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伤害方式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8.82 KB
- 文档页数:1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1—86(国家标准局1986年5月31日发布 1987年2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
1名词、术语1.1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以下简称伤害)、急性中毒(以下简称中毒)。
1.2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
1.3暂时性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1.4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1.5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
2事故类别3伤害分析3.1受伤部位指身体受伤的部位(细分类详见附录 A.1)。
3.2受伤性质指人体受伤的类型。
确定原则:a.应以受伤当时的身体情况为主,结合愈后可能产生的后遗障碍全面分析确定;b.多处受伤,按最严重的伤害分类,当无法确定时,应鉴定为“多伤害”(细分类详见附录A.2)。
3.3起因物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称为起因物(细分类详见附录A.3)3.4致害物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细分类详见附录A.4)3.5伤害方式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细分类详见附录A.5)3.6不安全状态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细分类详见附录A.6)。
3.7不安全行为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细分类详见附录A.7)。
4伤害程度分类4.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4.2重伤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4.3死亡5事故严重程度分类5.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5.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
5.3死亡事故a.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b.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6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企业工伤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有:6.1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伤亡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
工伤的分类和标准一、工伤分类工伤主要分为两类:工伤事故和职业病。
工伤事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例如工作场所的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导致的伤害。
职业病则是指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因接触有害物质、不良工作环境等导致的疾病。
二、工伤认定标准工伤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必须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2.工伤事故的原因:工伤事故必须是由工作原因导致的,例如执行工作任务时受到的伤害。
3.职业病的关联性:职业病必须与从事的工作有直接关联,即职业病必须是工作过程中接触有害物质或不良工作环境导致的。
4.工伤的严重程度:工伤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例如需要医疗治疗或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残疾。
三、工伤赔偿标准工伤赔偿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费用:包括工伤期间的医疗费用、康复费用等。
2.工伤津贴:包括工伤期间的工资、生活津贴等。
3.伤残赔偿金:因工伤导致残疾的,按照伤残等级进行赔偿。
4.死亡赔偿金:因工伤导致死亡的,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赔偿。
5.其他费用:如因工伤导致的交通费、住宿费等。
四、工伤预防和培训为了减少工伤的发生,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安全培训: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提供安全设施:企业应该提供安全设施,如安全警示标志、防护设备等,降低工伤的风险。
3.定期检查工作场所安全:企业应该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4.鼓励员工报告工伤:企业应该建立报告机制,鼓励员工及时报告工伤,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和处理。
五、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和企业的利益,政府设立了工伤保险基金。
该基金由企业和员工共同缴纳保费,当员工发生工伤时,可以从基金中获得相应的赔偿。
以下是基金管理的几个方面:1.缴费标准:企业和员工按照规定的比例缴纳保费,缴费标准根据不同行业和地区有所差异。
2.基金用途: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工伤员工的医疗费用、伤残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工伤事故分析报告工伤事故分析报告(一)一、工伤事故及其分类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凡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称为伤亡事故。
2、工伤事故按伤害情况分为重大事故、轻伤、重伤和死亡四类。
具体划分按GB641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执行。
二、工伤事故的报告1、工伤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班组、项目部或公司有关负责人及安监科。
2、项目部或公司负责人在接到重伤、死亡以上事故时,应立即报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3、应尽可能保护现场,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的扩大。
4、如特殊情况需要对现场进行损坏时,应将现场作标记或记录。
三、事故调查和分析1、轻伤和重伤事故,由公司经理或主管安全的副经理组织安全、技术、生产等部门及工会成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2、凡由上级机关插手的事故,公司按要求尽最大努力积极协助调查。
3、凡调查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向有关人员回答有关的提问,提供有关的证据和证词。
不准弄虚作假,隐瞒事故真相。
4、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的调查必须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5、召开事故分析会,确定事故处理的意见防范措施的建议。
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四、事故处理和结案归档1、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必须在事故调查组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后由公司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处理。
2、事故处理结果应向全公司干部职工公开宣布。
并将整个事故处理情况写出书面材料,向有关部门报告。
3、事故处理必须公正合理、不迁就、不避让、做到事故“三不放过”。
4、对本公司处理不服的,可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异议和起诉。
5、事故处理结案后,由公司安全科负责将各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存档建卡。
6、必须要办理工伤审批手续的,由公司负责办理。
