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3.28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溯源流变,展示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文以解析中国思想史中重要事件、曲折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如何反映时代文化为目的,力图把握其中蕴藏的历史洞察。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一、儒家思想
1、以孔子为最崇高的哲学家的思想系统叫什么名字?
答:儒家思想。
2、儒家思想是源于何人的思想?
答:儒家思想是源于孔子的思想。
3、儒家思想有哪些特点?
答:儒家思想的特点有下列几点:①以道德教化德行为主要内容;
②强调中庸之道、劝学立德;③重视忠恕、宽容优柔;④主张“礼仪之邦、劳以休养”。
二、墨家思想
1、墨家思想最初由谁提出?
答:墨家思想最初由墨子提出。
2、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是“以适与失”,即在一定量的社会情况下,正当的行为(“适”)能够产生正义的和谐,而错误的行为(“失”)则会引起不和的状态。
3、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
答: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以下几点不同:①墨家思想强调行为和
后果的关系,即以“仁义”来行事,而儒家思想则以“中庸”去行事;②墨家思想强调学习天人之道,而儒家思想注重教化过程;③墨家思想强
调人的自身的努力,而儒家思想则强调教育原则。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
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
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
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
二、民养君。
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
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
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
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非常重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 法家2. 公车上书3. 黄老之学4. 《劝学篇》5. 儒家6. 李鸿章7. 性三品8. 君利中心论9. 法后王10. 道统论11. 王守仁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 天命不常14. 玄武门之变15. 皇帝16. 玄学17. 格物致知18. 二程19. 贞观之治20. 《淮南子》21. 洪秀全22. 知行合一23. 天人合一24. 人性好利论25. 道二、简答题1. 朱熹的政治思想2. “敬德保民”的内容。
3. 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 龚自珍的政治思想5.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6. 道的特点7.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8.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9. 德治的内容。
10. 林则徐的政治思想11. 王通政治思想的构成。
12. 张载的政治思想13.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4. 柳宗元政治思想的内容。
15.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16.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7.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18. 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9. 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
20. 简述韩愈的道统论。
三、论述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2. 论述道家弱用之术的构成内容。
3. 试论述“仁政”的内容。
4. 论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说的内容与特点。
5. 论述玄学的基本特点。
6. 论述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7. 论述李觏的义利观。
8. 试论述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9.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思想史,常考,题型,答案,中国思想史,什么,绝地天通,这一,,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国思想史》1、什么“绝地天通”?这一传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意义?《尚书楚语》和《山海经》记载有“绝地天通”的学说。
中国第一阶段是民神不杂的时期,有专门人员与神沟通,普通人没有这种权利,叫做民神异业,敬而不渎。
中国第二阶段是民神杂糅时期,人人祭祀,家家做巫。
中国第三阶段是绝地天通时期,上帝派重,黎来治理社会,与神沟通,从此民神不杂,社会安定了。
绝地天通是上古社会秩序的第一次整顿,是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起源,“绝地天通”是构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有着规定性影响的作用。
2、如何认识殷周时代天命观的演进和变化?殷周时代天命观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从自然主义到道德人文主义的过渡。
到了周代的时候天命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东西,为此后中国思想传统中天成为终极性的价值源头创造开端。
3、有一种观点认为:周人的道德意识是孕育于繁复的宗教性活动之中。
你如何理解?周人的道德意识是指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孝字在西周金文中是祭祀祖先时有所奉献的意思。
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对祖先继序思不忘可以祈福长寿,使族类获得幸福。
而这一切都要通过对许仙的祭祀这一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周人提出的德是处世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
而这三项内容又要通过祭祀活动来体现出来。
周人十分重视祭祀这种具有宗教性活动,通过祭祀这种宗教性活动孕育出了周人的道德意识——“德”和“孝”。
4、怎样理解《尚书·多方》中“天惟时求民主”这句话?“天惟时求民主”,其后一句是“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字面看,商汤就是民主,是人民之主;历史看,当时是奴隶制,商汤是最大的奴隶主.这里的民主就是最高统治者!5、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思考题答案.一、解释字词:1.思想史、人类或某一领域的智者或思想家们的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
2.皇帝:皇,初为形容词,意为“煌煌”,即光明盛大。
后来成了帝王之名。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的最高统治者。
