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五年级下-《找次品》家教辅导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课“找次品问题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课“找次品问题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内容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次品”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质量不合格等。
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就是外观完全相同,但是质量有所差异,并且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天平测次品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
由于在前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找次品”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最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具学具:12个小方块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视频(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第八单元《找次品》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编写意图(1)和实验教材比,例1将原来的5瓶钙片改为3瓶钙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初步理解“找次品”的含义,明确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2)教材先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方法,通过交流聚焦到用天平来找次品的方法上来。
通过用天平直观演示,说明基本推理过程: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为后面探索“找次品”问题的策略提供依据。
(3)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用适当的方式把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的要求,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记录找次品的思维过程,为后面利用形式化的天平进行推理作好铺垫。
这里,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天平称一次,可以判断出次品在两个托盘上或者是天平外的那个。
也就是说,通过推理,可以将次品确定在这三份中的一份中。
这就为分三份提供了直观的经验,为后面的探索作准备。
教学建议(1)帮助学生理解找次品的含义。
“次品”问题学生之前很少接触,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找次品的意思。
了解“次品”“正品”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用天平找次品,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天平称,而是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通过逻辑推理确定出次品。
因此,在用天平直观说明找次品的基本推理过程后,要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作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在进行说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尽量规范的语言“假如平衡……,假如不平衡……”来表述,并理解这是两种情况。
推导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用格式大致统一的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
这一点,对于学生后面的学习尤为重要。
当然,教材上的直观图只是一个范例,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表示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编写意图(l)例2,教学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由8个零件开始探索,再用9个研究,发现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法的特点;然后用10个、11个验证,最后总结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五年级数学教案《找次品》优秀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找次品》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5瓶钙片、学生准备圆形学具10个。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谈话: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
说说你们家都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是什么品牌的?为什么选这个品牌呢?播放电影片断:海尔砸冰箱事件。
看了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想?“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不但会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也会损毁一个企业的声誉,可见质量检测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小质检员,用我们的'智慧找出不合格的产品。
出示3瓶外观完全一样的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出示天平。
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钙片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
板书课题:找次品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次品的概念。
2.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方法找出次品。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次品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用数学广角方法找出次品的步骤。
2.难点:运用数学广角方法找出次品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下教材。
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课话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次品。
2. 学习
1.复习次品的定义和特点。
2.引入数学广角方法,演示找出次品的步骤。
3.学生合作探讨几个具体例题,锻炼观察和推理能力。
3. 拓展
老师设计几个拓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次品,并分析原因。
4. 总结
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记忆。
五、课堂练习
老师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课堂反馈
1.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并互相评价。
2.老师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设计一个生活中的案例,运用数学广角方法找出次品。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通过数学广角方法找出次品,提高了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例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次品的理解。
《找次品》教学例谈《找次品》为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虽然只将《找次品》中最简单的一类作为教学内容,但这一课并不好上,根据笔者的摸索和课堂实践,认为要做好本节课的教学,应从“抓本质”“观过程”“看练习”这三点下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标签:本质研读过程自主探究能力练习层次性一、透过现象抓本质,应凸显教材例题蕴含思想的研读本单元仅仅两个例题,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两个例题承载着小学数学课标倡导的“四基”,正是例题的短而精,才让老师忽略了对教材例题蕴含思想的研读。
如在例1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为了教而教,让学生说出三瓶钙片如何称一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轻的一瓶。
殊不知例1的教学,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例题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从最简单、最小的数字入手寻找次品,知晓找次品的基本思路,让学生懂得通过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进行逻辑推理,完全可以确定次品是这三份中哪一份。
这样安排,既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过程: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同时又为例2探索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及”分三份”提供了認知和方法上的直观经验。
例2的编排,不仅在例1的基础上扩大了物品数量(由3扩大到8),而且增加了关键词“至少”“保证”,有了例1简单的找次品基本推理思路做基础,教材安排小精灵直接提出“你们打算怎样表示找次品的过程”,紧接着提示了三种探索方式: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在这三个物品中找出次品零件?(次品重一些)由于待检测物品的数目小以及同学们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同学们很快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紧接着我为了训练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对同桌说一说,并让他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同学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交流起来个个劲头十足,在反馈阶段,都一致认为先将两个待测物品分别放置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另一个放在天平外的想象空间托盘里,若天平平衡,则空间托盘里的物品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下沉的是次品,所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到次品。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5瓶口香糖,每生9张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出示口香糖,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老师已吃了2片,不小心把它们混在一起了,你能帮我把它找出来吗?(2)独立思考。
