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巧解行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华图城管行测2015上海城管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行程问题在2015上海城管考试中有种经常所考查的题型——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研究运动路程、运动时间和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基本的关系式为:路程=速度*时间。
但在考查过程中变式比较多,需要对行程问题深刻理解,做到举一反三。
根据考试的试题分类,相遇追击问题考的比较多,且有相关技巧。
所谓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相对运动,速度是相反的。
而追击问题则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方向运动,速度是相同的。
在相遇问题中经常用到的公式是: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下面就通过例题来说明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人沿直线从A地步行至B地,丙从B地步行至A地。
已知甲、乙、丙三人同时出发,甲和丙相遇后5分钟,乙与丙相遇。
如果甲、乙、丙三人的速度分别为85米/分钟、75米/分钟、65米/分钟。
问A、B两地距离为多少米:A.8000米B.8500米C.10000米D.10500米【解析】本题理解的重点在于:在甲和丙相遇时,甲比乙多走的距离为后来乙丙一起走的距离。
有了这个思想,就容易解出,甲和丙相遇时,甲比乙多走的距离为(70+65)*5=700米,假设甲和丙相遇的时候,甲走了x分钟,则(85-75)*x=700,解得x=70。
所以两地相距为(85+65)*70=10500米。
故正确答案为D。
【例】一列客车长250米,一列货车长350米,在平行的轨道上相向行驶,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经过15秒,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3。
问两车的速度相差:A.10米/秒B.15米/秒C.25米/秒D.30米/秒【解析】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相当于两车车尾相遇过程,设两车速度为5v、3v,则有15*(5v+3v)=250+350,,解得,v=5,因此两车速度相差5v-3v=2v=2*5=10米/秒。
故正确答案为A。
以上以两个上海城管考试历年真题为例来说明相遇问题的具体解题过程,其实在做题过程中,第一要识别题型为相遇问题,第二就找到相遇变量应用公式。
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行程问题在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往往是考生觉得比较难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过程多,以及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参照物的选择,也就是需要运用到一些简单的初中物理知识,但是只要掌握了好的技巧,那么行程问题也是非常容易的,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行程问题。
对于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S=vt,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会给出很多个v以及很多个S或者t,如果再配上需要选取参照物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可能有些考生就开始犯迷糊了。
判断相遇还是追及问题其实通过速度v的方向也可以判断,如果两个速度的方向是相同的,那么就是追及问题,如果两个速度方向是相反的,那么就是相遇问题。
下面从一道题入手帮助大家认识这一性质。
例:一支600米长的队伍行军,队尾的通讯员要与最前面的连长联系,他用3分钟跑步追上了连长,又在队伍休息的时间以同样的速度跑回了队尾,用了2分24秒,如队伍和通讯员均匀速前进,则通讯员在行军时从最前面跑步回到队尾需要多长时间?A.48秒B.1分钟C.1分48秒D.2分钟中公解析:这道题目其实是描述了3个过程,分别是相遇过程、追及过程、普通的行程过程,设通讯员的速度为V1,队伍的速度为V2,队伍行进的速度方向是向右,则第一个过程中通讯员的速度方向是向右,速度相同的话考虑追及问题,便有追及距离S= (V1- V2)×T1 ①。
第二个过程中V1的方向是向左,V2为0,则这个过程是普通的行程问题,满足关系式S=V1×T2 ②。
第三个过程中V1的方向是向左,V2的方向向右,二者方S=向相反,满足相遇条件,则满足关系式S=(V1+ V2)T3 ③。
分析题目可以得到S=600m,T1=3min,T2 =2min24s,将以上已知条件分别带入①②③式中即可找到正确答案为D。
此题就是典型的行程问题中过程比较多的一类,其实行程问题的难度不在于它的计算,而是过程很多,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广大考生在做行程问题的时候可以将比较冗长复杂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像语言,使整个过程更加简洁明了,从而帮助大家快速列式和计算。
2015-2018年国考必考模块——行程问题河南分校袁召勤2019年国考已经拉开了帷幕,笔试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如何对国考进行行之有效的复习,拿到高分?必然是了解国考的考情,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去复习、备考!今天图图就给大家说说国考中的必考模块——行程问题,就对2015-2018年国考统计题目数量来说:每年一道题,非常稳定。
所以大家要对行程问题重视起来哟。
接下来就来看看这几年考的行程问题吧!【2015年国考-70】甲、乙两名运动员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出发1分钟后乙同向出发,乙出发2分钟后第一次追上甲,又过了8分钟,乙第二次追上甲,此时乙比甲多跑了250米,问两人出发地相隔多少米?()A.200B.150C.100D.50【解析】从乙第一次追上甲到第二次追上甲之间,在8分钟里,乙比甲多走一圈:是400米,故两人的速度差为400/8=50米/分钟。
在10分钟乙比甲多走了:50×10=500米。
实际乙比甲多跑了250米,即在刚开始的1分钟里,甲走了250米。
根据乙出发2分钟后第一次追上甲,得知乙比甲多走了:50×2=100米。
故两人出发地相隔:250-100=150米。
故选B。
【2016年国考-67】A地到B地的道路是下坡路。
小周早上6:00从A地出发匀速骑车前往B地,7:00时到达两地正中间的C地。
到达B地后,小周立即匀速骑车返回,在10:00时又途经C地。
此后小周的速度在此前速度的基础上增加1米/秒,最后在11:30回到A地。
问A、B两地间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内?()A.小于30公里B.30-40公里C.40-50公里D.大于50公里【解析】设小周速度为V千米/时。
小周6点出发,7点到C地,则到达B 地时间是8点整。
返回时10点到达C,即一半路程花费2小时。
之后速度增加1米/秒=3.6千米/时,花费1.5小时到达A地。
由此可知:2V=1.5(V+3.6),解得V=10.8千米/时。
2015山西公务员行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多次相遇”问题2015山西公务员考试的战争即将开始,广大考生们,你们做好了心理准备么?还是像以前一样谈“行程”就色变?谈“多次相遇”就头大?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就“多次相遇”问题为大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让我们一次性理顺并搞定它吧!
