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朱元璋真是残暴至极的皇帝吗?他只是得罪了文人
- 格式:docx
- 大小:4.92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厉害在哪里?细数朱元璋集权的暴力史导语:明太祖对权臣的血洗,是由胡惟庸开始的。
朱元璋手下最具远见的文臣刘基一开始就认为胡惟庸这个人不过是区区小犊,不能委以重任,一旦重用必明太祖对权臣的血洗,是由胡惟庸开始的。
朱元璋手下最具远见的文臣刘基一开始就认为胡惟庸这个人不过是区区小犊,不能委以重任,一旦重用必然导致辕裂犁破、祸不单行。
胡惟庸的为人向来狡猾奸诈,当上宰相之后更是恃权自专,常常不经请示便自行决断朝中的生杀陟黜之事,甚至私自拆阅公文,对不利于自己的奏章就藏匿不报。
后来,他眼见朝廷官吏屡屡得咎,有的人甚至性命不保,便暗中勾结遭到朱元璋惩治而心怀不满的官吏,准备起兵反叛。
公元前1380年正月,胡惟庸及同党奏告朱元璋,说京宅井出现的一眼甜泉乃是大吉大利之兆,请太祖前去观看。
就在朱元璋信以为真,准备从西华门驾车前往的时候,内使云奇突然勒住马的缰绳,极力劝阻皇上不要前往。
云奇唐突犯上的行为激怒了朱元璋,他命令左右护卫用金锤击断了云奇的胳膊,然而气息奄奄的云奇仍然锲而不舍地用手指着胡惟庸宅第的方向。
朱元璋见状才突然醒悟,连忙登高远望胡惟庸的宅第,一眼便觉察出胡宅中透出的隐隐兵气。
朱元璋大惊,立即派兵将胡惟庸及埋伏的士兵捉拿归案。
很快,胡惟庸便被押至市曹凌迟处死。
朱元璋当然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借题发挥、四处清算,大肆屠杀与胡惟庸一案有关的官员和平民,最后竟连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的全家都惨遭血洗。
1393年,朱元璋又以诛杀开国大将蓝玉为开端,再次进行惨绝人寰的大规模清洗运动。
单是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就让四万人成为了刀下亡魂。
对于那些侥幸活着的官员,朱元璋着重营造全民告密和特工监督的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人物发怒的故事自古以来,历史上的众多人物都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
而在这些情绪中,愤怒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表现。
有时候,愤怒也能成为一种推动历史进程的力量。
本文将讲述几个历史上著名人物发怒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一、朱元璋:因贪官污吏而怒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深知民间疾苦,对贪污腐败的官员绝不姑息。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得知某地官员贪污数额巨大,他立刻下令将这个官员处死,并愤怒地表示:“我恨不得将所有贪官污吏都斩尽杀绝!”朱元璋的愤怒引起了其他官员的震动,也使得全国上下开始重视起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在朱元璋的铁腕手段下,明朝的官场风气逐渐清明,为后来的永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岳飞:因奸臣误国而怒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是一位忠心报国的英雄,他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屡建奇功。
然而,当时的南宋朝廷内部却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
岳飞因对奸臣误国之事感到愤怒,曾多次上书斥责奸臣秦桧。
岳飞的忠诚和勇敢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金热情,但也招致了秦桧等奸臣的忌恨。
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
岳飞的愤怒和冤屈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心头之痛,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三、马克思:因资本主义不公而怒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一生致力于研究社会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公。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因此,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怒和批判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愤怒和批判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在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甘地:因种族歧视而怒印度国父甘地是一位倡导非暴力抗议的伟大领袖。
在印度独立运动过程中,他曾多次领导示威游行和绝食抗议,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种族歧视。
甘地对种族歧视的愤怒源自他对印度人民遭受的不公待遇的深刻认识。
他坚信非暴力抗议是争取印度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最好方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老粗皇帝朱元璋的一道白话圣旨让人好笑导语:朱元璋的白话圣旨读后忍俊不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濠州(今安徽凤阳)贫苦人家。
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朱元璋的白话圣旨读后忍俊不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濠州(今安徽凤阳)贫苦人家。
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最后落户濠州。
朱元璋从小受苦,是个放牛娃,还出家当过和尚。
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
