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稀动植物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濒临灭绝的植物有:珙桐珙桐,别名水梨子、鸽子树。
属于蓝果树科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
分布于陕西镇坪;湖北神农架、兴山;湖南桑植;贵州松桃,梵净山;四川巫山、南川、平武、汶川、灌县;云南绥江等地的海拔1250--2200米的区域。
珙桐高约十至二十米,树形高大挺拔,是一种很美丽的落叶乔木,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树种。
每年四、五月间,珙桐树盛开繁花,它的头状花序下有两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六至十五厘米,宽三至八厘米,如白绫裁成,美丽奇特,好象白鸽舒展双翅;而它的头状花序象白鸽的头,因此珙桐有“中国鸽子树”的美称。
珙桐树的木质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艺的佳料。
更重要的是,珙桐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珙桐树是一八六九年在我国发现的。
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破坏,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大树杜鹃大树杜鹃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植物类型,于1919年在云南腾冲县境内的高黎贡山海拔2100-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被首次发现,当时这株大树杜鹃年龄已超过280岁,树高达25米。
大树杜鹃是一种常绿大乔木,树高一般为20-25米,树茎部的最大直径达3.3米。
褐色的树皮,剥落得左一片右一片,显得斑斑驳驳,饱经沧桑。
小枝粗壮,上面被有短毛,叶子又厚又大,有椭圆形、长圆形和倒坡针形等形状。
叶子下面被毛,长大后逐渐脱落。
2月-3月开化,伞形花絮。
花的颜色为蔷薇色中并略微带紫的绚丽色彩,花萼为线裂的盘状,上面有小齿状裂纹。
雄蕊16枚,极不等长,子房16室,上面也被绒毛。
到了10月,它就结出长圆柱的木质蒴果,上面有棱,被有深褐色的绒毛。
大树杜鹃在分类上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钢、杜鹃花目、杜鹃花科。
杜鹃花科植物全世界共有1300多种,遍布于全球各地,但以亚热带山区为最多,我国约有700多种,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以西南地区的山地森林中为多,所以这一地区被认为是世界杜鹃类植物的分布中心。
中国植物保护名单一、国家濒危植物1、黄龙芝(Rhinobryum giganteum):是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在省属台湾和浙江。
2、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在我国有150多个种类,在华东与华中、西北等地广泛分布,是重要的中药材。
3、苦竹(Phyllostachys edulis ):为低海拔生长植物,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及西南地区,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之一。
4、川黑芝(Ganoderma tsugae):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真菌,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其邻近省份。
5、臭柏(Ginkgo biloba):是珍贵的古老植物,全球只有中国安徽和江苏2个省矮柏树林保存着此种古老原始的植物。
6、银杏(Glyptostrobus pensilis):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广西及云南等省,是濒危植物。
7、假紫荆(Vitex rotundifoli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湖南省及安徽省等地。
二、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保护植物名录”1、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它是古代宫苑园林的珍贵植物。
2、大花杜鹃(Rhododendron macrophyllum):有着硕大的花,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翠玉兰(Magnolia officinalis):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花卉植物。
4、太阳花(Helianthus annuus):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内地地区。
5、金银花(Tagetes erecta):是一种野生花卉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6、芙蓉(Hibiscus rosa-sinensis):是一种多年生落叶花卉植物,主要分布于南方各地。
7、九里香(Osmanthus fragrans):是一种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及长江流域等地区。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保持了生态平衡,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其特点、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中国的动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中国的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多种珍稀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扬子鳄、东北虎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些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和动物园等地。
畜牧资源中国的畜牧资源也很丰富,有猪、牛、羊、马、驴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牲畜品种,如内蒙古的骆驼、青海的牦牛等。
渔业资源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的经济鱼类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黄鱼、带鱼等。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的植物资源森林资源中国的森林资源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
中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和华南地区。
草原资源中国的草原资源面积广阔,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
草原类型多样,包括高山草甸、草原、草甸草原、沙地草原等。
草原上生长着大量的牧草,为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资源中国的农业资源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茶叶、水果等作物。
这些农作物在中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动物资源用于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用途,植物资源则用于食品、药品、纺织品等产业。
然而,在利用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过度捕猎、捕捞和砍伐,以免破坏生态平衡。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动植物资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中国野生动物种类及受保护数量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野生动物资源的国家,其中有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种类。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野生动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国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受保护数量。
大熊猫是中国最著名的保护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目前全球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约1864只。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中心等措施,成功地提高了大熊猫的保护数量。
