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概述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4.95 MB
- 文档页数:89
第十二章近海增养殖设施第一节人工鱼礁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主要用于改善和优化海洋环境,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索饵、发育、避敌、生长、繁殖的场所,最终达到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
一、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发展1、人工鱼礁的起源人工鱼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籍晋朝的《尔雅》一书中就有我国渔民“投树枝垒石块于海中诱集鱼类,然后聚而捕之”的记载。
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北海市一带沿海渔民就已经利用设置在海中的竹篱诱集鱼群进行捕鱼作业。
这些竹篱通常用20多根毛竹插入海底,在间隙中投入许多石块、竹枝和树枝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人工鱼礁”。
2、人工鱼礁在近代得到发展美国和日本是开发和利用人工鱼礁较早的国家。
186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湾因洪水爆发,许多大树被冲倒入海。
不久后,人们发现被冲入海的树木表面附着了许多生物,诱集到大量鱼类。
于是渔民们纷纷用木料搭成小棚,装上石块沉入海底,果然于几周后观察到明显的聚鱼效果,由此,人工鱼礁逐渐在美国流传开来。
近代人工鱼礁的建设逐渐发展成一种产业则始于日本。
1795年日本开始在近海投放人工鱼礁,1932年日本政府把建设人工鱼礁作为振兴沿海经济的一项国策来抓,二战后又把大批废船沉于近海作为人工鱼礁。
近20多年来,已有很多沿海国家都投放了人工鱼礁。
在亚洲有中国(包括香港特区和台湾省)、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欧洲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葡萄牙、荷兰、芬兰、罗马尼亚、波兰、俄国、土耳其、希腊;美洲有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大洋洲有澳大利亚等。
其中,日本把建设人工鱼礁作为保障渔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加以实施,美国等部分国家则将其视为促进沿海旅游业的措施,也有一些国家把人工鱼礁作为海洋生态保护的景观进行建设。
可见,近海敷设人工鱼礁的做法在世界各沿海国家已得到了大量应用。
3、人工鱼礁大规模兴起的历史背景(1) 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受到破坏20世纪60年代以前,虽然美、日等国都曾较大规模的建设过人工鱼礁,但还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
重建破碎的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人工鱼礁的作用重建破碎的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人工鱼礁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和重建破碎的海洋生态系统,许多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建造海洋人工鱼礁。
海洋人工鱼礁是指人为制造的结构或人工建筑物,旨在提供生物栖息的理想环境,促进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以下将介绍海洋人工鱼礁的作用,并分析其重建破碎的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提供栖息地海洋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传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许多栖息地被过度捕捞、破坏或者人类活动所侵蚀。
而人工鱼礁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缺,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且适宜的栖息环境。
通过提供合适的底质、遮蔽物和有利的水流条件,人工鱼礁吸引了大量的海洋生物,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促进生物繁殖和生长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一方面,鱼礁的存在可以吸引不同种类的鱼类聚集在一起,形成鱼群。
鱼群的形成是生物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有助于增加鱼类的交配机会,提高幼鱼的存活率。
另一方面,人工鱼礁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这对于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三、保护濒危物种人工鱼礁的建设对于保护濒危物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海洋物种都面临着濒危甚至灭绝的威胁。
人工鱼礁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可以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为濒危物种提供一个生存的机会。
通过建设和维护人工鱼礁,我们有望保护和增加一些濒危鱼类、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帮助它们恢复并重建破碎的生态系统。
四、提升海洋旅游和经济人工鱼礁不仅对于生态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海洋旅游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鱼礁吸引了大量潜水爱好者、观光者和海洋生态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旅游资源。
海洋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和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工渔礁概况06水产文万侥06408011摘要:本文概要讲述了人工渔礁的发展史,介绍了人工渔礁的类型及发展趋势,并对人工渔礁建设的注意事项做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人工渔礁类型发展趋势1. 人工渔礁的发展史人工渔礁是指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
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为鱼、虾类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也可作为水下障碍物,用以限制某些渔具在禁渔区内作业,从而促进水产资源的增殖。
人工鱼礁作为人类在水下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其最大特点是能使生物量显著增加,鱼礁体各式各样的结构、众多的空隙,为喜礁性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场所,鱼礁区形成的上升流、涡流等复杂的流态,有利于提高水域肥沃度,形成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生态环境[1]。
1.1 国外发展情况现代人工渔礁起源于日本,早在18世纪,日本年渔民就发现,在沉船内部及其附近,往往聚集大量鱼群,为当地渔民提供了大量的鱼类资源。
有鉴于此,一些渔民或渔民团体开始自发把石块、土管、土袋、竹木之类投于海中,诱使鱼类前来聚集,从而进行捕捞生产,这就是最初人工鱼礁。
1804日本已用石块、树枝等天然材料建造原始的人工鱼礁[2]。
