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常规样品制备技术SEM常规制样方法(一)——试样的取材、固定、脱水和置换一、实验目的掌握扫描电镜制样过程:从取材、固定、脱水、置换、干燥、喷涂这一过程中样品怎样保持生活状态,从而得出接近生活状态的样品。
二、实验原理不论动物或植物组织,要求取材时操作必须快速,组织表面要清洁,必要时需超声波清洗,原理同TEM取材,但需强调的是SEM观察表面结构,所以应注意表面结构的清洁、完整和电镜下反应真实的形貌。
取材时动作要快、轻、准、大小在1mm-1cm之间,所用的器械要锋利、洁静,避免任何牵拉和挤揉样品表面的损伤,常用的固定剂有2-4%戊二醛和1%锇酸。
三、实验器材样品(动物或植物)、双面刀片、培养皿、l.5ml离心管、牙签、2-4%戊二醛、1%锇酸、0. 1M PBS缓冲液,乙醇、乙酸异戊酯。
四、实验步骤1、取材要求动作轻、迅速、准确,为了保持生活状态,应在固定前清洗掉表面杂质,即,迅速将标本放在PBS缓冲液中冲洗,也可超声波器中超10s-30s,使样品所带的污物除去(如:气管内壁上的粘液、植物叶上的灰尘等)。
2、固定(前固定)经过清洗的样品迅速投入2-4%戊二醛囤定液中,间歇振荡且室温固定约2-4小时即可。
样品固定的目的:使样品细胞的微细结构完整真实地保存下来。
如果样品没有很好地固定,那么样品在脱水时可能变形,破坏了样品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固定不好的材料,电镜下不能反映真实结构,所以这一步很重要。
3、冲洗0. 1M PH7.2 PBS缓冲液洗:30分钟中间换3-4次,因戊二醛与锇酸反应生成细微的沉淀,所以在后固定之前,用0. IM PBS缓冲液洗去多余的戊二醛之后,样品才可能进入锇酸固定液。
4、后固定:1%四氧化锇后固定1-2小时。
5、冲洗:重蒸水冲洗30分钟中间换3-4次,因四氧化锇与乙醇反应,所以在脱水前充分洗去残留的四氧化锇,样品才能进行脱水。
6、脱水脱水剂为乙醇,室温进行为了减少人工损伤,需要梯度脱水:30%、50%、70%、80%、90%、95%、100%,每级15-20分钟,如果是动物样品,脱水时间可5-10分钟,脱水要充分完全地进行直到除尽样品中的水份为止,最后100%乙醇要重复2-3次,保证样品绝对无水。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要求及样品的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大型的分析仪器,主要功能是用于固态物质的形貌显微分析和对常规成分的微区分析,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医药、生物、矿产、司法等领域.由于其价格昂贵及特殊的工作原理,它对样品制备有着较高的要求,样品的制备好坏,直接影响着样品分析是否成功,为此,本文着重介绍一下扫描电子显微镜应用中有关样品制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1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要求(1)样品必须是无毒、无放射性的物质,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2)样品可以是块状、片状、纤维状;也可以是颗粒或粉末状,无论是什么样的样品都不能是有机挥发物和含有水分.如果将含有水分的样品放在镜筒内能产生三种严重不良后果:一是当真空达不到要求强行通高压时,其产生的水蒸汽遭遇高能电子流产生电离而放电引起束流大幅度波动,使所成的像模糊,或根本不能成像;二是造成镜筒污染;三是损坏灯丝,当高能电压通过灯丝时,温度高达2000Ο,碰到水蒸汽而氧化变质或熔断,因此,应先烘干样品中的水分.(3)无论是块状样品,还是粉末颗粒状样品,其化学、物理性质要稳定,在高真空中的电子束照射下,都要能保持成分稳定和形态不变.(4)表面受到污染的样品,要在不破坏样品表面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清洗、烘干.(5)无论是样品的表面,还是样品新断开的断口或断面,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以保持其原始的结构状态.(6)对磁性样品要预先去磁,以免观察时电子束受到磁场的影响.(7)粉末样品要适量,不易过多;块状样品大小要适合仪器专用样品底座的尺寸,不能过大.一般小的样品座Φ3~5mm,大的样品座为Φ30~50mm,以分别用来放置不同大小的样品,样品的高度一般限制在5~10mm左右.2 样品的制备技术2.1 块状样品的制备对于块状导电样品,基本上不需要进行什么制备,只要其大小适合电镜样品底座尺寸大小,即可直接用导电胶带把样品黏结在样品底座上,放到扫描电镜中观察,为防止假象的存在,在放试样前应先将试样用丙酮或酒精等进行清洗,必要时用超声波清洗器进行清洗.对于块状的非导电样品或导电性较差的样品,要先进行镀膜处理,否则,样品的表面会在高强度电子束作用下产生电荷堆积,影响入射电子束斑和样品发射的二次电子运动轨迹,使图像质量下降,因此这类样品要在观察前进行喷镀导电层的处理,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避免样品表面的电荷积累,提高图象质量,并可防止样品的热损伤。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制备技术无论是透射电镜或是扫描电镜,样品均处于电镜镜筒的真空之中。
而大多数的生物样品都是柔软而且含大量水分的。
因此,也和透射电镜的样品一样,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前,必须对生物样品作相应的处理。
扫描电镜的功能很多,不同的功能对样品的要求不同。
