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及根石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82.22 KB
- 文档页数:2
水利工程中的河道治理与修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河道作为自然界的血脉,对于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因此,水利工程中的河道治理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河道治理的必要性和方法、河道修复的意义和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河道治理的必要性河道治理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河道进行调整和整治,以达到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调节洪水的目的。
河道治理具有重要的必要性:首先,河道治理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工农业废水的排放和滥采水源的增加,很多河道面临水质恶化的问题。
通过河道治理,可以采取合理的排污措施和生态修复手段,提高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
其次,河道治理有助于防洪减灾。
河道淤积和狭窄是引发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疏浚河道、修建堤坝等措施,可以提高河道的水容量和水流速度,减少洪水泛滥的风险,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最后,河道治理也有利于优化生态系统。
河道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河道治理,可以创造更加适宜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环境,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
二、河道治理的方法河道治理常采用的方法有:1.河道疏浚。
疏浚是指通过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垃圾,恢复河道的原有通航能力和水力特性。
疏浚可以提高河道的携水能力,减少洪灾风险,同时也改善了河道的景观效果。
2.河道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手段重建和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包括湿地的恢复、河岸带的植被修复等。
生态修复可以改善水质,提升河道的生态功能,为水生物提供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岸线治理。
岸线治理是指修建护岸工程,保护河道的岸坡不受侵蚀,防止河水侵蚀河岸和滨水区。
岸线治理可以维护河道的稳定,保护附近的建筑和农田,同时也是河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质治理。
水质治理是指通过净化水源、防止水污染和改善排水系统等手段,提高河道的水质。
水质治理是河道治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施工一、前言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是指对河道进行改造、整治、清淤、加固等工程,以达到提高水利设施使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目的。
水利工程施工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工程的最终质量和效果。
因此,对于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施工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要求较高,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二、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施工的意义1. 改善水利设施使用效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河道治理水利工程可以对河道进行改造、加固、清淤等工程,使得水流更加顺畅,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2. 减少水土流失河道治理水利工程可以加固河堤、修复河床等措施,减少河道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和林地,维护生态平衡。
3.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等工程,可以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河道治理水利工程可以加固河堤、清淤河道等措施,提高河道的抗洪抗旱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1. 河道清淤河道清淤是指对河床进行疏浚,清除淤泥、杂草等堵塞物,保持河道的畅通,减少水土流失,并且可以提高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2. 河道加固河道加固是指对河堤、护岸进行加固工程,以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指对河道进行改造,使得水流更加顺畅,增加泄洪渠道,加大过流断面等,以提高水利设施使用效率。
4. 河道生态修复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工程,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1. 施工前的勘测与设计在进行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勘测,确定施工范围和工程量,并且进行设计,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2. 施工中的材料与设备选择在进行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和设备,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关于河道整治与根石加固问题的探讨河道整治与根石加固应能使水流按治导线流动,以达到控制河势稳定河道的目的。
建筑物的位置及修筑顺序,需要结合河势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
标签:河道整治;根石加固;水利工程一、河道整治的含义为防洪、航运、供水、排水及河岸洲滩的合理利用,按河道演变的规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河道主流位置,以改善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的工程措施。
河道整治分两大类:一是山区河道整治。
主要有渠化航道、炸礁、除障、改善流态与局部疏浚等。
二是平原河道整治(含河口段)。
主要有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及疏浚等。
随着近代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河道泥沙工程学的进步,河工模型试验的发展及工程材料的改进,河道整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河道整治的规划要全面研究拟整治河段和毗连的上、下游河段可能的治理开发问题。
