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 格式:docx
- 大小:49.63 KB
- 文档页数:22
寡⼈之于国也原⽂翻译及赏析 《寡⼈之于国也》通过对孟⼦“仁政”思想的具体描述,点名了实⾏仁政才能得⺠⼼的主旨。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寡⼈之于国也原⽂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寡⼈之于国也原⽂: 梁惠⺩⽈:“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河内凶,则移其⺠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如寡⼈之⽤⼼者。
邻国之⺠不加少,寡⼈之⺠不加多,何也?” 孟⼦对⽈:“⺩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或百步⽽后⽌,或五⼗步⽽后⽌。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也。
” ⽈:“⺩如知此,则⽆望⺠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也;数罟不⼊洿池,⻥鳖不可胜⻝也;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养⽣丧死⽆憾也。
养⽣丧死⽆憾,⺩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者可以⾐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七⼗者可以⻝⾁矣。
百亩之⽥,勿夺其时,数⼝之家,可以⽆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者⾐帛⻝⾁,黎⺠不饥不寒,然⽽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发,⼈死,则⽈:‘⾮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杀之,⽈‘⾮我也,兵也’?⺩⽆罪岁,斯天下之⺠⾄焉。
” 翻译: 梁惠⺩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的。
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回答说:“⼤⺩喜欢打仗,让我⽤战争做⽐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逃了⼀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逃了五⼗步然后停下来。
凭⾃⼰只跑了五⼗步⽽耻笑别⼈跑了⼀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说:“不⾏。
只不过没有跑上⼀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说:“⼤⺩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的百姓⽐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复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
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
察邻国之政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⑩,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1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或百步而后止(13),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5),是亦走也(1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7),谷不可胜食也(18)。
数罟不入洿池(19),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2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3)。
鸡豚狗彘之畜(2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25),申之以孝悌之义(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3)。
’王无罪岁(34),斯天下之民至焉(35)。
”〔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其门徒编纂其言论而成,是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
②梁惠王,即魏惠王。
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魏又称梁。
③寡人,古时君侯自称。
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表恳切之情。
⑤河内,魏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灾荒。
⑥河东,魏地,今山西西南部地区。
⑦以上四句,梁惠王表明自己的惠民政策:河内灾荒时,迁移河内的饥民到河东,调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时也采用这种办法,救济饥民。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佚名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因为他在河内发生饥荒时,将河内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饥荒时,他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然而,他发现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增加,因此感到困惑。
孟子用战争做比喻,向梁惠王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会丢弃盔甲和武器,然后逃跑。
有些人可能会跑五十步,而有些人可能会跑一百步。
如果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梁惠王回答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跑五十步只是没有跑完全程,但也是逃跑。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的百姓多。
要想让百姓增多,就必须实行“仁政”。
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使粮食丰收;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使鱼鳖繁殖;按照季节砍伐树木,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百姓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不会有过多的怨恨和不满。
孟子还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即通过实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拥戴统治者。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
他说,如果能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国家就会变得强大。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关于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文言断句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二、挖空练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寡人之于国也》挖空答案梁惠王曰:“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就)移其民于(到)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移其粟于.(到)河内;河东凶亦.(也)然(这样)。
察.(考察,了解)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请允许我)以.(用)战喻。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兵器,武器)刃既(已经)接,弃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怎么样)?”曰:“不可!直.(仅仅,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逃跑)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不违.(违背,违反)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完)食也。
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这)使(让)民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丧.(办丧事)死(死了的人)无憾.(遗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开始,开端)也。
五亩之宅,树.(名作动,种植)之以(把)桑,五十者能够衣.(名作动,穿)帛矣。
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蓄养),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几)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谨慎地从事)庠序(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之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道理),颁.(通“斑”,斑白)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为王,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吃)人食(食物)而不知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饿死,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
’是.(这)何异于刺(用刀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兵器)也?’王无罪.(归罪)岁,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归顺)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能够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挖空答案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能够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不过、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故.(所以)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名作状,每天)参省..(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的)所学也;吾尝.(以前)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望矣,不如登高之.(取独)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凭借)于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介词兼指示代词,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上.(名作状,向上)食埃土,下.(名作状,往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表并列,可不译)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10....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断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不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挖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