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海南发展银行暴露问题有:

1.资产负债比例的不合理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先天不足;

2.高息揽储无异于自断生机;

3.盲目重组,雪上加霜;

4.行政手段的制约削弱了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效力;

5.政府宏观调控不当;

6.银行法规不健全,监管失控;

7.海发行在一些技巧问题上处理不当;

8.新老股东矛盾不断。

给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启示。

1.银行监督管理亟待加强。海南城市信用社高息揽储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酿就海发行关闭的隐患。假如当初有关当局能够加强对信用社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消除隐患,也许海发行非但不会受其拖累,反而还能通过兼并扩充自身实力,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转轨经济中,我国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机制,确保银行审慎运营并保持足够的资本和储备抵御业务风险,以防患于未然。

2.银行兼并要充分考虑兼并行的实力和被兼并行的状况。理论上,兼并就兼并方而言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减少竞争对手,迅速扩大市场;对被兼并方而言可以缓解危机、改善经营活动、提高竞争能力,因此对兼并双方都有好处。但是,如果兼并时不能合理考察兼并双方的真实情况,则会出现水中救人不成反被落水之人拖入深渊的后果。海发行兼并城市信用社被其拖下水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随着金融改革的

深入,还会出现银行资源的变动和再配置,因此对兼并行和被兼并行的综合素质衡量和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银行生存严重依赖公众的信任,公众信心的丧失必然导致存款人争相尽快撤走他们存在银行的资金,使银行面临挤兑的压力,经不起冲击的银行终将破产倒闭。海发行遭受关闭命运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疯狂的挤兑。因此,在市场金融兴起和银行业务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它能使存款人尤如服了一颗定心丸,在心理上获得保障,从而有利于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减轻银行可能发生的挤兑压力。

4.以市场机制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导向,限制行政干预。在海南发展银行事件中,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使市场机制的效力无从体现。首先,在处理海南发展银行的市场准入问题时,忽视了资产负债比例的不良现状;其次主观地对银行抱有过高期望值,以扩张型的政策并入28家信用社,进一步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恶化;最后是缺乏对储蓄存款的有效保障和调度,一旦因信用恐慌发生挤提便措手不及。

5.以立法推动金融改革,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从世界金融体系来看,各国都越来越注重以法律手段保障金融业的安全和发展。例如美国政府在发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后,立即颁布了《加强对外国银行监管法》;英国政府在出现国内金融动荡后,成立了超级金融服务委员会,并以立法的形式授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决定权;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也设立了金融监督厅,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为防止类似于海南发展银行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有

必要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资本金结构、贷款投向以及存款保险等进行更完备的立法,并明确执法程序,使依法监管更加切实可行,经营管理人员所担负的法律责任更加明晰。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 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为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接管之后,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成为当时海南的热门话题。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海发行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艰难度日。 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此时,海发行已无法清偿债务。其后,据说海南省政府也动用了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已是无力回天。1998年6月21日,为了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 海发行的关闭引起了强烈反应。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刊出了这条消息,国内报纸也陆续刊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的消息,这表明银行的倒闭与一般企业的破产不一样,它涉及的单位和人更多、影响更大。 关闭海发行后,海南的11家信托投资公司停业整顿,仅有的1家城市信用社也于2002年进入停业整顿。渣打银行和日本住友银行也于2002年撤出海南,而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逐步加强,这些银行的海南省级分行的贷款权限仅为5000万元,比很多其他地方市一级分行的权限还小。 海南缺少融资,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中小企业,2004年度,海口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新增额只有1.42亿元,仅占海口各银行对外贷款总额的0.2%。海南目前有中小企业20万余家,但每年能够办理“贷款证”并通过年审的只有4000余家,占全部中小企业总数的1/50。从银行贷不到钱,于是大家只好另谋出路,一位开典当行的朋友形容:“借钱的人真多,刚融到一百万,不到一天就全贷出去了。”相对于这些对资金十分饥渴的中小企业而言,电力、石化、海航等集团融资的难度倒并不是很大。 “挽救”海发行仅有愿望是不够的,最终的决定权还取决于银监会的态度。从2004年初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报复活海发行方案至今已经两年有余,而海发行被关闭到现在也已有八年,资源早已流失殆尽,此时复活海发行无异于重建一家新银行,加之海南整体经济环境仍不尽如人意,银监会必定顾虑重重。 思考题: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更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海发行是否还具有复活的动因和条件?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案例1. 融资计划年内完成,支撑未来各项业务拓展 工商银行2010年6月末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34%和9.41%,资本充足率略低于11.50%的监管要求。公司拟A+H配股融资不超过450亿元,并已发行250亿元的A股可转债补充资本。管理层表示工商银行的配股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程序,希望能够在年内完成。融资完成后资本实力将大为加强,可满足未来三年业务拓展需求。工商银行也会通过其它方式,包括全面加强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推进和内生利润留存等方式,在三年之内不再需要股权融资。公司2006-2009年平均信贷增长在16%,带来了37%的利润增长。2007-2009三年内,公司共给股东分红1561亿元。此外投资者还有1640多亿的股东权益,合计是3206亿元。 公司确定未来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战略,盈利格局趋于多元化 公司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即金融脱媒发展带来的两个挑战。在收入结构调整方面,公司预期要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占比。现在工商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60%,以后要降到50%以内,这意味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等收入要超过50%。公司未来要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盈利格局。(1)去年省级分行盈利超过100亿的有6家,判断以后不会少于15家行进入百亿人民币分行。盈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此起彼伏的盈利格局。(2)同时形成纵向的盈利格局,信用卡、金融市场部、票据业务部、资金托管部、私人银行、金融租赁,未来还有保险、年金投行来强化工商银行产品供应能力。(3)来自国内盈利和来自于境外盈利更加均衡。去年来自境外的盈利只占全行盈利的2.7%,今后预期将在10%左右,使整个工商银行盈利结构更加均衡、可持续。资料来源:“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未来息差回升”2010年10月25日 思考:银行的资本扩充方式有哪些?各优缺点? 如何理解低资本消耗战略?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来源:百度百科 案例2.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市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省为了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l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金融监管报告(案例分析)