例如二次电子像与背散射电子像和吸收电子像对样品的要求基本相同,而与X射线微区分析对样品的要求相差较远。
我们首先介绍二次电子像的生物样品制备技术。
此外,由于样品的性质不同,其处理方法和程序也有不同。
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含水量少的硬组织,如毛发、牙齿及植物的花粉、孢子、种子等。
此类样品一般含硅质、钙质,角质,砝琅质和纤维素等成份,所以通常只经过表面清洁、装台(粘胶)、导电处理等简单过程即可进行观察。
如要观察其断面或内部结构时,经断裂、解剖或酶消化、蚀刻等再装台、镀膜处理,即可进行观察拍照。
另-类为含水分较多的软组织,如大多数的动植物器官、组织及细菌等均属此类。
对于此类样品,在金属镀膜前,一般都需经过固定、脱水、干燥等处理,如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样品损伤和变形,出现各种假像,因此对每一处理步骤都应给予重视。
但是,不管是那一类样品的制备,都应达到以下要求:∙尽可能保持样品活体时的形貌和结构,以便如实地反映样品本来面目。
∙在样品的干燥过程尽可能减少样品变形。
∙样品表面应有良好导电性能和二次电子发射率,以防止和减少样品的荷电效应。
样品的前期处理扫描电镜样品的前期处理主要包括表面清洁、固定、漂洗和脱水等过程。
而每一过程的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沿用透射电镜样品的处理方法的,所以,这里不一一再作详述。
但是,由于两种电镜观察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处理中也有不同之处:1. 透射电镜主要研究样品的内部结构要求内部结构保存好,因而样品宜尽可能小使固定液能迅时渗入固定。
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而且为了操作方便选取较大样品。
一般在8~10mm2左右,高度可达5mm。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要求及样品的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大型的分析仪器,主要功能是用于固态物质的形貌显微分析和对常规成分的微区分析,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医药、生物、矿产、司法等领域.由于其价格昂贵及特殊的工作原理,它对样品制备有着较高的要求,样品的制备好坏,直接影响着样品分析是否成功,为此,本文着重介绍一下扫描电子显微镜应用中有关样品制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1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要求(1)样品必须是无毒、无放射性的物质,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2)样品可以是块状、片状、纤维状;也可以是颗粒或粉末状,无论是什么样的样品都不能是有机挥发物和含有水分.如果将含有水分的样品放在镜筒内能产生三种严重不良后果:一是当真空达不到要求强行通高压时,其产生的水蒸汽遭遇高能电子流产生电离而放电引起束流大幅度波动,使所成的像模糊,或根本不能成像;二是造成镜筒污染;三是损坏灯丝,当高能电压通过灯丝时,温度高达2000Ο,碰到水蒸汽而氧化变质或熔断,因此,应先烘干样品中的水分.(3)无论是块状样品,还是粉末颗粒状样品,其化学、物理性质要稳定,在高真空中的电子束照射下,都要能保持成分稳定和形态不变.(4)表面受到污染的样品,要在不破坏样品表面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清洗、烘干.(5)无论是样品的表面,还是样品新断开的断口或断面,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以保持其原始的结构状态.(6)对磁性样品要预先去磁,以免观察时电子束受到磁场的影响.(7)粉末样品要适量,不易过多;块状样品大小要适合仪器专用样品底座的尺寸,不能过大.一般小的样品座Φ3~5mm,大的样品座为Φ30~50mm,以分别用来放置不同大小的样品,样品的高度一般限制在5~10mm左右.2 样品的制备技术2.1 块状样品的制备对于块状导电样品,基本上不需要进行什么制备,只要其大小适合电镜样品底座尺寸大小,即可直接用导电胶带把样品黏结在样品底座上,放到扫描电镜中观察,为防止假象的存在,在放试样前应先将试样用丙酮或酒精等进行清洗,必要时用超声波清洗器进行清洗.对于块状的非导电样品或导电性较差的样品,要先进行镀膜处理,否则,样品的表面会在高强度电子束作用下产生电荷堆积,影响入射电子束斑和样品发射的二次电子运动轨迹,使图像质量下降,因此这类样品要在观察前进行喷镀导电层的处理,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避免样品表面的电荷积累,提高图象质量,并可防止样品的热损伤。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技术韩玉泽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技术扫描电镜所收集的主要是电子束照射在样品上所产生的二次电子,一般扫描电镜图象均为二次电子图象.由于扫描电镜具有高分辨率,景深长等特点,故其图象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可显示细胞和组织的三维结构形貌,故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表面及其断面的微细结构观察.