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物理选修3-4选修3-5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物理选修3-4选修3-5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物理选修3-4选修3-5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物理选修3-4选修3-5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物理选修3-4选修3-5

一、简谐运动

1.AC

2.CD

3.D

4.不是

5.AB

6.(1)8cm(2)2s(3)A位置速度最大,A、B位置速度沿x轴正方向(C位置时速度为零)

7.略

8.甲

二、简谐运动的描述

1.BD

2.AD

3.A

4.C

5.96

6.2∶12∶1

7.20 0.125 -103

8.x=4cosπ4tcm9.AB10.AC11.10cm

三、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1.ACD

2.B

3.BCD

4.BC

5.AB

6.C

7.BC

8.C

9.C

四、单摆(一)

1.D

2.B

3.C

4.C

5.D

6.D

7.2+34T

8.AD

9.397410.(1)略(2)T2=kl≈4l(3)986

单摆(二)

1.D

2.D

3.C

4.C

5.B

6.T=2πLsinαg

7.1001T

8.C

9.AC

五、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1.D

2.B

3.C

4.AB

5.C

6.玻璃杯发生了共振

7.25r/s

8.3×10-3J9.AC10.C

第十一章复习题

1.AD

2.A

3.C

4.AC

5.AD

6.B

7.C

8.AD

9.AC10.AD11.AD12.201013.1014.当手对盆耳的摩擦频率与“鱼洗”盆腔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使盆发生

共振15.A.要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摆长l等于摆线长加上d2。B.周期应为T=t29.5。C.只测一次重力加速度就作为最终结果不妥当,应改变摆长多测量几次,然后取g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16.h=TT0-1R

第十二章机械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ABC

2.D

3.B

4.AD

5.略

6.波本质上传播的是能量

7.略

8.B

9.(1)B摆(2)61875km二、波的图象

1.D

2.BC

3.AC

4.BD

5.C

6.略

7.(1)8020(2)-8

8.略

9.C10.(1)向x轴正方向传播(2)5m/s,方向向上

三、波长、频率和波速(一)

1.BC

2.D

3.AC

4.C

5.AD

6.D

7.A

8.由B向A0615

9.AC10.BD11.D12.AB 波长、频率和波速(二)

1.BC

2.D

3.B

4.A

5.ABD

6.D

7.C

8.23415

9.AD

10.B11.t甲=l4v,t乙=l16v,t丙=l6v,t丁=l8v

四、波的反射与折射

1.ACD

2.ACD

3.dvπd2v

4.略

5.17m

6.略

7.20×103m

8.2∶3

五、波的衍射

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

2.C

3.AB

4.D

5.CA

6.水因为频率相同的声波在水中的波长比在空气中长

7.约为11cm或比11cm更小

8.ABC

六、波的干涉

1.C

2.BC

3.CD

4.CD

5.BD

6.AB

7.AC

8.略

七、多普勒效应

1.ABD

2.BD

3.C

4.CD

5.略

6.飞机模型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多普勒效应

7.因为人与声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人听到的声音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8.B

9.略

第十二章复习题

1.ABC

2.ACD

3.BC

4.AC

5.C

6.B

7.AC

8.D

9.AC10.波长和波速11.34012.b、a13.略14.(1)2s(2)向x轴负方向(3)06m15.λ=16m,v=533m/s16.略17.(1)v=2m/s、T=16s、λ=32m(2)可行,图略

第十三章光

一、光的折射

1.OBODOCOA

2.194×108

3.BCD

4.A

5.BD

6.C

7.C

8.A

9.310.B11.45°,略12.l=dncosθ1-sin2θn2

二、光的干涉

1.波略

2.亮暗相间、间距相等

3.两盏白炽灯是各自独立光源,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

4.光的干涉现象近

5.0,05λ,λ

6.ABD

7.D

8.D

三、光的颜色色散(一)

