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作业基本规定》-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措施及要求1.高处作业的定义、分类与分级(1)高处作业的基本定义《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93)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
所谓坠落高度基准面,即通过可能坠落范围内最低处的水平面。
如从作业位置可能坠落到的最低点的地面、楼面、楼梯平台、相邻较低建筑物的屋面、基坑的底面、脚手架的通道板等等。
以作业位置为中心,6m为半径,划出一个垂直于水平面的柱形空间,此柱形空间内最低处与作业位置间的高度差称为基础高度。
基础高度以A表示。
以作业位置为中心,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为半径划成的与水平面垂直的柱形空间,称为可能坠落范围。
(2)高处作业的作业高度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的垂直间隔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
简称作业高度,以H表示。
作业高度越高,危急性也就越大,按作业高度,将高处作业分为2--5m;5~15m;15—30m及30m四个区域。
高处作业可能坠落范围用坠落半径(R)表示,用以确定不同高度作业时,其平安平网的防护宽度。
坠落半径与高处作业的基础高度^相关,如表10—1所示。
?高处作业基础高度( h )坠落半径 (m)高处作业基础高度 (h)坠落半径 (m)2-5m315-30m55-15m4> 30m6 (3)高处作业分类与分级高处作业分为A、B两类。
其中,存在下列九类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急因素的为B类高处作业:1)阵风风力六级(风速10.8m/s)以上;2)《高温作业分级》(GB4200)规定的Ⅱ级以上的高温条件;3)气温低于10摄氏度的室外环境;4)场地有冰、雪、霜、水、油等易滑物;5)自然光线不足,能见度差;6)接近或接触危急电压带电体;7)摇摆,立足处不是平面或只有很小的平面,致使作业者无ji法维持正常姿态8)抢救突然发生的各种灾难事故;9)超过《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2330)规定的搬运。
不存在上述九类中的任一种客观危急因素的高处作业为A类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分级》GB3608-2008
1、施行日期:2009-06-01(GB3608-1993废止)
2、高处作业workatheights:在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或2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3、坠落高度基准面datumpalneforhighnessoffalling:通过可能坠落范围内最低处的水平面
4、可能坠落范围possiblefallingbounds:以作业位置为中心,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为半径划成的与水平面垂直的柱形空间。
5、可能坠落范围半径radiusofpossiblefallingbounds(R):按标准附录确定
6、基础高度basichighness:以作业位置为中心,6米为半径划出垂直于水平面的柱形空间内的最低处与作业位置间的高度。
7、[高处]作业高度highnessofwork:hw,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者。
8、高处作业分四段:2~5m、5m以上至15m、15m以上至30m及30m以上。
9、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因素共分11种:具体标准条。
对原标准进行了修改,风力从六级改为到五级。
总因素从9条增加到11条。
10、相关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高空作业,又称高处作业。
指人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国家标准GB3608—93《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
”根据这一规定,在建筑业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在建筑物内作业时,若在2M以上的架子上进行操作,即为高处作业。
高空作业平台为了便于操作过程中做好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人与物从高处坠落的事故,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结构范围以内的各种形式的洞口与临边性质的作业、悬空与攀登作业、操作平台与立体交叉作业,以及在结构主体以外的场地上和通道旁的各类洞、坑、沟、槽等工程的施工作业,只要符合上述条件的,均作为高处作业对待,并加以防护。
脚手架、井架、龙门架、施工用电梯和各种吊装机械设备在施工中使用时所形成的高处作业,其安全问题,都是各工程或设备的安全技术部门各自作出规定加以处理。
对操作人员而言,当人员坠落时,地面可能高低不平。
上述标准所称坠落高度基准面,是指通过最低的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
而所谓最低的坠落着落点,则是指当在该作业位置上坠落时,有可能坠落到的最低之处。
这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坠落高度。
因此,高处作业高度的衡量,以从各作业位置到相应的坠落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最大值为准。
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建筑施工中的高处作业主要包括临边、洞口、攀登、悬空、交叉等五种基本类型,这些类型的高处作业是高处作业伤亡事故可能发生的主要地点。
一、临边作业临边作业是指:施工现场中,工作面边沿无围护设施或围护设施高度低于80cm时的高处作业。
下列作业条件属于临边作业:1、基坑周边,无防护的阳台、料台与挑平台等;2、无防护楼层、楼面周边;3、无防护的楼梯口和梯段口;4、井架、施工电梯和脚手架等的通道两侧面;5、各种垂直运输卸料平台的周边。
