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表音表形与表意的程度
- 格式:doc
- 大小:14.05 KB
- 文档页数:5
1、形态2、量词3、同源词、语转词4汉语的形、音、义的关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汉字的会意和形声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
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
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
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
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
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
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汉字的造字方法将成为拆分的最终标准:象形/会意/形声●汉字的类型------------------遵循字的类型可以让拆字变得标准现在有许多输入法编码者能坐下来踏踏实实地将汉字拆分成子字(或部件)希望将来无论对字根的键盘对应关系如何变化,都可以应付自如。
可是,不同的输入法作者对字根的认识不同,必将导致这种劳动只能是个性的劳动,不具备普及的可能。
那么有没有可供普及使用的拆字标准呢?我想,解玲还需系玲人。
汉字从象形的简单笔画开始,发展到较复杂的会意字(包括指事字),最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形音字。
成字的制造停止后,还是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聪明的中国人,改而用造字的原理,来制造词组。
现在,汉字进入造词的快速发展阶段。
好了,基本将造字的过程给做个交待。
现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按汉字的三大类型(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来拆分可以实现拆分过程基本无异议了。
下面做一尝试:众晶曙仞刃刀凹官神伸只要婶说说哪些字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如果大家的归类结果相差太远,只能说明教育界在普及汉字的构成和分类方面的知识做得不够。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后来的汉字则是意音文字。
有时也称为“表意文字”或“形意文字”(Ideograph),但不严格。
比较严格的说法是: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书写系统的词素音节文字。
西方文献也认为,汉字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就由象形文字转变为意音文字。
汉字是什么类型的文字,是表音,还是表意,抑或表音兼表意?赵诚对甲骨文的性质有一段说明,他说:“甲骨文作为有声语言的符号,在本质上是表音的。
由于甲骨文字的书写形式照顾了以形表意这一点,使它具有了和一般文字不同的特色。
本质和特点的矛盾统一,就是甲骨文字所具有的二重性。
这二重性给甲骨文字争取了一个特有的地位(《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古文字研究》六辑)。
甲骨文具有二重性的特点,那么甲骨文以后的汉字呢?我们认为,作为有声语言的符号,汉字应该而且只能是表音的。
一两种汉字:汉字与作为语言的汉字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汉字,语言的汉字。
前者是自成系统,后者属语言的系统。
系统不同则其功能也有所不同,一个表音,一个表意。
只有分清了两个概念,才能明确现代汉字在语言中的地位。
1•1汉字与语言无论谁先谁后,其源头可能不同,最初的用途也可能不同。
陈望道说:“现代人一说到文字,总以为文字是语言的标记,或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尚书•序疏》),这就现在而论也符合事实。
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同语言别出一源,决非文字就是语言的标记。
”并将文字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记认时期、图影时期、表意文字时期、表音文字时期(《修辞学发凡?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
王玉新也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说也好,图画说也好,孰是孰非,可暂时存而不论,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字并不是为记录语言而诞生的的。
汉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之中创造汉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语言,而是为了记事。
”这意味着文字与语言最初极有可能是两种不同的交际系统:文字记载重大事件,传递信件信息,语言用来呼朋引伴,表达内心情感;文字是以形体线条为载体的视觉符号,语言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听觉符号。
文字的表意与表音文字是人类用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可以通过表意与表音的方式实现沟通。
表意是指通过文字形状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意义和概念,而表音则是利用文字来表示语音的发音和音节。
在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系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意和表音方式。
1. 表意文字的特点表意文字是用来表示事物概念和意义的一种文字形式。
它不依赖于语言的发音,而是通过符号、形状和结构来传达信息。
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代表一个独立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人”字代表着人类,简单的形状就能反映出人的基本特征。
而“树”字则表示自然界中的植物,其形状与树木的外貌相似。
表意文字的特点在于其形象化和象形化的表现方式,使得信息传达更加直观和稳定。
通过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表意文字,人们可以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2. 表音文字的特点表音文字是一种通过文字来表示语音的发音和音节的文字形式。
它借助字母和音节符号来构建单词和语言的组合。
拉丁字母和拼音就是典型的表音文字系统,通过不同的组合和音标可以准确地表示语音的发音。
表音文字的特点在于其灵活性和适应多语言环境的能力。
它可以基于同一套符号表达不同的语言和发音,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
例如,英语中的“apple”和法语中的“pomme”虽然发音不同,但它们共享相同的拉丁字母表作为表音的基础。
3. 表意与表音的关系表意和表音在文字系统中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往往相互结合和交融。
汉字作为典型的表意文字,除了通过形状和结构表达概念外,还通过偏旁部首和组合形式来表示发音。
