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重庆市科普基地能力提升项目拟支持项目清单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4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普基地创建及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普基地创建及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18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科普基地创建及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2月3日重庆市科普基地创建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提升区域科普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庆市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有效平台,对全市科普工作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主要从事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科普活动策划和组织、科普创作、科普培训、展教品研发等工作的机构或组织。
第三条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科委,负责科普基地的创建、命名、发展、管理及评估等工作。
第二章分类和条件第四条科普基地按照自身功能,分为场馆类、旅游景区类、教育培训类、传媒类、研发创作类等5个类别。
不同类别的科普基地,均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按类别申报和创建。
第五条申报科普基地的机构或组织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或注册的法人单位,或受法人单位正式委托,能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
(二)在全市同行业中具有先进的科普展示水平、科学技术知识传播能力、科普创作能力、展品研发能力,并具有较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委员会等关于命名重庆市科普基地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5.10
•【字号】渝科委发[2010]67号
•【施行日期】2010.05.1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协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命名重庆市
科普基地的通知
(渝科委发〔2010〕67号)
各区县(自治县)科委(科技局)、宣传部、教委(教育局)、科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科普能力,根据《重庆市科普基地创建及管理暂行办法》,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协、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了重庆市科普基地申报、评审工作。
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和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命名重庆科技馆、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广电纪实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单位为重庆市科普基地。
希望各科普基地切实肩负起科普教育责任,发挥资源优势,认真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为增强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应有贡献。
特此通知。
附件:重庆市科普基地名单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日附件:。
科普基地提升项目方案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科普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
科普基地作为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其作用更加凸显。
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基地存在着设施陈旧、场馆布局混乱、展品陈列不够清晰等问题,导致参观者体验差、吸引力不足。
因此,对科普基地进行提升和升级已经成为当前必要的工作。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对科普基地的升级改造,提升其吸引力和互动性,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科普教育的需求,达到以下目标:•优化设施、改善场馆布局,提升基地整体品质;•加强展品陈列的合理性与科普性,提高参观者的参与度;•扩大基地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知晓度。
设施升级更新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科普基地观赏和参观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音频、视觉、照明等多个方面。
为了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我们将对硬件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包括音频设备、LED屏幕等。
优化场馆布局不同的展馆和展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是整个基地的核心。
我们将根据不同的主题和信息内容对基地进行调整、改变布局,并优化整体流程。
同时还将有意识地在展览和参观路径上引导参观者,使其对所展示的内容更加深入地了解。
实现人机互动为了提高参观者的参与度,我们将引入互动设备,使展品的展示更为立体、真实。
比如,将设备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引导参观者进行实验操作,以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重新设计展品陈列通过重新设计展品的陈列位置和布局,使得展品更具有代表性和连贯性,并按照不同的场馆主题进行布展。
制作高质量的展品为了照顾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我们会生动形象地制作各种各样的展品,比如3D展品、体验装置、视频展示等,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热情。
宣传推广扩大宣传我们将加强基地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渠道,如广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与公众建立更好的联系。
制定消费政策我们将按照基地的改造和提升对参观者消费费用适当调整,同时,为了提高观众的品质感和体验感,我们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意愿的观众参观。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渝科局发〔2019〕11号)各区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在渝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有关单位:《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重庆市科学技术局2018年第5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2019年2月15日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庆市科研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利用市级财政科技发展资金资助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坚持“权责清晰、配置科学、管理透明、程序规范、监督有力”的原则,适用于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组织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项目管理与实施主体第四条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由市科技局、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科技咨询专家、第三方机构共同完成。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和科技咨询专家应当在“重庆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科技管理系统)中注册备案,且达到社会信用等级和科研信用等级的相关要求。
申报项目的企业原则上应符合重庆市科技型企业标准,并在“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入库注册。
第五条市科技局负责统筹制定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统筹发布项目指南、配置项目经费和下达立项计划,统筹组织第三方机构的遴选、管理、监督,统筹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监督、绩效评价等项目管理重大事项,统筹推进科研诚信、科技报告、科学数据等项目综合监管体系建设。
第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或其他具有科研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机构,分为项目牵头单位(含独立申报与实施项目的单位)和项目参与单位。
科普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2002年6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二十条明确“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2〕53号)提出“加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科普工作”[3]。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身,总面积8.24万km 2,丘陵占15%,山地占76%,农业生产条件差。
