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重要课文内容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北京的冬天》课文全解(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北京的冬天
课文全解
这篇课文是来源于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第二课的标题为
《北京的冬天》。
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全解:
内容概述
这篇课文以北京冬天的景色为主要内容,描述了冬季里的冰雪、寒风和北风等特征。
课文中也提到了如何应对寒冷的冬季,比如穿
暖和的衣服、在室内活动等。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北京冬天的景色,第二
段则介绍了对冬天的适应和享受。
重点词汇
- 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北方,冬季非常寒冷。
- 冰雪:冬季的天气寒冷,会有冰和雪的出现。
- 寒风:冬季的风会非常冷。
- 北风:来自北方的风,也是引起北京冬季寒冷的原因之一。
- 穿:穿衣服的意思。
- 暖和:温暖的意思。
- 室内:指在屋里,室内环境相对于室外会比较温暖。
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北京冬天的特点和景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寒冷的气息。
教育意义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了北京冬天的景色和特点,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感受自然的能力,并提醒他们如何应对寒冷
的冬天。
以上就是对《北京的冬天》课文的全解。
> 注意:本文档未引用该课文具体内容,仅对其进行了概述和解读。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本单元重点是关注学习生活,了解成长经历。
四篇课文从趣、真、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
有的充满自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充满真诚和爱恋,如《再塑生命的人》有的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如《论语》十二章。
这些文章,有的运用众多修辞,描写细腻入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风光;有的叙写故事,妙趣横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神奇美女蛇及捕鸟场面,有的引人深思,充满遐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所读的书的神秘,《论语十二章》充满哲理性的名言警句等,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标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单元重点学习欺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鲁迅本文通过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经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了解插叙的作用《再塑生命的人》叙事散文海伦·凯勒本文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本文记叙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
学习翻译句子作家作品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被誉为“美国英雄偶像”。
文题解读“再塑生命"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在本文中指“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到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帮助“我”再塑生命的人。
《散步》课文内容详细解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①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字词全解】①[信服]相信并佩服【句解】人到老年显得非常脆弱,他们更需要关怀。
简单的话语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了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
第二部分第一层(2):交待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转变,并且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②过了一个严冬③。
【字词全解】②熬áo熬夜āo熬白菜③[严冬]极冷的冬天【句解】朴实的语言透着对母亲浓浓的亲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段解】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④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⑤也密⑥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节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字词全解】④[铺]铺垫⑤[嫩芽]嫩绿的芽苗。
⑥[mì] 密秘密蜜蜜蜂【句解】景物描写烘托散步心情,设置散步背景。
【段解】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
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了母亲将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获得新的活力。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句解】儿子的话表现了什么?明确:写出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段解】第二部分第二层(3—5):写南方春天田野里的景色以及一家人散步于春光中的乐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 诫子书本单元重点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四篇课文从情、事、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如《纪念白求恩》;有的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如《诫子书》;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慈的地方做标注。
在整体把握 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课文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每课一得《纪念白求恩》议论文毛泽东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感人肿腑,催人奋发。
掌握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植树牧羊人》小说让·乔诺本文叙述了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文莫顿·享特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及从中学到的影响个人一生的经验。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诫子书》书信正文节录诸葛亮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也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学习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及古今异义词作家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
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文题解说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27—263)。
书,书信。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主题解说《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概览元单在线慧智怠惰险躁。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讲解《纪念白求恩》课文讲解这是一篇教读课文,在完成单元整体任务方面承担很重要的功能。
既要在人文性方面做足文章,让学生充分学习白求恩的伟大品格,又要在语文能力和阅读策略上使学生获得提升。
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三方面的价值:其一,训练圈点勾画。
文章内容很精粹,语言简明,要言不烦,线索明晰,几乎没有多余的话语,很适合训练圈点勾画。
文中有些精彩的语句,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勾画出来,反复阅读,并写点个人感受;有些句子运用特殊句式,或者运用排比修辞,态度斩钉截铁,旗帜鲜明,充满热情洋溢,可作为文笔精华的内容画出来。
还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点,做一些专项的圈点勾画练习。
比如文章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分别圈出相应内容,梳理白求恩的行状、作者对其品质精神的概括、作者对他的情感等;再如,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既有正面的对于白求恩精神的阐发,又运用俭省的笔墨描摹反面的典型,可以用不同的线条分别画出正反的内容,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白求恩精神品质的可贵,以及作者弘扬白求恩精神的现实针对性。
其二,思路明晰,条理分明。
课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写作思路可概括为“叙—论—颂”,明晰而有条理。
一开始叙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引出对其国际主义精神的论述;接下来专门论述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处处结合正反两面展开论述;最后一段,先是叙述与白求恩的交往,暗含未能多多交流的遗憾,接下来抒情,表达个人痛惜之情,最后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用一个排比句高扬其品格而收尾。
这一点的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一和三完成。
其三,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
这是一篇议论文,其语言简练、鲜明、有力,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现在句式上,文章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
例如结尾部分,作者运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
顾:看。
(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
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1—3单元课文梳理1.《散步》作者莫怀戚。
文章主旨:《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A\\\'我<A\\\'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3.《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
作者张之路。
文章主旨: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4.《散文诗两首》①《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