工伤事故分析报告(二)关于煤机公司申XX意外事故的调查调查时间:XXX年X月X日星期X18:10调查人员:XXX发展中心:王XX、郑XX、刘XXXXX公司安全部:刘X调查内容:XX车间XXX工伤事故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地点:当事人:郭X、申X、牛X负责人:车间主任-------申X安全部负责人------刘X事故处理:事故发生当天早上5:30左右,事故发生后相关负责人等第一时间将伤者送往东胜中心医院接受治疗。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
本标准包括名词、术语、事故类别、伤害分析、伤害程度分类、事故严重程度分类、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和附录等内容。
在本标准中,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
损失工作日是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
暂时性失能伤害是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而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是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永久性全失能伤害则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
事故类别共有20种,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
其中,物体打击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车辆伤害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辗、碰、割戳、切等伤害,起重伤害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而触电则指电流流经人体,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
伤害分析包括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方面。
伤害程度分类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
事故严重程度分类则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和死亡事故。
最后,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包括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伤害频率、伤害平均严重率和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等。
指损失工作日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4.3死亡指因事故直接导致死亡。
4.4其他指不符合上述分类的伤害程度。
确定原则:a.以失能伤害为主要依据;b.当伤害程度不明确时,应以最严重的伤害程度为准;c.当伤害程度相同或无法确定时,应鉴定为"其他"。
6.淹溺是指大量水进入肺部导致呼吸道阻塞,引起急性缺氧和窒息死亡的事故。
7.灼烫是指强酸、强碱、火焰或高温物体引起的灼伤和烫伤。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为了准确、完整地统计工伤事故,国务院于1984年公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这一标准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定义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对人造成伤、亡、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影响职工身体健康的意外事件。
该标准具体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为以下五大类: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砸伤等造成的人身伤害,不包括因机械、车辆、电器设备所引起的伤害。
2、机械伤害:指被机械设备、工具等运动部件所造成的伤害,不包括因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
3、起重伤害:指从事起重作业时,被起重物(包括吊具、索具)打击造成的人身伤害。
4、触电:包括雷击伤害。
5、灼烫伤:包括烧烫伤。
除了这五大类,其他造成职工生理机能或组织器官不可逆的损伤,或者因此而引起死亡、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或影响职工正常工作能力的意外事件,也都视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
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标准,企业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同时,针对这些事故分类,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此外,对于工伤事故的报告和处理,也有明确的规定。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企业应立即报告工伤事故,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准来统计和处理工伤事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_GB202486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些事故,我国制定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标准的制定背景、分类方法以及实施效果,以期提高大家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事件。
这些事故不仅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声誉。
1.目的Purpose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员工工伤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明确工伤员工的费用报销流程,特制定本规定。
2.范围Scope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的工伤事故处理。
3.参考资料References《中华人民任命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4.术语及定义Terms&Definition本制度所称工伤事故,是指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及经工伤认定机构认定的交通事故。
工伤按伤害程度可分为轻微伤、轻伤、重伤、死亡四类:✓轻微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个工作日以上(含1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6000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死亡:指损失工作日为6000工作日以上(含6000工作日)的失能伤害。
5.职责和权限Roles &Responsibilities5。
1发生工伤事故的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事故报告并协助现场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取证,事故处置过程中听从人力资源部安全科安排.5.2交通安全事故由人力资源部安全科对口处理,保卫处协助安全科应急救援,处理善后事宜。
5.3 人力资源部安全科负责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成员同意服从调配,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取证,负责向管理层提交事故调查报告.5.4人力资源部安全科负责公司所有安全事故的综合管理,保存事故报告及调查的档案。
5。
5人力资源部社保专员负责工伤员工伤残鉴定及工伤报销的申请审核。
6.管理程序Procedure6。
1事故报告6。
1。
1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大小,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口头或书面形式上报上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安全科。
6.1。
1。
1轻伤及以下事故事故所在部门管理人员应在事故发生后1个小时内以最快方式逐级上报;并在24个小时内将书面《事故报告单》报人力资源部。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与伤害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是一个备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职工伤亡事故可能带来不仅是人员和财产上的损失,更可能带来企业的信誉和社会责任压力。
