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青少年心理发展指导手册第一章引言1.1 目的本手册旨在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教师提供心理发展方面的指导,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
1.2 适用对象本手册适用于青少年(12-18岁)及其家长、教师等关心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人士。
1.3 指导原则本手册遵循我国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和实践,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1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认知发展:青少年期是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逐渐具有逻辑性和批判性。
2. 情绪情感:青少年期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情绪调节能力逐步增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期是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体开始探索自我价值和社会角色。
4. 人际交往:青少年期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同伴关系对个体影响增大,与家长、教师的沟通逐渐增多。
5. 性心理发展:青少年期性心理开始萌动,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性观念逐步形成。
2.2 青少年心理发展常见问题青少年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 学习压力:面对学业负担,青少年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2. 人际关系: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挫折,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
3. 自我认同: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认同过程中,可能出现身份混乱、自我价值感低等问题。
4. 性心理困惑:青少年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对性问题产生困惑和焦虑。
5. 家庭关系:青少年与家长在观念、沟通方式上可能存在分歧,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第三章青少年心理发展指导策略3.1 认知发展指导1.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青少年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帮助青少年学会筛选、整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2 情绪情感指导1. 情绪识别与表达:教会青少年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管理技巧:培养青少年应对压力、挫折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放松训练、积极心理暗示等。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一、填空题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2.新的学习需要3.原有的认识水平4.新的学习需要原有的认知水平5.随意性6.选择性持续性7.随意性8.注意9.复述10.记忆策略11.记忆材料的内部结构12.综合训练模式13.辩证逻辑14.思维的独特性15.思维的流畅性16.描述性17.符号表征概念命题18.操作性19.发现学习20.布鲁纳21.奥苏伯尔22.知识的习得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24.依据线索23.揭示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25.合理的动作系统26.开放的动作技能闲锁的动作技能27.连续动作技能不连续的动作技能28.熟练的操作或熟练动作的出现29.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30.练习31.物质化32.内化34.形成33.靠内部言语来调节具有简缩性达到自动化35.成熟36.原型定向原型的操作原型内化37.神经过程38.命题二、单项选择题1.A2.A3.B4.A5.C6.B7.C8.C9.D 10.A11.B 12.C 13.C 14.A 15.D 16.B 17.C 18.C 19.C 20.C21.C 22.B 23.C 24.B 25.B 26.A 27.B三、名词解释题1.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2.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主要表现。
3.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被称为知识。
这一定义中强调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是个体后天经验获得的产物,而不是先天遗传来的;二是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三是知识既包括具体信息的获得,也包括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
4.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它主要是调节个体的内部的认识活动。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与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与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与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
它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引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记忆、注意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能力的发展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的事物转向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推理、归纳和演绎,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记忆能力的提升1. 短期记忆能力的增强:中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更好地记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2. 长期记忆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长期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和回顾过去学习的内容,形成更为稳定的记忆。
3. 记忆策略的运用:中学生能够运用一些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效果,如分块记忆、联想记忆等。
四、注意力的发展1. 分散注意力的培养:中学生的分散注意力逐渐得到培养,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多种信息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和处理。
2. 集中注意力的提升:中学生的集中注意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长期保持对某一任务的专注。
3. 抑制注意力的控制:中学生的抑制注意力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抑制干扰信息,集中注意力于重要的任务。
五、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1. 逻辑推理能力的运用:中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和解决方法。
2. 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量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 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协作和交流来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
六、结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了解班杜拉的生平以及他的贡献掌握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以及他所进行的实验和研究等掌握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以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学。
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他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观察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在观察学习中进行反应综合的位置和反应信息的传递的研究,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及示范影响的范围——观察学习的功能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他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如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班杜拉在研究中所进行的实验有关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艾伯特·班杜拉(A1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标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引言概述: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特点。