汉语里面的“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3.王:观测天象、沟通天地殷周时代对君王、国王(含诸侯国)的称呼,但,自封建社会始,意思有所扩大,王是对帝王、君王、国王、王爷的称呼。
4.儒、通天地之人,后指;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5.巫、观测天象、沟通天地(象形。
据甲骨文,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
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形。
本义: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从字形上来讲,巫上下两横代表天地,意指能够沟通天地之人。
6.阴阳、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
古代哲学概念。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7.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8.生成数、生数为1、2、3、4、5,成数为6、7、8、9、10。
生数是促进万物发展的庞大力量。
这种力量,在人类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环绕着整个地球,促成万事万物。
只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人们才略有发现或感知。
生数的力量是无休止的、自发的、具有创始性的,属阳,代表宇宙;成数是万物发展的最终结果,它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
―成数顺承生数,完成所有的人和事,属阴,代表地球。
9.阴阳数、按照周易,一横为阳,分开两半为阴奇数1 3579为阳,偶数2468为阴О则在五行之外10.中和思想、中和,“中”即中正,“和”即合作与和谐。
“中和思想”是一种利于人类团结的思想,是一种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是应该加以提倡与发展的思想11观物取象、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易经》的演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观物取象”;二是“取象比类”。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1.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异同?答:(异)①“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谓之性,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②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纣”,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
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③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同)①人性追求同一目标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终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地论“明人论”,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向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难看出它不仅提出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向善的追求。
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们进步,达到人人为善,合于善也。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思想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业:哲学班级:哲学2023级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四部分,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 所有题目必须回答,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其余题目请将答案写清楚。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 以下哪个不属于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心学2.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哪位思想家?()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3. 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4. 以下哪位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A. 孔子B. 墨子C. 庄子D. 韩非子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B. 战国C. 秦朝D. 汉朝6. 以下哪位是魏晋时期的代表性思想家?()A. 朱熹B. 王守仁C. 王阳明D. 王弼7. "天命"思想体现在以下哪部儒家经典中?()A. 《论语》B. 《孟子》C. 《中庸》D. 《大学》8. 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了"不破不立"的观点?()A. 孔子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9. "存天理,灭人欲"是以下哪个学派的主张?()A. 陆王心学B. 程朱理学C. 陆王心学D. 程朱理学10. 以下哪位思想家强调"格物致知"?()A. 孔子B. 孟子C. 朱熹D. 王阳明11. "知行合一"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A. 孔子B. 朱熹C. 王阳明D. 王夫之12. 《四书》不包括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中庸》D. 《诗经》13. 以下哪个不属于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A. 理B. 气C. 性D. 无14. "良知"说是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程颢B. 程颐C. 朱熹D. 王阳明15. 以下哪部著作被称为"儒家的百科全书"?()A. 《论语》B. 《孟子》C. 《礼记》D. 《周易》16. "以德治国"的思想最早见于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尚书》D. 《周易》17. 以下哪位思想家主张"民为贵君为轻"?()A. 商鞅B. 韩非子C. 孟子D. 荀子18. "三纲五常"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哪一核心观念?()A. 仁B. 义C. 礼D. 智19. 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A. 孟子B. 荀子C. 董仲舒D. 王充20.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出自以下哪部经典?()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第二部分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________。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2021级历史系中国思想史复习题考试要求:考试分为三大部分:一,最具核心的概念与命题;二,每个时代在思想史方面最核心的问题;三,要有“史”的意识,注意规律性问题,把握思想史纵向发展的总体变化名词、概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17. 18. 19. 20. 21. 22. 23.巫觋文化、礼乐文化意义信仰人文生态经学经学政治义疏之学自然四心四德“尽心、知性、知天”素王:“素王”就是只有其德而无其位的“王”。