近年来,扫描电镜所取得的迅速发展表明,仪器本身性能如分辨力和多功能等的不断提高固然重要,但样品制备技术的改良和日趋完善,对扫描电镜的应用与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样品制备的质量,是直接决定扫描电镜能否发挥最佳性能并排除理想图片的关键所在.所以,自1966 年第一台商品扫描电镜诞生以来,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问题,一直是电镜工作者们苦心钻研,不断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的基本要求生物样品与金属﹑矿物材料不同,它具有质地柔软,容易变形﹑导电性能差﹑二次电子发射率底以及含水量多(有的含水可达80%以上)等特点.因此,在对于高真空状态下的生物针对生物样品的特殊性,在进行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时,一般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每一操作过程,都应注意防止对样品的污染和损伤,使被观察的样品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外貌及微细结构.(二)去除样品内水份,以利于维持扫描电镜的真空度和防止对镜(三)降低样品表面的电阻率,增加样品的导电性能,以提高二次电子发射率,建立适当的反差和减少样品的充放电效应.(四)无论观察组织细胞的表面或内部微细构造,都应注意确认和保护样品的观察面.二、SEM生物样品制备的基本操作程序在SEM生物样品制备过程中,除比较坚硬的组织(如骨骼、牙齿、指甲、毛发,贝壳、昆虫及某些植物样品)需要采用某些特殊制备技术者(如管道铸型扫描、低电压观察法等)以外,一般生物组织均需要经过取材、清洗、固定、脱水、干燥及金属镀膜等基本程序处理以后,才能进行SEM观察。
SEM生物样品制备的基本程序(一)取材SEM样品的取材,与透射电镜的超薄切片法一样,是整个样品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技巧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微观世界中的细节。
然而,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显微图像,合适的样品制备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技巧,并探讨它们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一种常见的样品制备技巧是薄片制备。
通过使用特殊的切割工具,可以将宏观物体切割成透明的薄片。
然后,使用一系列的研磨和抛光过程,将薄片表面处理到光滑和平整。
最后,使用一台离心机,将薄片固定在网状铜网上。
这种技术适用于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观察,如金属晶体学研究和纤维结构分析。
然而,薄片制备技术需要高超的技术,因为薄片的厚度必须控制在几个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否则会影响到显微图像的清晰度。
另一种常见的样品制备技巧是胶片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生物样品的观察,如细胞和微生物。
首先,将样品固定在玻璃片上,并使用特殊的切割工具将其切割成适当的尺寸。
接下来,将一层涂有特殊胶片的膜覆盖在样品上,并使用旋转机械将其均匀涂覆。
然后,将样品放入硬化剂中,使胶片硬化。
最后,使用刮刀将胶片刮下,并将其安装在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台上。
胶片法相对简单易行,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制备。
然而,使用胶片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可能会产生伪影或胶片残留。
还有一种常见的样品制备技巧是冷冻法。
这种技术适用于对生物样品进行高分辨率观察。
通过将样品快速冷冻到极低温度,可以避免样品中的水分子结冰并破坏其结构。
然后,使用特殊的设备,将样品表面上的冰层逐渐去除,直到暴露出内部的样品结构。
最后,将样品放入电子显微镜中观察。
冷冻法的优点是可以提供生物样品的最佳保护和结构分辨率,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样品处理的快速性和设备的复杂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见技巧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样品制备技巧,如离子切割法、磨削法和化学腐蚀法。
这些技术在特定的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提供不同类型样品的制备方法。
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样品制备技巧,都需要谨慎操作,并且需要时常验证样品的质量和制备过程的可靠性。
仪器操作流程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步骤仪器操作流程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步骤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中的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
