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组织心理学中自恋人格研究述评_李海东
- 格式:pdf
- 大小:950.28 KB
- 文档页数:7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自恋是一种特征明显的人格障碍,自恋者常常高度自负、自爱、缺乏同理心,他们总是渴望被人所关注和赞美。
然而,自恋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需求,了解这些需求对于理解自恋者的内心状态和行为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恋行为的背后动机。
一、自卑感的掩饰虽然自恋者常常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事实上自卑感往往是自恋背后的真实情感。
自恋者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自卑,采取了自我吹嘘、出众表现与自我陶醉等行为来寻求外部肯定。
他们试图通过扬长避短、夸大个人优点和成就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自卑感,这种行为反映了他们渴望被认可和肯定的心理需求。
二、情感安全的追求自恋者往往在情感上难以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
在关系中,他们往往更注重对方对自己的关注、赞美和崇拜,而忽视了对他人的真实关怀和支持。
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情感安全的追求。
自恋者渴望被他人所崇拜、喜欢和爱护,因为这种情感上的依赖和连接给予了他们情感安全感,弥补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三、自我肯定的需求自恋者对于自己的成就和品质有着极高的评价和陶醉。
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独一无二、无比成功的人。
这种自我肯定的需求源于他们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恐惧和不确定感。
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和优点,自恋者试图建立起对自己无条件的肯定和认同,以应对内心可能存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四、控制欲望与安全感的追求自恋者通常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行为。
这种控制欲望并非源于对权力的追求,而是对于安全感的渴望。
自恋者往往对于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求绝对的掌控和优势地位,以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伤害或失去自信。
这种追求安全感的需求在自恋者的行为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他们常常批评他人、争斗利益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自恋者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背后隐藏着对安全感、情感连接和自我肯定的深层需求。
了解这些心理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自恋者,并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更加理解和宽容。
自恋型人格动力学分析自恋人格的动力学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是处于一种原发性自恋(primary narcissitc)的自闭状态,所有的力比多都投向了自己。
随着心理的发展,力比多才投向外在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最后才形成母婴之间的客体关系。
简而言之,驱力先于客体,决定客体。
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关系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就产生了。
温尼科特就曾经说过,没有单纯的婴儿存在,只有母婴作为一个关系单元的存在。
自恋是由于客体关系的受挫而导致的一种补偿与防御。
驱力从客体关系撤回到对自体的投注导致自恋。
这样一种观念的冲突也导致了精神分析从潜意识的冲突模型转移到了缺陷模型。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转型呢?这与他们所面对的病人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弗洛伊德时代的病人遭受到的痛苦是内心中对于自己具有太多苛刻的评判所导致的内疚感和罪恶感。
弗洛伊德称之为严厉的超我。
相比而下,现代病人遭受的痛苦是内在的空虚与孤独,他们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而不是违背自己内心的准则与良心。
他们醉心于外在的美貌,名声,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内心的和谐。
正如荣格所说的,人们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内在真实的自己,人格面具变得更加虚幻多彩而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
心理症状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生活理念影响到了自恋症状的产生。
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宣扬所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社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权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但是,社会随时都在不停地变化。
人们在这样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很难以确定自己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他们只能通过积累外在可观察的证据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这不禁令我想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从传统封建社会的严格的伦理体制转换到现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媒体的狂轰乱炸刺激了我们的虚荣,浮华和贪婪,世俗冲淡了内在的标准和宗教传统,人际关系也变得浮躁与肤浅。
人们变得更少遭受到内在良知的质疑,而痛苦却转向到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与混乱。
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自恋者,是指自我中心、过度自负并追求自身重要性和优越感的人。
他们对自己持有极高的评价,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常常排在其他人之前。
虽然自恋者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但是理解他们的自我中心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和应对他们的行为尤为重要。
关于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他们常常隐藏内在深处的自卑情感,通过追求表面上的自身优越感来掩盖这种不安全感。
在自恋者看来,只有将自己置于所有人之上,别人才能够认同和尊重自己。
这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次,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对于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也有一定影响。
现代社会追求个人主义和竞争,给予了自恋者实现他们自我优越感的机会。
媒体、社交网络等平台也进一步鼓励了自我吹捧和展示。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自恋者更容易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追求。
此外,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往往也伴随着对他人关系的困扰。
他们难以真正关心他人,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常常导致他们被认为是自私和不懂得关心他人。
然而,我们在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局限性。
自我中心并不一定代表自恋者毫无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法改变。