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顺向诠释逆向诠释郭象的独化论、内圣外王,新儒学,四书尊德性明体达用春秋三传法言简答题:1. 整合经学与子学——姜广辉2. 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P6 3. 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主线及特点是什么?P204. 孔子从《诗》、《书》、礼乐中吸收哪些价值原则,并做了进一步发展p58 5. 结合郭店楚简“身心(仁)”,谈谈对《论语》中“仁”的理解p129 6.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P1647. 性善论对于人的存在有何价值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P164 8. 试说明在中文语境中自由一词古今不同含义p185 9. 如何认识《春秋》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P281 10. 董仲舒的学说对汉代政治有何影响p31411. 王弼所说的道、无与老子的道、无有何联系与不同?12. 我们可以从这种不同和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P37313. 孔颖达《周易正义》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与王韩易学以及程朱易学的关系如何?P39614. 宋明理学为何突出“性与天道”的问题?15. 较之早期儒学,是否有思想的根据,又做了哪些发展?P465 16. 宋明理学为何又被称为“新儒学”?如何理解其所为“新” 17. 朱熹如何提出道统说?对韩愈的道统说有哪些继承和发展?P522 18. 试分析、说明晚清诸子学的兴起p616 名词解释:巫史文化:巫史(觋)文化,是针对殷商文化特质而言的。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大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独裁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人殉为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
一、解释(共2题,各10分)。
1、《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3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3、四心之说:孟子“四心说”:孟子在《公孙丑》上篇首先将作为天道本体的「心」体现的为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的先天本性,「根于心」而「由外铄我也」,因此人性是本善的。
孟子甚至以「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来强调「四端」和肢体一样具有的的先天本性。
4、《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
中國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題)一.孔子1.試述先秦墨家、法家、道家對儒家的評論2.孔子“仁‧義‧禮”的內容與關係二.老子1.《老子》亟稱於水,試問何取於水?2.試述先秦儒、道兩家於政治、倫理方面思想之差異。
3.《老子》第五十六章:「知之者不言,言之者不知。
塞其穴,閉其門,和其說,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
是謂玄同。
」請解說其義4.何謂「黃老」?「黃老之學」有何代表性的作品?其主要思想內容如何?黃老思想在當時曾發生過什麼影響?試說明之。
三.莊子1.試論老莊之學到黃老之學的演變大要2.試就莊子論心齋、坐忘,闡釋其消遙、齊物之意旨3.試申述《莊子‧逍遙遊》大鵬南飛之意蘊4.莊子“逍遙遊”的工夫與境界5.請由修養論的進路,說明老子之“無”與莊子之“逍遙遊”的共通性6.由‘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莊子‧齊物論﹞的思想,論儒、釋、道三家的異同7.莊子名理想之人物為「至人」、「神人」或「真人」;試述如何經由修養,達成此一人生境界?四.墨子1.試論先秦時期儒墨兩家之相非議2.試述戰國至秦墨家學說及其影響3.公孫龍「堅白論」之要旨如何?墨經對「堅白」之關係有何見解?4.試述孔、老、墨對西周天命觀之改造5.試論先秦名家與墨辯對「名」之見解的異同6.儒、墨兩家之「愛」、「利」思想有何差別?五.孟子1.先秦諸子之天人關係思想各具特色,試以墨子、莊子、孟子為例,加以比較說明2.說明孟子“心、性、天”的理論3.孔子之‘仁’與孟子之‘性善’的異同4.孟子的王霸論具體內容為何?為什麼孟子要提王霸問題?舉例說明孟子的王霸論對後代學者有何影響5.墨子非攻,孟子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兩人均反對戰爭,都不贊成以戰爭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試問:1‧兩人反對戰爭的理由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理由為何?如果不同,差別又在哪裡?2‧兩人反對戰爭的理由與其基本思想有何關連?6.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部份,孔子、孟子對此均有論述。
請問:1‧孔、孟的君臣關係論有否差異?2‧如果有差異的話,差異在哪裡?3‧這種差異在思想史上有何意義?請詳細說明六.荀子1.孟子言性善,荀子謂性惡,試較論二人之說2.孟子、荀子論性不同,但皆為儒家,試述兩人之所以為儒家的要素3.荀子的天論觀,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居有何種地位?試加說明4.先秦諸子論天人關係,各有所擅,試就荀子、莊子二家論之5.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試就二說分別論述之6.孟子、告子、荀子的心性論主張各如何?孟告之辯,與荀孟之辯的爭議焦點何在?為什麼孟子的性善學說,在中國人性論史上較居優勢的地位和影響?7.老子、孟子、荀子三家,各是如何以「水」為喻,以言天道、人道?試加比較,並論評之。
下载可编辑.专业.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及答题参考(仅供参考)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考10题,共20分)1、周公认为,要做到敬天保民,周王朝应该做到(ABC)。
A.要牢记商朝灭亡的教训B.要体察民情C.要慎用刑法D.要礼法并用2、儒家学派的特点有(ABCD)。
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C.崇尚仁义D.以孔子为师3、孔子的德治主的主要容是(ABCD)。
A.礼治与正名B.举贤才C.实行平均主义D.愚民政策4、世民君臣从多方面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BC)。
A.奢侈无度B.杜绝言路C.用人不贤D.严刑峻法5、邦即位不久,相继颁布了(ABC)等诏令,充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恢复与发展农业经济。
A.复故爵田宅令B.以有功劳行田宅令C.释放奴婢令D.驱民而归之农6、鲍敬言认为,伴随着国家与君主而来的是庶民的苦难,主要表现在(ABC)。
A.君主穷奢极欲,对人民极尽盘剥压榨之能事B.辅以繁重,小民不堪负担C.滥用刑罚,百姓困苦不堪D.穷兵黩武,百姓不得安生7、顾炎武政治思想主要包括(ABCD)。
A.经世致用的思想主B.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C.“寓封建之意于郡县”的政治主D.正人心、后风俗的主8、顾炎武在反对君主个人独裁专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权治众的主。
分权的基本容(ABCD)。
