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 格式:pdf
- 大小:113.10 KB
- 文档页数:11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 《醉翁亭记》是北宋⽂学家欧阳修创作的⼀篇散⽂。
下⾯我们为⼤家带来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
临溪⽽渔,溪深⽽鱼肥。
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
它西南⽅向的⼭峰,树林和⼭⾕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
沿着⼭路⾛了六七⾥,渐渐地听到潺潺的⽔声,⼜看到⼀股⽔流从两座⼭峰中间飞流⽽下的,是酿泉啊。
⼭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四⾓翘起,像鸟张开翅膀⼀样,⾼踞在泉⽔之上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的⼈是谁?是⼭中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来这⾥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年龄⼜最⼤,所以给⾃⼰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一、欧阳修《六一居士传》阅读练习六一居士传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这】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这】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更换】其号。
此庄生所诮【讥讽】畏影而走乎日【太阳】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姑且】以志【记述】吾之乐【乐趣】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尽】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zhuō】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空闲】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同情怜悯的样子】哀【怜悯,同情】之,赐其骸骨【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使得与此五物偕【俱,共同】返于田庐,庶几【差不多】偿【实现,满足】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安逸】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小,少。
微不足道】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慕之,宜去一也。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参考译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
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有美堂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有美堂记[宋]欧阳修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①出守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
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
然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
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
予乃为之言日: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
故穷山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毛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
览人物之盛丽,跨都邑之雄富者,必据乎四达之冲、舟车之会,而后足焉。
盖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娱意于繁华,二者各有适⅛O然其为乐,不得而兼也。
今夫所谓罗浮、天台、衡岳、庐阜、洞庭之广,三峡之险,号为东南奇伟秀绝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
此幽潜之士、穷愁放逐之臣之所乐也。
若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然二邦皆僭窃于乱世②。
及圣宋受命,海内为一,金陵以后服?诛,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
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
及其亡也频首埼争不烦十出令其氏丰甯完安乐。
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
环以湖山,左右映带。
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而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又有四方游土为之宾客,故喜占形胜,治亭榭,布与极游览之娱。
然其于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遗于彼。
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宜乎公之甚爱而难忘也。
梅公清慎,好学君子也。
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四年八月丁亥,庐陵欧阳修记。
[注]①梅公:梅挚,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土,曾任杭州知府。
②僭窃:地位在下的人冒以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窃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入相应的答案标号。
《欧阳修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以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划分下句的朗读节奏。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孤()
(2)为()
(3)或()
3.翻译下面句子。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夫人在欧阳修幼年时是怎样教他读书的.?(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的勤奋好学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选文后,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自幼/ 所作/ 诗赋文字
2.(1)死了父亲
(2)写
(3)有的
3.就到邻近的读书人家里去借书读。
4.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5.以荻画地写字,借书抄录,昼夜读书。
6.只要不畏艰苦、发愤苦学,最终能获得巨大成就。
(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报甲科,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顾侍臣曰:“如欧阳奉使河东。
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
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
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由是州得存。
又言:“忻、代、将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
”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
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邪党忌修,因其孤拐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谙、知踪州。
居二年,徙扬州、颜州。
超然客整理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
服除,召判流内铨,时在外十二年矣。
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知嘉祐二年贡举。
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修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其言简而明,信而遇,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照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宋史·欧阳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斯/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服除”,指守丧期满。
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9篇〕篇1: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
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粗的字。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__〔3〕野芳发而幽香发: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第1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亭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围绕〔2〕情趣〔3〕开放2.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已的`别号来称它的。
3.琅琊山酿泉4.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的风光及出游的乐趣。
5.《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文言文专题训练……欧阳修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州笈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土方穷时,困厄闾里,理人酒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吊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阱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腐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有檐之也。
然则高牙大麻,不足为公荣:桓圭衮更,不足为公贵。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雍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掌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节度,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画。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于是乎书。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OA.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B.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C.自公少时已擢/富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D.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OA.“一旦”在文中是“一时、突然”之意,与《阿房宫赋》“一旦不能有”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相与”在文中是"一起”的意思,与《过秦论》“相与为一”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C."被”是"覆盖、施加〃之意,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被"意思不同。
欧阳修传文言文答案(汇总3篇)欧阳修传文言文答案(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2)文章止于润身()(3)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4)其平居教他子弟()对下列两句中“而”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宽简而不扰②修闻而服之终身①②中的“而”都是介词①中的“而”是介词,②中的“而”是连词①②中的“而”都是连词D。
①中的“而”是连词,②中的“而”是介词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下文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
(2分)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
(4分)欧阳修传文言文答案(2)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泓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日:“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日: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日:‘生可求乎?’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欧阳修传文言文答案(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欧阳修传》阅读附答案文言文《欧阳修传》(节选),回答19-22题。
(5分)欧阳修传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①。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
②机阱:陷阱。
③宽简:宽松简易。
④便:安逸、安适。
19.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因取旧案反覆观之2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分)(1)读书辄成诵()(2)读而心慕焉()21. 用現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分)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译文:22. 你如何看待欧阳修的为政之道?请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评说。
答:参考答案19. 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评分说明:(1分)划分位置不正确或多划均不得分。
20. (1)就(2〉仰慕评分说明:(1分)每个词语解释正确得0. 5分;如有错别字不得分。
21. 我所说的宽松,是不做严苛急切(的事);所说的简易,是不做繁琐细碎(的事)罢了。
评分说明:(1分)译对重点字句“谓”“为”“苛”得0.5分,整个句子翻译定整流畅得0. 5分。
22. 我赞成欧阳修的为政之道。
