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起初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这样
- 格式:pdf
- 大小:704.40 KB
- 文档页数:2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小溪巴赫知识点原文欣赏《小溪巴赫》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
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
”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
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这一次,鼓励自己说试一试吧!看看你能不能走进他?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其实这资料早已经并不新鲜,只是我的外语太差,德语更是一窍不通。
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说来很惭愧,因为见识的浅陋和闭塞,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那时十多年前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变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但这支着名的乐曲,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没让他的乐队演奏,而是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
可以说,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溪流,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
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身,互成正比。
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我们总爱说意义,有时意义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代表着价值。
关于巴赫简介和作品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在世时他的名气并不大,但在近一个半世纪一来,他的名气却在不的增长。
他所留下的音乐作品也是非常多的。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巴赫简介和作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巴赫的简介“音乐之父”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 --- 1750年7月28日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是成功的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音乐大师。
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
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越时空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的职业生涯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爱森纳赫。
天赐良机,他生在一个音乐天赋受到重视、音乐成就受到鼓励的环境里,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
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
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
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
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1750年,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
赋格的艺术(内页译文)《赋格的艺术》可谓巴赫的音乐遗嘱。
他的这部最后的作品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拥有无法超越的美和精致的世界,它堪比米开朗杰罗的罗马圣彼得教堂。
《赋格的艺术》,正如圣彼得教堂,在它们尚未完成时,其创作者就已告别人世。
然而,米开朗杰罗在世时亲自见证了其巨大穹顶最初石块的搭建,在结构设计上,这个穹顶与这巨大建筑的轮廓融合为一体,并且为十字架格局的四条巴西利克教堂的侧翼“加冕”。
以类似的方式,巴赫也可说是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首四声部赋格曲。
这两者的非凡的美感和崇高性都被那伟大而完美的建筑设计赋予了一种可感知的外在形式,而想象力通过智慧凝结而成的火花得到了体现。
卡洛·马代尔诺为圣彼得教堂加上的巨大的中殿,并因此改变、歪曲了米开朗杰罗令人赞叹的对称性,几乎使其处于无法辨认的境地;同样,在巴赫死后一年里,被添加到其作品中的外来作品几乎毁掉了巴赫精心设计的美感,并且它之后从未以有说服力的方式被修正。
在不同的时期,围绕这部作品产生了产生了相当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观点。
此外,人们对于《赋格的艺术》也写下了很多的荒谬的观点,以致于其中一些最为疯狂的观点时至今日还有待驳斥,并且就连最为明显的事实也还需要一再重申。
有三个问题是被不断地提出的:这部作品确实是为羽管键琴创作的吗?要以何种顺序演奏这些曲子?以及闻名遐迩的未完成赋格是否应属于这一套曲目?大量音乐学家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工作,使今后我们对于这三个问题可以给出有力的回答,并且可以几乎确信地推断出巴赫的意图:该作品事实上就是为羽管键琴创作的;预先设定的演奏顺序的组合几乎是确定的,其形式是全部14首赋格和4首卡农;未完成的赋格曲是巴赫特别考虑为这套作品中的一首的,因为我们现在知道这首赋格已被算在作品的页码内了。