1.A

2.ACD

3.C

4.A

5.BD

6.ABD

7.D

8.因为各色光在中间均是亮条纹

9.产生相干光源小短10.C11.凹10-8

光的颜色色散(二)

1.BC

2.AC

3.C

4.C

5.A

6.BD

7.v红>v黄>v蓝θ红<θ黄<θ蓝n红

8.3∶49.不同色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10.B11.BC

四、光的衍射

1.BC

2.D

3.C

4.C

5.C

6.A

7.衍射小于

8.DBCA

五、光的偏振

1.C

2.①②

3.BD

4.AD

5.横波

六、全反射(一)

1.A

2.AC

3.B

4.BC

5.BD

6.A

7.ABD

8.略

9.2,53×10-7m10.C11.BC

图答1全反射(二)

1.BD

2.D

3.BC

4.BD

5.AC

6.D

7.A

8.B

9.D10.B11.A

12.见图答1

七、激光

1.BCD

2.ABCD

3.亮度高高方向性

4.相干性

5.略

第十三章复习题

1.B

2.C

3.C

4.D

5.B

6.ACD

7.ABC

8.BC

9.AC

10.AB11.ABC12.ABC13.314.偏振15.P1、P2的像P1、P2的像和P3 16.单缝双缝59417.53°,37°,13318.43L,屏离BC的距离在L 以内

选修34综合练习(一)

图答21.A2.D3.AB4.BC5.BCD6.BD7.AD8.C9.C10.BC11.ABD12.A点O点O 点A点、B点13.051414.3m或2cm15.亮条纹16.2r17.0518.略

19.(1)见图答2(2)当t=21s时,位移为负方向,加速度与速度为正方向20.OP=22R,P点在O点的右边

选修34综合练习(二)

图答31.AB2.BC3.D4.CD

5.B

6.BD

7.A

8.C

9.ABD10.A11.B12.BCD

13.相同14.1∶615.ACEH

16.15m/s5m/s17.318.略

19.见图答320.(1)30°(2)173×108m/s(3)346cm

选修35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一、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1.热辐射

2.D

3.D

4.A

5.BC

6.A

7.ABC

8.热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给铁块加热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铁块依次呈现暗红、赤红、橘红等颜色,直至黄白色。因此,炼钢工人估计炉内的温度,是根据热辐射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来确定的

9.94×10-6m10.212×10-22J11.略

二、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一)

1.C

2.ACBD

3.A

4.B

5.D

6.AD

7.B

8.53×1014Hz,44×10-19J

9.A10.23hc λ

光的粒子性(二)

1.B

2.B

3.BC

4.ABC

5.A

6.ABC

7.C

8.B

9.(1)60×1014

(2)48×10-18J11.(1)35×1012(2)601×10-19J(3)最大动能不变,仍为601×10-19J

三、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1.CD

2.D

3.D

4.C

5.CD

6.B

7.A

8.BD

9.(1)减小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长,即增大

电子束的速度(2)能,质子显微镜的分辩本领更高

四、概率波

1.ABD

2.AD

3.AD

4.(1)粒子干涉波动性(2)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间的相互

作用引起的,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3)明纹处暗纹处概率5.CD6.A7.粒子性

五、不确定性关系

1.AC

2.h4π

3.D

4.CD

5.BCD

6.ABD

7.CD

第十七章复习题

1.C

2.AC

3.AD

4.BD

5.BD

6.C

7.AD

8.A

9.ABD10.A11.AD12.波动光子粒子德布罗意13.电子束具有波动性(或物质波的存在)14.a5×101315.(1)减

小(2)无16.42×1021个17.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32×

10-7m18.22eV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1.D

2.C

3.ABC

4.BD

5.ABC

6.AB

7.1.14×103V

8.D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1.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α粒子散射

2.10-1510-

103.CD4.CD5.AC6.BCD7.CD8.AC9.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的实验依据是原子中发现了电子,能解释原子呈电中性,原子中存在电子,不能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三、氢原子光谱

