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1答案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9.85 KB
- 文档页数:2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对联【2017安徽】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下联:________ ,___________ 。
A.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小小梨园,上演生旦净丑。
【答案】B【2017天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关于我国时令节气的上联,请写出它的下联。
(2分)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___ 。
【答案】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里阳【2017六盘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姻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
请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题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2分)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__________(2)下面是我是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幅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只写序号。
(2分)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上联:()下联:()(3)如果让你把上幅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请按照要求规范,工整地抄写带田字格里。
(2分)【答案】(1)(2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符即可。
(2)(2分)上联:B (1分)下联:A(1分)(3)(2分)填写正确(1分)书写规范工整(1分)。
左: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右: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2017黔东南】“节日探源”小组在活动中搜集到许多对联,为便于分类整理,他们开展了“重温对联”知识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3分)(1)古代对联的别称有_________ 、__________ 。
(2分)(2)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 。
(简要说出其中一种即可)(1分)【答案】(1)(2分)楹联、对子、春联、门联、联语等。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史对联1.浙江绍兴会稽山下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内有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据《史记》记载,传说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这副对联歌颂的及《史记》里所盛赞的是:A.神农教民农耕 B.黄帝创制历法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2.“宣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
楹联褒扬的是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司马迁3.“气备四时,与天地明鬼神合其德,教重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下列各项中与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主张无关的是: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法不阿贵”4.“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A.郑国 B.苏轼 C.李冰 D.欧阳修5.“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对联颂扬的历史人物是A.司马迁B.班固C.司马光D.文天祥6.“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该对联反映了我国古代:A.道教文化的发展 B.佛教文化的发展C.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D.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7.郭沫若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概括了谁的伟大成就?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8.“怒发冲冠,只缘二帝蒙尘(注:指两位皇帝被掳走),壮志欲餐胡虏肉;精忠报国,而竟千秋遗恨,英雄未复旧河山。
”下列选项中与此联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白登之围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 D.土木之变9.“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联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A.魏征、杨国忠 B.岳飞、秦桧 C.周恩来、江青 D.孙中山、袁世凯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中考语文轮复习:对联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对联特别有可能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或者是作文中,因此,对联的掌握成为了中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对联的概念、对联的分类、对联的特点、对联的构成、对联的使用等方面全面地进行介绍。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指两句对仗的短文,一般用于表达祝贺、劝诫、慰问、警句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二、对联的分类:按照对联的形式,可以分为对仗、押韵、对仗押韵和作对。
