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检定炉的温度控制问题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5.83 KB
- 文档页数:2
检定合格的热电偶在使用中不合格的原因热电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中的温度传感器。
它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组成,通过温度差引发的电动势差来测量温度。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检定合格的热电偶可能因多种原因导致不合格。
下面将详细探讨几种常见的原因。
首先,热电偶的接线不良可能导致其不合格。
由于热电偶是通过测量两个不同金属之间的电压差来测量温度的,因此它的接线非常重要。
如果接线处出现松动、腐蚀或接触不良等问题,就会导致热电偶测温不准确或完全失效。
这可能会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热电偶的保护套管损坏也可能导致其不合格。
保护套管是用来保护热电偶的关键部件,通常由耐高温和耐腐蚀的材料制成。
如果保护套管损坏,例如出现裂纹或腐蚀,就会暴露热电偶的金属部分,导致其受到外界影响,温度测量不准确。
此外,保护套管的损坏还可能导致热电偶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变得不可靠或失效。
第三,热电偶的接触不良也是导致其不合格的原因之一、热电偶通常需要与测量对象的表面接触才能准确测量温度。
如果热电偶与被测物体之间存在空隙或有其他障碍物干扰,就会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热电偶的安装不当、与被测对象之间存在脏污或氧化物等情况下。
此外,热电偶的老化和损坏也可能导致其不合格。
长时间的使用和高温环境可能导致热电偶的金属材料氧化、腐蚀或磨损,从而影响其测温准确性。
此外,受到物理或机械损坏也会导致热电偶失效。
因此,对于长期使用的热电偶,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热电偶的校准问题也可能导致其不合格。
热电偶的校准是确保其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如果热电偶的校准不准确或超出标准要求,就会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不合格。
因此,定期对热电偶进行校准是确保其性能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检定合格的热电偶在使用中可能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接线不良、保护套管损坏、接触不良、老化和损坏以及校准问题等。
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热电偶可以帮助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热电偶测温误差分析及解决方法正确使用热电偶不仅可以准确得到测量温度的数值,从而保证产品合格,而且还可节省热电偶的材料消耗,既节省资金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安装不正确,热导率和时间滞后等误差,是热电偶在使用中的主要误差。
热电偶的基本误差:误差是热电偶本身固有的,还包括上一级标准的传递误差。
解决方法:可采用检定校验的方法使其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也可在实际测温中将热电偶偏差进行修正,得到的真实的温度。
热电偶材料不均匀性引起的误差:此误差和材料不均匀程度有关温度变化越大,使热电极各点温度的差值越大,则材料不均匀性的影响也就越大。
解决方法:可用退火的方法把它减弱,但无法完全消除。
测量仪表的误差:该误差的大小是由仪表的精度等级决定的。
解决方法:应定期检定校准,保证仪表的精确度等级。
动态误差:温度变化后,测温仪表来不及立即指出变化了的温度,因而引起读数误差。
热电偶时间常数的大小是决定动态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
解决方法:对于快送变化的温度,由于测温元件的热惰性,动态误差可能很大,必须采用小管热电偶或选取采样数率较高的仪表解决。
采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做保护管,管壁要薄,内径要小。
减小保护管与热电偶测量端之间的空气.间隙。
增加测量端介质的流速,加快对流传热。
绝缘不良引起的误差:热电偶使用时两热电极间以及它们和大地之间应有良好的绝缘,不然将会有热电势损耗,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严重时会影响仪表的正常运行。
解决方法:把热电偶的引线接在铁管内,并将铁管接地。
把热电偶悬空,热电偶不与炉壁的耐火砖接触。
把参考端接地,在热电偶(或补偿导线)输出端的一端,通过一个容量足够大的电容接地。
用屏蔽的方法,可使泄漏的电流经过金属屏蔽物直接接地,不再流入测量回路,从而消除干扰误差。
热交换引起的误差。
热电偶测温时,存在着复杂的热交换过程。
由于温度的多次传递,测量端的温度并不与被测介质温度完全一致,因此产生测量误差。
克服方法有两种:一是确定传递误差的大小,进行修正。
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系统构成与温控器参数整定1.引言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系统是一种用于校准和检定热电偶的设备,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且准确的温度控制环境。
