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23
《史记》选读教案《史记》选读教案《史记》选读教案1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步骤与方法:1.利用课件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的变化;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章的感情与气势;教师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3.重点朗读第三、四两段,要求熟读成诵;4.检查朗读第三、四两段,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5.布置作业: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步骤与方法:1.检查字词,利用课件解决文章中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2.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伯;4.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学习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刻划;5.布置作业:进一步朗读、熟悉、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目标是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了解项羽的生平,并初步了解人物评论的写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置疑能力)、认识能力(尤其是认识的深刻性)、辨证思维和探索性思维能力;德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写作目标。
教学难点:选材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材料主体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显示十二幅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文名为《项羽本纪》,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后来已经成为专有名词的“鸿门宴”的故事。
《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出现了四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三处作者的描绘。
讲授新课:1.课件显示、朗读“阅读材料一”,学生结合有关注释自学,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解决。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史记》中的重要篇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领会司马迁的史学精神,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2)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记》中的历史事件。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
(3)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史记》的成书背景及体例2.1 成书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家世背景以及《史记》创作的年代,让学生了解《史记》成书的historical context.2.2 体例特点分析《史记》的纪传体、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让学生了解《史记》的literary struc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第三章:《史记》的重要篇章选读3.1 《史记》开篇——《太史公自序》选读《太史公自序》,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史学理念、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史记》名篇——《项羽本纪》选读《项羽本纪》,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军事才能及其失败原因,让学生领会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3 《史记》佳篇——《孔子世家》选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对比分析——《史记》与其他史书4.1 《史记》与《春秋》分析《史记》与《春秋》在体例、叙事风格、历史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古代史书的演变。
《史记选读》教学实施方案一、《史记选读》导读二、秦汉风云人物(高祖、项羽)三、汉初风云人物(淮阴侯、李将军)四、春秋战国风云人物(管仲、屈原、魏公子)五、《史记选读》评价(读书心得)每个单元均附文言知识教学及考核评价一、指导思想阅读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感受其中精神和艺术的魅力,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积累,提升人生品味,实现经典阅读的育人功能;在经典阅读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擅长探究问题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提升古代经典的解读水平,实现经典探究的课程价值。
二、教学目标1、学习7-10篇传统经典篇目,初步理解司马迁与《史记》,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2、能理解把握作品内容,汲取人生智慧,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理解其中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拓展文化视野。
3、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积累文化常识,梳理巩固拓宽文言阅读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4、通过班级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水平,写1-2篇读史心得,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写探究性小论文。
三、教学要求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重视基础,科学评价。
梳理巩固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能;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从文化视角出发汲取历史智慧;探索多样的评价形式。
四、教学内容、时间、形式及具体安排(见附页)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而且课文又都是长文节选,每篇文章若按常规一般需要4课时,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怎样克服?要做减法!五、教学策略《史记选读》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1、基础性与选择性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史记选读》应突出一个“选”字。
“选”,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既有面对全体学生所作的整体性选择,又有针对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选择。
同时,也应表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整体把握论著内容,提升母语素养。
《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2.掌握本单元的文言知识3.诵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4.品味《史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二、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l.重视诵读,个别篇段要求背诵。
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摘录每课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单元结束后,要从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小结,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概述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言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记》深刻伟大的思想意义,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特点。
1.文言知识《史记》是典范的文言语言。
学习中,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梳理每课的文言知识,准确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并结合他们高一高二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以便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知识框架见下表:2.伟大的思想意义学习这四篇课文,要让学生汲取文中光芒四射的思想意义。
《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闪耀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
屈原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态度以及信陵君机智勇敢、仁而下士的精神和品行,都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
3.《史记》的语言风格《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浓厚的爱憎感情融于平实朴素的叙述描写中,每部作品都像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
它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另外,《史记》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的“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史记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史记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重点:1. 了解《史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史记》选读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针对《史记》选段的相关课件或PPT4.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史记》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史记》有何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步骤二:介绍《史记》(10分钟)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包括其生平经历和写作动机。
2. 解释《史记》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步骤三:分析选段(20分钟)1. 分发《史记》选读教材,并指导学生阅读选段。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记录下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选段进行文本解读。
2. 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选段中的历史事件是否客观,作者的立场是否偏颇等。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预告下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史记》。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史记》选段,并撰写读后感或批判性评论。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史记》选段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的第一部分,共五个章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以及《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 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4. 学会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对《史记》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史记》的产生背景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