对仗指的是对联中的前后两句中,各个字的位置、形式和结构都相同;押韵指的是对联中的前后两句,末尾的韵母相同;对仗押韵是同时满足前述条件;作对指的是前后两句的词、意义或者是反义。
三、对联的特点:简短精练、情意表达、反映时代、警醒人心。
对联是汉族文化中一种特殊的短文体,在它的创作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才情、情感和思想。
四、对联的构成:对联中的前后两句,前一个句子叫做“上联”,后一个句子叫做“下联”,两句诗的字数相同,要求用字正确,匹配紧密,意像新颖,才情横溢。
五、对联的使用:对联经常出现在节日、庆典、会议等场合,可以表达祝贺、慰问、警醒等不同的情感和含义。
在中考中,要求考生具备对对联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对对联的知识和技巧应进行充分的复习和练习。
下面,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对联的练习题目,供大家进行训练,同时也提供了题目的解析,希望对大家参加中考能有所帮助。
1、有声有色的篮球场,拼搏奋斗的独角戏。
(对仗)答案:上联有声有色的篮球场,下联拼搏奋斗的独角戏。
解析:这一对联是以体育场馆和体育事业为基础的,上下联之间必须能比拟,或对仗或押韵,上下联之间形象对应,显得意境的完整、生动、深刻。
2、悠闲的农家乐,喧嚣的都市城。
(对仗)答案:上联悠闲的农家乐,下联喧嚣的都市城。
解析:这一对联是以城市人和乡村人为主题,反映了城市的喧嚣和乡村的悠闲,上下联之间必须有互相搭配的意义,有互相对应或补充的关系。
2019年秋季七年级对联专题-1解析1.福州乌山的王琵琶亭有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选出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上联:一弹流水一弹月。
A.一味清凉上月时B.二分明月万梅花C.三月细雨春妩媚D.半入江风半入云【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
【解答】解答这道题,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做了,分析上联符合这个特点的是D,故选:D【点评】熟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于做对联的题非常关键。
注意积累。
2.下面四副对联,有不符合对联格式要求的一项是()A.传承文明,营造书香社会播种知识,享受人生智慧B.四季美景养灵性一片真情报恩师C.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D.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目升【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格式,要结合题干和对联的格式要求完成本题。
【解答】A.有误,“书香社会”和“人生智慧”不相对,应该改为“智慧人生”。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掌握对联的格式要求,平时还要多加练习。
3.《论语》因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价值极高而流传至今。
据此,请你为下面的对联选择下联,恰当的一项是()上联:阅读《论语》,知理明义。
下联:_____A.传承文化,明辨是非。
B.弘扬经典,知仁正己。
C.传承文化,立德修身。
D.弘扬经典,怀古伤今。
【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知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其次要认真分析上联联意,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作答。
【解答】此题作答,要紧密结合对联要求辨析,如上下联词性相同,语意相关,对仗工整等,上联有“阅读”这一动词,下联要有相应的动词,然后再结合上联的“知理明义”这一并列短语结构及意义辨析。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及对联联意辨析。
专题13 对联【知识贮备】1.定义: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
在考试中,则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2.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1)按音调平仄区分。
一般看尾字声调,上联尾字的声调应为仄声,下联尾字的声调为平声(即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
(2)按因果关系区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这一对联。
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因此,“方向正确城乡富”为上联,“政策英明衣食丰”为下联。
(3)按时间先后区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这一对联。
“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因此,“风送莺歌辞旧岁”为上联,“雪伴梅香迎新春”为下联。
(4)按逻辑关系区分。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一对联。
这副对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因此,“勤俭持家家道昌”为上联,“团结建国国事兴”为下联。
3.对联的贴法:(1)看位置。
当你面向门站立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2)看横批。
按照古人写字的习惯(由右至左),以背对门的方向为准:上联在横批左下方(即右侧),下联则在横批右下方(即左侧)。
按照现在人写字习惯(由左至右),则以面对大门的方向为准: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4.朗读对联的方法:先读上联,后读下联,最后读横批。
5.属对(即创作对联)的原则:(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3.按修辞技巧(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语言运用考点1:对联基本特点:(1)字数相等。
