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7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即为习作策略单元。
本单元习作主题是《奇妙的想象》,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
本单元安排了《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两篇例文,例文语言浅显,情节有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旨在给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象故事。
本单元的习作任务是写一个想象故事,提供了7个题目,旨在以富有想象力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习作思路,也提出了习作的具体要求:一是对习作范围作了说明;二是强调了想象要大胆;三是建议开辟专栏展示习作,扩大交流范围,使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习作热情。
【学情分析】已知的:1、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乐于口头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因此要求三年级学生根据特定的说出自己的一部分想象并不困难。
2、在学习了课文《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了一棵树》后,对发散性思维方式有了初步的接触。
未知的:1、学生对作文该如何进行整体构思还不清楚,因此,本课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体构思。
2、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写出一段充满想象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所思所想转化为书面语言表达,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想象。
【教学思路】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习作要求中这样写到:“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脑海中新奇有趣的想法取之不尽,要将学生的奇妙想象转变为笔尖下的引导,需要教师有效的习作指导,所以,整节课我创设了挑战想象国王难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写作恐惧感。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案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想象”选编了《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文章以及一个“习作例文”和一个“习作”,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想象世界。
《小真的长头发》讲述的是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
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让两个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
《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习作例文”展示的两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对想象世界的憧憬与兴趣,为“习作”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做铺垫。
本单元的“习作”以“奇妙的想象”为话题。
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上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6个生字,会写25生个字,读准“系”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能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16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读准“系”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学会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2.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3.能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措施1.低年级的教学首先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故事恰好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17课《养蚕》。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养蚕的经历,通过详细叙述养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待”、“焦急”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交流,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待”、“焦急”等词语造句。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农村养蚕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3. 课堂讲解(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爱生命的情怀。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养蚕作者:小时候养蚕的经历心情:期待——焦急——欣喜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关爱生命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养蚕》,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设计方面,既有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又有关于关爱生命的作文,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养蚕基地,亲身体验养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待”、“焦急”等词语造句。
第五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为专题,本单元的每项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将围绕该专题展开,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诠释、实践这个专题,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这份人间真情。
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将该活动穿插于单元教学之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体会、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三篇课文后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围绕这一活动展开的。
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后的真情实感的表露。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二、过程与方法2.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单元训练重难点重点难点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打开和学生交流的窗口,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友情和亲情。
单元课时17、《可贵的沉默》 3课时《语文园地五》 2课时18、《她是我的朋友》 2课时安排19、《七颗钻石》 3课时20、《妈妈的账单》 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五》 3课时课题17、《可贵的沉默》主备人杨霞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
2.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剪羊毛》教学设计(通用7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剪羊毛》。
本课主要讲述了澳大利亚的牧场工人剪羊毛的有趣情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和剪羊毛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和剪羊毛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澳大利亚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中一些描述性的语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生字词卡片。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生字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环节:学生扮演牧场工人,模拟剪羊毛的过程,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帮忙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并书写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剪羊毛牧场生活: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羊毛剪羊毛过程:准备、开始、结束、快乐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剪羊毛》,家长签字确认。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剪羊毛的过程。
3. 写一篇关于牧场生活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牧场、观看澳大利亚的相关纪录片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和剪羊毛的过程。
伞儿伞儿撑起来教案及反思教案:伞儿伞儿撑起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伞儿伞儿撑起来》。
本课主要讲述了雨伞的由来、种类、用途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雨伞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伞儿”造句。
3. 了解雨伞的由来、种类、用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中“伞儿”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雨伞图片3. 生字词卡片4. 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雨伞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一把雨伞有几部分组成。
二、自读课文(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学习生字词(5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拼写。
四、理解课文内容(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理解“伞儿”的象征意义。
五、实践环节(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雨伞除了遮雨,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伞儿伞儿撑起来1. 雨伞的由来2. 雨伞的种类3. 雨伞的用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说一说你最喜欢的雨伞种类。
2. 用“伞儿”造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伞儿伞儿撑起来》,让学生了解了雨伞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使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生字词的学习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拼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1. 调查收集不同种类的雨伞,下一节课分享。
2. 家长协助孩子在家中练习用“伞儿”造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 理解课文中“伞儿”的象征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将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善良》教案范文教案:《善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善良》。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小明的善良行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善良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
难点: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善良的意义。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善良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设计一个关于关爱他人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例题讲解,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善良,如何关爱他人。
六、板书设计善良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善良”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答案:善良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来体现善良。
善良不仅能让他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自己收获快乐。
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2. 作业题目:列举三个自己在生活中体现善良的行为。
答案:1. 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2. 关心老人和弱势群体。
3. 宽容他人的错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了善良的意义,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小星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小星星》。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小星星》,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星星的特点,体会小星星的美丽,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星星》。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星星的特点,体会小星星的美丽。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星星》。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星星的特点,体会小星星的美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观察小星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5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星星》,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体会课文情感。
3. 课文讲解(10分钟)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小星星的特点,如闪烁、引导、陪伴等,引导学生体会小星星的美丽。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关于小星星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小星星板书内容:特点:闪烁、引导、陪伴美丽:璀璨、迷人、耀眼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词语“闪烁”、“引导”、“陪伴”造句。
答案:闪烁: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引导:老师引导我们走向知识的殿堂。
陪伴:父母陪伴我们度过快乐的童年。
答案:小星星是夜空中最美丽的存在。
它们闪烁着光芒,像是在向我们微笑。
小星星是我们的朋友,它们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夜晚。
当我们感到孤独时,抬头看看小星星,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安慰。
让我们珍惜小星星,也珍惜我们的友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观察小星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教案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想象”编排了《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习作。
两篇精读课文人物对话有趣,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想象,充满童趣,插图设计精美,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真的长头发》是根据日本画家高楼方子同名绘本改编的故事。
故事内容极富想象力,讲的是留着妹妹头的主人公小真靠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巧舌如簧,让留着长头发的小叶和小美由一开始的“美得不行”到后来的“听得入了神”,并开始羡慕小真的故事。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趣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戏剧张力。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中国作家顾鹰创作的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童话故事。
故事将人与动物、植物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得不同生命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这两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富有想象的故事情节,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物特点,并激发学生想象思维。
抓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并进行创编故事的尝试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小真的长头发》及《我变成了一棵树》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写的神奇、有意思的情节,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拓展思维,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尝试创编故事,为进行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6小真的长头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栅”和多音字“卷”。
学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棒”,学会写左右结构的字。
3.抓“嗖”、“像紫菜卷那样”、“暄腾腾”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能理解小叶、小美对小真态度转变的原因,并能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抓“嗖”“像紫菜卷那样”“暄腾腾”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难点:能理解小叶、小美对小真态度转变的原因,并能展开想象创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