1.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案例分析 1.1案例内容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海南发展银行暴露问题有: 1.资产负债比例的不合理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先天不足; 2.高息揽储无异于自断生机; 3.盲目重组,雪上加霜; 4.行政手段的制约削弱了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效力; 5.政府宏观调控不当; 6.银行法规不健全,监管失控; 7.海发行在一些技巧问题上处理不当; 8.新老股东矛盾不断。 给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启示。 1.银行监督管理亟待加强。海南城市信用社高息揽储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酿就海发行关闭的隐患。假如当初有关当局能够加强对信用社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消除隐患,也许海发行非但不会受其拖累,反而还能通过兼并扩充自身实力,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转轨经济中,我国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机制,确保银行审慎运营并保持足够的资本和储备抵御业务风险,以防患于未然。 2.银行兼并要充分考虑兼并行的实力和被兼并行的状况。理论上,兼并就兼并方而言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减少竞争对手,迅速扩大市场;对被兼并方而言可以缓解危机、改善经营活动、提高竞争能力,因此对兼并双方都有好处。但是,如果兼并时不能合理考察兼并双方的真实情况,则会出现水中救人不成反被落水之人拖入深渊的后果。海发行兼并城市信用社被其拖下水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随着金融改革的

深入,还会出现银行资源的变动和再配置,因此对兼并行和被兼并行的综合素质衡量和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银行生存严重依赖公众的信任,公众信心的丧失必然导致存款人争相尽快撤走他们存在银行的资金,使银行面临挤兑的压力,经不起冲击的银行终将破产倒闭。海发行遭受关闭命运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疯狂的挤兑。因此,在市场金融兴起和银行业务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它能使存款人尤如服了一颗定心丸,在心理上获得保障,从而有利于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减轻银行可能发生的挤兑压力。 4.以市场机制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导向,限制行政干预。在海南发展银行事件中,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使市场机制的效力无从体现。首先,在处理海南发展银行的市场准入问题时,忽视了资产负债比例的不良现状;其次主观地对银行抱有过高期望值,以扩张型的政策并入28家信用社,进一步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恶化;最后是缺乏对储蓄存款的有效保障和调度,一旦因信用恐慌发生挤提便措手不及。 5.以立法推动金融改革,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从世界金融体系来看,各国都越来越注重以法律手段保障金融业的安全和发展。例如美国政府在发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后,立即颁布了《加强对外国银行监管法》;英国政府在出现国内金融动荡后,成立了超级金融服务委员会,并以立法的形式授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决定权;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也设立了金融监督厅,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为防止类似于海南发展银行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有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海纳”)于1999年6月11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9000万元。公司成立之初的股本构成是法人股6000万股,流通股3000万股,其法人股东为浙江大学公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四位自然人,其中浙大公司集团持有5620万股、占62.45%。2005年4月,浙江海纳巨额担保、关联方占款等违规事项浮出水面,财务危机爆发。邱忠保和原公司高管人员利用控制地位违规挪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高达2.53亿,以浙江海纳的名义为其掌控的“飞天系”公司向银行贷款或个人借款提供连带保证担保,本金总额高达3.95亿元。因涉嫌虚假信息披露,2005年4月14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06年2月起,邱忠保和“飞天系”高管、财会等人员相继被捕。浙江海纳涉及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多达19项,涉及债权人有16人,债权人纷纷起诉公司破产还债,财务危机全面爆发。至2006年末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2007年4月浙江海纳股票停牌。 二、财务危机的表现 表1:浙江海纳2003-2006年主要财务指标 表2:浙江海纳2004-2007年利润表主要项目