一、感知与注意力的发展1.1 中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中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外界的信息。
1.2 注意力的集中能力提高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聚焦于学习和思量。
1.3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灵敏中学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灵敏,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
二、思维方式的转变2.1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推理和分析。
2.2 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和思维模式。
2.3 创造性思维逐渐显现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渐显现,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
三、记忆力与学习策略的提升3.1 记忆力逐渐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记忆学习内容。
3.2 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灵便中学生开始运用各种学习策略,能够更加灵便地应对不同的学习任务。
3.3 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形成,能够更主动地掌握学习的节奏和方法。
四、情绪与心理发展的影响4.1 情绪稳定性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情绪稳定性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思维的清晰和逻辑性。
4.2 心理健康对认知水平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认知发展的顺利进行。
4.3 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以保持心态的平衡,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升。
五、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5.1 同伴关系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对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认知水平的提升。
5.2 家庭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支持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认知水平的提升。
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青少年是人类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和显著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成熟。
本文将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家庭教育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期是个体认知能力快速增长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在青少年期,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青少年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开始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
2. 自我意识的加强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
3. 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青少年逐渐从家庭和学校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开始关注社会规范、道德伦理等议题。
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培养出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认知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历等。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认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个体在遗传上对认知能力的天赋不同,这决定了其在认知发展中的起点和潜力。
2.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对青少年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都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认知水平的提升。
3. 个体经历每个青少年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会对其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社交关系等都会塑造青少年独特的认知模式。
家庭教育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之一,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情感支持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对孩子提供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对于其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探索世界、建立自信心。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一、填空题1.个体认知发展的生物学前提是。
2.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中代表着活跃的一面的是。
3.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中代表着稳定的一面的是。
4. 与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
5.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已的感知活动能力,这是感知觉的表现。
6.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和两个方面。
7.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饶目的展开想象,是想象的的主要表现。
8.感觉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前提是。
9.短时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10.主体控制自已的记忆活动,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称为。
11.好的复述策略应是根据进行复述。
12.一般而言,青少年记忆策略的最佳训练模式是。
13. 思维成熟标志着青少年思维的整体结构的形成。
1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中,相对缓慢的是。
15.在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品质存在的个别差异最小。
16.陈述性知识也称知识。
17.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和三种不同水平。
18.程序性知识也称知识。
19.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已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学习方式称为。
20.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21.接受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22.从学习者的内部活动过程看,知识学习包括、和三个阶段。
23.在新知识的习得阶段,教师应着重在和两方面给予学生以充分指导。
24.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是一个有意识的的提取过程。
25.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而习得的。
26.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和两类。
27.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及持续时间的久暂,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和两类。
28.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的出现。
29.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30.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是。