1.CD

2.D

3.B

4.ABCD

5.BC

6.略

7.CD

8.BC

四、玻尔原子模型

1.BD

2.ABC

3.D

4.D

5.BC

6.B

7.C

8.BC

9.BD

第十八章复习题

1.CD

2.AB

3.AD

4.B

5.AB

6.A

7.C

8.AB

9.AB10.AD11.B12.A13.B14.BD15.B16.(1)82×1014Hz

(2)14eV

第十九章原子核

一、原子核的组成

1.AB

2.D

3.AC

4.AD

5.AC

6.BC

7.C

8.D

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C

2.A

3.D

4.BD

5.AD6.D7.(1)23491Pa23089Ac+42He(2)

23994Pu23592U+42He(3)24483Bi24484Po+0-1e(4)23490Th23491Pa+0-1e8.3014Si3015P3014Si+0+1e

9.6次α衰变,4次β衰变23290Th20882Pb+642He+40-1β

三、探测射线的方法

1.ABD

2.CD

3.ABC

4.BD

5.D

四、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1)10n(2)2210Ne(3)01e(4)

4320Ca2.147N+42He178O+11H94Be+42He126C+10n3.AB4.D5.BD6.AD7. A8.BD9.(1)射线具有穿透本领,如果向前运动的金属板的厚度有变化,则探测器接收到的射线的强度就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被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相应装置,进而自动地控制图中右侧的两个轮间的距离,使铝板的厚度恢复正常(2)β射线。因为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

一张薄纸就能把它挡住,更穿不过1mm的铝板;γ射线的穿透本领非常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铝板,1mm左右的铝板厚度发生变化时,

透过铝板的γ射线强度变化不大;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当铝板的厚度发生变化时,透过铝板的β射线强度变化较大,探测器可明显地反映出这种变化,使自动化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3)γ射线

五、核力与结合能

1.ACD

2.BC

3.AD

4.B

5.C

6.A

7.BC

8.115B+42He146C+11H

133×10-30kg9.(1)22286Rn21884Po+42He(2)559MeV

或89×10-13J10.ΔE=4π2c5t3GT2

六、重核的裂变

1.剧烈慢一些人体环境

2.ABC

3.A

4.B

5.B

6.D

7.102kg

七、核聚变

1.聚变反应聚变聚变

2.BCD

3.D

4.BD

5.ABC

6.ABC

7.A

8.(1)411H42He+201e(2)4×10-12J

八、粒子和宇宙

1.BC

2.BD

3.BCD

4.AB

5.B

6.ACD

第十九章复习题

1.D

2.B

3.D

4.C

5.ABD

6.A

7.B

8.ACD

9.A10.D

11.C12.B13.AC14.D15.(1)42Heα衰变(2)0-1eβ衰变(3)310n重核裂变(4)10n轻核聚变16.(1)94Be+42He126C+10n+56MeV(2)ΔE=54×1012J

选修35综合练习(一)

1.ABC

2.AD

3.BC

4.AD

5.B

6.B

7.D

8.D

9.C10.BCD11.ABC12.AB13.β射线γ射线α射线14.42Heα粒子0-1e电子

01e正电子310n中子15.释放303×10-1216.释放λ1λ2λ1-λ

217.21×1011~19×1011Hz14×10-22~13×10-22J18.3

5eV84×1014Hz19.396×10-19238×10-18J

20.0528kg

选修35综合练习(二)

1.ABD

2.BD

3.C

4.ACD

5.ABCD

6.B

7.AC

8.BD

9.B10.C11.③④⑤⑥①⑦②12.α粒子的散射实验13.01e+0-1e2γmc2+Ekh14.136eV15.2×10132

56×10-516.(1)>(2)a→b17.73Li+11H242He276×10-12J18.3 98×10-19J10×10-19J19.22.8N或45.6N20.(1)411H42He+201e+2