一、题型分类
直线型,顾名思义,在直线上完成的行程问题,环型即在环线上完成的行程问题。
那么具体何为“两岸”和“单岸”呢?两岸,即从两地出发;单岸,即从一边出发。
二、两岸型解题方法
1. 定义
即甲、乙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2. 模型
若在C点相遇后甲继续沿着B方向行走,碰到B点原路返回,乙也继续往A方向行走,碰到A点原路返回,如此循环往回。
假设第一次迎面相遇在C点,第二次迎面相遇在D点,第三次迎面相遇在E点,第四处迎面相遇在F点,如此往下。
那么我们可以用如下示意图表示。
3. 总结
设全程为s,则第n次相遇所走的路程和为(2n-1)s
第n次相遇时,每个人所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路程的(2n-1)倍
设第一次相遇时间为t,则第n次相遇所用的时间和为(2n-1)t
最后,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大家,行程问题重在数形结合,只有大家自己动动手,画画图,练练题,才会有质的飞越!。
2015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行程问题考点讲解:正反比例
行程问题一直是江西公务员行测考试必考题型,而且行程问题的题量都以两道题目的题量居多。
然而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行程问题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噩梦,就想选择放弃行程问题。
这是一个不理智的选择,其实通过剖析行测考试中的行程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行程问题以考察综合类的小题型居多,比如正反比问题、相遇追击问题、牛吃草问题、多次相遇问题、青蛙跳井问题、钟表问题、间隔发车问题、流水行船等。
只要我们对于这些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和基本公式加以深刻认识,相信无论怎样的行程问题我们都会在短时间内做到游刃有余,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行程问题的正反比例考点进行讲解。
对于行测考试中的三量问题(基本公式由三个量组成,路程=速度×时间、工作总量=效率×时间、利润=定价×利润率、溶质=溶液×浓度、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正反比例就是一个基本的考点。
那么什么是正反比例呢,以行程为例,正反比例就是在题干描述中,当一个量为不变量时,另外两个量的比例关系,如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当一个量一定下来后,另外的两个量的正反比值我们就设定为特值,从而梳理计算出题目所求的量。
例如:
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
如果他骑车从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需要2小时。
问小王跑步从A城到B城需要多少分钟? ( )
A.45
B.48
C.56
D.60
文章来源中公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行程问题必考题型一、基本知识点:1、基本公式:距离=速度×时间2、相遇追及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追及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3、环形运动问题: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同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4、流水行船问题:顺流路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5、电梯运动问题: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沿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6、钟面问题(此类问题很多可以转化为追及问题)(1)假设时钟一圈是12格,则时针每小时转1格,分针每小时转12格。
(2)钟面上每两格之间为30°,时针与分针成某个角度一般都有对称的两种情况。
(3)时针与分针一昼夜重合22次,垂直44次,成180°也是22次。
二、例题和解题思路1、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车,乙步行,在行走过程中,甲的车发生故障,修车用了1小时.在出发4小时后,甲、乙二人相遇,又已知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且相遇时甲的车已修好,那么,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解析: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因此,乙走4小时的路,甲只要2小时就可以了,因此,甲走10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4—1+4÷2)=5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的速度.甲的速度为:100÷(4-1+4÷2)=10O÷5=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20÷2=10(千米/小时)2、在一条直的公路上,甲、乙两个地点相距600米,张明每小时行4公里,李强每小时行5公里.8点整,张李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调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头反向而行,再经过3分钟,他们又调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连续奇数)分钟数调头行走,那么张、李二人相遇时是8点几分?解析无论相向还是反向,张李二人每分钟都共走4000÷60+5000÷60=150(米).如果两人一直相向而行,那么从出发经过600÷150=4(分钟)两人相遇.画图可知:在16分钟(=1+3+5+7)之内两人不会相遇.在这16分钟之内,他们相向走了6分钟(=1+5),反向走了10分钟(=3+7),此时两人相距600+[150×(3+7-1-5)]=1200米,因此,再相向行走,经过1200÷150=8(分钟)就可以相遇.所以是600+150×(3+7-1-5)=1200(米)1200÷(4000÷60+5000÷60)=8(分钟)1+3+5+7+8=24(分钟)两人相遇时是8点24分.3、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米,走80米后姐姐去追他。