元朝末期,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参加义军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
郭子兴把他视作心腹知己。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才把“朱重八”换成了朱元璋。
再后来,朱元璋成为义军领袖,并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推翻元朝,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明朝朱元璋霸道用人主张导语:一般说,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位草根皇帝,做过游丐,当过和尚,没有喝过多少墨水,文化素养不敢恭维,但他却成为古代帝王中难一般说,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位草根皇帝,做过游丐,当过和尚,没有喝过多少墨水,文化素养不敢恭维,但他却成为古代帝王中难得的敢于批判古先圣贤的人,《严光论》就是其代表作。
据悉,这篇收入《明太祖文集》题名《严光论》的文章,是朱元璋撰写为批判东汉高士严光所作所为之“大作”。
严光何许人也?原来,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刘秀同学。
东汉开国后,他改名变姓,隐居乡野。
光武帝派人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他:披着羊裘,垂钓泽中。
光武帝派特使专车,“安车玄纁”,将老同学接到洛阳。
严光却在馆内高卧,不愿拜见皇上。
光武帝只好屈尊去见老同学,并道:“咄咄子陵,为何不肯相助?”严光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答:“帝尧著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刘秀只得上车叹息而去。
后来,光武帝再拜老同学为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就,归隐富春山中。
后归故里,80岁卒于家。
详见《后汉书·逸民传》。
在古代中国“官本位”至上的国度里,有官不当、辞官不做,已属难得;能坚拒帝王再三之聘,毅然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更为难得。
所以千百年来,严光被传统知识分子奉为精神偶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北宋范仲淹就极为赞叹:“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也许对严光,不同人会有不同理解:不官迷心窍,不汲汲功名利禄,不攀龙附凤,等等。
但有一点认识却是共同的:独立自由之精神。
可以说,历代都有知识分子追求自我边缘化,隐居不仕,过无官一身轻生活的隐士梦想。
严光俨然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或代表者,生活常识分享。
朱元璋想出的酷刑在历史上,朱元璋的残忍和狠毒是出了大名的,不少学者称其为屠夫皇帝,一点也不为过。
下面店铺整理了朱元璋想出的酷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朱元璋发明了哪些酷刑到了洪武二十八年,该杀的都杀光了,朱元璋觉得天下太平了,自己也老了,可以让子孙吃吃现成饭了,于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下诏禁止酷刑。
《大明律》草创于吴元年,制定于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二年完备,洪武三十年颁行天下。
在此之前,作为决狱标准的是朱元璋亲手写定的《大诰》。
明初处元代法纪纵驰之后,故太祖决定法外用刑,以严刑峻法治乱世,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见于《大诰》的酷刑,有族诛、凌迟、极刑〔凌迟本已是极刑,则这一极刑之残酷定甚于凌迟〕、枭令、斩、死罪、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去膝盖、剁指、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斩趾枷令、常加号令〔至死而止〕、枷项游历〔遍九州之邑〕、免死发广西拿象、人口迁化外、充军、全家抄没、载罪还职、载罪充书吏等三十余种,多为《大明律》所无,那项“免死发广西拿象”更是带着几分幽默,此即所谓法外用刑。
而量刑标准,也比《大明律》严酷得多。
四十年之中,据《大诰》所载,凌迟、枭示、族诛有几千案,弃市以下的有一万多案。
这些案子,如果按《大明律》量刑,大多是罪不至死的,有的甚至只该受到轻微的惩罚,象官吏隐漏文书不报的,按律只杖八十,收粮违限的,只杖一百,而《大诰》居然全都用凌迟之刑;有司滥设官吏,按律只杖一百,囚三年,而大诰却是族诛。
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如此滥用刑罚,也难怪为了浙江的一件假钞案,而“捕获到官,自京至于句容,其途九十里,所枭之尸相望”,连朱元璋自己也感叹说“其刑甚矣!”〔《大诰》伪钞四十八〕而这些酷刑,真可谓设计巧妙,用刑者为了折磨罪人,到了挖空心思的地步。
差不多同时,中世纪_也在想尽种种法折磨迫害异教徒和女巫,两相比较,不由让人感叹人性都是一样的,东西方的智慧在这一点上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而我们也该庆幸这样的时代大概是一去不复返了。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历史上记载,在明朝初期时,朱元璋治理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到
了朱元璋晚期的时候,朱元璋的肆意杀戮,引起百姓的反感,就连很多大臣的家事,朱元璋
都要掺一脚,就如朱元璋曾将明朝名将常遇春的夫人给杀了煮成了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得力手下,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历史上的常遇春是一个
妻管严,其夫人非常的厉害,但朱元璋因为同情常遇春没有儿子,所以赏给了他两个宫女继
承香火,这在王文禄《龙兴慈记》中有记载,因为知道他夫人的厉害,宫女也不敢靠近常遇春,但有一天一个宫女给朱元璋端水洗脸,常遇春就夸了一句手白,等他下朝之后,他的夫
人将送了他一份礼物,就是他夸的宫女的手。
常遇春受到了惊吓,在第二天上朝时精神恍惚,让朱元璋看了出来,问常遇春怎么回事,常
遇春就跟朱元璋说了这件事,朱元璋安慰他,请他去后宫喝酒,在酒宴中端了一碗妒妇汤给
常遇春,常遇春不知道是什么就给喝了,在回家的路上还遇到官员拿肉回家,等到回家之后,