ν0414×10-12J(2)2%(3)由估算结果可知,k≈2%远小于25%的实际值,所以银河系中的氦主要是宇宙诞生后不久生成的

高二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

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 新课标要求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动量改变量与冲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1、动量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 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2、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1 矢量差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2、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2)公式:Ft =m'v-mv ='p-p 让学生来分析此公式中各量的意义: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外力,mv是初动量,m'v是末动量,t是物体从初动量变化到末动量所需时间,也是合外力F作用的时间。 (3)单位:F的单位是N,t的单位是s,p和'p的单位是kg·m/s(kg·ms-1)。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恒力作用,也适用变力作用的情况(此时的力应为平均作用力) (5)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仍然适用. 前面我们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下面对动量定理作进一步的理解。

高中物理选修3-5模块测试卷及答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模块测试卷及答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班姓名_____ 座号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0个小题,共60分,1-9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0-12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的得0分)1.下面关于冲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很大的冲力时,其冲量一定很 大 B.当力与位移垂直时,该力的 冲量为零 C.不管物体做什么运动,在相 同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同 D.只要力的大小恒定,其相同时间内的冲 量就恒定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球,其质量分别为m a、m b,两球在某时刻发生正碰,两球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m a>m b B.m a=m b C.ma<m b D.无法判断 2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B.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 子发光现象 C.在光的干涉现象中,干涉亮条纹部分是 光子到达几率大的地方 D.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不易观 察到它的波动性 4.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B.乙图中,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 C.丙图中,射线甲由电子组成,射线乙为电磁波,射线丙由α粒子组成 3

D.丁图中,链式反应属于轻核裂变 5.氢原子发光时,能级间存在 不同的跃迁方式,图中①②③ 三种跃迁方式对应的光谱线分别为Ⅰ、Ⅱ、Ⅲ,下列A、B、C、D 光谱图中,与上述三种跃迁方式对应的光谱图应当是下图中的(图中下方的数值和短线是波长的标尺)( ) 6.某单色光照射到一逸出功为W的光电材料表面,所产生的光电子在垂直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最大半径为r,设电子的质量为m,带电量为e,普朗克常量为h,则该光波的频率为 () A.W h B.222 2 r e B mh C.222 2 W r e B h mh - D.222 2 W r e B h mh + 4

高中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人教版)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 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

(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师: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 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 (二)进行新课 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1 一维碰撞 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课件:碰撞演示 如图所示,A 、B 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 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a ,放开后A 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 球发生碰撞,碰后B 球摆幅为β角.如两球的质量m A =m B ,碰后A 球静止,B 球摆角β=α,这说明A 、B 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 如果m A >m B ,碰后A 、B 两球一起向右摆动; 如果m A