对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分类标准和伤害方式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1.1 定义和范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是指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导致职工受伤、逝去或者发生其他严重后果的事故。
其范畴涵盖了工伤、职业病和其他在职期间的伤害事件。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有明确的分类标准,根据伤害类型、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指标进行细致划分。
1.2 分类标准的重要性明确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有利于企业对发生的事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处理。
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救助措施,降低职工伤亡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保障水平。
1.3 个人观点对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分类标准,我认为应该在明确标准的更加关注事故的根本原因和潜在隐患,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控制,以减少职工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探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伤害方式2.1 事故伤害方式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伤害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机械伤害、化学物质伤害、高空坠落、触电等。
而在不同行业和环境中,伤害方式也存在差异性,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控制。
2.2 伤害方式的防范和控制针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伤害方式,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完善相关安全设施和安全标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严重程度。
2.3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伤害方式的防范和控制,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
总结回顾通过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和伤害方式的深入探讨和了解,我们不仅对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能够针对性地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职工的工作安全保障水平。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1986年5月31日发布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
1. 名词、术语1.1 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以下简称伤害)、急性中毒(以下简称中毒)。
1.2 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
1.3 暂时性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1.4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1.5 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
2. 事故类别01 物体打击02 车辆伤害03 机械伤害04 起重伤害05 触电06 淹溺07 灼烫08 火灾09 高处坠落010 坍塌011 冒顶片帮012 透水013 放炮014 火药爆炸015 瓦斯爆炸016 锅炉爆炸017 容器爆炸018 其它爆炸019 中毒和窒息020 其它伤害3. 伤害分析3.1 受伤部位指身体受伤的部位(细分类详见附录A.1)。
3.2 受伤性质:指人体受伤的类型。
确定原则:a. 应以受伤当时的身体情况为主,结合愈后可能产生的后遗障碍全面分析确定;b. 多处受伤,按最严重的伤害分类,当无法确定时,应鉴定为“多伤害”(细分类详见附录A.2)。
3.3 起因物: 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称为起因物(细分类详见附录A.3)。
3.4 致害物: 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细分类详见附录A.4)。
3.5 伤害方式: 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细分类详见附录A.5)。
3.6 不安全状态: 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细分类详见附录A.6)。
3.7 不安全行为: 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细分类.详见附录A.7)。
4. 伤害程度分类4.1 轻伤: 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4.2 重伤: 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4.3 死亡5. 事故严重程度分类5.1 轻伤事故: 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职工工伤事故管理办法职工工伤事故管理办法为规范企业职工工伤事故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现制定以下办法:一、工伤事故定义所谓工伤事故,是指在职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原因、岗位职责所致,造成人员伤亡或损失的事件。
其中,伤亡包括身体伤害、疾病或死亡;损失包括物资损毁或丢失等。
二、工伤事故分类根据受害者的身份、伤亡程度和损失性质,可将工伤事故分为以下几类:1. 一般工伤事故:受害者经医院诊断为工伤后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能力。
2. 严重工伤事故:受害者经医院诊断为工伤后无法恢复原有工作或生活能力,或者造成器官损坏或四肢残废的。
3. 死亡工伤事故:受害者经医院诊断为工伤后死亡的。
4. 物资损失:因工作失误或职务疏忽导致企业财产损失。
三、工伤事故预防1. 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
2. 对企业设施设备及劳动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操作无隐患。
3. 做好职工的职业健康防护措施,设置必要的劳防设施,做好化学品等有害物质的标识、保护和处置。
4. 严格执行岗位分配,确保岗位精细化管理,杜绝错误操作和随意更改岗位的现象。
5. 加强对临时工、外来人员等特殊工种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其作业安全和行为规范。
四、工伤事故应急处理在工伤事故发生后,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现场安全,保护现场证据,妥善处理伤亡人员,进行事故原因追查和处理。
1. 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呼叫现场急救人员,并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企业领导、指挥中心等。
2. 立即停止事故现场的工程操作,并在必要时紧急撤离人员。
3. 由企业安全保卫干部或指挥中心派人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并及时报告情况。
4. 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情况下,保护现场证据,对事故原因安排专人进行调查和处理。
五、工伤事故处理和赔偿1. 企业应及时向当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工伤事故,按规定报送事故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后续安全风险。
2. 对于因工伤造成的人员伤亡,由企业及时进行救治,并为其提供合理的经济赔偿和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