虽然自恋者对他人的感受缺乏敏锐度,但是他们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积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与自恋者沟通,或许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改变的可能性。
最后,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其相处。
相比于批判和指责,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去探究自恋者内心的需求和动机,或许可以为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关注他们内心的动机和需求。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其表现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和自我崇拜。
自恋型人格特征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这种人格类型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之一是自爱。
自恋者往往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加重要、优越和有价值。
他们常常过度自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远远超过实际情况。
这种过分的自信心和自我中心的态度,使得他们经常展现出高傲的行为和态度。
夸大自我能力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特征。
自恋者倾向于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他们经常吹嘘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不顾及事实的真实性。
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看成是非常特别和独一无二的人,对自己过高估计。
缺乏同理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自恋者通常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往往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情感和需求,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因素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恋可能与个体的基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过分赞扬可能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态度。
同时,缺乏父母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也可能导致个体在后来的发展中缺乏同理心。
社会文化环境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社会对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外貌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时,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恋型人格的倾向。
同时,社会对明星和名人的过度崇拜和追捧也可能影响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
综上所述,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
其特征多样,包括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自恋性人格障碍分析概述:在对自恋的研究中,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
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
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
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4]近三十多年来,有关自恋及自恋障碍的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其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的贡献最为卓著。
他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一种特殊的客体类型,它不能与自身加以区分,最重要的是,自体客体是用来服务于自恋的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损害或侵犯导致的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失衡[8]。
在这类病人中,他们将他人潜意识地作为一个自体客体, 这样, 控制他人就象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而这样的一类人进入治疗,也将这样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场所。
科胡特认为,这种对理想化客体强烈的依赖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自恋型人格的测评及相关研究作者:杨邵峰郭丰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20期摘要自恋型人格具有自大或傲慢的行为、权利感、共情缺乏和乐意剥削其他个体的特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个体一方面具有内在的自我积极性,另一方面具有人际间的防御性,它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了自恋型人格特征、测评方法以及相关研究。
下一步的研究趋向应重点关注自恋型人格的性别差异及其社会互动特点。
关键词自恋型人格特征评估测量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自恋最早出现于希腊神话,而作为心理学概念,它最早由Ellis提出并被精神分析学家进一步阐明。
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中被描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它是一种过度沉迷于自我,需要崇拜和浮夸、缺乏同情的人格障碍。
近年来,随着对自恋型人格研究的深入和测量工具的开发,自恋被认为是从健康个体自尊的基本特质到严重病理性人格障碍的连续体。
临床心理学家将自恋视为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具有自大或傲慢的行为、权利感、缺乏共情和乐意剥削他人,它与情绪的不稳定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体验倾向有关。
而社会-人格心理学家则认为自恋是一种存在于正常人群中的人格特质,这种亚临床的自恋具有一定的情绪弹性和外向性。
最近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表现出明显的自恋倾向,尤其是年轻人。
以大学生为样本的人格障碍调查研究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人格障碍亚型中占有较高比重,其阳性检出率为14.5%,且男性高于女性。
这表明自恋型人格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类型,因此有必要对自恋型人格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自恋性人格的特征、测评方法及其相关研究。
1自恋型人格的特征随着对研究的深入和测量工具的开发,社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恋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存在于正常人群之中。
自恋个体具有高度膨胀、积极但不现实的自我观点,他们对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兴趣,并表现出采用自我调节策略来验证积极自我观点的特点。
职场中的人格黑三角(马基雅维利、自恋、精神病态)前面讲的艾森克以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三种人格特质来描述人格,大五人格模型以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五种人格特质来描述人格,相互关联的几种人格特质称为人格特质群。
近期出现的黑三角理论代表了对亚临床(处于健康与精神病态之间的状态,与临床状态相对应)人格阴暗面的研究成果。
黑暗人格由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三种人格特质构成,这三种人格特质在西方文化中属于反社会人格特质,即人格黑三角。