最新高中物理选修3-3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选修3-3综合测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些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的体积是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 B.气体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 C.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不断碰撞而产生的 D.当气体膨胀时,气体分子的势能减小,因而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少 [答案]BC [解析]气体分子间空隙较大,不能忽略,选项A错误;气体膨胀时,分子间距增大,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并且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但该过程吸、放热情况不知,内能不一定减少,故选项D错误. 2.(2011·深圳模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高,每个分子的动能也越大 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可能不变 D.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答案] C [解析]温度高低反映了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选项A错误;布朗运动是微小颗粒在液体分子撞击下做的无规则运动,而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选项B错误;物体内能改变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吸收热量的同时对外做功,其内能可能不变,选项C正确;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不引起其他变化的前提下,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选项D错误.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熵增加原理说明一切自然过程总是向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减小的方向进行 B.在绝热条件下压缩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C.布朗运动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水可以浸润玻璃,但是不能浸润石蜡,这个现象表明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物理选修3-5教案 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目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寻找,利用身边的资源及已学过的原理,来完成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二、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相连,台球由于两球的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相仰而倒,或者各自后退。在微观粒子之间,更是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能量,甚至由于撞击而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二、新课教学 由很多例子可知,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也不一样。那么,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这节课主要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 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思考一下,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学生答:质量m ,速度v ) 为什么与质量m 有关? (学生答:相互作用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速度改变越慢) 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 '、2 v '。速度为矢量,因而需规定正方向。 问题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碰撞前后有什么不变的关系? 质量必定是不变的,但质量只是惯性的量度,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速度却是在碰撞前后改变的,那么,可否有一个物理量为质量与速度的某种关系,却又恰好能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呢? 可能关系: ①2222112 2 22112 1212121v m v m v m v m '+'=+ →这个关系不可能。碰撞前后能量必有损失,只是多少的问题。而我们要寻找的物 理量是在任何一种碰撞中都不变的量。 ②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第七章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河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D ) A .液体温度越高,悬浮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剧烈 B .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 .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 D .当分子间距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 解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撞击越容易不平衡,则它的布朗运动就越显著,A 错误;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 错误;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C 错误;当分子间距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D 正确。 2.(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一定质量0℃的水,凝固成0℃的冰时,体积变化,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 ) A .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减小 B .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分子势能增大 C .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大 D .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分子势能减小 解析:因为0℃的水凝固成0℃的冰需要放出热量,所以质量相同的0℃的冰比0℃的水内能小;因为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由于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因此放出的部分能量应该是由分子势能减小而释放的。故选A 。 3.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某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则该物质的分子质量和m kg 水中所含氢原子数分别是( A ) A.M N A ,19 mN A ×103 B .MN A,9mN A C.M N A ,118mN A ×103 D.N A M ,18mN A 解析:某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故其分子质量为M N A ;m kg 水所含摩尔数为m ×10318 ,故氢原子数为m ×10318×N A ×2=mN A ×1039 ,故A 选项正确。

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bfys2006@https://www.doczj.com/doc/1f6768720.html, 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共60分) 1、下列观点属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有:(ACD ) A . 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点的中子 B . 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 .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在不同轨道上旋转 2、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C ) A .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和质子的存在 B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C .巴尔末根据氢原子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波长公式 D .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 B .氢原子的能量增大 C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D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4、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b 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 b 能级状态跃迁 到c 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 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c 能级状 态时将要:( D ) A .发出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B .发出波长为 2 12 1λλλλ-的光子 C .吸收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D .吸收波长为2 12 1λλλλ-的光子 5、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态(量子数n =1)的氢原子上,受激的氢原子能自发地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则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卷及答案

高中物理选修3— 5 测试卷 一、选择题( 10 个小题,共60 分, 1-9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0-12 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 5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错选的得 0 分) 1.下面关于冲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很大的冲力时,其冲量一定很大 B.当力与位移垂直时,该力的冲量为零 C.不管物体做什么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同 D.只要力的大小恒定,其相同时间内的冲量就恒定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 a 、 b 两球,其质量分别为m a、 m b,两球在 某时刻发生正碰,两球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关系 正确的是() A . m a>m b B . m a= m b C .ma < m b D .无法判断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B.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C.在光的干涉现象中,干涉亮条纹部分是光子到达几率大的地方 D.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不易观察到它的波动性 4.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B.乙图中,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 C.丙图中,射线甲由电子组成,射线乙为电磁波,射线丙由α粒子组成 D.丁图中,链式反应属于轻核裂变 5.氢原子发光时,能级间存在不同的跃迁方式,图中① ② ③ 三种跃迁方式对应的光谱线分别为Ⅰ、Ⅱ、Ⅲ,下列 A 、B、 C、D 光谱图中,与上述三种跃迁方式对应的光谱图应当是下 图中的(图中下方的数值和短线是波长的标尺)()

