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学《游子吟》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3
六年级语文教案《游子吟》(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两首》中的《游子吟》。
本诗通过对游子离家情景的描绘,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交流,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游子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母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来自哪首古诗吗?2. 学习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指导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例,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母爱。
4. 随堂练习(1)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2)完成课后练习:根据诗句内容,画出诗中描绘的场景。
5. 小组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2)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诗句?六、板书设计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游子吟》为素材,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游子吟》,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
同时,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诗歌、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诗文。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情真意切。
3、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人间真爱。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歌颂母爱,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诵读古诗吗?老师这有几幅画,(出示画面不出现诗句:咏鹅、静夜思、)你们猜猜是什么诗?(猜想后学生齐读)看来同学们在古代诗歌方面已有所积累,那么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吟诵出来与大家分享吗?(指名学生吟诵古诗,共同欣赏。
)好,孩子们吟诵得真棒!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希望同学们继续积累,将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992年,香港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公众调查,你们猜哪一首会名列榜首?(学生猜:是《游子吟》)对,是《游子吟》,(板书课题:游子吟)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游子吟》。
(多媒体出示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多媒体出示全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几遍,试一试你能读懂些什么?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交流)那个同学自告奋勇的来给大家范读一下?(指明学生读,随机提问:你读懂些什么?帮助学生点拨出关键词:“游子”、“吟”、“意恐”、“寸草心”、“三春晖”的意思)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学习诗歌我们就要学会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理解。
来,带着我们各自初步的`体会,一起再来诵读一下。
三、品读诗句,深入悟情同学们,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能吟,能唱,所以仅仅读通顺还不够,还得读出味儿来,下面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
现在老师来读诗中的前四句,请同学们认真的听一下,体会一下诗中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详细笔记以下是《古诗词三首》的详细笔记:一、《稚子弄冰》1. 诗意: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将冰块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2. 诗中孩子的心情:从“稚气和孩子受到的惊吓”可以体会到孩子兴奋不已、情不自禁的快乐心情。
3. 诗中运用的手法:(1)反衬。
以静衬动,以“忽作”一词写银钲的清脆声,以声音反衬环境的寂静。
(2)“稚气”一词,表现孩子快乐的心情。
二、《村晚》1. 诗意:池塘四周长满了草,池水满涨,太阳正落山,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
想吹奏完了一曲,牧童看到了落日,要拿短笛再吹奏一曲。
2. 诗中孩子的心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 诗中运用的手法:(1)动静结合。
通过描绘夏末的乡村放牛的场景,将动态的放牛场景与静态的太阳、野草、落日相结合,表现出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2)拟人。
“衔”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落日和山之间的距离,赋予落日生命感。
(3)反衬。
“浸”字用池水满涨反衬了太阳下山之快,突出了诗人的惜时之情。
三、《游子吟》1. 诗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小小的草龟的哺母之心,比不上我们人类的感情?2. 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
寸草心是指小草抽出的嫩心,比喻子女对母亲的孝心;三春晖是指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诗人用小草抽芽、报答阳光的恩情来比喻子女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无法报答的深深感激。
3. 诗中运用的手法:(1)比喻。
“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子女对母亲的孝心和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2)细节描写。
“密密缝”生动地描绘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细致和用心,表现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3)对比。
“寸草心”与“报得三春晖”对比,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儿女的无法报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游子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游子吟》;2. 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离乡背井的游子的理解和同情。
教学准备:1. 播放《游子吟》的音频或视听资料;2. 备有相关诗文解析的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课前所学的古代文学,回顾古代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 展示《游子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题目和内容的猜测,激发学生对游子离乡的思索。
阅读理解:1. 阅读《游子吟》的原文,教师可以快速朗读一遍,让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行阅读一遍,标出自己不明白的词汇或句子。
3. 教师解释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并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 与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主旨和感情。
5.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互相交流归纳。
诗歌欣赏:1. 播放或朗读《游子吟》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2. 学生跟读、朗读,培养学生的声音语感和节奏感。
3. 分组或个人朗诵作品,展示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1.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要求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和解读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设计相关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诗句或小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课堂总结:1. 综合学生对《游子吟》的理解和欣赏,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游子离乡的心情和思绪,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的表达方式。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以《游子吟》为话题,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
游子吟体裁:诗题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名字:孟郊年代:唐代描述: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翻译: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原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译文: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原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游子吟》诗人在溧阳所作。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描写的虽然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人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赏析三:艺术特色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游子吟教案
教案:
1. 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游子吟》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 掌握《游子吟》的基本背景和艺术特点。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准备:
- 《游子吟》的原文材料及翻译。
- PPT、多媒体设备。
-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3.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并激发学生兴趣
- 利用音乐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个与离别、乡愁相关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游子吟》主题的思考和猜测。
步骤二:朗读原文并解读诗意
- 教师进行朗读《游子吟》,鼓励学生跟读。
- 分析和解读原文,向学生介绍古代文人的背景和离乡别井的情感体验。
- 解读诗中具体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诗人的感受,引导学生领会《游子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步骤三:对比不同版本
- 展示不同版本的《游子吟》,与学生共同分析和对比不同
版本的译文,让学生了解不同译者对原诗的不同理解和翻译法。
步骤四:赏析与讨论
- 分组讨论学生对《游子吟》的个人理解和感悟,并总结不
同的解读角度。
- 召集各小组代表发表观点,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步骤五:创作对应作品
- 鼓励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与离别、乡愁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发表个人的情感和感悟。
4. 教学延伸:
-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以《游子吟》为基础,写一篇与现实
生活相关的散文或文章,表达自己对离别、乡愁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5. 教学评价:
-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 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思维深度。
小学六年级下册《游子吟》教案精选范文3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游子吟》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六年级下册《游子吟》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诗歌的大意,明确形象,把握主旨。
3. 拓展延伸,研读积累与之相关主题的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讲授法比较阅读法教学手段:本文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
(师板书课题)二、复习回顾,商定学法。
1.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背诵并口述诗义。
2.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的?(我们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3.(小结):今天我们仍然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同时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写母爱的诗篇,同时进行即兴创作。
三、初读诗歌,蓄积情感,了解大意。
1.试读:按同学们先读诗。
请自由出声读诗,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尝试)2.正音,并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六年级语文教案《游子吟》(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游子吟》。
本诗通过对游子离家、母亲送行的描写,表达了游子对家乡、母亲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游子吟》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母亲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2. 掌握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 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游子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默写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游子离家、母亲送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游子吟》,初步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
3. 讲解诗句:对诗句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古诗鉴赏的例题,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句:游子吟2. 诗人的情感:依恋、思念3. 古诗韵律、修辞手法:五言绝句、对仗、拟人等4.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默写《游子吟》。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翻译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答案:谁说小草的嫩心可以报答春天的阳光。
3. 作业题目:分析《游子吟》中的修辞手法。
答案:对仗、拟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离别的古诗,如《送别》、《别董大》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