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春》微课
- 格式:pptx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1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如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等。
(2)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或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复述等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练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描绘的春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2.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2. 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看是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会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懂得分享,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互相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示范写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微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字熟句,掌握文中婉转、酝酿、烘托、抖擞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朗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3.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识字熟句,理解文章内容。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1.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识记考查法。
3.教师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首先我们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做着做着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教师泛读)2、理清思路,课文可分为哪几部分?“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绘春又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探究春之美。
(一)品读春草图1、春草有什么样的特点?嫩、绿、多、软2、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写小草的?拟人,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给作者带来的惊喜。
3、划出写人在草地上活动的动词,体会其作用。
坐、躺、打、踢、跑、捉侧面写出春草的勃发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品读春花图1、作者如何描绘春花?拟人,百花争奇斗艳的情态。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文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探讨,体认作者在《春》中“清隽简约,贮满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文意,体会散文的结构之美,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设想《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但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
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觉察。
”确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美。
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暖和,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力气。
《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春》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春》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学会欣赏《春》这首诗。
3.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对《春》这首诗进行读、背、诵等。
2.欣赏诗歌,理解内涵,领会思想,感受情感。
3.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1.理解《春》这首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2.了解和认识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1.课本《春》2.多媒体教学设备3.活动材料:书法用纸、毛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重温童年”情境,让学生回忆童年时关于春天的记忆,例如:春天草长莺飞,天气渐暖,到处可见小动物们忙碌的身影等。
2. 播放杜甫《春》的视频,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领会情感、韵律。
二、展开教学1.针对《春》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学习:如“草木知春不久归”、“渭城朝雨”、“红旗不倒,军魂永在”,并让学生背诵。
2.欣赏杜甫的诗歌,让学生享受诗歌的韵律和表现力,鼓励他们用诗意的眼光欣赏这首诗。
3.教师向学生展示杜甫书法作品《春》原稿,并让学生用毛笔书写《春》中的一句话。
4.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了解西安事变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学价值。
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检查学生诵读和书写的效果和成果。
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春》这首诗是杜甫生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有着悲壮的语言,更有着模糊的抒情,弥漫在黑暗中的光明精神让人感受到它的巨大传奇价值。
于此相互作用之下,可以将这首诗带给学生深深的震撼和启迪,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仁爱之道和追求真理之旅通过对杜甫《春》的深入研读和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杜甫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珍惜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课堂小结5.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美景。
2.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仿写。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了课文,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资源1.课文《春》2.春天图片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和感悟。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
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春》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本文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叹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述出了一幅花卉争荣、活力勃勃的春光图。
作者抓住江南春季“新” 、“美”、“力”的特色来描绘光景,赞叹、抒唱春的创建力和带给人们以无穷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勤劳劳作、奋然向前。
【学情剖析】初一学生年纪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怀的散文,常常缺少深刻的领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
我打算从朗诵下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停的“读”中逐渐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渐感觉春季带给人们的奋斗向上的感情。
【教课目的】1、经过频频朗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感情脉络;2、领会本文融情于景,情形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培育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追求将来、踊跃进步的感情。
【教课要点】学习作者抓住光景特色,深入仔细多角度察看光景的方法。
【教课难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怀的写作特色。
【教课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怀疑议论点拨法【教课工具】多媒体【教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累积要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利地朗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推测文章抓住光景特色运用正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绘光景的写作方法。
【教课要点】能流利地朗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课要点】推测文章抓住光景特色运用正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绘光景的写作方法。
【教课过程】一、情境导入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期望春季。
由于春季带给人暖和,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相关“春季”的诗歌呢?请高声朗诵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诵,教师分析。
)今日让我们学习有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同领会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述春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