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目录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2)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2) 16.2 动量守恒定律(一) (6) 16.3 动量守恒定律(二) (8) 16.4 碰撞 (12) 16.5 反冲运动火箭 (18) 16.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20)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23) 17.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23) 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26) 17.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31) 17.4 概率波 (33) 17.5 不确定关系 (35)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38) 18.1 电子的发现 (38)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1) 18.3 氢原子光谱 (44)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 (46) 18.5 激光 (52) 第十九章原子核 (56) 19.1 原子核的组成 (56) 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59) 19.3 探测射线的方法 (62) 19.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64) 19.5 核力与结合能 (65) 19.6 重核的裂变 (68) 19.7 核聚变 (72) 19.8 粒子和宇宙 (74)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2、活动建议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一)引入 演示: (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教案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 11、1简谐运动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神奇,实验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位移的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的运动——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振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运动就是振动 微风中树枝的颤动、心脏的跳动、钟摆的摆动、声带的振动……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是振动。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的实验,注意边看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演示实验] (1)一端固定的钢板尺[见图1(a)] (2)单摆[见图1(b)] (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的塑料球[见图1(e)]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曲线的;运动方向水平的、竖直的;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的、不同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是机械振动的简称。 2、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的振动 讨论:a.滑块的运动是平动,可以看作质点 b.弹簧的质量远远小于滑动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 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的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 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的力,这个力的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对于弹簧振子,它是弹力。 回复力可以是弹力,或其它的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在O点,回复力是零,叫振动的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的特征 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有直接关系。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简称为位移。 3、简谐运动的位移图象——振动图象 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是一条什么形状的图线呢简谐运动的位移指的是什么位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演示:当弹簧振子振动时,沿垂置于振动方向匀速拉动纸带,毛笔P 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 说明:匀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移动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纸带

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综合测试(全册)

物理:(选修3-5)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共60分) 1、下列观点属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有:( ) A . 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点的中子 B . 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 .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在不同轨道上旋转 2、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 ) A .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和质子的存在 B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C .巴尔末根据氢原子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波长公式 D .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 B .氢原子的能量增大 C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D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4、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b 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 能级状态跃迁到c 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c 能级状态时将要:( ) A .发出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B .发出波长为2 121λλλλ-的光子 C .吸收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D .吸收波长为 2121λλλλ-的光子 5、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量 处于基态(量子数n =1)的氢原子上,受激的氢原子能 自发地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则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 的光子能量为:( ) A .13.6eV B .3.4eV C .10.2eV D .12.09eV 6、有关氢原子光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 B .氢原子光谱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有关 C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位移的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的变化 课型:启发式的讲授课 教具: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皮筋球、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的运动——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振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运动就是振动? [讲授]微风中树枝的颤动、心脏的跳动、钟摆的摆动、声带的振动……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是振动。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的实验,注意边看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演示实验](1)一端固定的钢板尺[见图1(a)](2)单摆[见图1(b)] (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的塑料球[见图1(e)]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曲线的;运动方向水平的、竖直的;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的、不同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是机械振动的简称。 2.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的振动 [讨论] a.滑块的运动是平动,可以看作质点 b.弹簧的质量远远小于滑动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 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的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 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的力,这个力的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对于弹簧振子,它是弹力。 回复力可以是弹力,或其它的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在O点,回复力是零,叫振动的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的特征 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有直接关系。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简称为位移。 3、简谐运动的位移图象——振动图象 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是一条什么形状的图线呢?简谐运动的位移指的是什么位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

高中物理选修3-5测 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共60分) 1、下列观点属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有:(ACD ) A. 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点的中子 B. 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在不同轨道上旋转 2、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C ) A .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和质子的存在 B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C .巴尔末根据氢原子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波长公式 D .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 B .氢原子的能量增大 C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D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4、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b 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 能级状态跃迁到c 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c 能级状态时将要:( D ) A .发出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B .发出波长为212 1λλλλ-的光子 C .吸收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D .吸收波长为2 12 1λλλλ-的光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电子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3-1教案