《赋格的艺术》在巴赫作品中的地位为了同时可以理解这部作品复杂的历史和巴赫确切的意图,一些初步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巴赫1740年时似乎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两件事情上:对于出版他的键盘练习曲的渴望,以及他个人对考究的对位和卡农中,表现力的可能性的兴趣。
巴赫二部创意曲第六首的乐谱版本比较及结构分析巴赫二部创意曲第六首的乐谱版本比较及结构分析巴赫于1717年前往克腾~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深得亲王的宠信。
在那里~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克腾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都激发了巴赫的创作欲望~他的许多名作都在这个时期写成~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等。
为了教授其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演奏键盘乐器~巴赫于17XX年1月22日1开始动笔~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为威廉?弗里德曼?巴赫而作的键盘小曲》这部教材。
起初~巴赫将这部教材中的15首二声部对位曲命名为“前奏曲”~后改为“创意曲”,将另15首三声部对位曲命名为“幻想曲”~后改为“交响曲”,sinfonia,。
如今~大多数中文版乐谱、书籍都将这15首二声部对位曲和15首三声部对位曲的名称统一译为“创意曲”巴赫的二、三声部创意曲均为篇幅短小的作品。
它们虽然没有出彩的演奏效果~也很少出现在音乐会演出的舞台上~但在教学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可以说~在对复调作品的学习道路上~巴赫的二、三声部创意曲几乎是不可回避的一部重要教材。
笔者在实际教学和观摩国内一些钢琴比赛中发现~由于乐谱版本的混乱和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对巴赫这部作品的学习还是常常感到困惑~也经常出现种种歪曲作曲家创作初衷和作品风格的演奏。
鉴于此~本文以巴赫二部创意曲第六首,E大调~作品编号BWV777,为例~首先对该曲不同版本的乐谱进行比较~进而对该曲的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作品风格、创作手法、诠释手法等方面的整体认识~为巴赫创意曲的演奏与教学提供一个可作参考的研究模式一、乐谱版本比较目前巴赫创意曲在国内已出版了多个版本的乐谱~这些已出的版本主要可分为引进版和教学版两大类引进版主要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巴赫创意曲集》~1955年首版~并于1977年、1979年两次再版~由维奥姆?库尔斯教授编订。
?德国彼得斯出版社独家授权~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巴赫创意曲集》~1997年9月首版~并于1998年1月再版~由兰茨霍夫编订~这大概是国内最早引进的Urtext版本。
在西方音乐史中,巴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卷帙浩繁的作品垂范后世,他的创作思维和技法也为多名作曲家效仿,巴赫声名的广泛建立以及对音乐史产生大范围的影响是从1829年开始的。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在作为一位卓越的作曲家的同时,生前的指挥活动也对同代及身后的音乐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公众对巴赫还相对陌生的情况下,门德尔松即深刻认识到了巴赫的伟大,1829年他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新搬上舞台,将巴赫重新介绍给世人,由此开启了巴赫接受史上的新篇章,巴赫和门德尔松这两位相隔一个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名字由此紧紧相连。
[1]一、门德尔松及19世纪柏林犹太音乐发展背景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8)是十九世纪德国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
当今,门德尔松为世人熟知的身份是作曲家,在交响曲、协奏曲、钢琴音乐、清唱剧、艺术歌曲等领域都留下了杰出的作品,但是在他生前,指挥家的身份更为著名,他常年担任欧洲最声名卓著的乐团的指挥并在许多重大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中频繁出现。
在门德尔松辉煌的指挥生涯中,《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意义非凡,正是1829年在柏林歌唱学院对这部作品的重新上演使他在指挥界崭露头角、声名远播,推动“复兴巴赫”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18世纪20年代为教堂的宗教仪式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78首分曲中蕴含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早已超越了一部宗教仪式音乐,令人遗憾的是,该作品首演后很快被搁置。
19世纪20年代末,在精心的策划和删减后,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学院的音乐厅中重新演绎了这部作品。
当然,时隔一百年后的演出,将一部教堂仪式音乐脱离宗教环境放置进公众音乐厅中演出,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世纪之前,尽管犹太音乐一直在犹太教堂和民间活动中持续存在,但是由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很少有犹太人成为职业音乐家。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怪圈:先是离开起点越来越远,然后突然回来了“在这部卡农中,巴赫给了我们有关‘怪圈'这一概念的第一个例子。