A.辟官B.莅位C.理财D.治军9、章太炎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议会民主,原因是(AB)。
A.中国人口多B.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国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差D.西方国家不允许10、三民主义的基本容是(BCD)。
A.民主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11、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掌握实权的中上层,一类是没有掌握权力的知识分子。
下列人物中属于没有掌握权力的知识分子有(BC)。
A.林则徐B.魏源C.龚自珍D.曾国藩12、魏源明确指出,夷之长技有(ABC)。
A.战舰B.火器C.养兵练兵之法D.量天尺13、黄宗羲提出变法救世的具体措施有(ABC)。
中国政治思想史题库第一部分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编思想形成期填空题1.周公(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系统地阐发了以、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政治思想。
【答案】明德慎罚【解析】周公执政期间根据其执政的形势,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出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其内容是:惟命不于长,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和敬天保民。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和内省修身,这主要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答案】克己忍让【解析】孔子仁爱和礼治学说的内容包含着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克己忍让即不强迫别人,在利益面前让着别人。
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重仁,重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
【答案】孟子;荀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中孟子主张的是仁义,主张君主要实施仁政;而荀子则是重视礼仪道德,主张以礼和德治国,特别强调礼仪。
4.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没有差别。
【答案】庄子解析】庄子主张无为而知,他认为是君主或圣人的统治才造成了天下大乱,所以,现实中的君主和盗贼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5.墨子最初受业于,后来,由于思想观点不同,转而另辟蹊径,成为墨家的创始人。
【答案】儒家【解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最初是归于儒家的,只是后来由于思想观念不同而另外独辟蹊径,创立了墨家学派。
在前期法家中,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而慎到重视“势”。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答案】商鞅解析】商鞅是秦朝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实施者,他重视法的作用是因为法能定分,法能胜民,法律也是实行富国强兵的保证。
判断正误1.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
指秦朝以前的历史,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不包括秦朝。
()解析】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指秦朝以前的历史。
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不包括秦朝,即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
二简答题1、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有儒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墨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
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华文化典籍。
(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期。
逐步确立了以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同时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1)出现以朱熹、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
(2)出现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
(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对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出先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
(五)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时期。
西方思想的传入使政治思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
(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终结,出现反映社会变革的思想即辛亥革命思想。
2 中国思想史的特点(1)重实际而不尚玄理。
(2)多因袭,少创造。
注重经学形式,以注经阐释己意(3)、重辩证思维(儒、道、释等)。
(4)、重政治与民本思想的结合。
(5)、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成分少。
如儒家思想。
3、先秦“四民分居定业论”管仲(1)齐国管仲政治主张之一。
(2)原因:认为民杂居在一块容易混乱,导致社会不稳定。
(3)主要内容:运用行政权力将(士农工商)按职业划分居地,户籍制度进行严格管理。
(4)目的:使民心安。
相语以事,相亦以巧,相陈以功。
4、范蠡的(持盈,定倾,节事)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三件事:这三者的结合即天时地利人和。
持盈:顺从天道。
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因势引导。
盛而不骄,赢而不溢。
节事:顺从地道。
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
定倾:顺从人道。
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
5、孟子的民本思想(1)理论基础:人性善。
人心是政治行为的基础,政治是道德主体即仁心扩充的结果。
(2)政治道德化的基本思路A. 政治是道德的延伸。
孟子的王道仁政说,是以德治为其运行基础的。
B.政治领袖应由仁德之君担任,君心则是关键;施行仁政,致天下太平。
2011级历史系中国思想史复习题考试要求:考试分为三大部分:一,最具核心的概念与命题;二,每个时代在思想史方面最核心的问题;三,要有“史”的意识,注意规律性问题,把握思想史纵向发展的总体变化名词、概念1.巫觋文化、2.礼乐文化3.意义信仰4.人文生态5.经学6.经学政治7.义疏之学8.自然9.四心10.四德11.“尽心、知性、知天”12.素王:“素王”就是只有其德而无其位的“王”。