从盈利能力看,2004、2005年公司净利润与每股收益均为负数,且在2005年出现6.36亿元的巨额亏损。其根本原因在于浙江海纳在这两年对占用资金计提大量坏账准备和对未解除违规担保计提了巨额预计负债。公司在2005年计提预计负债3.7亿,另有对关联方占用资金(其他应收款)本年计提坏账准备2.7亿。 三、财务危机的原因 浙江海纳财务危机的最终爆发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掏空,即实际控制人的“隧道行为”。浙江海纳实际控制人所采用的“隧道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巨额违规担保。在邱忠保入驻后,便以浙江海纳为平台,为其多家关联公司提供担保。资料显示:2004年5月,浙江海纳为中油飞天实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8000万元银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2004年6月,其为武汉民生石油液化器有限公司3000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2004年8月,浙江海纳和中油龙昌又共同为南京恒牛工贸实业有限公司3500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同时还为珠海溶信和海南皇冠1.46亿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等等。 直接占用资金。公司被“飞天系”直接占用的资金包括:招商银行上海大木桥支行账户余额与公司该银行存款账户余额之间的差额20200万元,国债投资1845万元,关联方资金拆借8804万元及其在中国银行廊坊分行的银行存款1350万元,金额合计32199万元。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在2002年以前数值较为平稳,维持在1100万元左右,而在2004年,其他应收款3亿多元,几乎全部为关联方违规占用资金。 四、财务危机的预警方法----多变量模型 表2:浙江海纳2002-2006年Z值 此外,公司高管变动频繁,注册会计师的非标意见(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案例5: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业不到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在有关部门将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丁挤兑行为。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

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一种信托业务,详细谈谈你对它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如何促进其在我国的发展

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一种信托业务,详细谈谈你对它的认识和 体会以及如何促进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个人信托业务 个人信托业务是指以个人作为委托人的信托业务(以家庭才参的转移和处理为目的)。个人信托对委托人而言,本身除有法令的明确保障外,还有其以下信托特点:目的多种多样;受托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个人;受托人承担的不仅是对信托财产的责任,有时候也要承担对受益人的责任;既有营业信托,也有非营业信托;可以做到合法节税 (二)个人信托业务可分为1、财产处理信托业务2、财产监护信托3、人寿保险信托4、特定赔与信托 (三)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信托产品绝大部分局限于法人信托,个人资产信托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我国个人信托主要以资金信托为主,个人投资者购买的形式。基本上是属于一种投资型的自益信托。就信托产品而言,国内仅推出了一些银信合作的个人理财产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居民个人收入和储蓄存款也在高速增长。实际上人们更需要的是对个人财产的理性投资,以达到保值增值,逐渐积累财富的目的,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将会在强烈的市场需求下得到强有力的发展。 如何促进个人信托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一)加强信托理财宣传,推动财富管理理念普及 个人信托市场的培育,离不开对信托知识的普及,这是信托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国家应放开信托产品的公开宣传,使信托公司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宣传信托理念,普及信托知识,拓展市场渠道。 (二)加强信用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对信托公司而言,信用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有的信托公司还缺乏信用意识,在经营过程中不守信。这种信用状况将给个人信托业务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建立健全信托登记制度 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是确保交易安全、明确信托财产的权属和性质、明确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手续之一,甚至是某些财产设立信托生效的必备要件。 (四)建立健全信托税收制度 信托具有一定的节税功能,正是因为其能够带来税收上的利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信托作为管理财产、传承财产的工具。 (五)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信托理财能力 个人信托业务涉及到法律、金融、投资、财务、税务及基金运作等相关内容,个人信托能否健康发展,需要靠精通信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来实现。目前我国信托业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信托机构应提高信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知识才能、有发展远见的信托人才以增强信托公司的理财能力。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 信托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金融信托业 的蓬勃兴起与繁荣。美国虽然不是信托业务最早起源的国家,但却是当今世界金融行业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 8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经营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众多国家对金融管制的放宽,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信托业制度和业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一是信托职能多元化,二是信托业务与其它金融业务互相交融,三是信托投资业务国际化,四是信托品种日益创新,五是信托业务交易电子化,六是养老金信托呈逐年增长态势。 我国的金融信托业是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恢复发展起来的。从整个 社会来看,我国全社会的信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个社会对信托业的信任尚未完全康复,法制欠缺,监管体制仍有一些缺陷;竞争残酷,抢 夺市场无序;信托税收、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人才短缺,知识准备和理论水准与国外比差距较大等等一些难题和挑战。 在我国信托业制度环境、经营理念、政策体系、法律构建和主营业务 等发生深刻变化的转折时期,分析美国信托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实际,明确我国市场化信托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录 一、前言??1