二、洞口作业洞口作业是指:孔、洞口旁边的高处作业,包括施工现场及通道旁深度在2m及2m以上的桩孔、沟槽与管道孔洞等边沿作业。
高处作业基本规定15.1.1 凡在离地面2m及以上的地点进行的工作,都应视作高处作业,应按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
凡能在地面上预先作好的工作,都必须在地面上作,尽量减少高处作业。
在架空线路杆塔上工作时,除应遵守本章的有关规定外,应遵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的有关规定。
15.1.2 担任高处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
患有精神病、癫痫病及经医师鉴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不宜从事高处作业病症的人员,不准参加高处作业。
凡发现工作人员有饮酒、精神不振时,禁止登高作业。
15.1.3 高处作业均须先搭建脚手架、使用高空作业车、梯子、移动平台等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发生坠落。
15.1.4 高处作业地点的下方应设置隔离区,并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防止落物伤人。
隔离区域为R与起吊工作最大长度之和。
隔离区应按以下原则划分:h为作业位置至其底部的垂直距离,R为半径。
、当2m≤h≤5m,时,R=2m;当5m<h≤15m时,R=3m;当15m<h≤30m时,R=4m;当h>30m时,R=5m。
15.1.5 在坝顶、陡坡、屋顶、悬崖、杆塔、吊桥以及其他危险的边沿进行工作,临空一面应装设安全网或防护栏杆。
15.1.6 峭壁、陡坡的场地或人行道上的冰雪、碎石、泥土须经常清理,靠外面一侧须设1.2m高的栏杆。
在栏杆内侧设18cm 高的侧板或土埂,以防坠物伤人。
15.1.7 在没有脚手架或者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1.5m时,必须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15.1.8 安全带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并应定期(每隔6个月)按批次进行静荷重试验;试验荷重为225kg,试验时间为5min,试验后检查是否有变形、破裂等情况,并做好试验记录。
不合格的安全带应及时处理。
悬挂安全带冲击试验时,用80kg重量做自由落体试验,若不破断,该批安全带可继续使用。
对抽试过的样带,必须更换安全绳后才能继续使用。
使用频繁的绳,应经常做外观检查,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更换新绳,带子使用期为(3-5)年,发现异常应提前报废。
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措施及要求1.高处作业的定义、分类与分级(1)高处作业的基本定义《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93)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
所谓坠落高度基准面,即通过可能坠落范围以内最低处的水平面。
如从作业位置可能坠落到的最低点的地面、楼面、楼梯平台、相邻较低建筑物的屋面、基坑的底面、脚手架的通道板等等。
以作业位置为中心,6m为半径,划出一个垂直于水平面的柱形空间,此柱形空间内最低处与作业位置间的高度差称为基础高度。
基础高度以A表示。
以作业位置为中心,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为半径划成的与水平面垂直的柱形空间,称为可能坠落范围。
(2)高处作业的作业高度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的垂直间隔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
简称作业高度,以H表示。
作业高度越高,危险性也就越大,按作业高度,将高处作业分为2--5m;5~15m;15—30m及30m四个区域。
高处作业可能坠落范围用坠落半径(R)表示,用以确定不同高度作业时,其安全平网的防护宽度。
坠落半径与高处作业的基础高度^相关,如表10—1所示。
高处作业基础高度(h)坠落半径(m)高处作业基础高度(h)坠落半径(m)2-5m315-30m55-15m4>30m6(3)高处作业分类与分级高处作业分为A、B两类。
其中,存在下列九类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因素的为B类高处作业:1)阵风风力六级(风速10.8m/s)以上;2)《高温作业分级》(GB4200)规定的Ⅱ级以上的高温条件;3)气温低于10摄氏度的室外环境;4)场地有冰、雪、霜、水、油等易滑物;5)自然光线不足,能见度差;6)接近或接触危险电压带电体;7)摆动,立足处不是平面或只有很小的平面,致使作业者无ji法维持正常姿势8)抢救忽然发生的各种灾难事故;9)超过《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2330)规定的搬运。
不存在上述九类中的任一种客观危险因素的高处作业为A类高处作业。
国家高处作业分级标准(GB3608—83)[颁布日期]19830415 [实施日期]19840101本标准为高处作业的基础标准,是高处作业时采取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和加强劳动安全科学管理的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高处作业。
1 基本定义1.1 高处作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
1.2坠落高度基准面:通过最低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称为坠落高度基准面。
1.3 最低坠落着落点:在作业位置可能坠落到的最低点,称为该作业位置的最低坠落着落点。
当高度h为2—5m时,半径R为2m ;当高度h为5—15m时,半径R为3m ;当高度h为15—30m时,半径R为4m ;当高度h为30m时,半径R为5m 。
高度为作业位置至其底部的垂直距离。
1.4 高处作业高度: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