所谓‘怪圈'现象,就是当我们向上(或向下)穿过某种层次系统中的(这里,系统是音乐的调子)一些层次时,会意外地发现我们正好回到了我们开始的地方。
有时我用‘缠结的层次结构'这个词来形容出现怪圈的系统。
在我们后面的讨论中,怪圈这一主题将一再出现。
有时候它是隐蔽的,有时候则会公开露面,有的时候它端端正正,有的时候则上下颠倒,或者前后错位。
‘觅之,自有所获',这便是我给读者的建议。
”(P15 )“在我看来,把怪圈概念最优美最强烈地视觉化了的是荷兰版画家毛.康.艾舍尔(1898-1972 )。
艾舍尔创作了一些迄今以来最富于智能启发力的杰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源于悖论、幻觉或双重意义。
……例如石版画《瀑布》。
请把它的六步无终止下降圈和《经由种种调性的卡农》的六步无终止上升圈做一下比较。
视觉上的这相似性是值得注意的。
巴赫和艾舍尔用两个不同的‘调子'——音乐和美术——演奏着同一个主题。
”(P15)“怪圈概念中所隐含的是无穷概念。
循环不就是一种以有穷的方式表示无休止过程的方法吗?无穷在艾舍尔的许多画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一主题的许多副本常常扣在一起,构成对应于巴赫卡农的视觉形象。
艾舍尔著名的版画《变形》中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图案。
它有点像‘无穷升高的卡农':先是离开起点越来越远,然后突然回来了。
《变形》以及别的画中的贴着瓷砖的平面已经暗示出了无穷。
但是艾舍尔其它的画把无穷表现得强烈。
在他的一些画中,一个单一主题可以出现在现实的不同层次上。
比如,某幅画中的一个层次可以被清楚看作是在表现现实。
这两个层次可能是仅有的明确地画出来的层次。
但是单这两个层次便使观者不由得把自己看成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这位观众不由自主地被艾舍尔画中隐含的层次串所俘获了。
浅谈《恰空》的原版与改版艺术论文•相关推荐浅谈《恰空》的原版与改版艺术论文摘要:文章以巴赫弦乐作品《恰空》为例,分析布索尼的改编版本,重点论述《恰空》的改版对巴赫音乐的创新理解与阐释,对二度创作的更新认识。
关键词:《恰空》巴赫布索尼钢琴原版改版J.S.巴赫(1685—1750)是巴托克时期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说起巴赫弦乐作品的钢琴改编作品,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要数1720年所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第二首的恰空舞曲。
恰空是一种结构严谨的曲式:乐曲在三拍子的基础低音之上,不断的反复旋律线条和变奏。
早在巴赫时期,恰空是一种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巴赫把恰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一个四小节的主题为基础,发展出六十四个变奏,即使对当代小提琴家的精湛技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这首《恰空》是一部最为著名和演奏较难的作品,也是巴赫所有作品中最有激情的一部。
然而由于小提琴很难完全做到多声部同时演奏,并且在单独演奏时只具有旋律性,略显得单薄,所以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许多作曲家将它改编为钢琴版本,其中尤以布索尼所改编的恰空舞曲最为著名。
对于巴赫恰空舞曲改编得最成功,也是最富争议的钢琴改编版本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 1866—1924)。
布索尼是一位风格多变的作曲家,早年一直没有能够建立起作为作曲家自有的风格,但是他不停地改编包括巴赫在内的伟大音乐家的作品,也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改编作品。
这些改编作品当然都是级别相当高、难度大的作品,过多的'改编作品也使得布索尼差点把自己给埋没了。
相对于其他改编作曲家,布索尼在改编他人作品,或用他人作品主题变奏作曲的时候,考虑的结构太复杂,音响构成也非常复杂,原来就已经将一个音乐空间做得相当庞大,同时在这个空间内填满了音符,使得不仅是演奏变得困难,就连欣赏和分析也变得困难,这就给演奏者和欣赏者带来另一个问题,巴赫心中的恰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根据那个年代的记谱习惯和演奏习惯来说,巴赫没有也不会对演奏做什么明确的说明。
西方音乐史论文——巴赫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巴赫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成就1、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简介“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人们就是想借用这个绘画的名词,用一种不规则、不均衡,或是一种冲动、幻想的内在含义,来描绘此时的文化艺术特征。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财富,因此人们也开始追求所谓的高档生活,大力提倡豪华享受,所以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而且旧教势力不断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去迷惑﹑征服人心。
在这一过程中人似乎变得微不足道,盲目信奉宗教,崇拜神灵,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解脱。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给我们留下了富丽堂皇、精致典雅的文化遗产,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在君主专制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的较量中,在维护传统宗教和离经叛道的宗教改革斗争中,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都表现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了雄伟壮观的外形。
