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胡葵12地理科学专升本2012108112 我国的沙漠主要分为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和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一般是由于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但是在进入有人类活动的时期后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中国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系。
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有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北地区。
一、地质时期形成而在历史时期扩展的沙漠1、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历史时期的变化主要有沙丘移动掩埋周围地区以及河流沿岸绿洲沙漠化两种形式。
2、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开始对河西走廊进行屯垦,置有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不少汉代古城址仍然保留至今,反映出当时河西土沃物繁的景象。
唐代以后,此地民族征战频繁,战火对森林资源摧残较大,河西一些山地本来林木繁茂,战争使山地森林遭到极大破坏,使森林不能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特别是到了元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进入垦殖,由于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破坏,风沙横行,最终耕地地区变成了沙地。
二、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1、科尔沁沙地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19世纪以后。
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增加财源推行放荒招垦政策,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滥行放垦。
沙质草地,因土质脊薄,一般经过二三年即因沙害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
大面积开垦破坏了表土层,逐渐形成流动沙丘。
不过,科尔沁沙地年降水300~500毫米,是我国沙区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2、毛乌素沙地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北一带,是历史时期沙漠变化较明显的地区。
从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来看,本区沙漠化大约延续在唐代后千余年间,沙漠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历史上的呼和陶勒盖汉城、统万城、宥者州古城、缸房村汉城和一些唐城都淹没在沙漠中了。
3、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原是黄河的冲积平原,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的地区都可称为荒漠,即“荒凉之地”。
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亦即形成荒漠的过程。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垂直分布于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带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这些地区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的多样化,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呈现出多样性。
一、风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风蚀荒漠化也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在所有荒漠化类型中占据土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种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二、水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主要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及一些山脉的山麓。
依地质背景之不同,水蚀荒漠化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
属于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
由于地表的红壤已被暴雨重刷殆尽,地面的红色母岩已完全裸露,红漠化严重的地区寸草不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丘陵”。
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荒漠化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大陆内部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②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③退耕还林、还牧;④建设人工草场;⑤推广轮牧;⑥禁止乱砍乱伐等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沙尘暴1.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
2.形成条件3.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4.治理和缓解沙尘暴的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
三、干旱缺水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⑥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⑦发展节水农业;⑧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⑨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⑩海水淡化等。
四、土壤次生盐碱化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④农田覆盖;⑥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⑦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五、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3.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六、洪涝灾害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七、水土流失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2.产生的原因:3.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及成因作者:刘乐霞解胜先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4期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壤中一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荒漠般的土地退化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以西北地区为例,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布、变化及整治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是我国近年来频发沙尘暴的根源,同时又影响了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荒漠化仍在蔓延,每年以3436万千米2的速度扩散。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分布范围在东经740°~119°,北纬19°-49°。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加之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荒漠化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一、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荒漠化类型。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一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周围受高山、高原阻挡,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速大、降水少,加剧了荒漠化的自然形成过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易失衡,荒漠化进一步加剧。
二是现代发展的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如过度樵采占32.7%,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和其它占0.7%,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是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二、石漠化土地石漠化现象分布典型地区是云贵高原。
在我国贵州、广西石灰岩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石灰岩上面的土壤比较浅薄,受侵蚀后基岩裸露地面,导致石漠化现象。
实际上,石漠化现象是在现代气候、地形条件下,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强度大;地形崎岖,坡度大;加之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如过度开垦、植被破坏等促使喀斯特地貌加速发育的水蚀荒漠化过程。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l/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10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
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1995—1999年的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扬沙制造了物质源泉。
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
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居前5位的省(自治区)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省(自治区),约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4%,其他省市仅占6%,并呈零星分布。
由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水平分布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及地貌类型多样,垂直分布几乎从东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到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地带,跨越数千米高程,由此构成了荒漠化气候成因的多样性。
从荒漠化程度来看,轻度占20%,中度占33%,重度占21%,极重度占26%。
由此可见,我国有8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属中度以上,而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的比例较全球荒漠化土地中严重退化与极严重退化的总和所占比例(12.9%)还要高出34个百分点。
穿衣服的羊草场退化后,山羊无草可吃,只能互相啃食羊毛,因此被穿上了衣服在我国北方沙尘暴源头之一的阿拉善,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成群的穿着旧衣服的山羊。
这可不像宠物,因为主人的爱护而被穿上衣服,其实,这是当地牧民为防止山羊们互相啃食羊毛而不得已采取的办法。
那么,羊为何不吃草而吃羊毛呢?答案是:那里已经无草可吃!阿拉善的生态恶化可以追溯到1981年,那里建立了羊绒生产基地。
当时,一件高级羊绒衫在国际市场的价格高达1000美元,牧民也可以得到每千克羊绒300元人民币较高收入。
高额的收入使当地牧民很快突破家畜饲养量不超过20万头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警戒线。
目前,阿拉善已有家畜160万头,其中80%是绒山羊。
另外,由于绒山羊吃草也吃草根,过度的放牧使草原出现大面积退化乃至沙化。
绒山羊已经把这个地区能吃的东西都吃了,树叶、野草、草根……然后,就开始吃彼此身上的羊毛。
被打瞎眼睛的骆驼沙尘暴的强大风沙能够将骆驼的眼睛打瞎在自然环境的变化面前,就算有“沙漠之舟”之称的骆驼也无法抗拒残酷的考验。
骆驼有双层眼睫毛,可抵御风沙,但是在强烈的沙尘暴面前,骆驼也没有办法抵抗。
被打瞎眼睛的骆驼,由于看不见草,结果被活活饿死。
站不起来的骆驼由于生态恶化导致骆驼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作为“沙漠之舟”,骆驼生命力异常顽强。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的地区都可称为荒漠,即“荒凉之地”。
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亦即形成荒漠的过程。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垂直分布于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带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这些地区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的多样化,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呈现出多样性。
一、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风蚀荒漠化也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在所有荒漠化类型中占据土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种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二、水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主要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及一些山脉的山麓。
依地质背景之不同,水蚀荒漠化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
属于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
由于地表的红壤已被暴雨重刷殆尽,地面的红色母岩已完全裸露,红漠化严重的地区寸草不生,成了名副
其实的“红色丘陵”。
红色荒漠造成原因
1.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2.南方山区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
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3.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三、盐渍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高温干燥、蒸发强烈,土壤中上升水流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作用微弱,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碱化土地的过程。
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
四、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指在昼夜或季节温差较大的地区,在气候变异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出现结构被破坏或质量下降,造成植被减少,土壤退化的土地退化过程。
冻融荒漠化是我国温度较低的高原所特有的荒漠化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青藏高原具备了冻融荒漠化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而较大面积的冻融荒漠化土地又给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五、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
并驾齐驱的三大生态灾害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其中贵州省的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
在石漠化分布区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人、畜饮水困难,泥石流、滑坡等地址灾害常发生,生活和条件十分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