该系统的构成以及温控器参数的整定对于保证热电偶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构成以及温控器参数的整定进行详细介绍。
2.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系统构成2.1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是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测量温度并根据设定的温度控制策略来调节控制对象,使其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温度控制器通常采用PID控制算法来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
2.2传感器传感器是用于测量炉内温度的设备,常用的传感器有热电偶和热电阻。
热电偶是一种利用热电效应来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的热电势差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热电阻是一种利用电阻温度特性来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材料电阻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2.3加热元件加热元件是用于提供热源的设备,常见的加热元件有电阻丝加热器和电磁加热器。
电阻丝加热器通过通电使电阻丝发热,产生热量来升高炉内温度。
电磁加热器则是利用电磁场的能量来加热物体,具有加热效率高、加热速度快等优点。
2.4控制对象控制对象是被温度控制器控制的目标物体,通常为热电偶检定炉炉膛或样品。
温控器参数整定是为了使温度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以提高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温控器参数整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温度控制模式选择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温度控制模式,常见的温度控制模式有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
3.2PID参数整定PID参数整定是根据实际工艺要求和控制对象的特性来确定PID控制器的参数值。
整定PID参数的常用方法有经验法、试验法和模型法等,通常需要通过反馈控制实验来不断调整参数值,直至控制效果满足要求。
3.3控制循环的闭合速度控制循环的闭合速度是指控制器对设定值的调节速度,通常通过调整控制器的采样周期来控制闭合速度。
作者: 赵彦玲
作者机构: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版物刊名: 中国标准化
页码: 13-1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2期
主题词: 热电偶检定炉;规范;温度场测试
摘要:热电偶检定炉是计量人员在对热电偶进行检定和校准时为热电偶提供稳定温场的电加热设备,目前工作用的校准规范是JJF1184-2007《热电偶检定炉温度场测试技术规范》,该规范为(300~1500)℃范围内包括带控温器和不带控温器的卧式管式检定炉温度场的测试提供了依据,也为立式管式检定炉、退火炉的测试提供了标准。
虽然规范中明确区分了检定炉和短炉,但并没有量化,本文希望通过对不同类别检定炉的学习和使用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和体会,与更多规范使用者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热电偶常见故障原因及对策分析[典型故障1] S型铂铑热电偶使用温度1100-1150℃,使用寿命1个月,断线。
[检查与分析] 在测量端附近,因绝缘管与偶丝扭曲而断线。
[产生原因] 因绝缘管过度振动,结果对偶丝施加扭曲力而断线。
[对策] 在绝缘管上加工凹槽,让贵金属热电偶偶丝焊接端缩入绝缘管内,抑制振动发生。
[典型故障2] 6芯R型石英保护管热电偶在1200-1250℃温度下断续使用,使用2个月后一支断裂。
[检查与分析] 测量端断线,发现偶丝有明显损伤及机械作用痕迹。
[产生原因] 当热电偶与绝缘物反复热膨胀、收缩时,对偶丝施加作用力,及石英管与Al2O3绝缘物的热膨胀、收缩不同,相互摩擦作用很大,使偶丝受压力等机械作用。
[对策] 将Al2O3绝缘物换成石英绝缘物,或者将石英管换成Al2O3管,使二者热膨胀系数一致。
[典型故障3] R型热电偶(双层保护管、外层金属保护管、内层刚玉保护管)使用3个月后,热电动势显著降低。
[产生原因] 昌晖仪表质检部用X射线检查发现陶瓷保护管破损,热电偶已经劣化[检查与分析] 因陶瓷保护管破损,致使热电偶丝受金属管保护管的金属蒸汽污染,特别是铁的影响尤为显著。
[对策] 安装时务请注意,防止陶瓷管破损。
[典型故障4] R型热电偶(双层保护管、外层金属保护管、内层刚玉保护管)在400-1500℃的热循环条件下使用1-3个月后,随着接线板破损而断线[检查与分析] 在双层保护管开口部位,有内层陶瓷保护管顶出,经昌晖仪表X射线检查分析,发现在外层金属保护管底部有大量氧化物堆积。
[产生原因] 在热循环条件下,外金属管内壁因显著氧化而剥离,沉积在管底部,堆积在陶瓷和金属管端部间隙内,当降温时,伴随外管收缩,使中间的堆积氧化物将内管向上推,碰到接线板,使其破损。
[对策] 在双层管的开口端,将其内外层间隙密封,抑制金属管内壁氧化。
[典型故障5] K型装配式热电偶使用温度900℃,使用时间20天产生-11℃误差。