二、金融信托的一般性分析?2 (一)信托概述?2 (二)金融信托的性质?5 (三)金融信托的种类?7 (四)金融信托的功能?9 三、美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特点、趋势分析??12 (一)美国信托业发展的历程12 (二)美国信托业立法17 (三)美国信托制度的特点?19 (四)美国信托业发展的趋势20 四、我国信托业历史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23 (一)我国信托业发展回顾?23 (二)我国信托业存在的问题28 (三)信托业发展的机遇??31 五、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对策建议?35 (一)我国信托业发展目标定位??35 (二)促进我国信托业发展具体措施36 注释??41 参考文献??42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一、前言 信托是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金融信托则

新版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新版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 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一、成立及倒闭过程 1、背景 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感谢聆听2、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

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感谢聆听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感谢聆听 3、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案例1.融资计划年内完成,支撑未来各项业务拓展 工商银行2010年6月末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34%和9.41%,资本充足率略低于11.50%的监管要求。公司拟A+H配股融资不超过450亿元,并已发行250亿元的A股可转债补充资本。管理层表示工商银行的配股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程序,希望能够在年内完成。融资完成后资本实力将大为加强,可满足未来三年业务拓展需求。工商银行也 会通过其它方式,包括全面加强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推进和内生利润留存等方式,在三年之内不再需要股权融资。公司2006-2009年平均信贷增长在16%,带来了37%的利润增长。2007-2009三年内,公司共给股东分红1561亿元。此外投资者还有1640多亿的股东权益,合计是3206亿元。公司确定未来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战略,盈利格局趋于多元化 公司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即金融脱媒发展带来的两个挑战。在收入结构调整方面,公司预期要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占比。现在工商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60%,以后要降到50%以内,这意味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等收入要超过50%。公司未来要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盈利格局。(1)去年省级分行盈利超过100亿的有6家,判断以后不会少于15家行进入百亿人民币分行。盈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此起彼伏的盈利格局。(2)同时形成纵向的盈利格局,信用卡、金融市场部、票据业务部、资金托管部、私人银行、金融租赁,未来还有保险、年金投行来强化工商银行产品供应能力。(3)来自国内盈利和来自于境外盈利更加均衡。去年来自境外的盈利只占全行盈利的2.7%,今后预期将在10%左右,使整个工商银行盈利结构更加均衡、可持续。 资料来源:“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未来息差回升”2010年10月25日 思考:银行的资本扩充方式有哪些?各优缺点? 如何理解低资本消耗战略?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来源:百度百科 案例2.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市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省为了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l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接管之后,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成为当时海南的热门话题。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海发行只能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

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

题目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 院(系)金融与贸易系 专业金融学 学生姓名 成绩 任课教师 2011年 6 月 20 日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由我本人独立完成。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如在文中涉及到抄袭或剽窃行为,本人愿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及责任。 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2011 年 6月 20日 摘要 我国信托业从建立以来,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金融领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经营业务不断拓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内部外部问题。在接下来的论文中我会做出详细的陈述。 关键词信托;理论;现状;发展;问题;展望 Abstract