31.运用实物的图片、模型、示意图等实物的替代物进行智力活动,被加里倍林称为活动。
32.智力活动由外部的物质及物质化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称为。
33.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是智力活动、和。
34.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阶段。
35.中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阶段。
36.智力技能的培训必须分、和三个阶段进行。
37.由骨骼、肌肉和相应的而实现的合理而流畅的外部动作系统,称为动作技能。
38.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是。
二、单项选择题1.回答“心理学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主要运用的是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2.回答“圆的直径与它的半径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主要运用的是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3.一个学生能够熟练地拿笔书写文字,这种进行操作和实践所需的知识是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4.“授之以鱼”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5.关于“如何明确并控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这类知识,属于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6.某学生在计算中使用了“如果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那么用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一知识,这一知识应属于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7.现代认识心理学更重视知识的教学。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8.主要信息来自外部环境刺激,它的完成与准确感知、判断和预测外界活动状况密切联系的动作技能,称为。
A.精细的动作技能B.粗大的动作技能C.开放的动作技能D.闭锁的动作技能9.主要信息来自个人的动觉反馈的动作技能,称为。
A.精细的动作技能B.粗大的动作技能C.开放的动作技能D.闭锁的动作技能10.对棒球游击手来说,球棒的摆动、球的初始速度,这些都是指导他做出反应动作。
A.基本线索B.调节反应的线索C.无关线索D.内部线索11.对棒球游击的来说,球的转动和场地条件,这些都是指导他做出反应动作的。
A.基本线索B.调节反应的线索C.无关线索D.内部线索12.在赛场上,观众的喧闹是指导运动员做出反应动作的。
A.基本线索B.调节反应的线索C.无关线索D.内部线索13.初学者往往依靠来调节自己的动作。
A.动觉控制B.自动控制C.视觉控制D.他人控制14.熟练的操作者往往依靠来调节自己的动作。
A.动觉反馈B.视觉反馈C.他人反馈D.成绩反馈15.按加里倍林的观点,在阶段,智力活动就是以简缩的、自动化的形式进行的了。
A.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B.出声的外部言语C.无声的外部言语D.内部言语16.通过提供概念的各种具体事例来改变概念的无关特征,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种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方式称为。
A.适当定义B.变式C.比较D.辨别17.个体逐渐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的位置,这一般要在才能出现。
A.小学中年级以后B.小学高年级以后C.初中以后D.高中以后18.个体能自觉而独立地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并对识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这一般要在才能出现。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19.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阶段出现在时期。
A.幼儿B.小学C.初中D.高中20.为了要记住“电视——服装”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等这样的联系,这是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B.复述策略C.精细阐述策略D.组织策略21.采用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来记住课文内容,这种记忆策略称为。
A.复述策略B.精细阐述策略C.组织策略D.提取策略22.在记忆材料中添加一种意义,或增加一定细节,使较为分离的对象组合为一个整体,这种记忆策略称为。
A.复述策略B.精细阐述策略C.组织策略D.提取策略23.将一组信息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单元,并且表示它们的关系,以此方法来记住信息。
这种记忆策略称为。
A.复述策略B.精细阐述策略C.组织策略D.提取策略24.中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中,推理成熟得最早。
A.假言B.直言C.选言D.复合25.任何有目的的学习都是以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为先决条件的。
A.感知B.注意C.记忆D.思维26.数学课上,教师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这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从而更好地形成智力技能。
A.原型定向B.原型模型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27. “授之以渔”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三、名词解释题1.认知发展2.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3.知识4.策略性知识5.发现学习6.接受学习7.动作技能8.技能9.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10.心理模拟法四、辨析题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决定了个体认知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2.根据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可以把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
3.“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类知识属陈述性知识。
4.到大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识记已高度发展了,机械识记几乎就不存在了。
5.正常人膝部被击时,就会产生踢腿动作,这是动作技能中最基本的一种。
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知识在习得阶段就是不同的。
7.自已独立完成的动作技能是闭锁的动作技能,而同他人一起完成的动作技能则是开放的动作技能。
8.程序性知识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命题。
9.有人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许多位数字,这是记忆的组织策略的运用。
10.为了让学生获得“鸟”的正确概念,可以举鸡、鸵鸟等例证,排除鸟类“会飞”这一无关特征,这种方式称为比较。
五、说明题1.天生的聋儿永远不会辩别声音,先天的盲人主永远不会辩别颜色。
2.“狼孩”卡马拉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正常的生理成熟水平,但认知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正常的同年龄的人类个体。
3.中学生对童话类的故事的兴趣大大降低,对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比较热衷。
4.教师教“液体”这一概念时,先举水、果汁、黄油、香波以例,然后又举沙子、稀泥以例更进一步说明“液体”这一概念。
5.皮连生等人曾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利用生成表象等策略记忆两组配对词组,其中A组由被试所熟悉的动物组成,B组由被试不熟悉的动物组成,如:A组有“大象——强壮,松鼠——灵巧”等,B组有“树獭——迟缓;考拉——可爱”等。
结果发现,学生对A组的记忆成绩明显要好于对B组配对词组的记忆成绩(从影响策略性知识学习的心理因素来分析)。
六、简答题1.发现学习在教育上有何积极意义?2.接受学习在教育上有何积极意义?3.简述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4.造成中学生创造性想象水平较低的原因有哪些?5.个体记忆策略发展具有哪些特点?6.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有什么不同?本题的项目特征为:0428—06—027.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学习者的行为特点和任务主要有哪些?8.知识的习得主要包括哪些步骤?9.何为练习曲线?常见的表示方法有哪些?10.培训智力技能要以历哪几个阶段?11.智力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七、论述题1.试述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2.试举例说明知识学习的基本过程及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概念。
4.试述熟练的操作的主要特征。
5.举例分析动作技能形成的有效条件。
6.试举例分析智力技能形成的有效条件。