这是一种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为政理念,这是儒家“仁政”的体現,而当前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关注民生”的政策,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正好符合了欧阳修的为政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醉翁亭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C.佳木秀而繁阴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快乐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四时之景不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行者休于树其一犬坐于前C.而不知人之乐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安陵君其许寡人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欧阳修全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欧阳修全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杜甫,字子美,京兆人。
少贫不自振。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
擢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先,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亲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拾橡粟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
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
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坟在岳阳。
有集六十卷,今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迨审言以文章显迨:等到B.先鸣数子先:首先C.罪细不宜免大臣细:小D.适耒阳适:去、往领先、超过1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陛下其忍弃乎其正色邪B.则臣之述作之二虫又何知C.武以世旧仆以口语遭遇此祸D.为设牛炙白酒难为俗人言C 介词,因为。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
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
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以治闻。
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
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
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
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争,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其枧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
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
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
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
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
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
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
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
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木于木传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日:“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挨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
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揄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康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
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②韩、李:指韩愈,李翱。
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④以言语声偶据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
《欧阳修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1)连月不开()(2)杂然而前陈者()(3)长烟一空(? )(4)游人去而禽鸟乐(??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甲乙两文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及冠..,嶷然有声。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崇文殿御试擢甲科,调西京推官。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庆历三年,知谏院。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
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贼平,大将李昭亮、通判冯博文私纳妇女,修捕博文系狱,昭亮惧,立出所纳妇。
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
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与修遇于内黄,夜半,屏人告之故。
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
弼悟而止。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以母忧去。
服除..,召判流内铨。
知嘉佑二年贡举。
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修痛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六年,参知政事,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
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B.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C.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D.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冠,也称“加冠”、“弱冠”,指男子满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文言文欧阳修阅读理解附答案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①。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
②机阱:陷阱。
③宽简:宽松简易。
④便:安逸、安适。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读书辄成诵()(2)晚更号六一居士()(3)虽机阱②在前()(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小题3】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小题4】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小题5】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4分)【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小题1】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小题1】(1)就(2)改变,更换(3)即使(4)有人【小题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一、欧阳修《六一居士传》阅读练习六一居士传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这】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这】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更换】其号。
此庄生所诮【讥讽】畏影而走乎日【太阳】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姑且】以志【记述】吾之乐【乐趣】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尽】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zhuō】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空闲】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同情怜悯的样子】哀【怜悯,同情】之,赐其骸骨【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使得与此五物偕【俱,共同】返于田庐,庶几【差不多】偿【实现,满足】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安逸】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小,少。
微不足道】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慕之,宜去一也。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参考译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
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意趣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却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精神却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差不多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
这便是我记述我的乐趣的原因。
”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不是这样。
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
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不久,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
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
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
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贫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
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我)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诮:讥讽B、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极:尽情享受C、一日天子恻然哀之哀:怜惜D、累于此者既佚矣佚:散失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居士之乐”的一组是(3分)()①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②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③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④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⑤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⑥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②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自己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边颐养天年时给自己改号为六一居士。
B、作者将自己的号改为六一居士既是为了逃避名声,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生活的乐趣。
C、身体上的劳累和内心的疲惫使得作者面容憔悴,精神衰竭。
D、五种物品给作者带来了乐趣,但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作者认为也应该离职了。
6、D(佚:安逸)7、B ①是说欧阳修的任职情况;⑤是一般读书人的情况;⑥是欧阳修的去职理由。
8、B(作者改号不是为了逃避名声。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3分)▲(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4分)▲(3)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3分)▲9、(1)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状语后置、是、“岂……乎”各1分)(2)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虽、响、状语后置、喻各1分)(3)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
(被动句、讫、判断句各1分)二、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练习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B.所惜者名节惜:爱惜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D.可以鉴矣鉴:借鉴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惟君子则有之则同道而相益A.B.或投之黄河则天下治矣故为人君者而唐遂亡矣C.D.三千人为一大朋舜亦不疑而皆用之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8.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分)9. 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团结别人但是不结党营私。
这不仅是朝政清明的标志,也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
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对朋党加以区别对待。
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150字。
(12分)答案:4.(3分)A 5.(3分)B 6.(3分)D 7.(3分)A8.(4分)答案示例: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还引用古代典籍的话证明自己的论点。
9. (12分)(略)译文: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自古就有,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小人所贪的,是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
所以我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
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
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