威尼斯画派夸张扭曲的动态,艳丽鲜明的色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杰出作家弥尔顿诗中动人的人物形象和勇于摆脱束缚的创新精神都点燃了巴洛克音乐艺术火一般的激情。
于是,产生了歌剧,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器乐音乐,产生了蒙特威尔第、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这些了不起的伟人。
改革和冒险,创新和求变的精神流溢在西方各类艺术体裁的作品中,数字低音,和声学的理论,大小调式体系让人感受到惊讶与新鲜。
还有在低音部节拍重音支撑下形成的节奏动力,阶梯渐进式的力度变化,连绵不绝的旋律线条,套曲形式的曲式结构,即兴演奏的多变技巧,绚丽丰富的乐器色彩,使人领悟到这个动荡时代的巨大张力和狂热的动态。
巴洛克音乐带着文艺复兴的清风而来,迎着古典主义的朝阳而去,它的确是一根金色的纽带,把西方的古老和新兴连在一起,人们不会忘记,这个灿烂的新的时代,因为有那么多的巨人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有那么鲜活的音乐让人流连忘返,巴洛克的激情成了未来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原动力。
[音乐之父是谁]音乐之父4篇音乐之父篇(1):“音乐之父”巴赫简介,巴赫小时候的故事巴赫,德国作曲家、演奏家,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
集文艺复兴音乐发展之大成,承前启后,以丰厚的音乐创作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鼻祖,以深远的历史影响被许多人尊称为“音乐之父”。
他一生创作的五百多部作品中,绝大部分以宗教题材反映觉醒的平民精神和虔诚质朴的宗教情感。
他的作品涉猎到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
巴赫作品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奠定了交响乐发展的形式基础,高度发展了和声手段,把复调思维和对位技法推向了完美的高峰,巴赫音乐长久的生命力是根植于德国现实生活的民族风格。
巴赫家族在19世纪近三百年中出现过52位音乐家,是音乐史上罕见的“音乐世家”。
“风琴演奏家”的问世1685年的春天,在德国图林根省的爱森纳哈市,诞生了一位被世人尊称为“音乐之父”的伟人,他就是巴赫。
巴赫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爸爸是家乡教会的小提琴手,而他的家人及亲戚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音乐有关系。
所以,巴赫从小自然就有许多机会受到音乐方面的熏陶。
巴赫的爸爸非常疼爱巴赫,他每天回家后总会抱起被搁在摇篮里的小可爱——巴赫,逗着他玩,逗着他笑,尽情地享受着当爸爸的乐趣。
有一天,爸爸看见巴赫的手里紧紧地抓着一个东西,他担心不懂事的巴赫会把那个东西放进嘴里,于是就拨动巴赫的小手,取下那个东西。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巴赫的手指比一般的婴儿长得长,而且秀气灵巧,他咧嘴笑了一笑,然后得意地告诉妻子说:“你瞧,咱们儿子的手指长得多好哇!如果用心栽培,他将来一定是个了不得的风琴演奏家。
”说完,巴赫的爸爸就站在原地静静地想了一会儿,他在想:“趁早让巴赫接触音乐,或许这孩子就会越早懂音乐。
”他一边想一边将巴赫放回摇篮,然后就顺手拉起小提琴来了。
说也奇怪,在巴赫幼小的心灵里,对音乐的感应似乎特别敏锐。
当他听见小提琴的优美旋律时,身体竟然会随着琴音的节奏摇摆起来,小嘴巴还会咿咿呀呀地哼着,好像他也懂音乐似的陶醉得不得了呢!借一地月光相陪9岁那年,巴赫的父母亲就相继离开人间了。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鉴赏及曲式分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
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提到协奏曲,恐怕浮现在脑际中的是诸如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或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些传世精品被全世界所熟知,仿佛协奏曲就应该是这样的(炫技的独奏和轰鸣的管弦乐交辉。
美丽的旋律、戏剧的效果、交响性展开,唤起我们或悲伤或激动的情感共鸣)。
大部分这类耳熟能详的协奏曲都是在古典音乐时期(约1790年后)定型并发展起来的,可称为独奏协奏曲。
然而,这里介绍的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却是另一种样式,是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听起来更象是室内交响乐。
1719—1721年,应勃兰登堡侯爵之约,巴赫创作了一套六首题为“为几件乐器而写的协奏曲”曲集,这套曲集后来被称为《勃兰登堡协奏曲》。
该作品采用当时欧洲盛行的“大协奏曲”体裁,即由一组独奏乐器和另一组伴奏的乐队相互竞奏,形成互动的音乐交流。
通常独奏组的乐器是由两支小提琴加羽管键琴组成,乐队部分则是弦乐家族加通奏低音(羽管键琴)。
但作为六首一套的曲集,巴赫在这里显然是在探讨各种乐器组合的方式,以此来更加丰富而充分地揭示音乐的内涵。
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
第一、三、六首中没有独奏乐器组显现,协奏关系表现在乐队分与合的布局之中,接近室内交响乐的风格。
第二首是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的四重协奏曲,高音小号和第一协奏曲中高音小提琴的音色,在现代的乐队中是很难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