找自己夫人说这件事,但怎么也找不到,后来仆人说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朱元璋将夫人=剁成一块块的,做成汤或者分给大臣们了肉了,把常遇春给吓得吐了,得了癫痫,不久就暴毙了。
明太祖朱元璋生平简介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明朝的开国皇帝。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明太祖朱元璋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明太祖朱元璋简介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来取名兴宗,字国瑞,是濠州钟离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明朝的开创者。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因在家中排行第四,而在家族的兄弟中排第八,所以取名朱重八,后来才改名为朱元璋。
家中世代种田为生,祖上几辈欠了很多税款,到处躲债,朱元璋因家庭贫困没钱上学,从小就给人家放牛过活。
元朝末期,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公元1343年,濠州发生了旱灾,祸不单行,次年春天的蝗灾与瘟疫也极其严重,朱元璋的亲人几乎都在瘟疫中丧生,只留朱元璋与他的二哥。
为了活命,朱元璋离开二哥投奔皇觉寺,做了小行童,但才过五十天,寺庙缺粮,又得不到施舍,寺中的和尚被住持尽数打发,朱元璋也只好托钵流浪,开始了乞讨生活。
三年的流浪生活使朱元璋的见识得到助长,开阔了眼界,生活经验也变得非常丰富,且性格也变得坚毅、果敢,却也残忍、易猜忌。
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其勇敢机智,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自此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
1356年,朱元璋被其部下奉为吴国公,并攻下集庆路改名应天府。
1368年,朱元璋力压群雄,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平定了四川、广西等地,统一了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废除了行省制与丞相之位,清除了权臣,对贪官大力打击,并集权统治,勤政廉政,与民休息,兴修水利,开创了洪武之治,对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政治都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但朱元璋晚年偏好诛杀,给他的辉煌人生留下了一个污点。
公元139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与其皇后马氏合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厉害吗答案是肯定的,朱元璋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他的厉害表现在多方面。
朱元璋的洪武时代,是一座人间炼狱前两天,有人留言教育我说:“朱元璋是底层民众出身,怎么可能残害底层民众?”我的建议是去读《大诰》,那是朱元璋的自供状,收录了许多他残害民众的血腥案例。
写完建议之后,我又有些后悔。
因为,朱元璋很擅长粉饰血腥,《大诰》里那些极致之恶,总是被善的外衣层层包裹着。
比如,朱元璋搞了残酷的“知丁法”,勒令天下民众,只能从事士、农、工、商四种职业。
凡不在四业范围内谋生者,统统属于要被铲除的“逸民”。
为了消灭“逸民”,朱元璋要求民众必须“互相知丁”,必须知晓邻居从事何种职业,家中有几口人,何时出门何时归来,有些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所以如此要求,是为了逼迫民众互相举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若一里之间,百户之内,见诰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者,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的不虚示。
”大意是:如果邻居、亲戚和里甲,发现“逸夫”不抓,等到这个“逸夫”犯了事,被官府拿住,“逸夫”本人要处死,邻居、亲戚和里甲连坐,要被流放到不毛之地。
朱元璋还说,“的不虚示”,别以为我是说着玩的。
他确实不是说着玩的。
《大诰续编》里,他曾一次性干掉了松江府1350名“逸民”,又一次性干掉了苏州府“逸民”1521名;《大诰三编》里,因为“坐视纵容”了十八名“逸民”,“镇江坊甲邻里”又全部被朱元璋发配去“搬石砌城”,家破人亡者无数。
这种暴政,自然只能造就一个互相举报、互相告密的高压社会、特务社会——这也正是朱元璋的目的所在,“知丁法”配合“路引制度”,将明帝国的所有民众都牢牢禁锢了起来,不允许他们从事士农工商之外的其他职业,不允许他们自由流动。
于是,许多的所谓“逸民”,因为邻居亲戚的举报,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如朱元璋自己在《大诰续编》中所承认的那般,“今朕不能申古先哲王之道,所以奸顽受刑者多”。
为了掩饰这种残酷,《大诰》中所有与“消灭逸民”有关的内容,都被精心地装饰了起来。
朱元璋创谋杀功臣之最,“敌国破、谋臣亡”,封建统治者铲除障碍在中国封建社会,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是功臣良将,只要得罪了皇帝,也一样杀无赦。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杀戮功臣的帝王。
朱元璋出身低微,起初,他赤手空拳打天下,许多文人武士都聚集在他周围,为他出谋划策,立下很大功绩。
但他坐稳位置之后,为了防止功臣功高震主,便制造种种理由,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大开杀戒。
有些功臣对朱元璋忘恩负义的做法极为不满,中书平章政事邵荣,原是朱元璋帐下的“二十四将”之一,位居元老。
他看到朱元璋如此诛杀功臣,便与人密谋,准备起义造反,后来被人告发,被朱元璋处死。
朱元璋还大兴党狱,将对自己不满的功臣良将灭族抄家。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兴兵时跟随他的“二十四将”几乎都被杀害。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凉国公蓝玉谋反,朱元璋又借此事,诛杀了与之相关的15000人,那些劳苦功高的元老,几乎被朱元璋一网打尽了。