人工鱼礁在日本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52年日本开始把人工鱼礁作为沿岸渔业振兴政策纳入国家事业来实施,1954年开始由政府有计划地投资建设规模较小人工鱼礁。
为了改善沿岸水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渔业资源,形成稳定的渔场,保障沿岸近海渔业持续稳产高产,1958年着手较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建设。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世界沿海国家相继实施200海里经济专属区,限制外国渔船作业,维护渔业权益。
这一形势迫使日本加速了人工鱼礁建设进程,开始了大规模的沿岸整治工程。
1974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对渔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沿岸渔场整修开发法》,1976 年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沿岸渔场整治开发事业,包括沿海人工鱼礁建设、增养殖场建设和环境保护。
日本政府农林水产厅根据《沿岸渔场整修开发法》制定了“实施渔场整修的长期计划”,并获准实施。
人工渔礁概况06水产文万侥06408011摘要:本文概要讲述了人工渔礁的发展史,介绍了人工渔礁的类型及发展趋势,并对人工渔礁建设的注意事项做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人工渔礁类型发展趋势1. 人工渔礁的发展史人工渔礁是指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
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为鱼、虾类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也可作为水下障碍物,用以限制某些渔具在禁渔区内作业,从而促进水产资源的增殖。
人工鱼礁作为人类在水下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其最大特点是能使生物量显著增加,鱼礁体各式各样的结构、众多的空隙,为喜礁性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场所,鱼礁区形成的上升流、涡流等复杂的流态,有利于提高水域肥沃度,形成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生态环境[1]。
1.1 国外发展情况现代人工渔礁起源于日本,早在18世纪,日本年渔民就发现,在沉船内部及其附近,往往聚集大量鱼群,为当地渔民提供了大量的鱼类资源。
有鉴于此,一些渔民或渔民团体开始自发把石块、土管、土袋、竹木之类投于海中,诱使鱼类前来聚集,从而进行捕捞生产,这就是最初人工鱼礁。
1804日本已用石块、树枝等天然材料建造原始的人工鱼礁[2]。
人工鱼礁在日本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52年日本开始把人工鱼礁作为沿岸渔业振兴政策纳入国家事业来实施,1954年开始由政府有计划地投资建设规模较小人工鱼礁。
为了改善沿岸水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渔业资源,形成稳定的渔场,保障沿岸近海渔业持续稳产高产,1958年着手较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建设。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世界沿海国家相继实施200海里经济专属区,限制外国渔船作业,维护渔业权益。
这一形势迫使日本加速了人工鱼礁建设进程,开始了大规模的沿岸整治工程。
1974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对渔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沿岸渔场整修开发法》,1976 年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沿岸渔场整治开发事业,包括沿海人工鱼礁建设、增养殖场建设和环境保护。
日本政府农林水产厅根据《沿岸渔场整修开发法》制定了“实施渔场整修的长期计划”,并获准实施。
人工鱼礁的概念
人工鱼礁是指人为构造或放置于水下的结构,旨在提供适合鱼类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它们通常采用人工材料,如混凝土、金属、塑料等制造,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尺寸,如人工岩石、人工珊瑚礁、人工木桩等。
人工鱼礁的设计和布置通常是为了创造复杂的海底结构,提供避难所、觅食场所和繁殖场所,从而吸引鱼类聚集和生长。
这些结构还可以提供物理保护,减少捕食压力,并提供重要的底栖物质和微生物聚集区,供鱼类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利用和营养。
人工鱼礁可以用于多种目的,如增加渔业资源、海洋保护和生态恢复、旅游和潜水观光等。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和渔业资源保护中,旨在提供替代的栖息地,补充自然栖息地的减少和退化。
人工鱼礁效应机理
一、引言
人工鱼礁是一种海洋保护和资源恢复的有效手段,其通过在海底放置或构建各种物体来模拟自然珊瑚礁的环境,以吸引和支持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人工鱼礁的效应机理,包括其设计原理、生态效应、经济影响以及可能的环境问题等方面。
二、人工鱼礁的设计原理
人工鱼礁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材料选择、形状设计、尺寸大小、布局规划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人工鱼礁的吸引力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人工鱼礁的生态效应
1. 提供栖息地:人工鱼礁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
2. 促进食物链:人工鱼礁可以吸引各种海洋生物,形成复杂的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3. 保护海洋环境:人工鱼礁可以防止海底侵蚀,保护海岸线,同时也可以通过吸附有害物质,改善海洋环境。
四、人工鱼礁的经济影响
人工鱼礁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
例如,人工鱼礁可以提高渔业产量,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发展等。
五、人工鱼礁可能的环境问题
虽然人工鱼礁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对海底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海洋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等。
因此,建设人工鱼礁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严格监管。
六、结论
人工鱼礁是一种有效的海洋保护和资源恢复手段,但其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并减少可能的环境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人工鱼礁的效应机理,优化其设计,以提高其在海洋保护和资源恢复中的效果。
人工鱼礁介绍人工鱼礁——指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在海洋中设置的构筑物。
它是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人工鱼礁是利用生物对水中物体的行为特性,将生物对象诱集到特定场所进行捕捞或保护的一种设施。
人工鱼礁的设置可改善鱼类生存环境,为鱼类建造良好的“窝巢”。
鱼礁是海底的隆起物和堆积物,其上附着和生长着大量饵料生物,诱使鱼类积聚,有“海洋牧场”、“鱼类粮仓”之称。
一、人工鱼礁建设的必要性说起人工鱼礁,很多人并不陌生,在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今天,作为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这些人为在海中放置的堆积物成为大海的守护者。