From the inception of the trust industry to have a rapid developmentin the financial sector has its own place, and continue to expand itsoperations, as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make a greatercontribution to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 played a certain role. However,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problems. In the next paper, I will make a detailed statement. Times New Roman Trust; theory; status; development; problems;Prospect 目录 一、绪言 (1) 二、中国信托业的起源 (2) (一)中国信托业的起源 (2) (二)中国信托业的功能 (3) (三)中国信托业的定位 (4) 三、中国信托业发展的现状 (4) (一)中国信托业发展的优势 (4) (二)中国信托业发展的问题 (6) 1.内部问题 (5) 2.外部问题 (6) (三)进一步发展信托业的对策 (7) 四、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展望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绪言 我国信托业从70年代末建立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金融领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经营业务不断拓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本身资本金就已经严重不足,筹集资金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导致了资金运用的低效率;内部管理存在缺陷,人员素质低,用人机制较不合理;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对它也有一定的不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本案例由崔光华根据真实的事件编写,只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金融风险及银行监管的重视。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省惟一的一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因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被关闭,由此成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由于支付危机而被关闭的 银行。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似乎还没有银行倒闭的概念,有国家作其强大后盾, 吸纳的都是老百姓辛苦积攒的血汗钱,银行怎么会又怎么能够倒闭呢?因此即使 这一消息被刊登在各报并不显眼的位置上,仍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 烈反响。分析其破产的前因后果,有利于我们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在1992年的海南泡沫经济中,大批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人海南,促使海南省金融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据统计,1992年与1993年全省金融业务总量比建省前增长了10余倍,仅1992年当年存款余额就比1991年增长了2.4倍,贷款余额增长了39%,以往金融机构普遍的贷差一下子变成了存差。当时全省的金融交易活动十分活跃:同业拆借市场至1992年年底已累计拆借资金总额达630 亿元,其中净拆人为367亿元;资金市场上的国库券、各种建设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吸纳资金达麟亿元;1993年底经批准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本总额达207亿元(不计溢价发行)。有人曾这样形容当时海南的金融状况:以寻求暴利为突出特征的游资充斥着整个海南。

与此同时,海南金融机构的数量猛增到近乎失控的地步。截至1993年年底,海南金融机构共2 068家,其中信托投资类公司20家,城市信用社32家,而且均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少数地区,形成了“银行多于米铺”的景观。在这样过热的经济氛围中,大批游资纷纷投向高回报、高风险的证券业和房地产业。由于缺 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大量的金融机构也将资金投向高风险产业,金融违规现象频 频出现。当时房地产业异常混乱的债权债务关系和盲目投资、疏于管理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坏账和畸形的资产负债比例关系。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成立时注册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拥有员工2 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 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 银行,将原海南省五家信托投资公司(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蜀兴信托 投资公司、海口浙琼信托投资公司、海口华夏金融公司、三亚吉亚信托投资公司) 进行资产重组合并,并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为海南发展银行。这五家信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 一、面临的风险分析 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2.银行体制混乱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3.经营模式不规范 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4.挤兑

海发行兼并信用社后,其中一件事就是宣布,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海发行见在海南岛内无法缓解困境,想以岛外的力量帮助恢复,于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分行,然而并没有起明显作用。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二、经验教训 1.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 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争状况看,没有组建海发行的必要。否则只能为日后的违规经营买下伏笔(高息揽存,高风险放贷)。 2.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 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发行成了股东的提款机,因此对股东贷款要有严格的限定。 3.行政性兼并应该停止 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信用社并入海发行,是导致信心最终丧失,发生挤兑的直接原因。 三、事件启示 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实。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

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托业自从70年代末建立以来,信托业经历了五次大的治理整顿。经过多次整顿的信托行业正不断发展,各类信托产品组合层出不穷,信托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在当前的宏观形势和市场条件下,信托行业不得不面对核心竞争力、经营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信托业的起源入手,通过对目前信托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信托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法上,是不存在信托观念的。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曾经有过诸如“牙行”或“牙栈”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与我们所说的信托观念相差很远。因为这类东西相当于现在民法中的“行纪”,即以自己的名义代客买卖货物并收取佣金。 在上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英美的信托制度进入了中国。首先是一些私营银行相继开设信托部门,从事信托事业。至上世纪30年代,一些官办银行也开始设立信托部门,同时,1935年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中央信托局。这一阶段中国信托业的特点是:信托机构侧重于经营房地产和证券业务,有的还兼营保险业务,真正的信托业很少,除少量的商事信托之外,民事信托和公益信托基本上不存在,信托法制更不用说了。但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信托业已无生存的必要性,因此停业十几年,直至改革开放才得以恢复。