规划时要调查了解社会经济、河势变化及已有的河道整治工程情况,进行水文、泥沙、地质、地形的勘测,分析研究河床演变的规律,确定规划的主要参数,如设计流量、设计水位、比降、水深、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指标(包括洪、中、枯水三种情况)等,依照整治任务拟定方案,通过比较,选取优化方案,使规划实施后的总效益最大。
对于重要的工程,在方案比较选定时,需进行数学模型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
三、河道整治应遵循的原则1.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
2、依照河势演变规律因势利导,并要抓紧演变过程中的有利时机。
3、河槽、滩地要综合治理。
4、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清主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布设工程。
5、对于工程结构和建筑材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节省投资。
四、河道整治的工程布局以防洪为目的的河道整治,要保证有足够的排洪断面,避免出现影响河道宣泄洪水的过分弯曲和狭窄的河段,主槽要保持相对稳定,并加强河段控制部位的防护工程。
以航运为目的的河道整治,要保证航道水流平顺、深槽稳定,具有满足通航要求的水深、航宽、河弯半径和流速、流态,还应注意船行波对河岸的影响。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及生态水利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河道治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的应用,促进了生态水利的发展,保护了水资源,提高了水利效益。
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河岸及周围地区采取措施,解决河道水位过高、水流速度过快、河床冲刷等问题,以改善河道水文条件和防治水患。
常见的河道治理措施包括疏浚、堤防修筑、水源涵养、河道景观设计等。
疏浚是一种常用的河道治理措施。
通过清理河道淤积物和水草,增加河道的通水能力,稳定河道水位,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疏浚的方法包括机械疏浚、人工疏浚和生物疏浚等。
机械疏浚使用挖掘机等工程机械清理河道淤积物,效果明显且快速。
人工疏浚则通过人工清理河道淤积物,适用于一些较小的河道。
生物疏浚则利用水生植物等生物控制河道淤积物的生长,减少淤积。
疏浚的措施能够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质。
堤防修筑是一种改善河道水文条件的重要措施。
通过修筑堤坝,增加河道的容积,减少洪水过程中的洪峰流量和洪水来袭的时间,减轻洪水灾害的程度。
堤防修筑的方法包括护岸工程、堤坝修建等。
护岸工程能够保持河岸的稳定,防止河岸侵蚀,提高防洪能力。
堤坝的修建则能够控制洪水位,减少洪水泛滥。
堤坝的建设需要根据河道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以充分发挥其防洪效果。
水源涵养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设计措施。
通过关停不合理的抽水设备、压减非合理用水,加大河湖水源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水资源压力。
水源涵养的方法包括设立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水源涵养的目的是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维护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和数量。
河道景观设计是一种将自然、人文及艺术元素融入河道治理的措施。
通过在河道周边修建步道、休闲设施和景观美化等,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河道景观设计的要求包括景观保护、景观提升和景观复养等,以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
水利工程在河流治理中的作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而河流作为自然界的主要水资源供应通道,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河流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的威胁。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河流,水利工程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利工程在河流治理中的作用。
一、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水利工程在河流治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少河道过于曲折,流速缓慢,容易形成积水。
水利工程通过对河道进行疏浚、挖掘和修筑,使河流的流线更加顺畅,流速加快,从而减少了水体积聚,降低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同时,河道整治还有助于防治河道侵蚀,保护河岸和周边生态环境。
二、水库建设在河流治理中,水库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库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缓解河水的涨落幅度,防治洪水灾害。
另外,水库还可以储存大量的水资源,供给灌溉、供水等方面的需求。
在干旱地区或水源不足的地方,水库的建设能够增加水资源的供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水电站建设水力发电是水利工程在河流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通过建设水电站,利用水流的动能产生电能,既满足了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水电站的建设还可以实现多能互补,满足不同地区能源的需求。
四、生态护理水利工程在河流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态护理。
河流作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到众多的水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可以通过建设鱼梁、生态护岸等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水利工程还可以对河流进行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
五、防洪抗旱水利工程在河流治理中具有重要的防洪抗旱功能。