13.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14.顺向诠释15.逆向诠释16.郭象的独化论、17.内圣外王,18.新儒学,19.四书20.尊德性21.明体达用22.春秋三传23.法言简答题:1.整合经学与子学——姜广辉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P63.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主线及特点是什么?P204.孔子从《诗》、《书》、礼乐中吸收哪些价值原则,并做了进一步发展p585.结合郭店楚简“身心(仁)”,谈谈对《论语》中“仁”的理解p1296.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P1647.性善论对于人的存在有何价值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P1648.试说明在中文语境中自由一词古今不同含义p1859.如何认识《春秋》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P28110.董仲舒的学说对汉代政治有何影响p31411.王弼所说的道、无与老子的道、无有何联系与不同?12.我们可以从这种不同和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P37313.孔颖达《周易正义》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与王韩易学以及程朱易学的关系如何?P39614.宋明理学为何突出“性与天道”的问题?15.较之早期儒学,是否有思想的根据,又做了哪些发展?P46516.宋明理学为何又被称为“新儒学”?如何理解其所为“新”17.朱熹如何提出道统说?对韩愈的道统说有哪些继承和发展?P52218.试分析、说明晚清诸子学的兴起p616名词解释:巫史文化:巫史(觋)文化,是针对殷商文化特质而言的。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
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这两个命题上。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1.性恶说2.“大宗师”3.“参验说”4.名辩思潮5.正始之音6.性善论7.谶纬8.“言不尽意”9.《五经正义》10.经世致用11.“反者道之动”12.黄老学派13.玄学14.洛学学派15.公羊三世说16.“天人感应”17.“效验”学说18.鹅湖之会19.“致良知”20.中体西用三、简答题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第二章题库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具有简单类比和混沌性思维特征的原始XX信仰形式是()A、自然崇拜B、祖先崇拜C、图腾崇拜D、生殖崇拜2、“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与“天惟时求XX”(《尚书•多方》)的对立反映了()A、天命观的动摇B、对天命意志的绝对崇拜C、天命转移论D、人文意识的觉醒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内容的是()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4、下列命题中未能反映西周末年XX思想动摇的是()A、“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B、“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D、“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5、“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A、天人合一B、天人相分C、天人相胜D、天人相制6、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A、早期的天命观B、早期阴阳说C、早期五行说D、元气说7、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内容的是()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8、五行思想首次明确提出是在()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9、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种以“帝”为最高主宰的XX产生于()A、炎黄时代B、夏朝C、商朝D、西周10、最早明确区分天道与人道,认为人只应索求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家是西周末春秋初的()A、史伯B、伯阳父C、子产D、叔兴11、伯阳父的“阴阳之序”说认为()。
A.阴阳二气就是物质性的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B.由阴阳二气的对立斗争产生出八卦,由八卦演生出天地万物C.阴阳二气的斗争和对立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即规律D.阴阳二气分别体现了天的刑罚和恩德12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理论有:()A、太极阴阳论B、原子论C、佛教缘起论D、五行论二、名词解释题1、阴阳三、简答题1、简述周公“制礼”的哲学意义。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
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这两个命题上。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1.性恶说2.“大宗师”3.“参验说”4.名辩思潮5.正始之音6.性善论7.谶纬8.“言不尽意”9.《五经正义》10.经世致用11.“反者道之动”12.黄老学派13.玄学14.洛学学派15.公羊三世说16.“天人感应”17.“效验”学说18.鹅湖之会19.“致良知”20.中体西用三、简答题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四、论述题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2.试论你对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看法。
3.试从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分析儒学在汉代的变化。
4.谈谈你对明代心学代表王守仁及其思想的认识。
5.试论庄子的“齐物”“逍遥”思想。
6.谈谈你对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启蒙思想的认识。
7.试论你对《淮南子》思想及地位的认识。
8.论述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一、填空1.五典2.以德治国3. 墨、劓、膑、宫、大辟4.仁礼5.魏源《海国图志》6.舍生取义7.金、木、水、火、土8.慧能9.朱熹陆九渊10.黄宗羲11.韩非12.民为贵民本13.墨子14.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15.王安石16.乾震坎巽离17.“圣人之性”“中民之性”18.王通19.“克己复礼”《礼记·大学》二、名词解释1.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
大体说来,孟子的“性”,相当于“人的自觉心”;荀子的“性”,相当于“人的本能”。
荀子从人的自然本能证明人之性恶,但是不否认人可以为善。
他认为:“其善者伪也。
”所谓“伪”就是“人为”,就是“变化气质”的意思。
2.“大宗师”是庄子提出的概念。
关于“大宗师”的含义,郭象解释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众,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崔撰解释说:“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
”“无心”和“遗形忘生”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就是道。
大宗师的基本内容:一是“自本自根”的道。
二是“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
3.“参验说”是法家韩非提出的思想主张。