中国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
金丝猴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数量约为3000只。
为了保护金丝猴,中国政府严禁猎捕和买卖金丝猴,并建立了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
中国麋鹿是中国的特有动物之一,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
由于人类的破坏和非法猎杀,麋鹿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仅剩下约400只。
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采用摄像监控、建立救护站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中国豹是中国的天然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北部山区。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开发,中国豹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估计只剩下不到100只。
为了保护中国豹,中国政府加大了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严禁非法狩猎和非法贸易,并建立了保护区。
中国东北虎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全球最濒临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东北虎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由于乱砍滥伐和非法狩猎,东北虎的数量经历了大规模的减少,目前仅剩下约30只。
为了保护东北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且加强了对非法砍伐和狩猎的打击力度。
除了以上几种野生动物,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受保护的动物物种,如藏羚羊、亚洲象、侏儒鳄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规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等手段,努力保护中国的野生动物资源。
中国珍稀植物名单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境内分布着许多珍稀植物。
这些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的珍稀植物。
1. 银杏(Ginkgo biloba)银杏是一种古老的植物,被誉为“活化石”。
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属于银杏科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之一。
银杏树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其叶子富含的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功效。
2.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樟树是一种常绿乔木,被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和药用。
樟树叶子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具有杀菌消炎、驱蚊防虫的作用。
樟树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有植物,尤其在亚热带地区分布较广。
3. 黄连木(Phellodendron chinense)黄连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之一。
其树皮和树干富含黄连碱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黄连木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4.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芪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重要成分之一,被称为“中草药之王”。
黄芪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富含黄酮类、皂苷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
5.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珍贵品种,具有提神补气、养心安神的作用。
人参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富含人参皂苷等多种活性成分,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和保健品中。
6. 白芨(Paris polyphylla)白芨是一种珍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被誉为“东方莲花”。
白芨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植株低矮,叶片宽大,花朵呈白色,具有独特的花形结构。
7. 兰花(Orchidaceae)兰花是一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科之一,中国是兰花的重要分布区之一。
中国兰花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花色丰富。
兰花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观赏植物,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
8. 麝香兰(Gastrodia elata)麝香兰是一种珍稀的兰花,也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之一。
1.古朴国宝:大熊猫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
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
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仰鼻蓝面:金丝猴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
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这个美人之名命名了金丝猴—— Rhinpitheius roxellanae 。
3.长江奇兽:白鳍豚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
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
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其声纳系统发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可使它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4.中华之魂:华南虎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
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5. 东方之珠:朱鹮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
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
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十分之一。
另有无脊椎动物5万余种,昆虫15万余种。
由于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中国保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
仅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就有120多种。
由于地区之间自然环境不同,珍稀动物的分布也不同。
动物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画出了一张详细的中国珍稀动物的分布地图。
中国的东北,有温带森林、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和寒温带针叶林等,这片广大的区域栖息着东北虎、黑熊、紫貂、雪兔、大天鹅、丹顶鹤等动物。
东北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猫科食肉动物,属于濒危物种。
野生东北虎现在于中国境内仅存不足20只,但人工养殖的有2000只左右。
政府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东北虎之乡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
这里有豹、麋鹿、斑羚、苍鹰等珍稀动物。
内蒙古的温带草原地势开阔,动物掩蔽的条件比较差,所以这里主要有穴居、地栖和善于奔跑的物种,比如狼、普氏野马等。