高一物理选修3-1教案 第一章静电场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单元测评(一)动量守恒定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下列几种现象中,所选系统动量守恒的有() A.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车,从水平方向跳上一个人,人车为一系统B.运动员将铅球从肩窝开始加速推出,以运动员和铅球为一系统 C.从高空自由落下的重物落在静止于地面上的车厢中,以重物和车厢为一系统 D.光滑水平面上放一斜面,斜面也光滑,一个物体沿斜面滑下,以重物和斜面为一系统 解析: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从动量守恒的条件判定,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故分析系统受到的外力是关键.第二种,从动量的定义判定.B选项叙述的系统,初动量为零,末动量不为零.C选项末动量为零而初动量不为零.D选项,在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向下的动量增大等. 答案:A 2.一物体竖直向下匀加速运动一段距离,对于这一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加 B.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减少 C.相同时间内,物体动量的增量一定相等 D.相同时间内,物体动能的增量一定相等 解析:不知力做功情况,A、B项错;由Δp=F合·t=mat知C项正确;由ΔE k=F合·x=max知,相同时间内动能增量不同,D错误.

答案:C 3.(多选题)如果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受到的冲量都相同,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 A.运动方向不可能改变 B.可能是匀速圆周运动 C.可能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D.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由题意可知,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恒力,物体不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B项错误;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向可能反向,也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A项错误,C、D项正确. 答案:CD 4.(多选题)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v0开始做平抛运动,经过时间t,下降的高度为h,速率变为v,在这段时间内物体动量变化量的大小为() A.m(v-v0)B.mgt C.m v2-v20D.m gh 解析:平抛运动的合外力是重力,是恒力,所以动量变化量的大小可以用合外力的冲量计算,也可以用初末动量的矢量差计算. 答案:BC 5.质量M=100 kg的小船静止在水面上,船头站着质量m甲=40 kg的游泳者甲,船尾站着质量m乙=60 kg的游泳者乙,船头指向左方.若甲、乙两游泳者同时在同一水平线上甲朝左、乙朝右以3 m/s的速率跃入水中,则() A.小船向左运动,速率为1 m/s B.小船向左运动,速率为0.6 m/s C.小船向右运动,速率大于1 m/s D.小船仍静止 解析:选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甲v-m乙v+M v′=0,船的速度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 第一章静电场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 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可以看到A,B 1 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

(完整版)高中物理选修3-5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选修3-5综合测试题 1、下列观点属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有( ) A . 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点的中子 B . 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 .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在不同轨道上旋转 2、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 ) A .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和质子的存在 B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C .巴尔末根据氢原子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波长公式 D .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 B .氢原子的能量增大 C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D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4、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b 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 能级状态跃迁到c 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 能级状态跃迁到c 能级状态时将要( ) A .发出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B .发出波长为2 12 1λλλλ-的光子 C .吸收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D .吸收波长为 2 12 1λλλλ-的光子 5、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态(量子数n =1)的氢原子上,受激的氢原子能自发地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则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 A .13.6eV B .3.4eV C .10.2eV D .12.09eV

F θ 6、有关氢原子光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 B .氢原子光谱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有关 C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 D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只发出特定频率的光 7、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A 、B 两小车中间夹了一压缩轻质弹簧,用两手分别控制小车处 于静止状态,已知A 的质量大于B 的质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两手同时放开后,两车的总动量为零 B .先放开右手,后放开左手,两车的总动量向右 C .先放开左手,后放开右手,两车的总动量向右 D .两手同时放开,A 车的速度小于B 车的速度 8、水平推力F 1和F 2分别作用于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分别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使物体都从静止开始运动到最后停下,如果物体在两种情况下的总位移相等,且F 1>F 2,则( ) A 、F 2的冲量大 B 、F 1的冲量大 C 、F 1和F 2的冲量相等 D 、无法比较F 1和F 2的冲量大小 9、下列运动过程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动量变化相等的是( ) A.自由落体运动 B.平抛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 D.匀减速直线运动 10、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恒定拉力F 作 用下运动,则在时间t 内( ) A .重力的冲量为0 B .拉力F 的冲量为Ft C .拉力F 的冲量为Ftcosθ D .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Ftcosθ A B

高中物理选修3-3全套教案讲义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7.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 (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单分子油膜法估算测量分子大小,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 (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教学教具 (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一)热学内容简介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 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