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讲座课堂
- 格式:ppt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9
了解学习京剧知识教案7篇学习京剧知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唱腔、角色行当、四功五法等相关知识,知道不同脸谱各代表什么性格的人,掌握五种脸谱各代表什么性格。
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去关注京剧。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穆桂英挂帅、感受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
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难点: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了解京剧。
2.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进京剧。
1、课前播放戏曲《穆桂英挂帅》片段。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里面的人物为什么画脸吗?你们知道脸谱是哪种戏曲所独有的吗?你们了解京剧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分层教学重视学生在预习后的信息反馈,此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为分层教学做充分准备。
) 偷偷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京剧的脸谱里包含了很多京剧的知识,而且,他还和数字有关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穆桂英挂帅——京剧)(设计意图:将居庙堂之高的京剧于简单的数字相联系,拉近京剧与学生的距离。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京剧,说说国粹。
1、说说国粹请同学们打开品德书78页,读一读小资料,思考:为什么京剧被称为国粹呢?(学生汇报)(设计意图:本节课由于学生不能提前预习,所以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京剧进行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 京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传向世界。
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的皇家剧院里,在没有任何语言翻译的情况下,演出的京剧《三打陶三春》获得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戏曲入门课堂教案教案标题:戏曲入门课堂教案教案目标:1. 介绍戏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提高其艺术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戏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戏曲表演中的基本动作和表情。
3. 学习一段简单的戏曲剧目,进行小组表演。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用于呈现教学内容。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戏曲音乐。
3. 戏曲服饰和道具,用于学生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戏曲的了解,询问他们对戏曲的认识和印象。
2. 通过展示一些戏曲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戏曲的定义和起源,解释戏曲的四大要素:唱、念、做、打。
2. 讲解戏曲的基本特点,如脸谱、唱腔、表演形式等。
三、学习戏曲表演的基本动作和表情(15分钟)1. 分组进行基本动作的示范和练习,如走、站、坐、揖等。
2. 引导学生学习戏曲表演中的基本表情,如喜、怒、哀、乐等。
四、学习一段简单的戏曲剧目(20分钟)1. 选择一段简单易学的戏曲剧目,如《红楼梦》中的一场戏曲片段。
2. 分组学习并分配角色,进行剧本分析和角色扮演。
3.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排练,注重动作、表情和声音的协调。
五、小组表演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肯定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和展示(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的重要性和学习戏曲的意义。
2. 展示学生的表演成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戏曲演出,增加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与戏曲表演比赛或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戏曲表演水平和自信心。
3. 引导学生进行戏曲创作,让他们体验到戏曲的魅力和创造力。
第1篇一、活动背景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决定开展“戏曲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代表剧目等。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1)戏曲基础知识讲座:邀请戏曲专家为学生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代表剧目等。
(2)戏曲欣赏课:播放经典戏曲选段,让学生欣赏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戏曲的音乐、唱腔、表演等。
(3)戏曲表演课:邀请戏曲演员为学生示范戏曲表演技巧,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表演。
2. 课外活动(1)戏曲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
(2)戏曲社团活动:成立戏曲社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戏曲表演技巧,提高戏曲水平。
(3)戏曲文化讲座:邀请戏曲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文化。
四、活动实施1. 组织筹备(1)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邀请戏曲专家、演员为学生进行讲座和表演。
(3)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协调活动场地和设备。
2. 课堂教学(1)根据活动安排,安排教师进行戏曲基础知识讲座、戏曲欣赏课和戏曲表演课。
(2)邀请戏曲专家、演员为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表演。
3. 课外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
(2)成立戏曲社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戏曲表演技巧。
(3)定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文化。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戏曲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戏曲大舞台》教案《戏曲大舞台》教案1学习目标:1、初步识记并积累戏曲文化知识,如几种主要地方戏的名称、特色和京剧的脸谱知识、行当等。
2、利用多媒体欣赏戏曲名段,说一说戏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