201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行测考点行程问题讲解北京人事考试网:一、考情分析无论是从题型种类数还是从出现频率来看,行程问题不得不说是数学运算中第一大题型。
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十分常规,考生需要对每种题型的解法了如指掌,这样不单单是对行程问题的得分大有帮助,对其他题型也容易触类旁通。
二、解题方法(一)基础行程问题已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该类型题目比较简单,举一道例题说明。
例题1:A、B两地相距100公里,甲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B地。
6小时后,乙开摩托车从A地出发驶向B地。
问为了使乙不比甲晚到B地,摩托车每小时至少要行驶多少千米?A.24B.25C.28D.30【答案详解】此题为典型的行程问题。
路程为100公里,甲车速度为10千米/小时,则甲车时间为100÷10=10小时;乙车时间不多于10-6=4小时,而路程依然是100公里,则乙的速度不低于100÷4=25千米/小时。
(二)平均速度问题平均速度问题一般是指存在多个过程,每个过程物体移动速度不相同,最终求物体全程平均速度的问题。
这类问题最常见的是时间相同和路程相同两种情况。
1、时间相同2、路程相同(三)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一般可以描述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基本公式:相遇时间=路程÷(速度1+速度2)速度和=速度1+速度2=路程÷相遇时间路程=(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1、基础相遇问题例题4: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开了6千米。
已知甲、乙两车单独走完全程分别需2小时、3小时,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A.20B.30C.40D.502、直线多次相遇问题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2015国考行测解题技巧: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行程问题在行测考试中往往是考生觉得比较难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过程多,以及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参照物的选择,也就是需要运用到一些简单的初中物理知识,但是只要掌握了好的技巧,那么行程问题也是非常容易的,接下来专家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行程问题。
对于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S=vt,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会给出很多个v以及很多个S或者t,如果再配上需要选取参照物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可能有些考生就开始犯迷糊了。
判断相遇还是追及问题其实通过速度v的方向也可以判断,如果两个速度的方向是相同的,那么就是追及问题,如果两个速度方向是相反的,那么就是相遇问题。
下面从一道题入手帮助大家认识这一性质。
例:一支600米长的队伍行军,队尾的通讯员要与最前面的连长联系,他用3分钟跑步追上了连长,又在队伍休息的时间以同样的速度跑回了队尾,用了2分24秒,如队伍和通讯员均匀速前进,则通讯员在行军时从最前面跑步回到队尾需要多长时间?A.48秒B.1分钟C.1分48秒D.2分钟中公解析:这道题目其实是描述了3个过程,分别是相遇过程、追及过程、普通的行程过程,设通讯员的速度为V1,队伍的速度为V2,队伍行进的速度方向是向右,则第一个过程中通讯员的速度方向是向右,速度相同的话考虑追及问题,便有追及距离S= (V1-V2)×T1 ①。
第二个过程中V1的方向是向左,V2为0,则这个过程是普通的行程问题,满足关系式S=V1×T2 ②。
第三个过程中V1的方向是向左,V2的方向向右,二者方S=向相反,满足相遇条件,则满足关系式S=(V1+ V2)T3 ③。
分析题目可以得到S=600m,T1=3min,T2 =2min24s,将以上已知条件分别带入①②③式中即可找到正确答案为D。
此题就是典型的行程问题中过程比较多的一类,其实行程问题的难度不在于它的计算,而是过程很多,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广大考生在做行程问题的时候可以将比较冗长复杂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像语言,使整个过程更加简洁明了,从而帮助大家快速列式和计算。
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难题:行程问题
要想通过公务员考试在于多多积累,公务员考试频道为考生们整理准备了“2015年河南公务员行测难题:行程问题”,希望对考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行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几乎每年必考的题目,而且被许多考生公认为是最难的题目,其最主要原因是形式多样化。
多次相遇问题于2011年首次出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行程问题中,之后一些省份举行的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对该知识点的考察,所以各位考生需要重点关注。
从来没有接触过该知识点的考生乍遇到这种题会感觉到特别难,分析过程复杂繁琐,一不留神就会出错,但是只要思路清晰,融会贯通,这种题也可以很快解答出来。
公务员考试频道在此就把这个大家都认为很难的题目进行指导。
多次相遇的模型为: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到达终点之后各自返回,则会形成很多次相遇,我们来进行逐个分析。
(实线为甲所走的路线,虚线为乙所走的路线)
第一次相遇:
由图形可知甲乙合走了两个全程,而速度不变。
则由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可知,路程和为原来的2倍,相遇时间也为原来的2倍,即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相遇甲乙两人共同又合走了两个全程,所用的时间为原来相遇的时间的2倍。