热电偶测量误差分析正确使用热电偶不但可以准确得到温度的数值,保证产品合格,而且还可节省热电偶的材料消耗,既节省资金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如果安装不正确,会产生热导率和时间滞后等误差,它们是热电偶在使用中的主要误差。
1.安装不当引入的误差热电偶不应装在太靠近门和加热的地方,插入的深度至少应为保护管直径的8~10倍,安装的位置及插入深度不能反映炉膛的真实温度。
热电偶的保护套管与壁间的间隔未填绝热物质,致使炉内热溢出或冷空气侵入,因此热电偶保护管和炉壁孔之间的空隙应用耐火泥或石棉绳等绝热物质堵塞,以免冷热空气对流而影响测温的准确性。
热电偶的安装应尽可能避开强磁场和强电场,不应把热电偶和动力电缆线装在同一根导管内以免引入干扰造成误差。
热电偶不能安装在被测介质很少流动的区域内,当用热电偶测量管内气体温度时,必须使热电偶逆着流速方向安装,而且充分与气体接触。
2.绝缘变差而引入的误差如热电偶保护管和拉线板污垢或盐渣过多致使热电偶极间与炉壁间绝缘不良,在高温下更为严重,这不仅会引起热电势的损耗而且还会引入干扰,由此引起的误差有时可达上百度。
3.热惰性引入的误差由于热电偶的热惰性使仪表的指示值落后于被测温度的变化,在进行快速测量时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所以应尽可能采用热电极较细、保护管直径较小的热电偶。
测温环境许可时,甚至可将保护管取去。
由于存在测量滞后,用热电偶检测出的温度波动的振幅较炉温波动的振幅小。
测量滞后越大,热电偶波动的振幅就越小,与实际炉温的差别也就越大。
当用时间常数大的热电偶测温或控温时,仪表显示的温度虽然波动很小,但实际炉温的波动可能很大。
为了准确地测量温度,应当选择时间常数小的热电偶。
时间常数与传热系数成反比,与热电偶热端的直径、材料的密度及比热成正比,如要减小时间常数,除增加传热系数以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尽量减小热端的尺寸。
使用中,通常采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管壁薄、内径小的保护套管。
在较精密的温度测量中,使用无保护套管的裸丝热电偶,但热电偶容易损坏,应及时校正及更换。
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摘要:热电偶是工业上用于温度测量的重要传感器,作为现代测量技术与仪器行业中重要的测量工具,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用它来测量的产品的质量好坏。
为了确保热电偶测温准确性,本文通过对N型廉金属热电偶测量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介绍了用双极法对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的方法,描述了在整百度点上的不确定度评定过程,评价了计量标准的测量能力。
关键词:廉金属热电偶,不确定度评定,校准1 概述1.1 测量依据:JJG351-1996《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1.2计量标准:序号设备名称技术指标1 一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一等2 数字多用表(0~100)mV:MPE:±(0.0037%读数+0.0009%量程)mV1.3测量对象:N型廉金属热电偶:(300~1100)℃1.4测量方法:将一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以下简称标准热电偶)和被校N型热电偶(以下简称被检热电偶)捆扎后放入管式热电偶检定炉,用双极比较法进行校准。
2 测量模型—被校热电偶在各检定点上的热电动势(mV )。
—被校热电偶测得的热电动势算术平均值(mV )。
—标准热电偶在校准点的热电动势值(mV)。
—标准热电偶在校准点的电动势算术平均值(mV )。
、——标准、被校热电偶校准点的微分热电势(mV )。
3 不确定度传播率灵敏系数:当t=1000℃时,4 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4.1标准热电偶自身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4.1.1标准热电偶准确度引入的不确定度一等标准热电偶在1000℃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5μV,k=2.85,其对于标准不确定度为:4.2标准热电偶年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根据规程,一等标准热电偶年稳定性为5μV,半宽2.5μV,均匀分布,k=4.2 测量标准热电偶时数字多用表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4.2.1 数字多用表测量标准热电偶引入的不确定度测量仪器为七位半数字多用表,其年允许基本误差计算公式为±(0.0037%读数+0.0009%量程),按均匀分布处理,k=,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在1000℃的热电势为:9.587 mV,得:4.2.2数字多用表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辨力为0.1μV,均匀分布,k=,得:4.2.3扫描开关寄生电势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转换开关最大寄生电动势不大于0.4μV,区间半宽度为0.2μV,均匀分布,k=,得:=0.2/=0.12μV4.2.4 