2 高处作业的级别2.1 高处作业高度在2 ~5m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2.2高处作业高度在5m以上至15m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2.3高处作业高度在15m以上至30m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2.4高处作业高度在30m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3 高处作业的种类和特殊高处作业的类别3.1 高处作业的种类分为一般高处作业和特殊高处作业两种。
3.2特殊高处作业包括以下几个类别:3.2.1 在阵风风力六级(风速10.8m/s)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强风高处作业。
3.2.2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异温高处作业。
3.2.3降雪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雪天高处作业。
3.2.4 降雨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雨天高处作业。
3.2.5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夜间高处作业。
3.2.6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带电高处作业。
3.2.7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悬空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 )m以上建筑安全技术:高处作业定义及其分级1.高处作业定义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时常会发生操作者从高处坠落以及物体落下伤人事故。
这类事故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造成的。
从高空中坠落当然极其危险,然而造成坠落伤亡事故的环境和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当操作人员在远离地面以上很高的建筑物中施工,如果周围是封闭的或者是有遮拦措施,所处的环境就比较安全。
但是,即使在较低的施工作业层,如离地面仅仅是1~2m的地方,失足下跌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人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GB3608-1983规定:凡在坠落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均作为高处作业。
因此在建筑物作业时,这个概念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凡在2m以上无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进行作业,即在2m以上的架子上进行操作,即为高处作业。
为了便于操作过程中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有效的预防人与物从高处坠落的事故,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结构范围以内的“四口”与“五临边”和攀登、悬空均作为高处作业进行安全防护,确保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
脚手架、井架、龙门架、施工用电梯和各种吊装机械设备在施工中使用时所形成的高处作业,其安全问题,都由该工程或设备的安全技术部门各自作出规定加以处理。
2.高处作业分级人、物从高处坠落时,地面可能高低不平。
上述标准所称坠落高度基准面,是指通过最低的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
而所谓最低的坠落着落点,则是指当在该作业位置上坠落时,有可能坠落到最低之处。
这就是最大的坠落高度。
因此,高处作业的衡量,以从各作业位置至相应的坠落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最大值为准。
由于并非所有的坠落都是沿着垂直方向笔直地坠落,因此就有一个可能的坠落范围的半径问题。
即考虑最低坠落着落点时,应同时确定一个坠落的范围作为依据。
当以可能坠落范围的半径为R,从作业位置至坠落高度基准面的沿直距离为h时,国家《高处作业分级》标准规定R 与h值的关系如下:h R2~5m 2m5~15m 3m15~30m 4m30m以上5m因此,坠落高度越高,危险性就越大。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减少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生命安全,根据《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2008)、《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HG23014-199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范》,结合分公司生产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高处作业是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 以上(含2m)位置进行的作业。
主要包括:除按规范设置有护栏的固定设备或平台外,各类梯子、脚手架、机械升降机、斜面房顶、临边和洞口以及平台、安装钢架或安装(更换)房顶、以及管排架上从事的作业等。
第三条分公司实行高处作业许可制度。
凡进行高处作业,在办理作业许可证的同时,必须办理高处作业许可证。
对于频繁的高处作业,如钻井、井下作业、更换路灯等,有操作规程或方案,进行了风险识别和控制,可不办理高处作业许可证。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分公司所属各单位和承包商,分公司各控股公司参照执行。
第二章高处作业分级第五条高处作业分级1.高处作业按高处作业高度分为四级:高度在2~5m(含2m)为一级,5~15(含5m) 为二级,15~30m(含15m)为三级,高度在30m(含30m)为四级。
