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6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它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
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
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食物的消化原理进行探究教学,安排了一个示意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整体认识;一个动画,即“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开始消化和最终消化的位置;两个实验,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唾液浓度、温度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为第二课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问题,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铺垫,同时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要求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学会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二)能力方面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2.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关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难点: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学情分析1.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所欠缺。
《消化和吸收》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现实生活经历,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联系实际生活。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四、教学过程(一)引用俗语,导入新课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和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1.消化道的组成(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下方,小肠位于人体的腹腔。
(3)活动二:拼图比赛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没有标注名称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图,每组派出两名代表进行拼结构图比赛。
之后,师生共同点评每组的结果,最后教师评价与鼓励。
(4)活动三:观看视频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动画,并要求学生看完之后回答问题:食物要流经哪些器官?先由学生作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并适时引出消化道的概念。
2.再认消化道各个器官(1)角色扮演,巩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位置,适时针对每个器官逐一介绍。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7个标有各个器官的帽子,请7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5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依照食物在人体消化时顺序介绍“自己”,看谁介绍的最准确。
消化和吸收 科 目 生物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 8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 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 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执 笔 者 文天娥老师 授课者典型例题1.血液中没有( ) A.氨基酸 B.脂肪酸 C.麦芽糖 D.维生素 答案C 。
分析而麦芽糖则不能被吸收,必需再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所以血液中没有麦芽糖。
2.小明患了急性肠胃炎,腹泻严重,这时进行治疗的方案有以下几种,请选择( )A .口服葡萄糖B .口服生理盐水 C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D .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答案C 分析由于小明患了急性肠胃炎,所以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但由于胃肠功能失调,所以不能口服,应该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来补充体内的水和无机盐。
3.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
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 ) A .唾液、胃液、肠液 B ,胃液、唾液、胆汁 C ,胰液、肠液、胆汁 D ,肠液、胰液、唾液答案C 分析植物油的成分是脂肪,该题实际上是考查脂肪的消化。
乳化脂肪的消化液是胆汁,只起乳化作用(物理变化,将大分子脂肪变为脂肪微粒胰液中有胰脂肪酶,肠液中有肠脂肪酶。
4.三个试管内有相同量的鲜牛肉,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观看、思考 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组实验 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第二节消化和汲取》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描绘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构成。
2、概括食品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汲取过程。
3、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法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试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汲取的曲线图。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剖析小肠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认可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看法。
二、教课重难点要点:概括食品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汲取过程,剖析小肠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构造与汲取功能相适应的特色。
难点:运用实验法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模型四、教课方法指引研究式教课五、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设问惹起学生迷惑,激发学习欲念。
引入新课。
人们吃饭是为了汲取营养,那么这些食品聆听、思虑。
是怎样变为我们人体需要的营养的呢,这项工作由消化系统这个大家庭来达成,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大家庭有哪些员,一、食品的消化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板书:第二节消化和汲取率领学生达成研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得悉馒头在口腔中只发生了初步变化,接着它会在消化道中被完全消化。
动画演示食品的消化过程。
指引学生归纳消化的看法。
观看,理解消化的过程归纳消化的看法。
组织学生念书识图,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
播放动画:消化系统的构成突出介绍口腔部位气管和咽的地点关系、念书、识图,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学生观看,抵消化系统的构成有进一步认识。
肝脏和胰腺的地点关系、大肠处阑尾。
解说消化腺中有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不一样消化酶,在达成食品的消化过程中,必说出消化腺的名称和所分泌的消化液的名称。
不行少。
消化系统的构造决定它能达成消化汲取的功能。
学生明确构造和功能相一致的生物学看法。
演示 P30 的演示实验,发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察看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胆汁能够使脂肪变为小的脂肪微粒。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和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好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可通过模型,学生角色扮演帮助他们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为其他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相关要求通过实验等相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结合图片、文字、模型,能够知道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部位;2、运用类比法(小肠和球场、教室比),及图文资料的分析和总结,能够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学会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重点、难点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掌握消化器官的位置及作用。
(四)学习评价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了交流式评价,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设计调查表,培养学生合理实验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文字、模型,采用类比的方法及实验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部位。
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具体了解牙齿,舌和唾液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1)A试管内的浆糊(淀粉),未加唾液,淀粉未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所以淀粉遇碘呈蓝色。
(2)B试管内因为加了唾液,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课堂检测:1.下列各项中不是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特点的是( )A.小肠内壁有小肠绒毛B.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C.小肠上端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通D.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的壁仅是一层上皮细胞2.既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 )A.肠液B.唾液C.胃液D.胆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课标要求: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3)说出食物在胃和小肠的消化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形成合作意识,(2)通过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结论以及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的形成;(3)通过结果的分析和交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纠正;(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四、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引入课题1.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得出结论: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引导学生看图。
对照课本P29页图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思考:(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三)怎样消化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29页图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四)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第一环节:激趣设疑、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程一开始,先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感受味道的变化。
自主学习(1)小组合作12min食物的消化一、两个同学为一组,自学课本第26页,识记消化系统的各器官。
然后请学生代表来展示学习成果。
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功能: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课本第28-29页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加深记忆。
第二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食物依次经历了消化系统的哪些器官?这些器官组成了消化系统的哪个部分?1.唾液腺、肝脏、胃腺、胰、肠腺分别有什么作用?它们所分泌的液体分别流入到哪个器官?2.哪个器官中含有消化液的种类最多?3.哪两种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哪两种消化液中仅含有一种消化酶?哪种消化液中没有消化酶?4.小结消化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是由哪些器官组成?5.小结消化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是由哪些器官组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5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设计这一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并熟悉消化系统的各器官。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2)12min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视频演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生观看后小组讨论3个试管中颜色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碘不变蓝。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消化,一种是化学消化。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通过视频和图片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
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
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
唾液的
验装置
维生素则不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
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
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
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
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
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
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
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
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二节消化与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四)吸收的途径:
①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②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
(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