标准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变化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经验和试验可知:热电偶参考端在恒温器内最大温差为(0±0.1)℃,取半宽为0.1℃,标准热电偶在冰点微分热电势为5.40μV/℃,温差换算为电势值为0.54μV,均匀分布,k=,得:=0.54/=0.31μV4.2.5 标准热电偶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每组测量4次,进行10组测量,测量数据如下合成样本标准偏差:S=0.46μV实际测量以4次平均值为测量结果:4.3 测量被校热电偶引入的不确定度4.3.1 数字多用表测量被校热电偶引入的不确定度测量时,测量仪器为七位半数字多用表,其年允许基本误差计算公式为±(0.0037%读数+0.0009%量程),按均匀分布处理,k=,被校热电偶在1000℃的热电势为:36.256mV,得:4.3.2数字多用表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辨力为0.1μV,半宽0.05μV,均匀分布,k=,得:4.3.3扫描开关寄生电势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转换开关最大寄生电动势不大于0.4μV,区间半宽度为0.2μV,均匀分布,k=,得:=0.2/=0.12μV4.3.4 被校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变化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经验和试验可知:热电偶参考端在恒温器内最大温差为(0±0.1)℃,半宽为0.1℃,被校热电偶在冰点微分热电势为26.16μV/℃,温差换算为电势值为2.616μV,均匀分布,k=,得:=2.616μV /=1.5μV4.3.5 被校热电偶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每组测量4次,进行10组测量,合成样本标准偏差S=1.76μV实际测量以4次平均值为测量结果:4.3.6 检定炉炉温变化引入的不确定度由于测量过程中标准和被检热电偶测量不能同时进行,根据规程要求,在各分度点的测量过程中,炉温变化不大于±0.25℃,取其半宽区间,按反正弦分布,取k = 可得::被测热电偶在1000℃电压灵敏度,查表可得=38.614.3.7 检定炉炉温不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由于检定炉内温场存在不均匀性,导致标准和被检热电偶测量温度有差异,根据规程要求,在检定温度区域内,任意两点温差为1℃,取其半宽区间,按均匀分布,取k = 3 可得: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5.1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根据读数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及重复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二者取大者的原则,为避免重复计算,在进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时,取两项中的最大影响量。
热电偶检定炉温度场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热电偶检定炉热电偶检定炉是用于对热电偶进行校验和检定的设备。
其基本结构是一个外壳,内部装有热电偶和温度控制器。
通过加热器和冷却器的控制,可以在炉内模拟不同的温度场,从而对热电偶的测量准确度进行评定。
炉温度场测量热电偶检定炉中的温度场可以通过测量炉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来确定其分布情况。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使用热电偶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并计算出温度分布。
具体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可以参考《热电偶检定规程》等标准。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是指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由于各种误差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的范围。
在热电偶检定炉温度场测量中,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对于评定热电偶的测量准确度十分重要。
计算方法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需要考虑到各种误差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包括:•系统误差,例如热电偶的线性误差、灵敏度误差等。
•随机误差,例如热电偶的漂移误差、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等。
•其他误差,例如读数误差、仪器分辨率误差等。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参考《热电偶检定规程》等标准,一般是通过模拟多次测量和分析数据来确定不确定度的大小。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对热电偶的测量准确度进行评定和校准。