通过建设堤坝、护岸、河道等防洪设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减轻洪水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同时,水利工程还可以进行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提供灌溉用水,缓解干旱地区的水源问题。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在河流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混凝土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混凝土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水文等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堤坝沉降、渠道侵蚀、水闸漏水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因此,加固水利工程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混凝土加固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加固水利工程的方法,本文将对混凝土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混凝土加固技术的基本原理混凝土加固技术是通过在原有的水利工程基础上进行加固,使其更加坚固耐用,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混凝土加固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凝土的高强度、高韧性和耐久性等特点,将混凝土加固层加在原有的结构体上,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和更强的外力作用,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二、混凝土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1、堤坝加固堤坝是水利工程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它的稳定性对于水利工程的安全十分重要。
在堤坝使用过程中,由于水压力、地基沉降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堤坝出现裂缝、变形等问题,从而危及堤坝的安全性。
针对这种情况,混凝土加固技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堤坝加固:(1)在堤坝表面切割一个几十厘米的宽度,然后将加固混凝土倒入切割的槽中,形成堤坝加固层;(2)在堤坝坝体内部设置加固筋,将混凝土浇筑至加固筋上,形成加固层。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堤坝加固,可以有效提高堤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
2、渠道加固渠道是水利工程中流水的通道,其稳定性对于水利工程的运行安全非常重要。
在渠道使用过程中,由于水流冲击、水质腐蚀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渠道内壁出现腐蚀、磨损等问题,从而影响渠道的通畅性和安全性。
针对这种情况,混凝土加固技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渠道加固:(1)在渠道内部铺设加固筋,然后将混凝土浇筑至加固筋上,形成渠道加固层;(2)在渠道内部喷涂加固混凝土,形成渠道加固层。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渠道加固,可以有效提高渠道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
河道整治及根石加固技术的探讨一、河道整治及根石加固的概述河道整治工作是保证河流抗洪功能实现的重要环节,具体流程可分为险工、控导、护滩和护岸等几部分工程,具体施工形式有坝、垛、护岸三种,通常情况下以坝、垛较为常见。
而根石作为坝、垛以及护岸的基础构造,其本身的稳定程度、掩埋深度、倾斜坡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坝、垛以及护岸的稳定性和使用质量。
近年来,在一些水流量较大的河流中,根石发生偏移甚至走丢的情况有增多趋势,除了与地质条件和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有关外,根石施工过程中的掩埋深度不达标、坡度倾角测量不准确、设置不合理也有很大关系。
按照行业内的施工要求,当根石掩埋深度达到15米,坡度倾斜达到1:1.3时,坝、垛才能够基本保持稳定状况。
因此,加强对河道根石的监控和检查,第一时间掌握根石的位置偏移和走势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和加固措施,对于保证河道根石的完整性,维护河道整体功能的正常实现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地方部门对于河道整治以及根石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在根石探测和分布情况上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记录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河道根石资料。
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河道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河道根石探测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继续优化研究。
二、影响根石稳定的因素就目前影响河道整治及根石加固的因素来看,主要分为水流因素影响和工程施工因素影响,具体来说:1、根石深度对根石稳定的影响上文说道根石埋设深度以15米为最佳,根据行业内的施工规定,坝垛要想保证正常功能的实现,必须将根石埋设深度保持在12米以上,方能使根石处于稳定状态;当根石埋设深度在8-12米之间,根石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此状态下,河道的防洪和水流导向功能基本实现,一旦遇到水势增大或水量暴涨,就会引起根石的位移和走失;当根石埋设深度小于8米,属于不稳定状态,即便是经过河道水流的正常冲刷作用,根石也极易松动走丢,给河道性能的正常发挥带来潜在危害。
2、根石坡度对根石稳定的影响与根石的埋设深度相对应的,根石坡度对河道坝垛的稳定程度也有重要影响。
浅谈河道整治软基础处理加固技术方法应用摘要:河道治理工程中常常遇到软基问题,软基主要是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或其他的高压缩性土层形成的地基,为了确保河道整治工程质量,满足河道正常施工和后期运行,需从软基自身特点和现场施工多因素考虑采取最佳的河道软基础加固处理方案,确保河道整治软基础加固效果满足设计图纸和河道后期运行相关要求。
关键词:软基加固;施工技术;河道整治;施工应用引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河道在一个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河道的坚固、美观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河道的坚固、美观与河道整治基础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尤其是河道软基础处理方案选取对城市河道施工及后期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1软土地基的特点分析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饱和粘土,主要是淤泥和淤泥质土,多数都是由水流的常年冲击沉淀形成的,软基础就是由具有以上这些特点的粘土和粉土构成的。
具有孔隙率及含水率大、透水性小、承载力低、抗滑能力弱等特点。