第二次到第三次相遇:。
2015河北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行程问题解题技巧行测数学运算中的行程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考生的难点。
行程问题包含了多种知识点,如:简单行程问题、多次相遇、牛吃草等问题,而且其变化方式很多,考生用了大量的时间复习,但在考场上往往还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解题或者靠直觉选择答案。
难道行程问题就没有方法可循吗?接下来河北华图教育专家带您看看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总的来说,数形结合法是必须要掌握的,要能根据题干信息画出行程图,理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再继续解题。
下面来看下这样一道行程问题:【例题】甲、乙二人分别从A、B 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往返于A,B 之间,第一次相遇在距A地30公里处,第二次相遇地点在距A地40公里处。
求甲、乙的速度比。
A.3:4B.3:2C.6:5D.6:7在考场上看到这样复杂的行程问题,估计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
其实这样的题型只要稍微复习一下是可以轻松地解出来的。
请大家跟着河北华图教育专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本题利用的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模型,甲乙第一次相遇点距A点的距离实际是甲第一次相遇时所走过的路程,记为S甲1=30;甲乙两个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总共走了三个全程,对于甲自己来说,他所走的总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所走的路程的3倍=90公里,记为S甲=90。
设A、B两地距离为S,则有90=S+S-40,求出S=65公里,那么第一次相遇,乙走了65-30=35公里,时间相同的时候,速度比=路程比=30:35=6:7。
因此,答案选D。
其实,解此题的核心除了要明确相遇问题中甲和乙的路程关系之外,考察的仍然是比例思想。
在行程问题,vt=S,这个公式中暗含的正反比关系也是需要大家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应用的。
当v(t)一定时,s和t(v)是成正比例变化的;当S(路程)一定时,v和t是成反比例变化的。
在此河北华图教育专家提醒大家,在掌握好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模型的同时请结合比例思想进行解题。
行测数学中数学运算部分一直是困扰众多考生一块。
用了大量的时间复习,但是在考场上却仍是最后用“蒙”的方法解决。
其实,数学运算部分常常考查的是考生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进而也验证考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是否具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思维习惯等。
但是这并不代表数学运算题无法可寻。
数学运算常常考查的问题包括计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容斥问题、极值问题等等十多种,而这里行程问题往往考生们认为比较难的一种类型题,那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宋丽娜就带您看看行程问题到底有无方法可循。
行程问题总的来说,数形结合法是必须要掌握的,要能根据题干信息画出行程图,理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在继续解题。
下面来看下这样一道行程问题:
【例题】甲从A地到B地需要30分钟,乙从B地到A地需要45分钟,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中间甲休息了20分钟,乙也休息了一段时间,最后两人在出发40分钟后相遇。
问乙休息了多少分钟?
A.25
B.20
C.15
D.10
在考场上看到这样复杂的描述的行程问题,估计大多数人是选择放弃了。
那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复习的还不错,选择做一下。
那解题方法可能有:
注:事实上比例法是解决行程问题比较常用的方法。
所谓比例法,就是题干中的已知量或未知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而用这个比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一般像行程问题中这样存在A×B=M(vt=S),且其中某个量一定时,另外两个量的比例关系常常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比如此题这个解法。
其实,此题还有更加快速的方法,其核心仍然是比例思想。
在行程问题,vt=S,这个公式中暗含的正反比关系也是需要大家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应用的。
当v(t)一定时,s和t(v)是成正比例变化的;
当S(路程)一定时,v和t是成反比例变化的;
解析3:此题更快速的解法如下:
甲从出发到相遇时间只走了20分钟,而甲走完全程需要30分钟,所以甲从出发到相遇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二;(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变化),相应的乙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一。
乙走完全程的时间为45分钟,那么,乙走了全程三分之一的路程用了时间的三分之一,即为15分钟(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变化),所以乙休息了25分钟。
答案选A。
综上所述,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比例思想以及正反比关系的应用,能帮助我们找到快速解题的技巧。
河北站/?wt.mc_id=bk10887
保定站 /?wt.mc_id=bk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