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的理论初探_许庆瑞
- 格式:pdf
- 大小:358.14 KB
- 文档页数:9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一、引言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以及组织和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能够推动技术创新的体系。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1.人才队伍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创新团队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具备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不断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研发投入企业需要增加对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包括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投入。
研发经费的投入应该符合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和研究,以保持技术创新的持续竞争力。
3.技术创新环境企业的创新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创新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企业应形成积极的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的做法,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和创新机制,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创新成果的产权归属。
4.技术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要素,还应该与外部的技术创新网络紧密结合。
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模式1.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企业需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竞争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确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侧重点,合理分配资源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效果和效率。
2.创新流程管理企业应建立创新流程管理体系,明确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规范创新流程和程序,提高创新的管理和执行效能。
同时,企业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推行知识管理和经验总结,不断积累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技术创新管理》讲义文稿(第一章)关于技术创新方向的研究,在国内比较知名的单位有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大连理工、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和哈工大管理学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
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傅家骥、许庆瑞、吴贵生、柳卸林、李垣、吴晓波、陈劲和宋熊熊等。
推荐教材:《技术创新管理》雷家骕洪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推荐参考书:《创新之战---如何赢在未来》刘洋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突破创新禁区》刘昶著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绩计算方式和计分比例。
建议分组,4-6人一组为宜,以便利于讨论课堂和案例。
第一章绪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当世界惊奇地发现“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商品越来越多,并成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时,我们曾为此深感骄傲。
然而,“用1亿条裤子去交换1架波音飞机”的现象却让我们陷入思考。
“沃尔玛货架上的商品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制造,但是可能只有10%的利润回归到中国的工厂,90%的利润由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设计公司所获取。
”我们仍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去换取微薄的收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当今,这种传统的依靠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商品的出口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换,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答案是唯一的——“技术创新”。
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技术创新是决定世界各国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创造精神的企业和国家,才有可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后赢家。
因此,学习技术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门必修课。
第一节技术创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词语,创新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身边存在了几个世纪。
创新并不是这个时代才有的新鲜词汇。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摘要:作为当今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方法之一,TRIZ在我国的推广工作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阶段。
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载体,如何将这种高效的技术创新方法引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是所有渴望创新的中国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分析中国企业特点和TRIZ市场现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五要素。
关键词:技术创新,TRIZ,体系建设1、简介“制造大国”已经成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最显眼的标签,而在回视中国工业发展道路时却不难发现,过去三十年,中国一直寄予希望的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强国梦的道路开始越走越窄。
从洋货遍地,到世界工厂;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中国用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下一步中国将面临的是在世界性大国上的探索与发展,于是“中国创造”开始顺理成章地取代“中国制造”,相对应的,自主创新也开始更加频繁地被提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成为创新型国家。
只不过,这条路走起来或将并不轻松。
从2005年开始,自主创新一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提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频繁碰头,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以便从制度上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也开始发现“技术引进可以获得成熟的技术,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引不进来。
”技术创新这个词,尽管在中国企业中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还显得有些稚嫩和无力。
与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硬指标相比,我们可以将创新能力(或创造力)看作是一种“软实力”,而核心技术恰恰是这种“软实力”的产物。
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存在阶段性的差距。
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
2、TRIZ在中国的现状从市场主体上来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大企业。
2021年公需科目《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模拟考试题及答案(共三套)2021年公需科目《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模拟考试题及答案(一)一、判断题1. 以德为先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基点。
(√)2.公民道德建设是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3.乐业体现一种职业情感和职业境界(√)4.思维的思想阻碍包括:唯书、唯上、因循守旧。
(×)5.资本主义的道德鲜明特点是利已、契约与自由。
(√)6.传统社会,商业担负着组织商品流通,服务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职能,是联系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纽带。
现代网络社会,电子商力已取代了传统商业,因此商业职业道德已不再以诚信为基础(×)7.当单位利益与社会公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应首先考虑单位利益,然后再考虑社会公众利益(×)8.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9.资本主义的道德鲜明特点是利已、契约与自由(×)10.医生在与异性病人接触时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不可有任何不良想法,同时医生要为病人保守秘密,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11.系统思维的发展一般会由单向性思维逐渐向系统思维转变,然后再向单一思维转变,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这种系统思维的结果(√)12.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13.在医学实践中,不伤害就是指在诊治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体受到损伤(×)14.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5.实验性创新是自发的创新(×)16.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为受众服务,其主要内容便是强调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
(√)17.“五爱”的核心是爱社会主义(√)18.21世纪,科技、经济与生产之间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运行关系。
(√)19.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20.爱岗敬业的基础是遵纪守法(√)二、单项选择题21.创新能力是( )A、人才的核心能力22.根据各产业对资本、劳动和技术的不同依赖程度,将其划分为( )A、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 C、紧迫性24.创新能力的机会来源于( ) A、各种竞争产生的不平静的环境中25.下列不属于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是( ) C、文件创新26.前瞻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是( ) A、智慧资本27.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B、尊重病人28.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创新实际上归结于()的创新C、人29.尊重病人自主权或决定,在病人坚持己见时,可能要求医生( ) C、必要时限制病人自主性30.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等,其“新”的意义是指( ) C、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31.第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商业、脑力和体力的分工,使职业道德完全形成。