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荀子重“行”的思想,对《老子》做了新的解释,提出注重“参验”的思想。
韩非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参”是参照比较,“验”是检查验证。
“参验”的内容就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作为与所在官职的职责相符,就给予奖赏,否则就给予处罚,这叫“循名而责实”。
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这里包含着要求名实一致和以实验名而定是非的思想。
4.名辩思潮是指成文法的制定,在法律上产生了辩析名、实关系的需要,更促进了对逻辑问题的研究。
百家争鸣,各学派各树一帜,都对“名”“实”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名辩思潮。
孔子提出“正名”,包含某些逻辑学意义。
孟子在辩论中重视概念的明确性和概念的分类,并揭露四种错误,即“四辞”。
老子主张“无名”,忽略概念的语言形式,使理性思维带上神秘色彩。
墨子主张以“实”定“名”,提出“类”、“故”两个逻辑范畴。
名家专门从事概念分析和认识论的研究,这些派别出现后才形成名辩思潮。
5.“正始”(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玄学的第一个派别产生于正始年间,故称该派的思想观点为“正始之音”。
它以夏侯玄、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以兼注《老子》《周易》《论语》为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容。
“正始之音”完成了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转变。
6.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孟子还从人的共同性、认识论等方面论证人性善。
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告子上》)7.谶也叫谶语、谶记或符命,是预言吉凶的隐语。
秦穆公曾说:“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
”(《史记·赵世家》)这是最早的“秦谶”。
纬也叫纬侯,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书所做的神学解释。
纬见于史籍记载,“六经”都有纬书,《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
谶与纬本来是不同的,谶的起源早于纬。
但由于二者都是神学预言,当西汉哀平之际,谶纬发展成一种社会思潮时,二者完全合流,纬书中包括有谶语,有的谶语也依傍经书。
谶纬著作常有图与文字相配,也称为“图书”“图谶”“图纬”。
8.何晏、王弼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无”是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即不可言说,只能体会。
这就是著名的“言不尽意”论。
“言不尽意”,源出《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完全地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地表达思想。
王弼“言不尽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儒家经书与新思想的矛盾,使圣人之意和自然之道相沟通,把人的认识纳入到对“无”的玄想之中。
但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语言、文字同认识对象的区别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不要因此而妨碍对“真理”的追求。
这种学说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化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言不尽意”奠定了创作论的理论基础;“得意忘象”奠定了欣赏论的理论基础。
9.《五经正义》是唐代孔颖达奉太宗之命,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等编成《五经正义》。
五经指《易》、《诗》、《书》、《礼记》及《春秋左传》。
就经学的自身发展而言,《五经正义》是一部统一南学、北学的著作。
虽说是统一,其实是一种兼采南北二学的综合性质。
就儒学与诸家的关系而言,《五经正义》又是以儒家为主,兼取佛、道二说的结合体。
其学术意义已经超出了经学自身的范围。
就《五经正义》的社会作用而言,它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文献,在某些方面具有封建法典的意义。
10.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经世致用的思想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到了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顾炎武等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11.“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对立转化。
老子认识到对立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向相反的一面转化。
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
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因此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极盛一时。
黄老学派从《老子》出发,倾注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祸福,熔铸道、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体系。
13.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他们又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学理论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家一般都很推崇孔子,多尊孔子为圣人,但又使孔子部分地老子化。
魏晋名士是玄学的倡导者,这是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基础。
14.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派别。
由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开创。
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
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这两个命题上。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礼记·大学》。
既然“格物”的目的是为了“穷尽物理”,他干脆把“格物”径直解释为“穷理”。
“克己复礼”则是更明确更细致的道德修养论。
二程的思想也就是洛学学派的主张。
15.公羊三世说是康有为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是历史演进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代表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三种政治制度。
他试图借三世说,暗示中国必须变法维新,走资本主义立宪道路乃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6.“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的行为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