一、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闻名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此成了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
马基雅维利主义领导者的主要特征:1、缺乏人际关系的情感。
2、缺乏对传统道德的关注,对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观点。
3、对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
4、关注事件的完成而不是长期目标。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心理和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
二、自恋:弗洛伊德将自恋视为一种人格障碍,属于临床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科胡特认为自恋是普通人人性的一部分,将自恋引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亚临床阶段的自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有支配性、有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三、精神病态: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认为亚临床阶段的精神病态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精神病态者并非个个都是病人或罪犯,正常人也有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
作为人格特质,精神病态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四、马基雅维利、自恋、精神病态三者联系马基雅维利、自恋、精神病态具有各自的特征和结构,似乎难以同一而论。
但是三者的行为特征也具有某些共性,如自以为是、冷酷无情、表里不一、有攻击性,这些共同特征反映了亚临床人格的阴暗面。
273教育现代化·2016年10月第30期心理健康与教育指导DOI:10.16541/ki.2095-8420.2016.30.125大学生自恋人格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尹小花,谭锐,陈亚,雷颖,董淼(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关于自恋的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探索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下自恋人格的人性基础、结构特征、测量手段和应用领域,同时将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专门的讨论,发现过往研究多将自恋人格当做一种负性心理状态理解,也有部分研究者试探自恋人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正面促进作用。
总结起来,自恋和心理健康有明显的相关性,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和应用层面分类探讨相关联系。
关键词:自恋;心理健康;人格一 自恋自恋(narcissism),起源于古希腊神话,在现代心理学中,自恋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而自恋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首次在文献领域中出现是在1989年,英国性科学家Havelock Ellis 用Narcissus-like 来描述“那些几乎完全被自我钦慕所吸引而失去对异性兴趣的个体”,至1914年《论自恋》的出版,自恋已经成为他心理学思想的核心结构之一,其后一百年来,众多心理学研究者对自恋的研究从未间断[1]。
对自恋人格的研究,有从精神疾病角度着手的,也有从理论建模角度讨论的,特别有大量研究试图科学化自恋人格的测量及病理性诊断和治疗,也有一些研究从跨文化、人口学差异等探讨不同自恋人格形态的差异。
(一) 自恋的概念人们一般认为自恋就是对自己的爱恋,心理学界至今未对自恋有一个确切的操作性定义。
Raskin 等认为自恋是“自我钦慕,倾向于浮夸的思想、幻想的才能、过分的表现和对批评的防御;在人际关系上有特权感,利用他人,缺乏共情” [2];Morf 等认为自恋体现了隔日对自我和权利的浮夸而脆弱的感觉,还有对成功的沉迷和对羡慕的过分需求[3];王晓燕定义自恋“表现出的一种自我膨胀,对无线的权利、美丽和成功的幻想,对批评的极度敏感,强烈的特权感,以及利用性的人际关系” [4]。
工业设计心理学李乐山
李乐山是中国的一位著名工业设计师和心理学家。
他在工业设计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于工业设计的实践中。
李乐山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工业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过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和系统。
在工业设计心理学领域,李乐山主要研究和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人机交互:研究人们与产品或系统的交互过程,包括用户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
他认为,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对于产品的使用和体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情感设计:研究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发用户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的满意度。
他提出了情感设计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 用户研究:通过对用户进行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了解用户的需求、偏好和行为习惯,从而指导产品的设计
和改进。
他强调用户研究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了解用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李乐山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工业设计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他也是中国工业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恋型人格障碍工作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工作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中心: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夸大,而忽视团队或组织的整体利益。
缺乏同理心:这类人在工作中可能难以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影响到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或冒犯他人,但却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需要赞美和关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需要持续的赞美和关注来维持他们的自尊。
他们可能会过分追求表面的成功和地位,而忽视实质性的工作成果。
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批评或反馈过于敏感,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操纵和利用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能会操纵和利用他人。
他们可能会把别人当作工具或垫脚石,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团队合作和组织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缺乏自我反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他们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
这种缺乏自我反省的态度可能会阻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并非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全部特
征,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这些特征也可能与其他心理问题重叠,因此在进行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