它们不仅能保护、增殖鱼类,还能修复区域生态,且有改善水质、减少赤潮、阻止海底拖网作业等作用。
人工鱼礁为什么能够达到吸引鱼类的效果:这是因为迎流面附近产生上升流,海底丰富的营养物质随海流被带到上层水体,提高礁体附近水域营养物质的含量;人工鱼礁表面还能附着大量海洋生物,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从而达到吸引鱼类的效果。
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或海洋农牧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鱼礁的建设对整治海洋国土、建设海洋牧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陆源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海洋,造成近海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频发的赤潮现象就是强有力的信号。
而人工鱼礁建设能形成一个生物保护圈,利用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关系,各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互利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利用不同材料和构造的人工鱼礁,能为各种微生物提供附着基,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
而礁区形成的上升流、线流、涡流又利于水的循环,久而久之,改善区域内海洋生态环境。
过度捕捞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国通过实行禁渔区、禁渔期、休渔期、自然保护区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过度捕捞,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恢复。
人工鱼礁技术试题人工鱼礁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制造的结构物模拟天然海洋礁环境,提供鱼类生长、繁殖和栖息的生态环境。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增加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也能提供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平台。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关于人工鱼礁技术的试题。
1. 什么是人工鱼礁?请简要说明人工鱼礁的定义和作用。
人工鱼礁是指人为制造的具有天然海洋礁特征的结构物,用于提供海洋生物生长、繁殖和栖息的生态环境。
人工鱼礁的作用包括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增加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科研平台。
2. 人工鱼礁的设计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的一项原则。
人工鱼礁的设计原则包括模拟天然礁体、提供生态环境、具有稳定结构、易于维护等。
其中的一项原则是提供生态环境,即人工鱼礁应当提供适合鱼类生长、繁殖和栖息的生态环境,包括提供食物、提供避风、提供繁殖场所等。
3. 人工鱼礁的制作材料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一种常用的制作材料及其特点。
人工鱼礁的制作材料包括混凝土、聚合物、钢铁等。
其中,混凝土是常用的制作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和耐用性,可以模拟天然礁体的外观和结构。
4. 人工鱼礁的布置方式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一种布置方式及其优点。
人工鱼礁的布置方式包括单体布置、串联布置、并联布置等。
其中,串联布置是一种常用的布置方式,可以形成较大的人工鱼礁群,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有利于提高鱼类的栖息量。
5. 人工鱼礁的生态效益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一种生态效益及其意义。
人工鱼礁的生态效益包括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等。
其中,提供栖息地是一种生态效益,通过人工鱼礁提供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鱼类的生存率,促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助于增加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试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工鱼礁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设计原则、制作材料、布置方式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人工鱼礁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还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人工鱼礁的作用时间:2008-7-16 来源:广州海洋信息网一、人工鱼礁及其种类人工鱼礁是人为地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等场所,达到保护、增殖资源和提高渔获质量的目的。
人工鱼礁可用混凝土、废旧渔船、废旧轮胎等制作。
国外甚至于用废旧飞机、轮船、坦克来作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可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两种,专业型如海参礁、鲍礁等。
二、人工鱼礁的作用1、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投放人工鱼礁,可以有效地保护缺乏保护能力的幼鱼幼虾,提高其成活率,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场所,有助于资源成倍或数十倍的增加。
据美国科研人员长期对比分析:人工鱼礁的鱼类品种一般由非礁区的3-5种,增加至45种左右;人工鱼礁的渔产量,一般比非礁区提高10-100倍,最高达1000倍;三是对海洋环境起到净化作用,投放人工鱼礁后,附近海域的海藻数量成倍增加,海藻可以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
人工鱼礁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提高海域生产力。
2、可以缓解底拖网渔船对海底的破坏投放人工鱼礁,可以阻止底拖网作业,防止海底出现"荒漠化"。
3、有利于优化渔业生产作业结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不仅使被淘汰的废旧渔船得到利用,同时也可以建造一批人工钓业、笼捕或刺网渔场;被调整作业结构的部分底拖网渔船可以改为从事钓业或改装为游艇,渔船的出路和渔民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
4、有利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海洋旅游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其中海洋生态旅游需求日益旺盛,发展潜力巨大。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人工鱼礁可以在海洋生态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鱼礁建成后,可以实现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