1.1含水率及孔隙大含水率及空隙大是软土地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尤其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软土由于其形成及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软基内含有大量水份和空隙,造成软土地基具备承载力低、含水率高、抗滑能力弱等诸多不满足河道整治新建构筑物基础施工特性,若河道整治工程设计图纸和现场施工过程中不采取最佳的软基处理施工方案,将极大严重阻碍河道整治工程各项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1.2流变性及触变性较强流变性及触变性较强也是软土地基的特征体现,在河道整治工程施工过程中,若针对软土基础流变性和触变性较强的特性不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将严重影响河道新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稳定性。
1.3压缩系数强、抗剪能力差由于软土地基的强度较低,内部有许多空隙存在,因此其压缩系数强、抗剪能力较差。
软土地基的这种特性不仅严重影响河道整治工程的顺利进行,也会极大降低河道整治工程新建构筑物的安全设计使用年限,从而极大的增加了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和施工难度。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中根石加固技术方案李博张尧堐振乾发布时间:2023-05-28T09:42:24.367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6期作者:李博张尧堐振乾[导读]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但随着人类活动频繁和自然气候变化,黄河河床不断抬高,河流含沙量巨大,威胁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这一问题,考虑进行黄河沿岸堤坝的加高加固,采取根石加固技术以实现河道整治目标,提高防护能力与工程整体稳定性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立足于当前黄河河道整治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影响根石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加固技术方案。
山西黄河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摘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但随着人类活动频繁和自然气候变化,黄河河床不断抬高,河流含沙量巨大,威胁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这一问题,考虑进行黄河沿岸堤坝的加高加固,采取根石加固技术以实现河道整治目标,提高防护能力与工程整体稳定性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立足于当前黄河河道整治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影响根石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加固技术方案。
关键词:河道整治;根石加固;技术方案根石加固是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做好根石加固施工,有利于显著提升黄河堤坝的稳定性,提高其防洪抗灾能力。
黄河流经区域广,河道整治的施工方法以及工程结构较为复杂,河道整治工作一方面要处理泥沙,另一方面要加固河堤,而在河堤加固中,必须应用根石加固技术。
需要展开深入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确保问题得到针对性解决。
一方面可提高防洪工程的科学性,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发挥工程作用与效益。
一、黄河河道整治应用根石加固技术的重要性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由于其流行的区域地形较为复杂,所以针对黄河进行河道整治的难度比较大。
黄河河道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河段,由于水流中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堆积后导致河床抬高,因而大大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及生态水利的应用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工程化建设和管理的领域,其中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及生态水利的应用是当前水利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和生态水利成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和生态水利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1.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河道进行改造,以达到疏导水流、防洪排涝、改善水质等目的。
通过河道整治能够加大河道输水能力,提高抗洪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等。
在整治中,需要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河道保护与综合治理。
2.护岸工程护岸工程是针对河岸的加固和保护工程,通过加固河岸,保护河岸植被,加强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土保持等方面,提高河道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护岸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特征等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促进河道保护和修复。
3.水生态建设水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调控水体流量、水质、水温等参数,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水利工程中,水生态建设需要考虑到满足生态环境需求的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水生态建设能够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增强水环境的净化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水生植被、生态堤防等设施,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和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通过生态工程的应用,能够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3.环境水文监测环境水文监测是指通过对水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水资源的运行状况和水环境的变化情况,为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水文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问题,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