即上联与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句式一致。
句式指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为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上下联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
中考例题如下:1.(2019广东)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无处随时不清风动来举起消酷暑答案示例:举起随时消酷暑动来无处不清风2.(2019吉林)小辉的爷爷过六十岁生日,家人聚餐,为老人祝寿。
(1)下列对联适合小辉送给爷爷的是A.耳顺年体健身康花甲岁神清气朗B.花甲岁神清气朗耳顺年体健身康C.庆古稀福如东海贺生辰寿比南山D.贺生辰寿比南山庆古稀福如东海(2)酒后,小辉的叔叔想要驾车回家。
假如你是小辉,你会对叔叔说。
(注意说话时的称呼、语气等,不超过25字)答案:(1)B(对“六十”的称呼:耳顺、花甲,这样AB都可以,但对联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选B)(2)叔叔,请您不要酒后驾车,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3.(2019湖南岳阳)综合运用。
学校在岳阳楼前举行“弘扬岳阳精神”主题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9分)⑴岳阳楼有一副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甲),“四面湖山归眼底”(乙)构成,请根据对联的格律要求判断,其下联是()(填“甲”或“乙”即可)。
(1分)⑵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请判断下面各句感言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分)①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好让屈子孤魂慢慢靠岸。
()②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是一剂治疗我们怕苦怕累毛病的良药。
()③只有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境界,才能弘扬好“忧乐精神”。
( )(3)以下是学生会宜传部长邀请平江起义纪念馆负责人的通话记录,画线部分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2分)李馆长,您好! A我们学校准备举行弘扬“岳阳精神”的主题活动, B平江革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革命精神光照千秋,C想邀请您来现场为我们讲一讲平江起义中涌现的革命故事,D请您珍惜机会,务必参加。
一、通用型1.上联:祖德流芳千秋盛下联:宗功浩大万代兴横批:福泽后裔1.解析:此联表达了祖先的德行和功绩流传千古,恩泽后代子孙,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源于祖先的庇佑。
2.上联:祖功宗德流芳远下联:子孝孙贤世泽长横批:承先启后1.含义:强调祖先的功德深远流传,后代子孙孝顺贤良,家族的福泽得以长久延续,体现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3.上联:祖宗庇佑家声远下联:儿孙奋进事业兴横批:继往开来1.解读:表明祖先的庇护使家族名声远扬,而子孙们努力奋斗则会让事业兴旺发达,鼓励后代在继承先辈基础上开创美好未来。
二、体现家族传承1.上联:祖训昭昭传家久下联:宗风浩浩继世长横批:源远流长1.解析:突出祖先的训诫清晰明确,是家族长久传承的基石,家族的风尚和传统浩浩荡荡,世代相传,象征着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2.上联:敬祖先香烟袅袅下联:育后辈子嗣绵绵横批:家族兴旺1.含义:描绘了祭祀祖先时香烟缭绕的场景,寓意着对祖先的敬重,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后代子孙繁衍不息,家族繁荣兴旺的美好愿望。
3.上联:先祖开基功德厚下联:后昆继业福泽深横批:慎终追远1.解读:说明祖先开创基业时功德深厚,后代子孙继承事业后福泽深远,提醒人们要慎重地对待去世的先人,追念久远的祖先。
三、表达对祖先感恩与怀念1.上联:感恩祖先福荫厚下联:怀念宗德情义长横批:永志不忘1.解析:直接表达了对祖先给予福泽庇佑的感恩之情,以及对祖先德行的长久怀念,告诫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祖先的恩情和品德。
2.上联:祖堂香火千秋旺下联:先辈恩泽万代传横批:感恩戴德1.含义:意味着祖先堂的香火持续旺盛,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先辈的恩泽代代相传,子孙们怀着感恩和敬仰之情接受这份馈赠。
3.上联:忆祖先音容宛在下联:感宗德风范长存横批:风范永传1.解读:通过回忆祖先的容貌和声音仿佛还在眼前,感受祖先的品德和风范永远留存,强调祖先的形象和精神对家族的深远影响,激励后人传承发扬。
四、期望家族繁荣昌盛1.上联:祖德振千秋大业下联:宗功启百代文明横批:昌盛繁荣1.解析:体现祖先的德行能够振奋家族千秋的伟大事业,祖先的功绩开启了百代的文明传承,寓意家族在祖先的庇佑下事业昌盛、文明繁荣。
中考语文轮复习:对联与仿写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轮复习:对联与仿写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中考语文考试中,对联和仿写是常见的试题形式。
对此,考生需要通过专项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以下是对联和仿写的专项练习题目及答案解析。
一、对联1、题目:雁落平沙,龙飞凤舞。
请写出对联。
答案:风吹柳絮满天堤,雨打芭蕉无处栖。
解析:对联要求对仗工整,表达意境相当,所以做对联的时候需要注意平仄音律。
本题的上联描述的是春天和谐美妙的景象,可以根据“春天”的特点,选取相应的平仄音韵词汇,如“吹”、“柳”、“堤”等,构成平仄相对的对仗。
下联则以“雨天”的景象为主,描述的是落寞凄凉的画面,构成平仄对仗的关系。
2、题目:烈日炎炎,沁人心脾。
请写出对联。
答案:苍天拱手,来者是客。
解析:本题的上下联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根据题目的“烈日炎炎,沁人心脾”和“苍天拱手,来者是客”的主题,选取平仄相对的韵词和表现手法,构成对仗性的对联。
二、仿写1、题目:仿写古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仿写一首新诗。
答案:晴霞如画描碧天,半岛晨曦尽染红。
涟漪微起海面近,远树长阴波上凭。
静坐渔村宜晚炊,浪语渔舟空灯明。