3、探讨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态度,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学生课前活动:1.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通过书籍、络等渠道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2.访问剧团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
3.调查青少年对戏曲的态度,以及应对措施。
课堂教学过程:一. 导语课堂调查学生对戏曲的了解程度,引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
我们可以欣赏河南豫剧的淳朴厚实,此外,在戏曲上,还有京剧的雍容典雅,越剧的轻柔婉转,梆子戏的高亢悲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二、在这节课上,我们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是(见上述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赛一赛,积累戏曲常识1、赛一赛(1)课前,你们在前几天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一定搜集到很多有关戏曲的资料,了解了戏曲的一些常识吧。
下面我们就检测一下,检测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分组进行,抢答题谁最先举手作答并回答正确,就可为本组挣分,最后评出评出优胜组,给予小小的奖励;每题10分,现在大题开始。
(大屏幕显示)必答题有两轮,抢答题有两轮:必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第一组题1.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剧种是哪个剧种?(昆剧)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3.与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第二组题v 1.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360多种)v 2.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京剧)v 3.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必答题:第二轮(连线题)第一组题昆剧芬芳的泥土气息京剧浓浓的河南特色黄梅戏中国戏曲之母豫剧东方歌剧第三组题梅派 A.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娇婉的风格程派 B.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风格荀派 C.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尚派 D.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抢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判断正误1、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一、文化常识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它的典型、最高成就。
明清传奇是在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继元代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它们的区别:〔1〕杂剧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传奇没有楔子.〔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传奇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
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的末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丰富,分工更细,形式更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故《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因《桃花扇》的成功,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让戏曲在课堂上活起来——对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课堂教学的感悟摘要:“戏曲进课堂”是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
本文将以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例,将探讨如何戏曲在课堂上活起来,试图通过老师的演唱或欣赏曲目背后故事得分析和介绍及相关视频材料的欣赏中逐步改变学生对戏曲的无知状态,从而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普及戏曲艺术的目的。
关键词:戏剧,豫剧,进课堂,艺术“戏曲进课堂”是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
现在许多的孩子对京剧几乎没什么概念,仔细起来,出现类似现象当然不能怪我们青少年,不是他们不喜欢京剧,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戏曲的机缘。
没有给他们创造欣赏得条件。
他们的生活中更多得是网红、明星、潮流组合......而戏曲又是古老的艺术瑰宝,在日常生活中极少接触,即使接触了也许看不懂听不明。
把戏曲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老师的演唱或欣赏曲目背后故事得分析和介绍及相关视频材料的欣赏中逐步改变他们对戏曲的无知状态。
因此,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戏曲进课堂”并不是培养戏曲专业演员和票友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戏曲知识的教育,这种普及是希望青少年对戏曲得基本元素,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普及戏曲艺术的关键①。
1.善用有效资源1.戏曲艺术引入课堂,首先依托教材低、中、高年龄段都有不同教学要求的戏曲内容。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每个地区教材版本虽然不同,但育人宗旨是大同的。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多提供的戏曲曲目。
2.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是学生的望远镜,你的眼界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才能拓宽。
如:《中国戏曲大会》《粉末宝贝》《大羽华裳》《叮咯咙咚呛》通过不同形式的欣赏,会让同学们对中华戏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感受到戏曲世界的博大精深。
1.营造氛围调动兴趣大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会给学生在精神上有一种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熏陶。
校园文化墙、广播站、校园电视台、课间操等形式,层层渗透。
小氛围,寻找身边的戏曲曲种、手抄报、录视频、拍照片、分享会。
23课京剧趣谈课堂笔记一、学习目标1. 了解京剧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2. 掌握京剧中的表演技巧,如唱、念、做、打等。
3. 理解京剧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京剧的表演技巧及艺术特点。
难点:理解京剧的艺术内涵及文化价值。
三、知识梳理1. 京剧的起源:京剧起源于北京,在清朝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