例如,“伞”字的上部“伞”是其发音的表音部分。
另一方面,表音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表意的意义。
通过字母和音节的组合,我们可以推测出词汇的意义。
例如,英语单词“bird”通过“b-i-r-d”的组合,我们可以推测该词汇与鸟有关。
总而言之,文字的表意与表音是实现人类信息交流的关键因素。
它们相互结合、相互借鉴,为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提供了沟通的桥梁。
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摘要:本文运用文字历史比较法,分别对表音文字体系与表意文字体系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音形、形义、音义组合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汉字的多元化性质和特点,从另一侧面为“汉字适应汉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声符意符汉字是一种形体独特的文字。
对于汉字的特点,人们从作用,记录方式,表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方法这一角度,对汉字、拼音文字内部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做一些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一、表音文字体系先看通常所讲的“表音文字”体系。
表音文字从公元前40世纪后期,到公元前30世纪一些民族使用的楔形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然后到腓尼基人使用的楔形文字(表意文字)、语词——音节文字(意音文字),再到后来以希腊、拉丁字母为原始型的印欧语系的文字。
大致经历了图画、象形、表意、意音、表音的拼音文字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纯粹的记录语音符号的拼音文字的历史,不过两千年上下。
拼音文字彻底改变了以前文字符号的性质。
记录语言,完全使用音符记录方式,“音”是从语音组织中离析出来的最小单位。
词的书写形式照顾到以形显声这一点。
在字音上,用字母表示语言里的音素,因形见声特点明显。
在字形上,文字字形结构简便,先由点、线构成字母,运用字母拼合之后排成序列。
文字的属性要求文字具备形、音、义三个方面,这三者不可孤立存在,拼音文字在形、音、义方面同语言达成统一,进而完成记写语言这一行为的途径,如图所示:语言:音→义文字:形→音→义拼音文字使用音符记录方式,使字形与语音成了“孪生兄弟”,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文字记录语言的程序为:先通过文字符号表现语音,再依赖语音表示语义。
文字音、形、义关系,只能构成音形、音义两种排列组合。
拼音文字是以下列四种方式来适应语言发展变化的。
:1、音、形不变,词义不变。
汉字的表音与表义关系解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而汉字的表音与表义关系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对汉字的表音与表义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一、汉字的表音汉字的表音是指汉字中所包含的音节信息,也即是通过汉字的形状和构造来推测其发音。
汉字的表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来推断汉字的读音。
1. 形声字:形声字是指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其中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例如,“木”字由木形旁和目声旁组成,形旁“木”表示树木等意思,声旁“目”表示音“mu”。
2. 假借字:假借字是指通过借用其他字的音来表示自身的音。
这种现象在汉字中比较常见,例如,“亲”字的本义是指亲近,但在“亲情”中读作“qin”。
3. 转注字:转注字是指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表示另一个字的音。
例如,“窗”字的本义是窗户,但在“窗台”中读作“chuang”。
二、汉字的表义汉字的表义是指汉字所表达的意义,也即是通过汉字的形状和构造来推测其含义。
汉字的表义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指示性,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来理解汉字的意义。
1. 形声字:形声字不仅表音,同时也表意。
其中形旁通常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音。
例如,“水”字的形旁“三点水”表示水的形状,而声旁“水”表示音“shui”。
2. 指示性字:指示性字是指通过汉字的形状和构造直接表示其意义的字。
例如,“日”字表示太阳,因为其形状酷似太阳的轮廓。
3. 假借字:假借字不仅表音,也表意。
通过借用其他字的音来表示自身的意义。
例如,“亲”字的本义是亲近,而在“亲情”中表示亲属关系。
三、表音与表义关系的意义汉字的表音与表义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联系,更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得汉字既具有了发音的信息,也具有了意义的表达,使得汉字成为一种既富有音韵美又富有意义的文字。
表音与表义关系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通过汉字的形状和构造来推测其发音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词义引申产生新义,近引申义是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申义就分化为同源词。
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表意文字三种有什么区别?表意文字就是表示文字本身所代表的含义的,由图象符号所构成,以表达它的意思,图形符号往往通过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来表达简单或复杂的意义.图形符号的意义并不能“直接看出来”,例如:休——就是表示一个人靠在树桩歇着,就是休息.明——从文字结构来看,“日”表示太阳,“月”就是月亮,两个字在一起,自然亮了,所以就是“明”. 表音文字又叫字母表文字、拼音文字.这种文字是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声语言.例如:啦,呜,吧,这种表示声音语气的词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补充回答:拼音文字,是用符号(字母)来表示语音的文字.现在世界各国所用的文字多数是拼音文字,我国的藏文、蒙文、维吾尔文等也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为表音文字,它和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的不同在于为文字所制定的字符的性质不同.字符大体上可分为3类,即意符、音符、记号.与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意义上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音位符号或音节符号仅仅同语音相联系,做为字符来讲,是音符,毫无意义可言,所以说是表音的.意符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的符号,是独体的表意字,与语音没有联系.