2013年公需科目《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考试试卷说明:回答正确的题目显示为“蓝色”,错误显示为“红色”。
答案选项中“已勾选”的为考生的回答,“紫色”标识的选项为标准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1.5分)1.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正确错误2.在社会分工越来细的今天,服务群众体现在职业道德上,最重要的是把行业对象服务好。
( )正确错误3.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正确错误4.系统思维的发展一般会由单向性思维逐渐向系统思维转变,然后再向单一思维转变,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这种系统思维的结果正确错误5.系统思维或者说是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全局意识,不能整天在局部的小圈子里打转。
正确错误6.进入21世纪,知识智慧加上创造性思维上升到第一位,代替了资本的力量,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正确错误7.系统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正确错误8.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以前多次运用某一种思维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同一类为体,逐步形成了习惯性了的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正确错误9.明礼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义务底线正确错误1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了职业道德的共同理想正确错误11.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包括了道德观念、知识构成、行为习惯等,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也决定了自律意识培养的难易程度正确错误12.对科研过程进行伦理控制能够防止危害人类的因素产生正确错误13.大学》引《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
”这句话则透露出创新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的道理正确错误14.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过程正确错误15.“信息经济”是由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的正确错误16.“求异思维法”属于收敛式思维。
正确错误17.理论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正确错误18.在世界的人才竞争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才引进市场正确错误19.科技创新最本质的特点是首创性正确错误20.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方式是强制性的正确错误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21.创新能力是( )A、人才的核心能力B、人才的重要能力C、人才的突出能力D、人才的一般能力22.下列不属于新知识的产生的三个特征是( )A、多用比喻和象征性的词来表达新知识B、为了传播和扩散知识,必须使个体知识为组织共享C、知识创新往往随着混沌和危机D、创新能力建设23.根据各产业对资本、劳动和技术的不同依赖程度,将其划分为( )A、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C、劳动松散型产业,资本松散型产业和技术松散型产业D、劳动松散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4.创新能力的机会来源于( )A、各种竞争产生的不平静的环境中B、宇宙C、书本D、乱想25.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能力要( )A、抱着绝对相信的学习态度B、不盲目迷信权威C、可尽信书上所言D、不啃书本26.管理的实质在于( )A、计划B、资本C、设备D、创新27.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 )A、理论B、社会C、实践D、市场28.自主创新必须( )先行A、资金B、设备C、理念D、“粮草”29.道德的本质是( )A、为人民服务B、一切为了人民C、调节人与自然关系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社会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30.职业道德建设,( )是基础A、教育B、实践C、模仿D、探索31.道德以一种特定形式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的总和以及与此相应的行动A、自然精神B、职业精神C、行为规范D、政治立场3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各国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举行了广泛的探讨。
柏格曼(Burg elm an)和曼迪奇(Maid ig ue)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一系列综合特征。
巴顿(Barton,19 9 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拉里(Larry W estp h al,19 8 1)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许庆瑞、傅家骥、魏江、刘铁兵、项保华、李廉水和关士续等。
魏江(1998)等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
许庆瑞(2000)、温瑞珺(2005)等持有相近的观点。
吴贵生(2000)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同时对技术创新的成效起决定性作用,并将创新能力分为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傅家骥(19 9 8 )、高建(19 9 7)、孙一民(19 9 8 )等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柳卸林(2000)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管理和决策能力、创新产出能力。
张清辉(200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从对市场需求分析入手,依次经过技术创新构思、规划和决策、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最终实现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综合,其目的是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学者都倾向于从企业内部,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能力结构特征来加以描述,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都以能力要素结构分析为主。
二.评价原则魏江等(1995)认为,“在度量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采用全面指标来评价,还是采用核心评判指标来评价;二是解决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对参照系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的行业先进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上行业先进企业。
许庆瑞:全面创新势在必行作者:刘红伟王圣媛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6年第01期人物简介:许庆瑞,技术创新与管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1961年到浙江大学电机系任教。
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一个教研室的基础上,他创办了浙江大学管理系,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并建立第一个管理工程硕士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受中国科学院派遣赴美进修,回国后,在国内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并率先跨入创新管理、管理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开拓了我国技术创新管理新领域,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得到国际创新专家及企业的验证与应用。
1990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有关技术创新学科的著作《技术创新管理》。
其著作《研究与发展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均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庆瑞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技术创新的组合模式。
世界著名技术创新专家、麻省理工学院爱德·罗伯茨教授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
2002年,许庆瑞将组合创新理论升华为全面创新管理理论,被认为是当今创新管理研究的重大突破,受到惠普、海尔、宝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认同。
创新改变中国,创新改变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面创新,是我国适应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在“变”是“惟一不变”的今天,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器,并受到众多研究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
推动全面创新,固然离不开全面创新的管理。
加强全面创新管理的研究,日益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什么是“全面创新”?什么是“全面创新管理”?“全面创新管理”有哪些内涵?“全面创新管理”与传统创新管理范式有哪些异同?“全面创新管理”如何具体实施?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对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我国管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教授进行了专访。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网络层次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ANP法一、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论述。
赛文穆勒(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我国学者中。
许庆瑞(1986)提出,如果从技术创新的内容来分析,由于技术创新“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管理创新,由于一个行业的材料可以看作是另一个行业的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也可以看作是‘绝妙’的工艺”,所以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巴顿(199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侧重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魏江(199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以资金能力支撑,为支持创新战略的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主体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合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将创新资源等同于技术创新能力。
应该看到,能力包括这些资源,它们对技术创新起重大作用,但相同的资源并不能保证相同的结果。
曹崇延、王准学(1998)解释,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企业整体系统的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
他们根据技术创新的过程,将技术创新能力分成7个方面,即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
傅家骥等(1998)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整体功能;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三是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密切相联系的,对应企业技术能力的具体含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技术创新表现出来的显性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