解析:本题要求对“观沧海”的意境进行仿写,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取类似的形式和词汇进行表达。
新诗的词语需要于原文具有相似的意境和语境,同时完成表达的简练和凝练。
2、题目:仿写《枯藤老树昏鸦》。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枯藤老树昏鸦》来描绘边城的孤独冷寂。
请仿写一首新诗,以“铁路穿越群山,枫叶染红远山”为题材。
答案:铁轨穿越群山深,飞鸟悠然经此心。
地中一线前行远,方见早秋枫叶红。
山色云霞润色彩,和风温暖补心怀。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仿写《枯藤老树昏鸦》,题材主题为“铁路穿越群山,枫叶染红远山”。
首句表达铁路穿越山区之深刻和偏远之处,中间两句讲述其经过的美景和季节变化,最后一句点明“和风”气息温暖补心怀。
一、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训练1.《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请你为下面的对联写一则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下联:________【答案】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解析】【分析】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点评】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2.班级举行“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主题班会,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观点论辩)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了网上的一个视频:地铁上一个男乘客不顾劝告,在车厢内肆意剥起大蒜,蒜皮洒了一地。
一名穿校服的小女孩看到后蹲下,把蒜皮都收在手里,拿出车厢。
同学们观看视频后,展开“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的热烈讨论。
请围绕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写出观点、理由、结论。
(80字以内)(2)(语言表达)小军说起最近家里的一件事:家里要给爷爷办80大寿宴席,为表达孝心,爸爸决定买鞭炮放,小军觉得这样做不好。
如果你是小军,该如何劝说?请写出你的劝说语,不超过60字。
(3)(对联续写)下面是这次活动的对联,请选一则续写完整。
上联:道德秤称出人心轻重下联: ________上联:________下联:为人处世谦受尊【答案】(1)参考示例:①有教养的人是严以律己,尊重他人的人。
有教养的人常反思自身,不断地修正不足之处;会考虑自己行为是否影响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
所以,我们要多反思自我,提高修养。
②做有教养的人要学会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的行为以不影响他人为底线: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自私粗鲁的,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一一对联一一金山西见烟尘飞大地草原为我家(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对联的背景和含义2.解析对联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3.分析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4.总结对联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一对联,是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形式,通常由两句相对应、内容相对、意境相承的两句诗组成。
它源于古代的门神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创作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金山西见烟尘飞,大地草原为我家”,这是一副描绘草原景象的对联。
上联“金山西见烟尘飞”描述了远处金山的景象,烟尘在空中飞舞,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下联“大地草原为我家”则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自豪,将整个大地草原视为自己的家园。
这副对联意境开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从对联的意境来看,它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作者通过对金山和草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壮美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这副对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门神文化,对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古代的门神、对联、窗花等民间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其次,对联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对联往往是在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用于表达祝福和吉祥寓意的。
此外,对联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它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金山西见烟尘飞,大地草原为我家”这副对联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言表达1.请根据所给出的下联按照对联的基本常识写出上联。
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平仄可不论。
上联:;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在下面语段【甲】【乙】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使对联完整。