影响因素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测量条件,例如温度场的均匀性、稳定性等。
•测量方法,例如热电偶的选择、放置位置等。
•仪器精度和分辨率,包括热电偶、温度计等仪器。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例如读数精度、数据处理能力等。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在热电偶检定炉温度场测量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不确定度,从而提高热电偶的测量准确度。
结论热电偶检定炉温度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是对热电偶测量准确度的重要评价方法。
通过合理的测量方法、计算方法和措施,可以降低不确定度的大小,提高热电偶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温度场环境和热电偶特性进行评估和调整。
热电偶测量误差及其注意事项在现有的测温系统中,最常用的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因其结构简单,往往被误认为“热电偶两根线,接上就完事”,其实并非如此。
热电偶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在使用中仍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安装或使用方法不当,将会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甚至检定合格的热电偶也会因操作不当,在使用时不合格,在渗碳等还原性气氛中,如果不注意,K型热电偶也会因选择性氧化而超差。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减少测量误差,延长热电偶使用寿命,要求使用者不仅应具备仪表方面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应具有物理、化学及材料等多方面知识。
作者根据多年实践,并参阅有关资料较详细地介绍热电偶的测量误差及其注意事项。
3.1 热电偶丝不均质影响(1)热电偶材质本身不均质热电偶在计量室检定时,按规程要求,插入检定炉内的深度只有300mm。
因此每支热电偶的检定结果,确切的说只能体现或主要体现出从测量端开始300mm长偶丝的热电行为,然而,当热电偶的长度较长时,则大部分偶丝处于高温区,如果热电偶丝是均质的,那么依据均质回路定则,测量结果与长度无关。
然而,热电偶丝并非均质,尤其是廉金属热电偶丝其均质性较差,又处于具有温度梯度的场合,那么其局部将产生热电动势,该电动势称为寄生电势。
由寄生电势引起的误差称为不均质误差。
在现有的贵金属、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中,对热电偶的不均质尚未作出规定,只有在热电偶丝材标准中,对热电偶丝的不均匀性有一定要求。
对廉金属热电偶采用首尾检定法求出不均匀热电动势。
正规热电偶丝材生产厂,均按国家标准要求,生产出不均匀热电动势符合要求的产品。
(2)热电偶丝经使用后产生的不均质对于新制的热电偶,即使是不均匀热电动势能满足要求,但是,反复加工、弯曲致使热电偶产生加工畸变,也将失去均质性,而且使用中热电偶长期处于高温下也会因偶丝的劣化而引起热电动势变化,例如:插入工业炉中的热电偶,将沿偶丝长度方向发生劣化,并随温度增高,劣化增强,当劣化的部分处于具有温度梯度的场所,也将产生寄生电动势叠加在总热电动势中而出现测量误差。
热控实验室温度校验系统现状分析及整改摘要: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校验,是保证温度元件测量准确的重要手段。
必须根据现行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高效快速的进行温度元件的检定。
以我公司使用的温度校验系统为例,介绍了我公司温度校验系统进行的改造。
关键词:温度校验系统1 概述1.1 框架温度元件作为热工一次仪表对加工过程的温度进行测量,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过程的安全可靠,必须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检定。
由于传感器数量巨大,检定过程复杂,过去传统的人工检定方法效率低,工作负担重,检定的可靠性也不易保证,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检定工作的需要。
2 改造必要性2.1我厂实验室配置的温度校验系统是FLUKE的成套产品,2005年开始使用,截止目前已使用14年。
热电偶/热电阻检定系统(FLUKE)仅能检定出300℃以上热电偶以及热电阻,对于0℃-300℃这个温度区间的热电偶校验只能采用比人工比对校验,校验的精确度大大降低(比如T型热电偶、E型热电偶低温区的热电偶);由于串口转换器已故障,目前温度校验系统仅能实现数据的传输,无法对热源温度进行自动控制,热控的温度设定点控制目前只能由手动控制。
