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5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5.动静结合: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6.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7.拟人: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描绘生动形象,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表意更加丰富。
8.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以上都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地反映生活和人性。
诗歌鉴赏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语文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说理透彻、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委婉含蓄。
语文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突出主题
语文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伏笔、做铺垫、承上启下、前后呼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概念】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表现手法起兴【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虚实结合【概念】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概念】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抒胸臆:这种方式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融情于景:通过描述景物来表达情感,例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托物言志:通过描述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例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瀑布联句》)
4.托物起兴:通过描述与主题无关的事物来引起主题,例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余靖《子规》)
5.巧用衬托:通过其他事物的描述来衬托主题,例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6.联想巧妙:通过联想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例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7.细节逼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象,例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丰富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在欣赏诗歌时,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三、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一)诗歌中的表达方式1.记叙: 2.议论※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3.描写:(1)间接描写即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用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
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2)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3)白描(4)细节描写即对细小情节的描写。
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6)点面结合(7)虚实结合,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9)描写景物的角度:1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
2形状、声音、色彩、情态等。
3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4还有动与静、点和面、明和暗、繁笔与简笔等。
(常两两结合、对比、映照)4.抒情: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情因景生②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而情景交融)景随情移3触景生情※景的哀乐与情的哀乐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③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象征手法)④借古抒情(怀古伤今、借古喻今)(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拟、比喻、对比、借代、夸张、对偶、互文、用典、双关、反复、排比等。
1、比拟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常见有拟人与拟物两种类型。
2、比喻比喻的基本修辞作用是能够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鉴赏需要关注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1.象征手法:通过使用具象或抽象的符号、形象、意象等来代
表或暗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用春天来象征希望和新生。
2.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来突显它
们的共同之处或特点。
例如,将心比作苍穹,形容心情广阔。
3.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性和行为,以增强
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用“秋风”“呼啸”来描述风的声音。
4.排比手法:通过使用并列结构的句子,以强调同等重要的事
物或概念。
例如,"冰冷的风,寒冷的雨,无情的黑夜"。
5.对仗手法:通过对诗句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音、韵、意义上
的对应,以增强韵律和美感。
例如,“山隅隐隐”中的“隐隐”与“山隅”产生对仗。
6.修辞手法:包括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倒装等,以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7.节奏感和韵律感:诗歌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
过对诗句的音调、音节、重复等进行处理,使得整篇诗歌具有一种鲜明的韵律感。
8.意象和意境的营造: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
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活,以及透过意象的串联和延展,使得整篇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这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常常与主题、情感、氛围等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秀诗歌的魅力。
同时也需要根据诗歌的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鉴赏。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1.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3有动有静“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例: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二.描写角度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三.修辞手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3.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5.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7.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8.对比: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9.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10.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11.用典: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12.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13.反复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4.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15.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四.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3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很多同学会问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本文就给大家总结了一下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在考试时遇到这类问题时不至于不知道答什么。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诗词鉴赏——手法练习
1、(2014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
2、(201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尽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3、(201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暮春[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4、(201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5、(2014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6、(2013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6分。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7、(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2013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
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
地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抓住关键句“如今薄宦老天涯”可判断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可判断为离别在即的愁绪。
另外抓住文章备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可判断为久别重逢的喜悦。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表达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闻说阆山通阆苑”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虚实结合,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奇特的内容具体化;根据表达的效果,结合诗句可知为语言洒脱灵动,然后进行具体细化。
9、(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5分。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
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
(6分。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10、(2013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
山寺夜起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1、(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
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