在使用SEM之前,样品的制备步骤十分重要,本文将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的流程。
步骤一:样品选择和切割首先,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样品。
样品可以是均匀材料的薄片,也可以是复杂材料的小块或碎片。
对于均匀材料,可以使用切割机或者砂轮切割机将样品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薄片。
对于复杂材料,可以使用砂纸和十字锯来切割。
切割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割液、切割速度和切割角度,以避免样品损坏和变形。
步骤二:样品固定将切割好的样品放入合适的试管或者样品架中,使用合适的固定剂将样品固定。
常用的固定剂有蜡、树脂和聚合物等。
固定剂的选择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需求来确定。
对于坚硬的材料,可以使用聚合物来固定,对于易破碎的材料,可以使用蜡或树脂来固定。
步骤三:样品研磨和抛光为了获得平滑的样品表面,需要对样品进行研磨和抛光。
首先,使用粗砂纸或者砂轮对样品进行研磨,去除表面的粗糙度和切割痕迹。
然后,使用逐渐细化的砂纸或研磨液对样品进行抛光,直到获得所需的光洁度和平整度。
在抛光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抛光液和抛光时间,避免过度抛光导致样品表面变形或者损坏。
步骤四:样品清洁抛光完成后,需要对样品进行清洁,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染物。
首先,使用去离子水或酒精将样品浸泡,去除表面的油脂和有机物。
然后,使用超声波清洗仪将样品进行超声波清洗,以去除较为顽固的污染物。
最后,用去离子水将样品冲洗干净,并用氮气吹干。
步骤五:导电涂层扫描电子显微镜需要样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此需要对样品进行导电涂层。
常用的导电涂层材料有金、铂、银和碳等。
涂层可以使用喷雾法、溅射法或者真空蒸镀法来完成。
涂层过程中要注意涂层均匀度和厚度的控制,以确保样品的导电性能和显微观察效果。
电子显微镜样本制备技巧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EM)是一种先进的观察微观结构的科学仪器。
它利用电子束来取代传统光束,能够观察到更细微的细节和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然而,为了确保获得清晰、准确的显微图像,样品制备技术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电子显微镜样本制备的技巧。
1. 样品的选择和处理电子显微镜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和制备,以便在显微图像中显示所需的细微结构。
选择合适的样品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样品包括金属、陶瓷、聚合物等。
对于固体样本,通常需要将其切割成薄片。
这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离心切割或电解切割来实现。
切割的目的是获得漂亮的横截面,以便在显微图像中观察样本的内部结构。
对于液体样本,可以使用冷冻法制备样品。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活细胞或液体溶液。
将样品放置在液氮中快速冷冻,然后用低温解冻的方法固定样品,以保持其原始的形态和结构。
这种方法避免了水分蒸发和伪影的产生,使得样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更加真实。
2. 样品的固定和包埋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固定和包埋样品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固定的目的是防止样品在观察过程中受到损伤或退化。
常用的固定剂有醛类(如戊二醛)和酸类(如伪牛磺酸)。
包埋是为了保护样品并使其适于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通常使用的包埋材料包括环氧树脂和聚苯乙烯。
包埋后的样品将被切割成薄片,并通过薄片的上下研磨和抛光的过程使得样品表面光滑。
3. 样品的薄化为了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样品的细微结构,样品必须足够薄。
样品的薄化是通过离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简称FIB)技术实现的。
这种技术使用离子束来磨削样品表面,使其变得足够薄。
离聚焦离子束通过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来磨削样品。
扫描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细调整。
在薄化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离子束的能量和角度,以克服离子束对样品造成的热效应和表面损伤。
4. 样品的导电涂层在电子显微镜观察过程中,样品必须是导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