2.2随着国家温度检定规程、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以我厂使用最为广泛的热电偶、热电阻来说,目前有4个标准现行有效:a 《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JJG 229-2010》b 《铠装热电偶校准规范JJF 1262-2010》—适用于K型、N型、E型、J型的铠装热电偶铠装型热电偶的校准c《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规范 JJF1637-2017》---适用于K型、N型、E型、J型的非铠装热电偶d《工作用铜-铜镍热电偶检定规程JJG368-2000》---仅适用T型非热电偶的检定和校准备注:热电阻的检定规程由《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JJG 229-1998》修编为《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JJG 229-2010》;热电偶的技术规范则变动更大,由之前的检定规程《工业用廉金属热电偶 JJG351-1996》修编为《铠装热电偶校准规范JJF 1262-2010》和《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规范 JJF1637-2017》.注:JJG368-2000《工业用铜-铜镍热电偶》即T型热电偶检定规程现行有效—此项较为特殊。
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系统构成与温控器参数整定 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要求:新制造和使用中的热电偶必须定期检定,300℃以上的各点在管式热电偶炉中与二等标准热电偶进行比较进行。
热电偶的型号和电极直径不同,检定点温度也不相同。
为确保检定点温度稳定,本文分享采用岛电高精度温控器作为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的核心,通过温控器参数自整定的方法,实验找出不同热电偶检定点下的温控器的最佳PID参数。
1、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的硬件设计原理①温度控制系统原理及构成选用K型热电偶测量热电偶检定炉炉温,热电偶通过Kx延伸型热电偶补偿导线接到岛电SR23调节器,温控器控制输出接入功率调整器PAD27,功率调整器将在0-220VAC范围内调整热电偶检定炉电源电压,从而实现热电偶检定炉温度自动控制。
②温度控制系统调PID节器自整定自整定是通过温控器输出全开和全关的方法来以被控对象进行阶跃扰动实验,根据被控对象的振幅和振荡周期,温控器自动计算出整定的参数值。
在开启自整定功能前,应先将温控器的设定值设置在要控制的数值上,因为系统在不同设定值下整定的参数值不完全相同,在启动自整定后,温控器会强制系统产生扰动,经过2-3个振荡周期后结束自整定状态。
调节器通过检测系统从超调恢复到稳定的过度特性,分析振荡的周期、幅度及波形来计算调节器的最佳调节参数。
检定点温度自整定图(如图1所示)为温度测量值大于和小于设定点温度时,自整定曲线。
PV为温度测量值。
图1 温控器温度自整定点③温控器参数自整定过程温控器自整定可在控制执行窗口中设定运行与停止,系统运行前启动温控器自整定功能,面板AT灯亮,系统开始进入自整定状态。
在自整定状态系统从扰动状态逐步向稳态过度,自动计算调节输出的最佳PID参数。
当系统经过几个振荡周期后达到稳态时,自整定结束,AT指示灯灭。
可以在参数窗口中查看到自整定后的PID参数。
a、工业廉金属热电偶检定点确定热电偶检定点温度按热电偶丝材及电极直径粗细决定,工业廉金属热电偶300℃以上的检定包括: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8各温度点,热电偶检定温度控制系统要确定上述8各温度点的比例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
热电偶检定炉1. 简介热电偶检定炉是用于检定和校准热电偶的一种仪器设备。
热电偶是一种用于测量温度的传感器,由两种不同金属导线通过焊接形成的回路组成。
利用热电效应,温度变化可以转换为电压变化,从而实现温度的测量。
热电偶检定炉可以为热电偶提供标准的温度环境,以便进行准确的校准和检定。
检定炉通常由一个受控的加热元件和一个精确的温度控制系统组成。
2. 功能和特点2.1 功能•提供稳定和准确的温度环境,以适应各种热电偶的校准需求。
•实现热电偶的线性度、灵敏度等性能参数的准确检定。
•能够进行多点校准,以确保热电偶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的准确度。
•提供热电偶绝缘测试、接触电阻测试等辅助功能。
2.2 特点•温度控制精度高,通常在±0.1°C以内。
•快速达到设定温度,缩短校准时间。
•具有多种温度模式和校准程序可选。
•采用数字显示和操作面板,方便操作和数据读取。
•具备故障自诊断和安全保护功能。
3. 使用方法使用热电偶检定炉进行热电偶校准的方法如下:1.将待校准的热电偶插入检定炉的温度探头接口。
2.打开电源,同时启动检定炉的温度控制系统。
3.根据校准要求,设置目标温度和校准程序。
4.检定炉开始加热,通过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加热元件的功率,使温度逐渐升高。
5.当温度接近目标温度时,检定炉会自动调整加热功率,以保持温度稳定。
6.在达到目标温度后,开始进行热电偶的校准。
可以使用标准温度计等仪器对目标温度进行验证。
7.根据校准要求进行多点校准,记录热电偶的输出电压或温度值。
8.完成校准后,关闭检定炉的电源,拔出已完成校准的热电偶。
4. 注意事项使用热电偶检定炉进行热电偶校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在操作检定炉之前,确保操作人员已经熟悉操作手册,并具备相关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根据热电偶的类型和规格选择合适的检定炉,并确保检定炉的温度范围和控制精度能够满足校准要求。
•在使用检定炉进行校准之前,对检定炉进行功能和安全性能的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且符合标准要求。
在我国最常见的工业有铂铑30-铂铑6热电偶、铂铑10-铂热电偶、铂铑13-铂热电偶、镍铬-镍硅热电偶、镍铬-铜镍热电偶、铁-铜镍热电偶、铜-康铜热电偶和钨铼热电偶。
