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下学期行星的运动--新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3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行星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理解行星的运动轨迹和规律。
2.掌握行星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熟悉行星的运动模拟实验过程,能够正确分析实验数据。
4.了解行星运动与宇宙物理学的关系。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行星的运动轨迹和规律。
2.行星的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行星运动的三大运动定律如何应用。
2.通过模拟实验计算出行星的加速度值。
3. 教学内容3.1 行星的运动轨迹和规律行星运动的规律是由开普勒三定律给出的,行星按照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
具体而言,第一定律是说行星的轨道为椭圆,太阳在椭圆两个焦点中间一个。
第二定律是说,当行星接近太阳的时候,行星的速度会加快,离太阳越远的时候,行星的速度会减慢。
第三定律是说,行星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行星到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3.2 行星加速度的计算方法行星的加速度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因为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不同,另一个是因为行星速度不同。
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太阳引力对行星的作用和行星向心力的大小来计算行星的加速度。
具体而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行星的轨道速度为v,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为F,那么行星的加速度为$a=\\frac{F}{m}=\\frac{GM}{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太阳质量。
4. 教学步骤4.1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掌握实验流程和数据采集。
2.教师介绍实验流程,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结果。
3.小组成员们进行数据采集,记录行星的轨迹和速度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组长将小组实验结果展示给整个班级,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4.2 讲解理论知识基于模拟实验结果,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1.介绍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并让学生理解应用方式。
2.讲解计算行星加速度的方法,强调引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第1课 行星的运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主要内容.2.理解开普勒定律,知道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 值的大小只与中心天体有关.3.知道行星运动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的近似处理. 1、物理观念:开普勒定律。
2、科学思维: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类比分析。
3、科学探究:开普勒对行星的运动数据的分析。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人类对行星动数据的分析。
知识点01 两种对立的学说1.地心说地心说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球以及其他星体都绕 运动. 2.日心说日心说认为 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 运动. 【即学即练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球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B .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C .地球是绕太阳运动的一颗行星D .日心说和地心说都不完善知识点02 开普勒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 ,太阳处在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 跟它的 的比都相等.其表达式为a 3T 2=k ,其中a 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比值k 是一个对所有行星 的常量.【即学即练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倒计时惊艳全球,如图是地球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所处不同位置对应的节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最大B .从冬至到春分的运行时间等于从春分到夏至的运行时间C .太阳既在地球公转轨道的焦点上,也在火星公转轨道的焦点上D .若用a 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32a k T=,则地球和火星对应的k 值不同知识点03 行星运动的近似处理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可按圆轨道处理.这样就可以说: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 . 2.行星绕太阳做 运动.3.所有行星 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 的二次方的 ,即r 3T2=k .【即学即练3】如图所示,两卫星A 、B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R 、T 、k E 、S 分别表示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动能、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