它融合了多种戏曲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京剧的特点:京剧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
其唱腔高亢激越,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京剧的表演技巧:(1) 唱:京剧的唱腔具有高亢激越的特点,演员通过嗓音的变化和技巧的运用,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2) 念:念白是京剧中的重要表演形式,演员通过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变化,传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
(3) 做:做功是京剧中的一种表演技巧,包括身段、台步、亮相等,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4) 打:打功是京剧中的武打表演,包括翻筋斗、摔跤等技巧,通过演员的动作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和紧张。
4. 京剧的艺术魅力: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四、课堂练习1. 选择题:下列哪一项不是京剧的特点?A. 以唱为主,融合多种表演形式B. 唱腔高亢激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C. 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变化D.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答案:C解析:京剧的特点是以唱为主,融合多种表演形式,唱腔高亢激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因此,选项C“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变化”不是京剧的特点。
2. 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京剧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京剧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京剧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次,京剧的唱腔高亢激越,演员通过嗓音的变化和技巧的运用,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京剧走进课堂的内容1.架构京剧艺术通识教育大课堂京剧进入中小学生课堂,我认为并不是音乐课一门课的教育任务,而应该是语文、音乐、美术、历史、体育等课程共同的任务。
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的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样式。
在戏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局限在学唱京剧这个层面上,对儿童来讲,京剧距离他们生活相对比较远,舞台上反映古代的事件居多,如果直接从唱腔入手,孩子们不容易听懂,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因此,从调动学生的感官人手,关注和挖掘课程的人文性质,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京剧艺术,这里离不开文学、历史、美术等学科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时,可以讲解戏曲中曲词、道白的文字性或戏曲的写意性,孩子们往往会沉浸于古典戏曲优美的曲词、意境欣赏中,既辅助了教学方法,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选择特定的剧目辅助教学,如讲述宋金历史时,选择《抗金兵》的京剧故事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可以结合京剧的乐器、角色的扮相、服装、道具、脸谱、做功等等讲述,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如在教唱京剧的过程中,穿插形体基本功练习、学画脸谱,这样让孩子们不是一动不动的学习,而是动静交替,既激发他们学习京剧的兴趣,又促进体能、智能协调发展。
除了学科间的渗透,学校还应该举办专门戏曲知识讲座和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赏戏曲。
对于戏曲的欣赏,如果不了解戏曲美在何处,学生自然不感兴趣,戏曲观众如果和电影观众、话剧观众一样看戏,那会毫无收获,甚至对看戏产生抵触。
教会学生怎样看戏,是让学生主动走近戏曲的重要因素,学生了解的知识越多,看到的、看懂的东西就越丰富。
如,给学生讲了戏曲虚拟表演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他们在看戏时会格外注意戏曲舞台上场景、道具的象征意义,他们会看懂演员用手做出开门或关门的动作就表示这里有扇门,用一根鞭子表示一匹马或一头驴。
戏曲声乐课堂教案教案标题:戏曲声乐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声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声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形式。
2. 学习戏曲声乐的基本技巧,包括声音的发声与控制、音调的把握和变化等。
3. 学习戏曲唱腔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音色等。
4. 学习戏曲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和舞台表现技巧。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戏曲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戏曲声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与示范:2.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形式和分类,如京剧、豫剧、越剧等,并讲解其特点和风格。
3. 介绍戏曲声乐的基本技巧,如气息控制、喉咙发声、音调把握等,并进行示范演示。
练习与实践:4. 分发戏曲唱腔的歌词和乐谱,让学生跟着乐谱练习唱腔,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5.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6.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习戏曲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和舞台表现技巧。
总结与展示:7.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他们学到的戏曲声乐和表演技巧。
8.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的努力并提出进一步的提高建议。
教学评价:9.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戏曲声乐课堂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感受。
10.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教学资源:1. 戏曲表演视频。
2. 戏曲唱腔的歌词和乐谱。
3. 音乐播放器和扬声器。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或老师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
2. 组织学生参观戏曲表演或戏曲学院,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资源。
以上是一份关于戏曲声乐课堂教案的简要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具体教案的撰写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