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7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参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6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理解地理学中关于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科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过程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其学习过程的表现。
3. 综合应用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20分钟)(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科学实验和历史记录,讲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现代科学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2)讲解地球的大小:通过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周长、表面积和体积等基本数据。
(3)讲解地球的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课堂活动(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形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享观点。
(2)实验操作: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过程。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形状与大小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理解和认识。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讲述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小纸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你们能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同学们通过学习学习目标,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学到那些东西,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的放矢。
三、探索过程同学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在你们看来我们的地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呢?学生:我看着地球好像是地面四四方方,天空好像是一口扣着的大锅。
我们的祖先在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古人由于认识世界视野范围的狭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我们国家在汉朝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名叫张衡,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又提出新的观点:“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这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上又有了更大的进步。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四、证明方法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那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1.渐渐远去的轮船,先消失的是船身,然后是桅杆。
(用纸船在地球仪上逐渐远去,看看纸船在视野中的变化。
)2.站的越高看的越远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月食时,在月球上看到地球圆弧形的影子,也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登上了太空,还登上了月球,通过地球的卫星照片更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五、形状和大小我们刚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它是不是一个正球体呢?经过科学的测量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并学习前人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2.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重点)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形状(难点)。
【教学模式】三学一练(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微课助学、当堂训练)【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出示目标)观看图片,感悟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存在形态。
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
这个众人皆知的事实,在古代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小组活动学生阅读P2——P3图文资料问题探究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吧。
一、地球的形状1、“天圆地方”说------即“盖天说”,2、东汉著名天文学家X衡提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形状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3、“麦哲伦”及环球航行路线图4、目睹地球全貌5、教师答疑解惑6、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交流展示:凭直觉——“天圆地方”→臆想——“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推测——根据月食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实证——麦哲伦环球航行→目睹——卫星照片●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①月食的形成追问:日食能推测地球是球体吗?(不能)质疑:麦哲伦环球航行就一定能说明地球是球体吗?学生探讨论(也可能是圆柱、圆锥或圆台形状…)思考交流: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谈体会)(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概括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百兄H1鯉! : 确证]!天圆地方! :卫星蹩片;1 1;亚里士多帝檢测]___ [实找证实]1 月a ! [赛哲伦怀球船亍]思考: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D我们应该学习前人为了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2)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3)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思考:假如你要驾船做一次远洋航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还需要携带哪此工具?(需要带些药品、新鲜水果或维他命、多带些淡水、指南针、信号弹、救生衣。
)(二)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囱枳:5. 1亿平方千米思考: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学生尝试总结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参照教材图,说、认、记。
学生思考、回答对以上学习,进行概括总结。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用知识解决实行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记忆能力。
用数字得出地球的真实形状,学生容易接受。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B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D ) A •“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 C •“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D.日食的时候,太阳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 4. 人类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件是(C ) A.郑和下西洋 B.人造卫星上天C.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D.人类登上月球 5. 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B ) A. 天圆地方B. 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C. 地球是正圆形的D.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课堂小结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学生小结 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外史料的学习,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难点: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诵一首有关地球的诗歌:在浩瀚无限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2.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好奇与探索。
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这一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
同学们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探索历程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呢?通过倾听有关地球的诗歌,激发学生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观察与思考——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不同历史时期的四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前人曾得出的结论。
图1 图3图3 图4 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图1,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观点是。
观察图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得出地球的形状是。
观察图3,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环航地球,环球航海实证了地球的形状是。
观察图4,通过近代人类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人类确证地球的形状是。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
(三)阅读与探索。
学生阅读“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文图资料,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假如你要驾船做一次远洋航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还需要携带哪些工具?3.当观察远方驶来的海船时,为什么先是看见桅杆,最后才看见船身?根据探索的问题,小组内交流与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什么地理事实?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探索的兴趣,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并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知道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3.能认识并熟练运用地球仪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主四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将符合填到横线上)
3、人造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海岸观船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①
②
④
③ ②
①。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外史料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2.学会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教学模式】五环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模拟体验法、演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经纬网地球仪1个。
【课前准备】1.把全班同学按所做位次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并选派出小组长,作为课上小组讨论学习的组织者。
2.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图书等资料,收集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
3.每人叠好一个纸船。
【教学过程】结束语:同学们, 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渴望和追求的目标。
让我们扬帆起航,努力学习,为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1、做到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平和,讨论、发言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2、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本节课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多次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参与活动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活动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要分层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个别学生要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并给予他们个别辅导,使他们有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参与活动。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二、讲授新课: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2、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思考、回答、交流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极半径学会依图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5、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学好开头这一节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地理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
其重点是: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线索,以人类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意义的事例((或观点)为节点,以漫画、雕塑、照片、地图和文字旁白等形式,勾画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四个阶段。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和争论辩论等形式对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观点及其认知背景有所感悟,并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要突出科学史、情感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学生学会描述地球的大小,因为地球巨大到难以想象,所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出更多的例子来类比地球的大小,比如足球场、操场等。
从而让学生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相对直观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初一的孩子对地球的形状有一定的科学认知,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达。
孩子们往往会把球体表达成圆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区分球体与圆形的差异,如平面与立体的差异等。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漫长而曲折,知识面广的学生可能会对历史上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一个人物有所了解,如亚里士多德、麦哲伦、加加林。
大部分孩子了解不多,授课要体现出探索时间的漫长,还要体现出认知的进步,更要体现出探索过程的艰辛。
地球对人类而言非常庞大,还子们对地球大小的数据认知没有明确概念。
因此引导孩子了解如何描述地球大小之后,重点突出地球相对于人类的大,以及在宇宙中的小,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一个辩证地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的形状,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理实践能力: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习探究真理和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观,树立不畏困难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参考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进入初中真正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
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各项数据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过程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展示法、疑问导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小组合作
问题探究
(板书)
探究一、地球的形状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
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相互探讨,说
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太阳---圆形
月球---或圆或缺
(老师适时解释月
球圆缺的原理,进一步
激发学习兴趣)
回答
的过程就
是谈话过
程,是师
生交流过
程,学生
讨论过
程,也是
从生活升
华到科学
的过程。
让学生体
会到地理
知识来源
于生活,
地理学科
研究的是
生活中的
地理。
2.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
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
实进行说明吗?
(麦哲伦环球航行——
实践证实)
学生举一反三,说
出地球圆形。
找同学说出自己的
证据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
是平的,
登高望远──大地不是
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
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
证地球是个球体
对月食、麦哲伦航
行、天圆地方论等发表
自己的观点,展示学生
课外知识储备量。
承转: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