2022年末常住人口为3213.34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993万人。
重庆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主要聚居地之一,共居住着49个少数民族217万人,主要居住在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的山区,人们的科学素质相对较低[4-5]。
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明确“加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科普工作”[6]。
因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提高重庆市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普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并推动解决的现实问题。
1重庆市农村科普工作现状1.1城乡居民科学素质差距大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农村科普工作,除农村日常科普工作、科技宣传下乡活动外,各区县都开展了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民技能大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普活动,在重点帮扶县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涉农区县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推动农村科普快速发展。
然而,重庆科普资源城乡分布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明显,农村居民人口庞大,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科普难度相对较大。
2022年末全市乡村常住人口933万人,全市大专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78.3%,小学及以下、初中阶段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分别为29.8%、29.6%[7]。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在渝院士牵头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在渝院士牵头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渝科局发〔2019〕66号各有关单位:为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经研究,决定实施在渝院士牵头科技创新引导专项,现将《在渝院士牵头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2019年6月20日在渝院士牵头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实施方案为认真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四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培育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根据《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专项名称在渝院士牵头科技创新引导专项(以下简称“院士专项”),是指利用市级财政科技发展资金设立,面向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组织实施的支持在渝院士专家团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二、资助对象本专项资助对象为全职在渝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以下简称“在渝院士”),申报对象为在渝院士所在单位或与在渝院士开展合作的市内企事业单位。
采取以项目为依托,以“人才+项目”的形式资助。
三、项目条件申报项目应为在渝院士牵头领衔的科研项目,分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两个类别,重点支持围绕“八项行动计划”“三大攻坚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
其中: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关键问题和优势学科发展方向,支持在渝院士及团队开展原始创新,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渝科局发〔2019〕11号)各区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在渝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有关单位:《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重庆市科学技术局2018年第5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2019年2月15日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庆市科研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利用市级财政科技发展资金资助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坚持“权责清晰、配置科学、管理透明、程序规范、监督有力”的原则,适用于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组织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项目管理与实施主体第四条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由市科技局、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科技咨询专家、第三方机构共同完成。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和科技咨询专家应当在“重庆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科技管理系统)中注册备案,且达到社会信用等级和科研信用等级的相关要求。
申报项目的企业原则上应符合重庆市科技型企业标准,并在“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入库注册。
第五条市科技局负责统筹制定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统筹发布项目指南、配置项目经费和下达立项计划,统筹组织第三方机构的遴选、管理、监督,统筹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监督、绩效评价等项目管理重大事项,统筹推进科研诚信、科技报告、科学数据等项目综合监管体系建设。
第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或其他具有科研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机构,分为项目牵头单位(含独立申报与实施项目的单位)和项目参与单位。
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普基地评审认定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日期】2009.11.16•【字号】渝科普办发[2009]4号•【施行日期】2009.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普基地评审认定细则》的通知(渝科普办发〔2009〕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各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科普基地评审认定细则》已经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协和市社科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1. 重庆市科普基地评审认定细则;2. 重庆市科普基地评审表。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六日附件一重庆市科普基地评审认定细则第一条为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提升区域科普能力,根据《重庆市科普基地创建及管理暂行办法》(渝办发〔2009〕118号),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按照科普基地功能,重庆市科普基地分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传媒基地、科普研发与创作基地等三类。
第三条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为社会组织或公众个人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理念的组织机构,包括: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非场馆科普教育基地。
第四条科普传媒基地,是指具有全市覆盖能力,以电子媒介、印刷媒介等为载体,开展传播创新文化、报道科技新闻、普及科技知识、宣传科技成果、举办科普活动、解读科技政策等,专门进行科普宣传的机构。
第五条科普研发与创作基地,是指专门从事用于科普活动的设备、作品、教育等科普产品研发和原创性科普作品创作、科普创意策划的机构。
第六条不同类别的科普基地,按分类评审。
第七条科普基地评审实行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八条按照科普基地分类,科普基地审定评审主要从科普资源与载体、场馆及设施、科普人员及队伍、策划创新能力、工作规划、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科普工作绩效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