陶行知常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甲】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功夫”,融汇了他“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乙】才算学生”,告诫学生要参与劳动、勤于思考、关心时事。
3.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讲究平仄对仗,内容贴切。
请依据所给例子,利用所给材料,重组对联,使它符合对联的要求,又与所学诗文中的情境相适。
[例]题岳阳楼联:诗惭杜叟,文愧范公,我来敢挥毫,空怀千古无双士;地坼吴楚,气吞云梦,此去难为景,曾上九州第一楼。
材料:临赤壁无觅幼安慨华发生望京口遥想公瑾英雄北顾谈笑雄姿可堪回首;4.下面是上下联打乱之后的五副对联,请仔细品味,分别将上下联用序号组合起来。
①日照花如锦②碧水双鸥静③暮烟明月暗④芳草斜阳外⑤鸟啼苔有迹⑥青山一鹤归⑦风吹柳似丝⑧莺啭柳如丝⑨残雨夕阳收⑩落花流水间5.重庆市辅导中学高三(3)班的同学为了营造家文化,在虎年到来之际,在教室门口张贴了春联,请根据上联,从给出的词组中挑选合适的内容组成下联。
虎卧华堂满院生辉五湖三江千家万户九州英杰须牛劲玉龙盘跃鹏程春气息普天瑞上联:四海笙歌迎虎岁下联∶_____6.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每联不少于5个字。
上联:下联:7.拟写春联春联,对仗工整,文字简洁精巧,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2022年2月4日(农历壬寅虎年正月初四),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盛大开幕。
组委会在春节前举行了“为奥运喝彩我为冬奥写春联”活动,为冬奥会和新春佳节祈福。
请你为冬奥写一副春联,每联不超过12个字。
例:冬奥冰天施绝技虎年喜鹊报佳音上联:下联:8.从下列短语中挑选组合成描写教师节和春节的每联七字的对联,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对联1一、【2017年贵州省黔东南州】23.“节日探源”小组在活动中搜集到许多对联,为便于分类整理,他们开展了“重温对联”知识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3分)(1)古代对联的别称有、。
(2分)【答案】(1)(2分)楹联、对子、春联、门联、联语等。
(2)(1分)【解析】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考点定位】对联(2)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有。
(简要说出其中一种即可)(1分)【答案】①平仄方法区分:上联最后通牒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②张贴方法区分: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③含义方法区分:引导作用为上联,含义深刻为下联;④时间关系区分:旧时是上联,新时是下联;⑤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范围小者是上联,范围大者是下联。
【解析】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区分上下联:1,平仄方法区分: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2,张贴方法区分:对联的张贴撰写要求是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因为古代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3,含义方法区分: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4,时间关系区分: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5,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对联导学答案及解析
1.下面这副对联有几处毛病,请找出错误之处,并加以修改。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来
答案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词性相对
2.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
答案划线句子是: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
根据上联斩断长江千里水,词性相对,结构一致,确定下联:锁住三峡无数峰。
内容相关,词性相对,结构一致
3、有同学设计了下面这副对联,以表达对长征的敬意。
在对联横线处填入短语,内容和形式都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红军长征,跋涉①,丈量②;
下联:志士苦战,历经③,魂舞④。
A. ①九死一生②千山万水③神州大地④华夏长空
B. ①千山万水②神州大地③九死一生④华夏长空
C. ①千山万水②华夏长空③九死一生④神州大地
D. ①神州大地②华夏长空③千山万水④九死一生
答案 B 根据仄起平收和上下联内容来判断
4、“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在每个上句的
后面写出下句的序号,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__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___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___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___ d.有闲春色燕双飞
答案 A、b B、a C、d D、c 根据词性相对,结构一致来判断。
5、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
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答案 A (内容相关,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近,最末一字为平声字)
仄起平收、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6、某学校开展“走近名著,学写对联”活动,学校为此征集对联,请根据所给上联,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读名著似逢甘露下联:赏美文如()春风
A.沐
B.吹
C.迎
答案 A 平仄相对(合),也更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