟环节主副回路串联Simulink仿真图如下
图17
延迟环节主回路P整定图
控制规律控制器参数
)I(Ti)/min D(Td)/min
P(K
P
——P K
P
0.5 Ts—
PI0.83 K
P
0.3 Ts0.1 Ts
PID 1.25 K
P
P=1.2⨯1.13135=1.135762
Ti=0.5⨯Ts=0.5⨯(101.8-46.45)=0.5⨯55.35=27.675
PI整定曲线图
图18 串级系统下延迟环节主副回路串联系统响应曲线
串级系统下延迟环节在副回路系统一次扰动响应曲线
串级系统下延迟环节在副回路系统二次扰动响应曲线
图19串级系统下延迟环节在副回路系统二次扰动响应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