其中,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予一身”的宋濂,曾被朱元璋赞为“勋臣第一”的李善长,也都被他以“奠须有”的罪名杀掉或赐死。
右丞相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跟随他一起打江山,几十年来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朱元璋多方调查,却怎么也抓不到治罪的理由。
有一次,朱元璋听说徐达患了“背疽”,这种病不能吃鹅肉,吃了就会病情加重,于是,朱元璋就命人送去鹅肉,让徐达服下,徐达含泪而食,不日而死。
朱元璋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丧心病狂地屠戮功臣,臣下人人自危。
据说,京城的官员每天清早准备上朝前,都要含泪和妻儿告别,并交代好自己的后事,不知自己能否活着回来。
太子朱标为人忠厚,他看到父亲如此屠杀功臣,于心不忍,就进谏朱元璋说:“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
”朱元璋听了,把一根带刺的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上前去捡。
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接着说:“功臣就好比棘杖上的刺,棘杖有刺扎手,我替你把刺除掉,难道不对吗?”太子一听,也只好默不作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有史最牛反腐朱元璋铁面铁心铁腕铁血导语:朱元璋,濠州钟离人(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他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本文主要说说他严惩贪官的反腐败故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十分痛朱元璋,濠州钟离人(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他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本文主要说说他严惩贪官的反腐败故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十分痛恨贪官污吏,掀起的反贪官运动,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朱元璋先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官吏。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勾结,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以此贪污财物。
朱元璋发现后,立即把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棍充军。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朱元璋大怒,尚书一家二十口人全部完了。
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和各司郎中、员外郎,以及与各地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朱元璋把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也无一幸免。
朱元璋对后备干部厚爱有加,教育他们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后备干部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
他对于那些受贿人员全部处理。
朱元璋反贪的红线是: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他诏令天下: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从地方到中央,只要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
朱元璋处置贪官都是残酷刑法,比如: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
特别著名的是“剥皮揎草”,就是把贪官拉到各地的“皮场庙”剥皮,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真是残暴至极的皇帝吗?他只是得罪了文
人
导语:明朝的那些历史应该算是头条上的热点,其中热点之最应该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关于他最多的不是褒奖,而是嘲讽和谩骂,骂他残暴,骂
明朝的那些历史应该算是头条上的热点,其中热点之最应该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关于他最多的不是褒奖,而是嘲讽和谩骂,骂他残暴,骂他滥杀功臣,甚至连他的出身都要进行无情的抨击和嘲讽。
可是历史上的朱元璋真的如此不堪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又如何统一中国,开创明朝的呢?今天作者漫路并非要为朱元璋洗白,而是要给大家展示历史上真实的明太祖!
首先从他的出身开始说,他出身寒门,是现在的草根阶级,但是这不能成为他被骂的理由啊。
当初他衣衫褴褛被当做奸细抓起来,郭子仪可以说是他的伯乐,自此他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很多人都认为他靠的是运气,就因为有传言说他家祖坟的位置好,但是他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他出身贫民,所以他更加了解百姓所想,他流浪了很久,所以他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与他真实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再说他杀功臣这件事,漫路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我们就拿毒死徐达这件事来说,有一本野史中有记载,徐达病入膏肓不能吃蒸鹅,而皇帝却赐给他蒸鹅吃,意为逼他去死。
但如果我们仔细去想这件事的话,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首先身为一代开国皇帝,就算是怕功臣居功自傲,那也要看对谁啊,这徐达病如膏肓,是一个将不久人世的人了,再傻的皇帝也不会自己动手去杀他,因为他已经对自己构不成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