信托业的重新崛起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情。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机构的诞生。自此之后至现在的20年里,中国的信托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中央银行 到各专业银行、及各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纷纷办起了信托投资机构,一时间出现了所谓的“信托热”。其大致格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办的国际投资公司;各专业银行设立的附属性全资子公司或者信托部门;各地方政府创办的信托投资公司;各行业部门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外国银行信托部门和中外合资信托投资公司。这些信托投资机构和部门开展的“信托”业务主要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代理资财的保管和处理、代理收付、代理证券的发行、信托投资、证券投资等。改革开放之初,信托作为一个行业概念重新登上经济舞台,预示了市场经济规律将在中国逐渐发生作用。它打破完全由政府垄断金融的旧体制,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主体介入我国金融业,加速了金融体制市场化进程。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金融品种和金融工具,促进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又为我国大量引进外资,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国内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对我国经济改革起了一定的先导作用。由于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缺陷,使它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金融秩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被多次整顿。信托业走出困境继续发展,有赖于它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自1979年恢复信托业以来,我国信托业一直未能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银行倒闭事件

” 美国新英格兰银行和自由国民银行倒闭事件 一、案例介绍 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银行,在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中名列第 33 位,资产超过 200 亿美元。80 年代,它是波士顿地区最积极的房地 产贷款者,其 30%以上的贷款都投在了商业性房地产上。随着 80 年代后期新英格兰地区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商业房地产价值下降了 25%以上) ,许多银行贷款成了呆账坏账。1991 年 1 月 4 日星期五, 该银行宣布预计四季度亏损额达 4.5 亿美元,超过银行 2.55 亿美元 的资本金。预料该银行要倒闭,在接下来的 48 小时内,存款人在银 行里排起了队,提取了 10 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其中大多数是通过自 动取款机提取的。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主席威廉姆·赛德曼,对该银行可能倒闭的种 种影响表示担心:“考虑到新英格兰地区金融体系目前的状况,发出 不再保护大储户的信号是不明智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采取了“大银 行难以倒闭”的政策。1 月 6 日星期天晚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开始 介入,制止了银行的挤兑活动,并同意担保新英格兰银行所有的存 款、包括那些超过 10 万美元保险限额的存款。为了确保储户不受损 失,需要找一个买主来购买和接管该行,而在此之前,为了维持该 银行的正常运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创立了“过渡银行”。在这种安 排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创立了一个新公司负责银行运行,并立即

注入资本金(给新英格兰银行注入7.5亿美元)。此后,联邦存款保 险公司和该银行的购买者不断给银行注入新的资本,直到收购者全部买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份额。这些交易活动的结果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花费23亿美元保救了新英格兰银行。这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历史上,是第三大成本昂贵的救保行动。当然,当所有该说的、该做的、该花的都完毕之后,储户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在几个月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哈莱姆区无力偿债的一家小银行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人们对公平问题的关注。自由国民银行由棒球名将杰克·罗宾逊和其他有色种族投资家创建于1964年。尽管它规模比较小(存款在1亿美元以下),但却是 最显赫的由黑人拥有的银行之一。 由于数量众多的用于投机的贷款无法收回,该银行在1990年11 月资不抵债。鉴于银行的规模很小,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并不担心它的倒闭会对银行体系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11月9日决定运用偿付法关闭该行。自由国民银行进行了破产清理,超过10万美元的大储户只得到了一半存款。该银行倒闭时,不仅私人大储户蒙受了损失,慈善机构储户,如联合黑人学院基金、国民都市联盟和几个教会组织也蒙受了重大损失。正如赛德曼在向国会陈述自由国民银行的不公正待遇时所说的:“我上任后向国会第一次作证时说过:对大银行覆盖所有存款户而对小银行则不然,那是不公平的。我承诺要尽我最大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但五年过去了,我只能说,我的努力还是不够。 ”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一、成立及倒闭过程 1、背景 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挤兑风潮 接管之后,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在在海发营业部前排气长队取款,甚至未到期的储户牺牲定期存款的高额利息前来取款,各种传闻引发的的恐慌很快引发挤兑风潮。 5、尝试的解决途径及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面对严重的挤兑风潮,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规定的每周取款次数将少,每次取款限额也下降;一些营业部开始高息揽款,但取款的痛苦过程使人们再也没有存款的动机;同时加大讨债力度,但很多债务成了空置的房产,无法还贷;除此之外,还试图通过设立岛外分世行吸纳岛外存款缓解对付压力,但一切未能如愿。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提供了40亿元再贷款,之后决定不再予以资金支持;海南省也动用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以无力回天。为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