而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气候干燥,植物稀少,动物也很少,主要是一些耐干旱的种类,比如四爪陆龟、骆驼等。
西藏野驴、藏羚羊、岩羊、秃鹫等是青藏高原上的代表动物。
藏羚羊是群居动物,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
藏羚羊的羊绒非常贵重,因此它们遭到盗猎分子的捕杀。
从每只被杀死的藏羚羊身上只能取得125—150克羊绒,这些羊绒基本都通过走私流向国外,用以制作“沙图什”披肩。
藏羚羊的数量在1970年代还有100多万只,到了1995年只剩下5万只。
在多种保护措施之下,现在藏羚羊的数量回升到了20多万只,但是对这个珍稀物种的保护还任重道远。
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中部以东的广阔亚热带地区,季节温度差异小,气候湿润,地形复杂,动物种类较丰富。
这里分布着金丝猴、穿山甲、大熊猫、云豹、白鳍豚等。
大熊猫是举世皆知、独产于中国的珍稀动物。
珍视水生资源,保护物种多样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物种:
1.中华鲟。
这是一种珍贵的濒危鱼类,是长江的标志性物种。
2.白鲟。
白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3.达氏鲟。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
4.施氏鲟。
施氏鲟是一种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
5.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是一种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
6.胭脂鱼。
胭脂鱼是一种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7.大鲵。
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南地区的山地溪流中。
8.扬子鳄。
扬子鳄是一种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9.海马。
海马是一种海洋鱼类,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的近海海域。
10.文昌鱼。
文昌鱼是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浅海
区域。
以上只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的一部分,总共有166个水生经济物种被收录。
对于这些珍贵的物种,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其灭绝。
国家保护动物收录名单
中国国家保护动物收录名单是一个由中国政府制定和管理的名单,收录了各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下面是一些中国国家保护动物收录名单中的代表性物种:
1. 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最著名的保护动物,被称为中国珍稀濒危动物的代表。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等地。
2. 左右江毛鼻袋熊: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熊科动物,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右江地区。
3. 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濒危猴科动物。
它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4. 全国三有鼠:全国三有鼠指中国三种特有的催眠干扰鼠,分别是四川大鼠、云南大鼠和西南催眠鼠。
5. 中国孔雀:中国孔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孔雀类鸟类,分布在西南地区。
6. 黑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雉类鸟类,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除了以上列举的物种外,中国国家保护动物收录名单还包括许多其他珍稀濒危的动物种类,这些物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
管理。
该名单不断更新,以适应环境和种群的变化,并加强对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
珍稀动物保护区有哪些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地区。
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达20多万公顷,野生动物有400多种。
主要珍稀动植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红松、长白落叶松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部汶川县境内。
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这里是亚热带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流,形成终年温凉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带谱。
主要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小熊猫、白唇鹿、四川红杉、岷江柏、独叶草、追龄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
1956年被列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8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全球17个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个。
该保护区面积为1140公顷,珍稀动植物有木荷、乌榄、格木、子京、苏铁、桫锣、苏门羚、白鹇等。
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
1986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4.1万公顷,主要保护黔金丝猴和等珍稀动物。
黔金丝猴与大熊描一样都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目前仅在梵净山林区有100到500只,对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有很高价值。
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建阳、崇安、光泽县境内。
1987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约为5.7万公顷,保护珍贵动物。
鸟类有400多种,蛇类有56种,昆虫20000多种,被称为“物种基因库”、“鸟类天堂”、“蛇类王国”、“昆虫世界”。
主要珍稀动物有:草鹗、厚唇鱼、角蛙、丽棘蜥、大平头胸龟等。
6.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林浩特市。
1987年被纳人世界自然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草类资源丰富,牧草优良,是我国和世界的第一个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中国珍稀动植物分布
中国珍稀动植物分布、数量、保护
1(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例如:我国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
陆栖脊椎动物1800多种,其中爬行类300多种,鸟类1100多种,兽类4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
淡水鱼已见记载的近600种,海产鱼1500多种,也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
此外,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植物中的银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滥捕乱杀而基本绝灭的鸟兽就有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近10种;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儒艮、扬子鳄、象等20种野生动物也正处在绝灭的边缘。
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灭绝也是普遍的国际问题。
据近两千年来记录的统计,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当前,全世界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2(我国部分珍稀动物简介
(1)大熊猫:亦称猫熊。
哺乳动物。
体肥胖,形似熊,长约1.5米,肩高约66
厘米。
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