国家标准GB/T16701-2010《贵金属、廉金属热电偶丝热电动势测量方法》规定了用比较法测量贵金属和廉金属热电偶丝热电动势的方法,GB/T16701-2010适用于分度号为S、R 和B的热电偶丝在300-1600℃各段温度范围内的热电动势测量以及分度号为K、T、E、J和N 热电偶丝在-196~1200℃各段温度范围内的热电动势测量。
1热电偶校准温度点如下表所示,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校准温度点。
校准热电偶时校准温度点应该从低温到高温顺序逐点进行测量。
2、工业热电偶允差热电偶允差指热电偶参考端温度为0℃而测量端温度为设定温度时,所测得的实3、热电偶误差校准①0℃以下热电偶温度点的校准,在液氮槽、干冰槽或低温槽中与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进行比较,热电偶插入深度≥200mm;用于300℃以下热电偶各点的校准,在水槽或油槽中与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进行比较,热电偶插入深度≥200mm;在用于300℃以上热电偶各点的校准,在热电偶检定炉中与比较进行,热电偶插入深度≥300mm。
②热电偶校准方法一般采用双极比较法。
③标准读数时,300℃以下点的校准,在恒温油槽(或水槽)中,校准时油槽温度控制在检验温度点±1℃内,整个测量过程中槽内温度变化≤0.2℃;300℃以上点的校准,热电偶检定炉温度控制在检验温度点±5℃内,整个测量过程中热电偶检定炉温度变化≤0.2℃/min,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炉温变化<0.5℃。
④从标准热电偶开始依次读取各被检热电偶的热电势,再按相反顺序进行读数,如此正反顺序读取全部热电偶的热电势。
⑤被校准的热电偶,其热电势(冷端温度为0℃)对分度表的允许误差应符合工业热电偶允差规定。
⑥热电偶的校准周期,按计量分类管理办法规定的周期进行校验。
热电偶检定炉的温度控制问题及分析
Some Problems and Analysis in Temperature Control of the Thermocouple
Calibrating Stove
□仝立公 Tong Ligong 陈顺德 Chen Shunde 吕中平 L üZhongping
【作者简介】仝立公,男,主要从事热工仪表检定工作。
工作单位:新疆计量测试研究所热工室。
通讯地址:830011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40-9号。
陈顺德、吕中平,新疆计量测试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通过建立热电偶检定炉控温的物理模型,分析了影响热电偶检定炉温场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消除这些因素的方法,为改进热电偶检定炉测试方法和生产工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热电偶检定炉 温场 稳定性 模型
【收稿时间】2002-03-11
现行的热电偶检定规程对检定炉的温场的均匀性、稳定性都有具体的要求。
但我们在对检定炉温场进行测试时却发现,现在普遍使用的卧式检定炉几乎都难以达到规程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即使是同一台检定炉,在不同时间的测试,其结果也有很大出入。
笔者曾与有关生产厂家有过联系,他们也表示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在做保温层的改进。
在此,笔者想就这一问题从原理及干扰因素方面加以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1.物理模型
热力学定律指出:若两个系统各自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则他们之间也必然处于热平衡。
由此可知,存在着一个描述相互处于热平衡的各系统所共有的热力学状态的特性,该特性就叫做“温度”。
换
言之,一个系统的温度是决定该系
统是否与其他系统处于热平衡的条
件。
说到温度控制,我们所指的对象都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环境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必定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因为对于封闭体系(与外界既无物质又无能量交换)而言,温度控制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当该体系的温度与外界环境的温度不同时,必然发生热交换(对流、辐射、传导),所以,温度控制的实质应该是加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
对于热电偶检定炉而言,其温场温度变化与其热容量、加热量及散热量有关。
按一般意义上的控制理论,可以将其描述为以下模型:
根据能量平衡的原理,则:
ΔQi -ΔQs =A d Δ
T
dt
(1)
式中,t 为时间,下同。
在保温层一定情况下,检定炉
温度越高则散热量越大,ΔQs 与ΔT 有线性关系:
ΔQs =ΔT 9Qs
9T
(2)
代入(1)则:
ΔQi -ΔT 9Qs 9T =A d Δ
T
dt (3)
令:K 1=A 9Qs/9T K 2=
9T
9Qs 则整理后可得:
K 1d ΔT dt
+ΔT =K 2ΔQi
(4)
式中K 1为时间常数,K 2为温度
相对于散热量的放大系数。
据此,当加热功率Qi 发生阶跃性变化时,温度值T 对于时间t 的变化曲线如图2。
就是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功率发生阶跃性变化后,检定炉内温度经动态变化,可以自动在一新的温度达到稳态—自衡。