讲解汉朝的建立和《史记》的编写背景。
2. 第二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讲解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生平。
讲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编写《史记》的目的。
3. 第三章:《史记》的主要特点讲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4.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价值讲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5. 第五章: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阅读《史记》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讲解如何理解和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动机、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讲解《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特点。
分析《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作用。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简介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后因李陵一案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三、文题讲解《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产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使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价值。
第二章:《史记》的体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
了解《史记》的篇章结构。
2.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体例特点。
讲解《史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
使用图表法,清晰展示《史记》的结构。
第三章:《史记》的史料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史记》的史料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史记》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史记》的史料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史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其历史研究能力。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欣赏《史记》文学艺术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文学风格、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艺术特色。
通过具体篇目,展示《史记》的文学魅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史记》的文学之美,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阅读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史记》知识进行阅读与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选择《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进行深入阅读与讨论。
针对《史记》中的史料、文学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高祖本纪名言引路:1、每一件成功的背后,都一定有一颗热忱的心。
----爱默生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3、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泰戈尔复习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复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重要文句的理解与翻译。
【每日观察】科学家承认夸大全球暖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IPCC)即将发表最新的『气候变迁报告』,英国《每日邮报》获得三十一页的报告摘要,发现有IPCC科学家承认,六年前令IPCC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同一报告估计错误,夸大了全球暖化的程度。
报告摘要揭发科学家承认计算机数据可能被夸大,旧报告宣称地球的温度每十年上升零点二度,但新报告显示,自一九五一年以来,地球温度每十年仅上升零点一二度。
此外,科学家承认没有预计到全球暖化放缓,而在计算碳排放的影响时,亦忽略了自然环境变迁的因素。
IPCC自一九九O年起,每六年发表一次气候变迁报告,即将发表的报告是历来第五份。
有份撰写报告的牛津大学气候研究网络主管艾伦认为,今次发表的报告应为最后一次,因其繁琐的制作过程『歪曲了科学运作』。
元芳你怎么看?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 bei )(2)高祖常繇咸阳( yao )(3)乃以秦王属吏(zhu )(4)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xiang )(5)日夜跂而望归(qi )(6)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gai )(7)高祖奉玉卮( zhi )2、解释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乃绐.为谒曰“贺钱万”(欺骗)有功者害.之(嫉妒)示.鲁父老项羽头(给……看)萧何为主.吏(主管、主持)3. 指出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 “憙”通“喜”“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4. 解释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5. 一词多义解释(1)相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一起)苟富贵,无相.忘(互相)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辙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⑹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于是、就)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经由、通过)蒙故业,因.遗策(因袭、沿袭)6、指出词类活用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动用法使……与众不同)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意动用法认为……奇怪)降.章邯(使动用法使……投降)及见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现象)沛公从.百余骑(使动用法使……跟从)都.彭城(名词活用为动词定都)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意动用法以……为苦)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词活用为动词驾着白马白车)沛公然.其计(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夜.往见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名词作状语在途中)会项伯欲活.张良(使动用法使……活命)吕媪怒.吕公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赶在诸侯之前)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名词作状语向北)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大王起微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民,卑微的身份)7、指出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句诸将过此者多定语后置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遇彭越(于)昌邑状语后置句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定语后置句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8、虚词积累(1). 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 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 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 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9、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译文: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译文: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3)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译文: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客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生此!译文: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二、课堂训练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④归黄泉,得其所矣。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
’(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③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
龙舒,汉代侯国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厉.清节厉:通“砺”,磨炼B.滂执.公仪诣蕃执:捉拿,拘捕C.请署.功曹署:代理,暂任D.滂死则祸塞.塞:消弭,平息【】B(执:执行,施行)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3分)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④滂在职,严整疾恶⑤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A(②是表现范滂为陈蕃不能优礼相待而心怀遗憾,弃官而去;⑥是表现范滂恪守孝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C(非“主动上书”,而是遵奉诏书行事;“寝而不召”,理解有误)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②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4分)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⑴现在(你)成全了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评分建议:①去就:辞官。
(1分)②“得无……邪”句式。
(1分)③文意通顺。
(1分)⑵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评分建议:①以:因为。
(1分)②审:查清,弄明白。
(1分)③参实:查实。
(1分)④文意通顺。
(1分)⑶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评分建议:①令名:美好的名声。
(1分)②寿考:长寿。
(1分)③文意通顺。
(1分)附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
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
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
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
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