汉字的音符都是“借音符”.汉字在隶变以前,主要由意符和音符构成,记号为数极少.隶变以后,字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独体表意字作为字符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变成了记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少字形、字意、字音起了变化,致使意符、音符丧失了原有的表意、表音作用,成为记号.但这并不妨碍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仍然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把隶变前的古汉字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今文字称为意符单符记号文字,或简称意符音符文字.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文字体系中拼音文字属于表音体系,是根据语音构形的文字体系.汉字是表意体系,指仅仅根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字形与声音没有直接的联系.。
汉字形体的审美特质世界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三个要素,即形、音、义。
汉字是以形为主,一字一音,表形、表意、表音俱备的文字。
它不仅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科学性程度很高;而且是世界最优美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如果说在科学性方面只是量的差异的话,那未,在艺术性方面便有质的不同。
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书法,并在书法艺术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就在于她的“天生丽质”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因子。
本文就从汉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结构特点、字体风格等方面论述它的审美特质——形美、意美、力的美和韵味美。
一、以象形为基础的“形美”汉字是由绘画发展而来的。
由图画而变为笔画简单的文字,再由笔画简单的文字进一步创制出大量新的文字。
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的象形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
凡是实物有形可画的大都用图形来表示,其(附图)形体组合在一起的会意字。
后来的大量的形声字,也还是以形为主,以声为辅。
所有从“山”的字都与山有关,如“岳”、“峰”等,所有“水”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如“河”、“涉”等。
表形部分自不必说,其表声部分原也是表形的。
因此,可以说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为基础,“象形”统摄着“六书”,几乎渗透于所有的汉字。
古文字学家姜亮夫先生说:“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因为每个字不论它有几个部分,或二合,或三合,或四五合,而每个部分溯其原始,都必然是一个象形,即使是表音部分,也是以其形所应有的音为音,而不是一个单纯作音标用的符合,至多只有几个作象征符合的‘文’”。
(《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即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能力。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也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灿焉成章”(成公绥《隶书体》),或“纪纲万事”(卫恒《四体书势》),“博采众美”(张怀ɡuàn①《书断》),造出丰富多姿、生动优美的形象。
文字表音、表形与表意的程度
常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其实它们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两者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般所说的“表意”实际上也不加区别地包括了“表形”。
“井”、“田”等汉字是表形的好例子。
但西文等的字母亦可表形。
汉字表音程度约45%
汉字被称为表意文字,但由于现在约九成汉字是形声字,其形旁表形表意,其声旁就是表音的部分,因此不妨说,汉字也不纯粹是表意文字,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音、形、意兼表。
这个“一定程度”到底到什么程度?估计得再确切、定量一点儿:
形声字中形旁、声旁笔画数或区域的大小,各自平均占到其总笔画数或区域大小的50%。
可以抽取足够样本实测,实际抽样检测结果与此相差不会太多。
由于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90%,因此可以推测,汉字中占总量至少45%
(=90%X50%)的笔画或区域是表音的。
在所谓“六书”中,形声字以外的字占一成,也不一定完全不表音。
所以,通常视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其表音成分比早期增加了,现在大约接近50%。
西方等文字的字母亦可表形(表意)
西方文字,主要采用拉丁字母,被称为表音文字,但事实上,它们起源于腓尼基文字,而后者在初创时也是对事物图画的简化,例如字母A象形牛角(后来颠倒了),B象形房屋(原来可能横着)。
这就是说,表音文字有表意文字的渊源。
另外,有趣的是,罗马数字中,无非是把汉字的一、二、三转了90度,十则写作X,转了45度,实际与中文的十没有什么区别。
古人也“山寨”吗?
西人至今也常用字母的外形来形容事物,如:A或V:
尖锐、高耸或深切的、人字形、三角形的事物
B:
8字形(哑铃形、眼镜形)、日字形(双层体)等
C或U:
月牙儿形、马蹄形或马鞍形
半圆形,鸭舌形等
E、M或W:
梳状、锯齿状、山字形、连续曲折、凹凸不平、起伏波动等
H或I:
工字形、哑铃形;如说工字钢是H-bar (宽边的)或I-beam(窄缘的)
J、T或Y:
丁字形、三叉形;丁字形的短袖衫T-shirt(“恤”),丁字尺
T-square
(大致直角)转折(形)
N、S或Z:
曲里拐弯的形状;zigzag(曲里拐弯)这个词也是指事物轮廓
像字母z那样
O:
圆形、环形、球形;西人有时把数字零读作字母O的音,是因为二者长得像孪生姐妹
X:
十字形,十字架;将“圣诞节Christmas”简写成Xmas,也是半象形的,即以X象征十字架,跟汉语里“十字路口”的说法一样,同时也兼顾发音(圣诞节一词的前半部分,“基督Christ”,
与“十字架cross”发音接近,不知二者词源有无关联)
这样看,西方文字至今也不完全是表音文字,而是间或可“表形”。
非源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如日文假名、韩文字母等,间或亦可表形。
总之,表面看来如此不同的两类文字,事实上其发展历程却有某种共性,即都由图画、表形起源,而向更多表音的方向转化了,只是在转化的程度上,字母文字接近100%,汉字约在45%-50%之间。
汉语曰“殊途同归”,西方谚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乎?前面提到了两个45:汉字中占总量至少45%的笔画或区域表音,而早期(直到现在有时)西方数字十的写法不过与汉字差4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