2.存在下述列举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客观危险因素的高处作业,级别上调一级:1)阵风风力五级(风速8.0m/s)以上;2)高温作业分级(GB4200-2008)规定的II级及以上的高温作业;3)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环境;接触冷水温度等于或低于12℃的作业;4)场地有冰、雪、霜、水、油等易滑物;5)作业场所光线不足,能见度差;6)作业活动范围与危险电压带电体的距离小于《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2008)规定的;7)摆动、立足处不是平面或只有很小的平面,即任意一边小于500 mm的矩形平面、直径小于500 mm的圆形平面或具有类似尺寸的其他形状的平面,致使作业者无法维持正常姿势;8)GB3869-1997规定的Ⅲ级及以上的体力劳动强度;9)存在有毒气体或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9.5%的作业环境;10)可能会引起各种灾害事故的作业环境或抢救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
高处作业基本规定
15.1.1 凡在离地面2m及以上的地点进行的工作,都应视作高处作业,应按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
凡能在地面上预先作好的工作,都必须在地面上作,尽量减少高处作业。
在架空线路杆塔上工作时,除应遵守本章的有关规定外,应遵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的有关规定。
15.1.2 担任高处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
患有精神病、癫痫病及经医师鉴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不宜从事高处作业病症的人员,不准参加高处作业。
凡发现工作人员有饮酒、精神不振时,禁止登高作业。
15.1.3 高处作业均须先搭建脚手架、使用高空作业车、梯子、移动平台等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发生坠落。
15.1.4 高处作业地点的下方应设置隔离区,并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防止落物伤人。
隔离区域为R与起吊工作最大长度之和。
隔离区应按以下原则划分:
h为作业位置至其底部的垂直距离,R为半径。
、
当2m≤h≤5m,时,R=2m;
当5m<h≤15m时,R=3m;
当15m<h≤30m时,R=4m;
当h>30m时,R=5m。
15.1.5 在坝顶、陡坡、屋顶、悬崖、杆塔、吊桥以及其他危险的边沿进行工作,临空一面应装设安全网或防护栏杆。
15.1.6 峭壁、陡坡的场地或人行道上的冰雪、碎石、泥土须经常清理,靠外面一侧须设1.2m高的栏杆。
在栏杆内侧设18cm 高的侧板或土埂,以防坠物伤人。
15.1.7 在没有脚手架或者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1.5m时,必须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15.1.8 安全带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并应定期(每隔6个月)按批次进行静荷重试验;试验荷重为225kg,试验时间为5min,试验后检查是否有变形、破裂等情况,并做好试验记录。
不合格的安全带应及时处理。
悬挂安全带冲击试验时,用80kg重量做自由落体试验,若不破断,该批安全带可继续使用。
对抽试过的样带,必须更换安全绳后才能继续使用。
使用频繁的绳,应经常做外观检查,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更换新绳,带子使用期为(3-5)年,发现异常应提前报废。
15.1.9 安全带的挂钩或绳子应挂在结实牢固的构件上,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丝绳上。
禁止挂在移动或不牢固的物件上。
15.1.10 高处作业应一律使用工具袋。
较大的工具应用绳拴在牢固的构件上,不准随便乱放,以防止从高空坠落发生事故。
15.1.11 在进行高处工作时,不准在工作地点的下面通行或逗留,工作地点下面应有
脚手架围栏或装设其他保护装置,防止落物伤人。
如在格栅式的平台上工作,应采取防止工具和器材掉落的措施。
15.1.12 不准将工具及材料上下投掷,要用绳系牢后往下或往上吊,以免打伤下方工作人员或击毁脚手架。
15.1.13 上下层同时进行工作时,中间必须搭设严密牢固的防护隔板、罩棚或其他隔离设施。
工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15.1.14 冬季在低于零下10℃进行露天高处工作,必要时应该在施工地区附近设有取暖的休息所;取暖设备应有专人管理,注意防火。
高空冬季施工浇注水泥时,禁止在木制脚手板上下生火炉养护。
15.1.15 在6级及以上的大风以及暴雨、打雷、大雾等恶劣天气,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
电力线路作业应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的规定执行。
15.1.16 禁止登在不坚固的结构上(如石棉瓦屋顶)进行工作。
为了防止误登,应在这种结构的必要地点挂上警告牌。
15.1.17 厂房外墙、烟囱、冷水塔等处应设置固定爬梯,高高出地面2.4m以上部分应设有护圈。
高百米以上的爬梯,中间应设有休息的平台,并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上爬梯必须逐档检查爬梯是否牢固,上下爬梯必须抓牢,并不准两手同时抓一个梯阶。
15.1.18 专业高空作业车辆应定期维护保养,专人驾驶。
启升、制动装置可靠,液压机构无渗漏现象,严禁超载使用。
15.1.19 移动平台工作面四周应有1.2m高的护栏,升降机构牢固完好,升降灵活,液压机构无渗漏现象,有明显的荷重标志,严禁超载使用,禁止在不平整的地面上使用。
使用时应采取制动措施,防止平台移动。
15.1.20 使用铝合金快装脚手架前,应认真检查组件有无损坏、变形,扣件有无损坏变形。
严禁超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