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
回想一下用天平称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出示课件演示天平平衡,不平衡两种状态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办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2)组织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
学生:分三份(左盘、右盘、天平之外)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口香糖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应该是少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如果这瓶吃过的混在5瓶口香糖中,你还能利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2、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同学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摆磁扣)。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五年级数学教案《找次品》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看了刚刚那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自由答复。
师: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
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
〔板贴:次品。
〕师:次品虽小,危害却大。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找轻重不合格的次品。
〔板贴:找。
〕师:要找轻重不合格的次品,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天平〕(二)探究新课1、有关比尔·盖茨与81个玻璃球的问题让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
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2、研究2个球师:有2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正常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天平来测量,怎样可以找出次品呢?师:如果次品比正常的球稍轻呢?3、讨论3个球的问题生表达称球的过程。
师:次品可能是这三个“1〞中的任意一个,但无论哪一个是次品,都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保证找出次品了。
师将探究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4、研究4个球的问题师:如果再增加一个球,4个球,一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吗?生自由答复。
师:咱们还是动手去探究吧。
生分组探究后,上实物展台汇报,师根据生的汇报板书枝状图,同时帮助生在此环节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
师小结:4个球,有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至少需要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与反思第【1】篇〗找次品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134——135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经历严密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感悟到从多个测品中找一个重一些或轻一些的次品的方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能用简洁的方法记录设计方案,并能有条理地进行交流。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找次品中,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发现并感受“分成三份,尽量平均分”是最快的方法。
教学准备:硬币等操作实物、课件教学过程:一.创境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引入:大家爱吃口香糖吗?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盒。
(课件出示)它本来装了40粒,结果少装了3粒,我们可以称它为次品吗?他哪方面算次品?(数量、重量)这一瓶口香糖不小心混进了这3瓶里边,(课件出示)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2)学生交流: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一称(3)(课件出示天平)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工具——天平,请大家思考一下:利用天平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处这瓶次品呢?(找学生重复要求)(4)学生讨论之后交流。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称,共称3次。
方法二:同时称,天平左边放1瓶右边放1瓶下边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下边1瓶为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翘起来的1瓶为次品。
师记录:3(1,1,1) 1次(5)用身体演示:把我们的身体看作一架美丽的天平,双手就是天平的两个托盘,如果天平平衡(双臂伸平),下边1瓶为次品;(生边说指)如果天平不平衡(双臂倾斜),翘起来的1瓶为次品。
(学生指)(6)找学生边演示边说如何1次找出次品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在探究“找次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利用天平的方法可以找到少数几个物品中的次品。
那么,如果有更多的物品,我们该如何更快地找到次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
二、分析问题,寻找最优策略1.分组讨论,归纳策略。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5个药瓶,其中一个药瓶少了一颗药丸。
(2)每组讨论,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次品。
(3)归纳总结,每组报告自己的策略。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寻找最优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找到次品?我们能否通过比较减少比较的次数?(2)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比较效率。
(3)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总结最优策略:将药瓶分成两组,分别称重,重的一组再次分成两组,重的一组再次分成两组,直到找到次品为止。
3.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最优策略。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到次品。
(2)与最优策略进行比较,验证最优策略的有效性。
(3)学生总结,发现最优策略比其他方法更快更准确。
教师小结:在寻找最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比较效率,最终归纳出了将物品分组称重的最优策略。
这一策略不仅能够快速找到次品,而且减少了比较的次数,提高了效率。
三、拓展思维,应用数学1.教师引导,拓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找次品,我们还能用这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问题中。
(3)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2.课堂应用,培养应用能力。
1)教师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最优策略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思考,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教师小结:通过拓展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还能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培养了应用能力。
老师综合比较了几种方法,如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等,最终得出天平更加快速、准确的结论。
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利用天平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出这个次品。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打印版
家教辅导建议
辅导重点
利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说明: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总结出找次品的方法,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辅导方法提示:
用天平找次品时,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要称的物体总数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辅导效果测评:
1.一架天平,只有5 g和50 g两个砝码,要把320 g瓜子平均分成两份,最少称几次?写出称法。
2.有10瓶水,外观相同,其中9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
用天平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3.在13个乒乓球中有1个次品,外表和正品一样(质量重些)。
用天平至少称几次能保证将次品挑出来?
4.工厂里生产了9个形状相同的零件,正品的质量都相同。
其中混入了一个次品,次品比正品轻一些,你能不能用天平称两次(不用砝码)就将次品挑出来?
答案:
1.最少称两次。
第一次,把5 g和50 g两个砝码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放瓜子,直到天平平衡;第二次,把刚称好的瓜子和50 g的砝码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放瓜子,直到天平平衡。
这样可以称出瓜子(5+50)×2+50=160(g),还剩160 g。
2.用天平至少称三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3.用天平至少称三次能保证将次品挑出来。
4.能,先将9个零件平均分成3组(3个,3个,3个),天平两端各放3个零件,如果平衡,就将剩下一组的2个零件分别放在天平两端。
如果平衡,则剩下的一个是次品;如果不平衡,高起一端的零件是次品。
如果第一次称时,天平不平衡,则高起一端的3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将其中的两个分别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则剩下的一个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则高起一端的零件是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