这一结论与实际的情况基本吻合:检定炉经过PID 调节,达到目标温度以后,其加热功率就只在某一数值附近小范围变动。
保温层的好坏,只是决定了其向外发散热量Qs 的出口开度,与稳定度无直接关系。
2.干扰因素及消除2.1对输入量Qi 的干扰
首先,温度测量电路及控制电路的稳定性对输入量Qi 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相关的检定规程中,对检定所使用的供电电源并未
(下转第28页)
■计测技术
计量与测试技术・2002・№13
λ∼
误差。
由于试验机经过长期使用或安装等原因,往往会有变化。
如:连接刀子磨损会使R 变化,摆锤重W 变化,压杆角度改变使β变化等。
由于几何参数改变产生误差很明显,其误差规律可按上式来分析,但较难确定误差的产生的部位。
为此,试验机在检修过程,根据以上情况,如果误差超出允差,应予调修,其调修程序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首先消除摩擦阻力产生的误差。
试验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摩擦阻力,使试验机示值超差。
这种误差是有规律的。
即正差一般发生在主体部分,负差一般发生在测力部分。
如试验机指针灵敏度摆动不灵活,指针每次回零位置都有变化,或摆锤位置不正常,摆杆对不准垂直标记等,都说明产生负误差。
这是由于①摆轴、轴承摩擦力较大,应进行拆卸清洗。
②齿杆的压片位置间隙是否合适,进行检查调整。
③缓冲阀的摩擦力是否过大,应进行拆除检查其灵敏度,以便分析清除。
(2)在摩擦力基本消除后,若试验机开机试机仍不合格,则应仔细检查试验机安装是否正确。
若不符合要求,则应按试验机的安装要求,逐项调校,达到标准。
(3)检查试验机各参数是否有变化。
如:试验机示值误差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且无规律,则说明压杆倾角β有变化,应进行检修调整。
(4)据误差的规律性,也可用增铊或减铊配重加以消除。
以上为试验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情况和消除办法的小结,由于试验机的故障和产生部位很多,不同结构的试验机误差原因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试验机产生的误差,应进行综合分析,而不能只采取增减铊重配重的单一办法消除误差。
如何正确分析和判断试验机误差产生的原因和部位,并加以消除解决和寻求新的办法,将有待于我们计量检测人员共同研究探索和学习提高。
■(上接第19页)提出相关要求。
但对于现有的检定炉温度控制系统,
其加热功率的调节大都基于可控硅
的导通角改变或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时间(占空比或时间比),这样,当供电电压发生波动时,必然使加热功率Qi 发生波动,从而使检定炉温场发生波动。
要消除这一干扰因素,可以在控制电路中加装前馈控制电路,而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稳压电源,这样就能较好的排除这一因素。
其次,测温元件及电路的稳定性也对温度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关联,当测温元件及电路发生数值漂移时,会使控温系统误认为温度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控温系统改变加热功率。
因此,控温热电偶和采样数表的稳定性必须要好。
同样,转换开关及辅助电路的稳定性也相当重要。
2.2对散热量Qs 的干扰
环境温度对于检定炉的散热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散热量Qs 的大小事实上与炉内温度(T )和环境温度(T 0)之差成正比(图3):
ΔQs =Δ(T -T 0)
9Qs
9(T -T 0)
(5)环境温度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散
热量的变化。
检定炉在工作时,必然会使其所在的室内环境温度趋于上升,加上室外温度的变化及周围空气的对流使得T 0的变化无从考察,如果仅依靠控温电路的PID 调节跟随,难以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笔者建议,在检定规程及检定炉的测试规范中加入对环境等条件的要求,只有这样检定炉的温场测试才具有可比性及意义。
我们把检定炉安置在环境温度相对稳定、无强对流室内,对检定炉进行测试,效果很好。
而英国德鲁克公司生产的便携式检定炉,则是将炉体改为立式,并通过在炉体底部加装风扇,不但使检定炉体的散热模型变的规范,而且由于其表面空气按一定方向强制流动,也很好的
减小了环境温度不规则变化的影响量。
3.关于检定炉温场的均匀性
检定炉温场的稳定性是均匀性的前提,只有解决了稳定性,才能考虑均匀性的问题,有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首先,现有的检定炉内管为陶瓷等材料,本身就是热的不良导体,而空气的导热性同样不好,因此,在内部加装金属均热体是非常必要的,其大小及结构应尽量合理,最好能将其嵌套在内管中,以不影响热电偶的插取及检定为宜。
其次,卧式检定炉内部和外部的热空气都自下而上的流动,其内部温场在水平及垂直两个方向上都表现为有明显的梯度,如果能改为立式检定炉,则炉内温场在水平方向一致性就会有较大改善。
同时也防止了热电偶由于捆扎不牢,在检定过程中移出的情况。
最后,保温层要与检定炉功率相适应,不是越厚越好,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就尽量做到均匀一致。
■
■计测技术
µ}
计量与测试技术・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