生活在2000 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时也吃小动物。
善于爬树,性孤独,不群栖。
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朱鹮:鸟类。
雄鸟体长近80厘米,雌鸟稍小。
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红色,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跖及裸
露的下胫为红色。
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栖于高大乔木上,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
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
哺乳动物。
体长约70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
背部有发亮的长毛,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
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
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
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
体长约50厘米,头小,尾较体长,四肢细长。
头白,有毛冠,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群栖树上,很少下地,以野果、叶、花等为食。
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
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此外还有黑叶猴,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
(5)羚牛:亦称扭角羚。
哺乳动物。
长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达350公斤。
尾较短,雌雄均有短角。
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
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觅食,吃青草、树枝、竹笋等。
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
哺乳动物。
体长1(5米,2(5米,头圆,嘴长,约30厘米。
体背面淡蓝灰色,腹面白色,鳍白色。
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
我国特产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7)黑颈鹤:鸟类。
大型涉禽,体长约1(4米。
头、颈及飞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体羽灰白色,外观黑白分明,易于识别。
主要栖息在生长较高水草的沼泽地,以鱼、蛙、螺、虾等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泽繁殖,迁徒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越冬。
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8)扬子鳄:爬行动物。
长2米余,背面角质鳞有六横列。
背部暗褐色,有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色小斑和横条;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
前肢五指,无蹼;
后肢四指,有蹼。
穴居池塘、沼泽底部,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冬季蛰居穴中。
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我国特有,一类保护动物。
3(我国部分珍稀植物
(1)银杉:常绿乔木,高达20米。
枝平列,小枝有毛。
叶两型,长枝上的叶放射状散生,长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叶轮生,长2(5厘米,线形,下面有白色气孔带。
球果。
产于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1956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
侧生小枝对生,羽状。
叶条形,扁平,长13毫米,20毫米,交互对生成两列,羽状。
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长约18毫米,25毫米。
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1941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
落叶乔木,高15米,20米。
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
球形头状花序,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圆形或卵形,长约7厘米,宽约3厘米,5厘米。
我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开花时,白色苞片布满树梢,有如群鸽栖息,所以又有“中国鸽子树” 之称。
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4)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30厘米,60厘米。
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茎很短,掌状复叶,三至六枚轮生。
花小,淡黄绿色,伞状花序。
果扁球形,红色。
产于我国东北、朝鲜等地,有极好的药用价值,为“关东三宝”之一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
我国已划建了400多处自然保护区,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就有10多个。
1983年5月以后,邓崃山、岷山、秦岭等地熊猫分布区相继发生竹子开花枯死,严重威胁大熊猫的生存。
国务院为抢救大熊猫,拨出了一笔专款,责成有关省认真
做好保护工作。
林业部和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先后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组织了52个巡护观察组。
国家还建立了一些大熊猫饲养场,用以收容、饲养受灾的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使它们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保护区对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种提供种源。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因此对人们研究自然资源、自然历史、自然条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监测活动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是人们进一步探索、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基地。
从1995年开始,分别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的调查;有计划地对大熊猫、金丝猴、朱鹮(huan)、扬子鳄、华南虎、野马、雪豹、野驴、白唇鹿、麋鹿、海南坡鹿、丹项鹤、黑颈鹤、黄腹角雉、高鼻羚羊等60多种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和银杉、红豆杉、攀枝花、苏铁、金花茶、珙桐等多种珍稀植物进行分布、数量、生态和繁殖培植利用研究;开展了候鸟迁徙规律研究;开展了中国主要森林气候带生态多样性调查及生态系统演变趋势研究和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已建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11个。
推广了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丹顶鹤人工孵化技术、扬子鳄人工繁殖技术、鸟类环志技术以及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制订和推广应用了《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标准》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档案管理模式》。
国家林业局还多次举办自然保护区管理、水禽湿地保护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特种旅游、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管理等培训班和学习班,以提高在职人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水平。
还初步建立起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