作者泰戈尔。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文章主旨: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儿童与母亲嬉戏的诗歌,所表达的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并无奇特之处。
但泰戈尔之所以是大文豪,就在于他的诗作能够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之处继续向前,朝更深处迈进,进入“入神”的境界。
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国王和王后》,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②《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狼笔记摘要:一、了解课文背景二、分析课文结构三、解读课文内容四、总结课文主题五、拓展思考与实践正文:一、了解课文背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狼笔记》是一篇描绘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说明性文章。
作者通过观察和记录,对狼这一神秘而又有争议的动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狼。
二、分析课文结构《狼笔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狼为主题,相互关联。
第一部分介绍了狼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第二部分讲述了狼的狩猎技巧和团队协作;第三部分揭示了狼的亲情和友谊;第四部分分析了狼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部分则是作者对狼的思考和感悟。
三、解读课文内容1.狼的生存环境:课文介绍了狼生活在高山、森林、草原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狼的生活习性:课文揭示了狼的作息规律、捕猎方式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互动。
3.狼的狩猎技巧:课文详细描述了狼在狩猎过程中的策略,如潜行、包围、突袭等,展示了狼的聪明才智。
4.狼的团队协作:课文强调了狼群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狼群内部的社会等级制度。
5.狼的亲情和友谊:课文描述了狼在家庭和朋友圈中的表现,展现了狼的情感世界。
6.狼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文分析了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控制猎物数量、维持生态平衡等。
7.狼的思考和感悟:课文最后部分,作者对狼这一动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总结课文主题《狼笔记》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详细的记录,展示了狼的生活面貌,使读者对这一神秘动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课文强调了狼的生存智慧、团队精神和情感世界,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
五、拓展思考与实践1.思考:为什么狼在捕猎时会选择包围、突袭等策略?2.实践: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尊重和保护动物。
3.思考: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4.实践:开展户外活动,了解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知识点一、重点字词例如:分歧(qí)、蹲(dūn)下、瘫痪(tān huàn)、侍(shì)养、诀(jué)别、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豌豆(wān dòu)、匿(nì)笑、嗅(xiù)、膝(xī)、犄(jī)角、怦(pēng)、寒颤(zhàn)、攥(zuàn)等。
二、文学常识1.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2.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3. 《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4.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5.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6. 《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7.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9. 《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1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三、古诗词名句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重要课文内容理解
南江县八庙中学
1、《在山的那边》中,诗中海指“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是抒发作者的感想。
(1)作者表达的主旨是: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2)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重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倒真理。
3、《蝉》、《贝壳》是作家卢玮銮(小思)所写,作者由夏天聒噪的蝉和海边小小的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队生命的追问和思索。
生命是短暂脆弱的,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的短暂,必须要好好的活着。
4、《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主旨就是由花的经历感悟到尽管我们会遭遇到一些不幸与挫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面对不幸与挫折。
6、《理想》一诗的主旨是鼓舞人们树立起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6、《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短文要表达的哲理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8、《白兔和月亮》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是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11、《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及其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
12、《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14、《秋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对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6、《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
诗人用第二人称来写,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同时,也使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7、《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俩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18、《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科学家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9、《月亮的足迹》是一篇科普小品,按时间顺序将登月过程叙述得具体清楚,通晓明白。
21、《风筝》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往事的一篇文章。
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
然而,就是这场误会给“我”带来了终生的遗憾——小时候,我无理地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毁坏。
直到中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到二十年前所做的的那一幕,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精神的虐杀”。
为此,我也采取了许多补救的措施。
然而,更令作者感到沉重的是:小兄弟竟把一切都忘了。
这也正是作者感到“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原因。
22、《羚羊木雕》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我”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
赞美了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地行为。
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23、《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文中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24、《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
作者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的形象。
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真挚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26、《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
全文围绕“新装”这个中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作者最后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说出了真相,既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又暗示了率直和诚实还没有完全消失。
27、《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
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静夜》第一节中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再第二节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读者的视野和思绪带到广袤的宇宙中去。
全诗突出一个“静”字。
28、《女娲造人》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
文中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启示大家,应该来关爱弱者。
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
30、寓言四则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告诫我们做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能盲目自高自大,爱慕虚荣,否则只能自讨没趣。
(2)《蚊子和狮子》告诫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忘乎所以,应该谦虚。
(3)《智子疑邻》告诫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待同一事物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的对待。
提醒我们生活中判断某件事情时,不要凭主观臆断,应该调查,实事求是。
(4)《赛翁失马》说明福与祸是对立统一的,但在一些条件下双方又能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